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观德国能源发展的“快“与“慢”
2017-01-12范珊珊
范珊珊
2016年是《能源》杂志社第二次主办德国能源行活动,也是笔者第二次同行。不同的是,去年来德国参访之时,我还没有到德国生活,而这一次再次参访,我已经在德国生活了即将一年。
这也是笔者第二次参访由德国能源署前署长科勒先生亲手打造的欧洲能源科技园。之前,那里则是提供柏林城市热和电的煤气厂。煤气厂1860年建成,一直使用到1995年,2008年城市煤气公司由于其能源功能丧失其卖给了一个地产商。而这位地产大亨找到了德国能源署前署长科勒先生,希望将这座旧时代的能源基站改造成新能源时代的柏林标志。
时隔一年,欧洲能源科技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能源创新公司进驻园区,由施耐德负责设计施工的园区能源管理系统已经初见雏形,甚至出现了一家供大家喝茶聊天的咖啡厅,如果不出差,科勒先生已经习惯再此享用早餐。
一个能源园区一年间的变化,说明了在这个时代在德国,能源行业依然是一个蓬勃的产业。而这些初创公司们快速蜕变也说明能源市场的开放与自由。
而事实上,德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紧不慢。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们习惯提前规划、遵循规则,做事一丝不苟。在德国,备受瞩目的能源转型到今年已经20多年的时间。从1990年能源转型政策出台,到现在基本实现了第一阶段的能源转型,转型速度并没有外界想象的快。
但是,这样的速度符合德国人的性格。对工业技术的钻研和研究、对行业规则的细化和遵守,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能比得上日耳曼民族。从而成就了二战后这个更为强大的工业国家。
拥有一个“快”与“慢”相得益彰的发展速度,德国能源改革的成功正是得益于此。
“快”节奏下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行业发展的根本。而德国工业的强大,正是来自于几百年传承而来的创新基因。这不单单指的是技术创新,还包括商业模式、市场机制等一系列的创新。
而创新主体也在不断地发生巨大的变化。过去几十年,德国能源转型的成功,一方是可再生能源比例的大幅提高,更要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转型,由能源巨头的能源市场已经变得更大民主和开放。据报道,而过去十年,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能源产业,为德国的能源行业注入了大量的私人资本。
截至2012年底,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总装机中,有将近90%都归属于800多家能源合作社,以及私人投资者、农民、银行和企业家。与之相反,传统公共事业单位和能源供应商却鲜有投资,因而逐步丧失了自己的市场份额。他们成为了德国能源技术和市场中创新的主力军。
纵然像西门子、莱茵集团这样的大企业都在研发部门投入巨资,他们依然没有忽然来自他们企业本身之外的一股新鲜的创新力量——初创公司。
在德国,这些初创企业以更为细分的技术和崭新的商业模式推动着那些传统行业进行新的变革。
比如,笔者曾经接触的德国储能行业新兴公司Sonnen,他并不局限于家庭储能产品的开发,除此之外还打造P2P平台称为SonnenCommunity,希望通过平台太阳能光伏搭配其电池系统所产生的剩余电力的交易。他们号称自己将会成为能源行业的Airbnb。
这家成立时间仅为6年的公司,已经成为了家庭储能行业的翘楚。他是德国能源行业“快”发展的一个缩影。
这是由于在这样开放的市场环境中,诞生出了更多像Sonnen一样的公司。他们专注于能源行业某个细分领域技术的研发,并且基于这个新兴的技术通过一套商业模式的建立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正是Sonnen们层出不穷的出现,让德国市场市场保持了一个长久的繁荣。而对于政策制定者们来说,他们需要在这些“快”公司的发展之下反思和总结。
“慢”下来的反思
从1990年德国提出能源转型至今的20多年间,在外界看来,德国实现了成功的能源转型。当1990年能源转型政策落地之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德国发电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到了201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在总电量中的比例则上升到32.5%。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5%。
毫无疑问,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德国获得了一系列成功经验。正如国际可再生能源协会(IRENA)评价的那样,德国已经向全世界证明,依靠强大的电网基础设施和跨境交易,我们完全可以在没有系统性问题的情况下,完成高水平的可再生能源建设。
可是,德国的政策制定者们更愿意将其称为第一阶段的成功。就像我们在参访中,德国能源署的Schenuit女士向我们介绍的那样,德国能源转型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也就是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而现在德国能源署的工作已经转向了能源转型的第二阶段——解决能源转型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
这些德国能源产业的智囊们并不着急于行业的快速发展,他们在试图解决行业发展一些待解决问题的同时,为未来德国能源市场特别是电力市场的走向画出一个清晰的图景。他们通过对现阶段出现的一些问题反思,为能源产业的参与者们画出未来的发展框架。
在德国,政策制定者们认为未来的电力市场应该具备以下三种要素:一是更强的市场机制。首先,市场参与者对于竞价形成有更强的信心,电力交易价格给市场参与者提供重要信息。其次,参与者对于电力平衡的承诺有待加强,将采取符合市场机制后补贴的间接手段,保证电力生产企业储备一定的后备发电能力,以适应可再生能源在电能消费中比例不断增大引起的电网负荷波动加大的情况,在供应短缺时通过储备的发电能力及时进行补充,确保供应。
二是灵活和有效的电力供应。德国正在和欧盟的伙伴们促进欧洲统一电力市场的建立,通过此种互联,降低本国的电力储备,这就意味着能用较低的成本获的电能。未来的电力市场将越来越多的从欧洲市场出发,国与国之间承担相互调峰功能。同时,电力销售商必须为平衡电力供需负责,他们通过长期供电合约来保证消费者的使用,同时为了规避在电力供不应求时的高额费用支出。
三是更加安全,这就意味着要为电力市场建立保障机制。德国政府由于对于可再生能源补贴吃紧等原因,希望建立一种储备容量,这种容量不同于电力市场中的容量市场,仅包括那些不参与电力市场且不会影响市场竞争和价格形成的电厂。这些储备电厂只有在电力交易充分进行,而电力供应仍有不足的情况下才会被启用。在全国输电网扩建完成之前,德国南部启用储备容量来解决电网堵塞的问题。
这也就意味着,不论能源企业们的创新速度多么之快,他们的目标都是如此一致,也都将在上述框架内进行。就是这样一个快与慢结合的发展速度,造就了目前的德国能源市场。对于下一届的德国政府而言,他们面临的挑战的挑战政策变化能够有效应对下一阶段的能源转型,更为重要的是如何继续保证市场的开放、平等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