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分析文化产业并购动机
2017-01-12祝智君
摘要:在总结文化产业并购理论基础上,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并购成因,在2000年以前,我国经历的三次文化产业并购浪潮并不是基于市场化需求,更多是在特定的政策、体制背景下发生的,之后发生的文化产业并购开始逐步与世界接轨,并购成因主要包括:政府干预动机、获取资源动机、规模效应动机、获得核心技术动机和公司转型动机等。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后文化产业并购开始逐步发展,2007—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并购拉开序幕;2010—2014年文化产业并购蓬勃发展,互联网巨头作用凸显;2015年以来跨界并购兴起。
关键词:文化产业;并购;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6)11-0073-03
[作者简介]祝智君(1990-),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经过30多年的尝试和探索后,在当前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及加快产业升级战略背景下,我国许多寻求转型的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并购。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George Stigler曾指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可见兼并收购对于公司发展以及产业重组的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某些领域的并购整合活动呈现井喷式增长,而文化产业并购成果突出。
一、理论综述
自19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已经经历了五次大的并购浪潮,学界对于企业并购(M&A)也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构架,而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文化产业并购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邹银河对我国文化产业并购发展的动因进行了归纳,他认为中国企业的国内并购动因包括政府干预动机、管理层的狂妄情绪、以及获取壳资源,而中国企业的国外并购动因包括获得优质资产及品牌,获取国际市场份额、获得相关自然资源以及政府的鼓励政策等。
随着国内外并购活动交易数量和金额的不断攀升,并购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然而对于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表明,相当多数量的并购活动并不成功,令人费解的是,并购活动依然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对此,周绍妮和文海涛对已有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发现前人对于并购绩效的研究重点多放在会计业绩和股票市场的反应上,对监管部门和企业管理层的参考意义不大,因此,提出不同企业的并购动机不尽相同,因而并购绩效不能用会计绩效以一概全。同时,还提出了产业发展阶段对于企业的并购动机是有影响的这一观点,认为处于不同产业环境的公司,其进行并购的动机是不同的。
王乾厚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对文化产业重组并购行为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文化产业的专业分工和协作带来的经济效益、技术开发的规模效应以及制度创新的保证作用是文化产业规模经济形成的原因。通过产业并购的形式实现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是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必经之路。
魏涛从核心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角度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机进行了研究,他将国内企业跨国并购中关于无形资产利用与整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得出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如何合理有效并购优质无形资产的思路和具体路径。
朱欣悦、李士梅和张倩则针对2013—2014年的最新一轮文化产业并购潮中发生的案例进行了梳理,她将参与的并购方按动机分为借壳上市、产业整合以及公司转型升级三类,并将我国文化产业并购的背景时期划分为红利释放时期和消费拉动时期,然后按照这两个时期并购活动的特征对BAT巨头征战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概括,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因为企业有时需要跨区域获取优质、稀缺资源或者为了享受其他地方政府对于某个行业的相关优惠政策,所以跨区域企业并购便应运而生。
于明涛以大众报业集团的跨地区并购为例,将并购动因归纳为:实现协同效应、减少竞争和夯实主业等,并建立了“跨地区连续并购动因—整合机制—综合绩效”的关联传导模型,对并购过程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说明。
二、我国文化产业并购的动机
如果仅考虑符合现代“并购”定义的并购活动,在2000年以前,中国经历过三次并购浪潮,但与国外基于市场化需求的并购动机不尽相同的是,我国在此期间的并购整合活动更多是在特定的政策、体制背景下发生的。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开始与世界接轨,尤其是在2005年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之后,随着上市公司所有股份都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的并购活动占总并购活动的比例越来越大。2006年,我国A股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自此,在此时点之后发生的企业并购,更为符合通行意义上的“M&A”。并购之后我国的企业并购活动除了在2008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并购数量有所下降之外,在随后的几年内一直呈现兴盛之态,个别行业甚至还出现并购热潮,文化产业表现尤为突出。总结已有文献,总体来看,2006年以后我国文化产业并购动机主要包括:政府干预动机、获取资源动机、规模效应动机、获得核心技术动机和公司转型动机等。
