浅谈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7-01-12马云霞
马云霞
摘要:阅读能提高一个人的素养。多阅读会增长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对学生而言,还会培养语感,开发思维,提高成绩,增强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该如何重视阅读呢?既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还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要清楚地知道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城乡阅读存在差距。
关键词:阅读环境;阅读兴趣;阅读的作用;城乡阅读差距
我这一届所带的两个班可谓个性突出,对比鲜明。三班百分之八十是城里孩子,四班百分之八十是农村孩子。记得刚上初一时,我一提问,三班的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抢着举手,抢着回答问题,一到调板,更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抢着往黑板上跑。一到四班,情形马上就变了,我一提问,教室立马鸦雀无声,学生的头低得一个比一个低,生怕被老师点到名。
学习《再塑生命》那篇课文的经过,我到现在记忆犹新。当我板书作者海伦·凯勒的时候,三班的学生就已经炸开了锅,“她是美国盲聋女作家”“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是莎莉文老师影响了她的一生”“她用手摸别人的嘴唇学会了说话,她是怎么做到的”......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相互抢着补充对方。我只起到维持课堂秩序和适时点拨的作用,那一节课,我既轻松又兴奋,学生既开心又充实。原来他们早就看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对海伦·凯勒这个人以及她的故事非常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费吹灰之力。四班的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都是我在唱独角戏,我说,他们记。当说到海伦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五种语言时,四班的学生目瞪口呆,有的甚至现出怀疑的表情,“老师是不是讲错了!”当我问起有没有人读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的时候,学生的回答是漠然。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这样的情形经常出现,阅读在这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从小就喜欢阅读的学生,阅读量大的学生,他的语文基本素养就高。语感强,知识广,视野宽,理解能力高,写作水平高,在应试的时候,灵活度也高。近年来,各级各类考试的试题趋向于灵活,不再死抠课本,这就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量大的学生容易理解题目,容易抓住重点,容易组织语言,所以,在答题的时候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阅读量小的学生,往往连题都看不懂,更不用说抓重点了。况且,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学不好,其他学科想学好也难。就拿我带的三班四班为例,不管什么学科,四班是永远也考不过三班的。阅读不仅仅影响学习,还会影响学生的交际,影响学生的发展。阅读量不高,对一件事的表述就不是很清楚,很到位,在与别人交流时,很难让对方认知你,如此,你的前途又从何谈起呢?所以,阅读的重要性不只体现在学习上,已经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又当如何去重视阅读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看完这段话,我对自己十几年的语文教学进行了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真的重视阅读了吗?对此,我不敢做肯定的回答。
作为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应对各种类型的检测考试,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手段,也是课内阅读的延续和发展,它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刻理解课内知识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当然,课外阅读需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紧密配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的课外阅读环境。怎样才能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阅读环境呢?
首先,要对课外书籍进行筛选。好多家长甚至老师一走进书店,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就会无所适从,无从取舍。那么,该从何处下手呢?名著。名著是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是先辈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一本名著就如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阅读一本名著就如同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你的思想会受到冲击,精神会受到震撼,灵魂会受到洗礼。但如果整天沉迷于无聊低俗的书籍,那就会走向萎靡,走向死亡。所以,对学生课外书籍的筛选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针对学生的能力选择不同的读物。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智力因素、能力水平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他们选择不同的读物。阅读能力较低的学生,可指导他们选读篇幅较短、内容连贯、内涵适当的作品,如《草房子》、《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等等;而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推荐他们读篇幅较长、内涵丰富、手法新颖独特的读物,如我国的四大名著,外国的《静静的顿河》、《巴黎圣母院》等,这些读物的内容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特色,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了情操。除此之外,还可以推荐学生读一些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之类的科普读物以及名人传记,既丰富他们的普通常识,又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去选择地阅读,那一定会适得其反。
三、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才能真正的收到实效。对于一般的课外读物,学生通过泛读、略读、快速浏览,以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的目的。对于篇幅较长或者内容复杂的课外读物,可指导学生写阅读提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要求学生在读完整本书后,写出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把自己读书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产生的感想和见解,整理出来,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只要老师加以重视,施以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教材中许多课文是名人名篇,有的是从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章,讲课时把这些片断的前后内容给学生作个简要介绍,激发起学生想要了解整个故事的兴趣,再把这本书介绍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阅读。例如,我在讲《智取生辰纲》这篇文章时,先不讲课文内容,而是先讲杨志的经历,使得学生对课文的来龙去脉有个大致的了解,再选《水浒传》中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对他们的故事进行串讲,讲到精彩之处,讲到学生听得兴奋之处,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下去看书。”这样,学生就会急不可耐地找书阅读,那段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读了《水浒传》。自然,我也达到了我的目的。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多举行“历史名人我知道”“课外阅读大比拼”等活动,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到底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呢?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只有自己悟到的,才能进入自己的血液,才能成为自己的思想,才能真正融会贯通,为我所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果死抠字眼去翻译,那会大煞风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果硬要用语言去解析,如此优美的意境恐怕会大打折扣。语文教学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会犯同样的错误,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可见,语言文字具有丰富的内涵,只有多读,才能切实体会其中的韵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之所以能成为“诗圣”,或许就因为他的万卷诗书吧!现在的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会抓耳挠腮,即便勉强写出来,也会大同小异,不是妈妈在雨雪天送伞送衣服,就是爸爸在泥泞的山路上背“我”去医院,没有新意,没有真情实感,无非就是作文书上的几件事,套过来用,套过去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贫乏,写作素材少,但是如果大量阅读,一点一滴的积累,相信学生的写作水平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阅读不仅在语文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智力发展、个性发展、人格的形成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从小就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已经刻不容缓。
事实上,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也刻意地去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就像我所带的三班,大多数同学有自己的课外书籍,有一定的阅读习惯,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感情丰富,视野开阔,赢得了所有老师的喜爱,学习成绩自然步步高升。四班学生则恰好相反,很少有人课外阅读,他们的知识仅来源于课本,相对死板,面对日益灵活的试题,他们便显得束手无策。不仅如此,他们的普通常识贫乏,待人接物就显得不那么落落大方。
究其原因,三班大部分是城里孩子,四班百分之八十来自农村。农村家长只知道把孩子送进城,为孩子选择一所教育质量高的学校,认为这样就万事大吉,好像把孩子装进了保险柜。殊不知,他们忽略了最基础的东西,孩子其实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小小的县城与农村的差距就这样大,不敢想,大城市与我们又会有多大的差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