三、我国文化产业并购的发展历程
放眼世界,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今最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核心版权每年都为所属国经济作出积极贡献。而我国的文化产业由于在过去较长的时期内过于强调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忽略了其经济属性,使得我国文化产业无论在规模抑或是实力上都尚显弱小,而文化产业也一直在找寻突破。近年来,不断放宽的文化产业政策和转移投资热点、布局文化产业的资本市场无疑为我国文化产业并购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一)2007—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并购拉开序幕
2007年,各大传媒集团就已经纷纷加入到准备上市的队伍中,江苏凤凰出版集团意欲借壳ST耀华,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拟将参与国药科技重组,如果说2009年以前资本市场对文化产业的投资还属于播种期的话,那么随着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相关文件的出台,国家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重组,自此资本市场受困于IPO停滞而无处释放的热情终于找到了出口,文化产业借助于并购等整合形式朝着做大做强的目标大步迈进。据投中研究院相关数据显示,自2009年以来文化传媒相关的并购数量达到651起,涉及电影、电视剧、出版、广告、游戏等子行业,而这才刚刚拉开文化产业并购的序幕。
(二)2010—2014年文化产业并购蓬勃发展,互联网巨头作用凸显
除了跨界并购外,文化产业内部的整合升级以及相关企业为获得更丰富的资源也进一步推进了这波文化产业并购热潮。例如光线传媒通过采取股权转让的方式分别收购动画公司蓝弧文化和游戏公司热锋网络超过50%的股权以争夺文化产业其他子产业的市场,而华谊兄弟投资院线和卖座网等并购活动更是为了获得营销渠道,延伸其产业链条。像以传统传媒为主营业务的浙报传媒也在2012年通过向盛大娱乐支付对价32亿元获得了杭州边锋和上海浩方100%的股权, 这无疑是浙报集团向文化周边产业延伸其经营范围的一次尝试。2013年伊始,阿里巴巴集团收购了音乐网站虾米网,随后百度又以37亿美元收购了视频网站PPS,并与其旗下爱奇艺进行整合,使爱奇艺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视频平台。在2013年下半年,华谊兄弟公司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以672亿元购买银汉科技5088%的股权,进军手机游戏产业,同月,华策影视决定以现金及发行股份相结合的方式收购上海克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100%的股权,该笔交易涉及的金额达到了1652亿元。而仅仅在几年以前,文化产业中一起并购额达到几千万的交易就足够引人瞩目了,而自2013年以来的并购案例成交额却动辄几亿甚至几十亿。
除此之外,文化传媒产业的持续火热也离不开互联网巨头的推波助澜,数据显示,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仍是并购潮的主力,占比超过6成。2014年3月,阿里巴巴支付对价6244亿港元收购文化中国60%股权,并将其更名为阿里影业,以此进军电影产业。与此同时,阿里还推出“娱乐宝”,以它所擅长的P2P众筹模式参与电影行业的竞争。而百度旗下的爱奇艺视频服务公司也于2014年7月成立了爱奇艺影业公司并与中信信托合作推出了影视文化金融众筹平台。而占据了互联网半壁江山的腾讯公司更是走在了文化产业并购浪潮的最前端,其于2011年就以1679亿全资收购了曾推出网游《英雄联盟》的美国网游开发商Riot Games,同年,其成功入股华谊兄弟,布局影视文化产业;随后在2012年其分别对游戏谷进行增持,控股比例达到625%和对涉猎PC端游戏和手游的擎天柱工作室进行了第二轮投资,与此同时,腾讯对新加坡游戏公司Level Up进行了收购,成为中国企业跨国收购的又一成功案例。
(三)2015年以来跨界并购兴起
文化产业并购活动继续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热点,而且与之前的并购参与方不尽相同的是,一些其他行业也以资本运作的形式参与到了这一波产业整合升级中来。如中南重工收购大唐辉煌传媒有限公司,熊猫烟花收购东阳华海时代影业传媒有限公司等。而以公共关系服务起家的蓝色光标通过不断的跨界并购已经形成包括公关、广告在内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跨界并购在近年来的表现异常抢眼,这与我国传统行业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迫切的转型升级需求有关,传统企业面对疲软的市场需求,寄希望于通过提前布局文化产业,获得公司经营的外生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王乾厚文化产业规模经济与文化企业重组并购行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周绍妮,文海涛 基于产业演进、并购动机的并购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会计研究,2013(10)
[3]邹银河中国特色企业并购动因综述[J]商情,2012(22)
[4]魏涛中资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无形资源获取动因分析——以中国工商银行的国际化实践为例[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6)
[5]朱欣悦,李士梅,张倩 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及拓展[J]商情,2012(22)
[6]于明涛中国式分权下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连续并购研究——基于大众报业集团的案例分析[J]东岳论丛,2015(8)
(责任编辑:张彤彤蓝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