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2017-01-12
视点
1 近六成受访者表示身边小学生放学后越来越“宅”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一项调查显示,55.7%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小学生放学后出来玩耍的少了,29.0%的受访者认为没什么变化,10.6%的受访者则表示更多了。那孩子放学后都去哪儿了?72.4%的受访者表示是回家写作业,其他去向主要还有:上课外兴趣班(64.3%)、上课程补习班(58.9%)、出去玩(16.1%)等。
——摘自《中国青年报》
点评:
放学后孩子都去哪儿了,不是在上辅导班,就是在前往辅导班的路上;孩子最亲近的朋友,不是对门的小伙伴,而是网络游戏中从未谋面的“战友”——这是笔者听过的最悲伤的段子,没有之一。有些论者(包括大多数家长)总是认为是网络、是网络游戏让孩子们更喜欢宅在家里——诚然,网络世界精彩异常——但是,笔者需要提醒这些朋友们的是,对于不在少数的孩子来说,网络几乎是他们唯一可以自由交往的途径了,说得再直白些,正是我们的家长朋友们希望孩子们或“宅”在家里,或“宅”在辅导班里,从而间接地把孩子逼到了网络上。孩子越来越“宅”,于国于己都不是什么好事,但如要改变,最需要改变的反而不是孩子。诸君以为呢?
2 武术在校园重新走热
近日举行的2016年北京市中小学生武术公开赛,火爆的场景让人感到有些意外,北京市175所中小学校,竟然有近1600名学生参赛。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在最近三四年的时间里,尽管中小学生武术赛事的举办次数和赛事规模都在增加和扩大,依然满足不了武术少年快速增长的需求,这是一个让武术界欣喜的变化——武术正在重新受到学校、家长和孩子们的追捧。
——摘自“中青在线”
点评:
曾几何时,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在许多人眼中,既不如穿袍束带的“××道”洋气,也不如泰拳等格斗术实用,从而倍受冷落。今日的“武术热”,确实说明传统文化正在复兴,令人欣喜。而在笔者看来,“武术热”背后所彰显的“体育热”,更令人感到振奋。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也可以提高文化学习的能力和效率。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体育锻炼为家长及教育者们所轻视,这直接导致了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水平明显下滑,已经落后于周边国家,实为可忧。如今,“武术热”或可解忧。笔者更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体育项目种类繁多,每个孩子总能找到一种适合于自己的运动。“武术热”只是起点,中国有上亿孩子,足够让所有的体育项目都热起来。如是,则一代文武双全的文明复兴者指日可待。
3 多部门联合防治校园暴力
11月1日,教育部、中央综治办等九部门联合下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预防和惩治校园暴力行为进行规范。此次《意见》“亮点”颇多,不仅对预防校园暴力的保护机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监护人追责等环节也有明确表述。相关专家和部分学生家长认为,这次提出的一些举措很有针对性,校园暴力问题要“既治标又治本”,期待相关措施尽快落到实处。
——摘自“新华网”
点评:
最近一段时间,媒体又接连报道了几起性质十分恶劣的校园暴力事件。笔者从中惊悚地发现,这些事件中的一些施暴者,并非传统认识上的“懵懂无知”,相反,他们是以“未成年人不承担刑责”为挡箭牌,故意施暴。这是十分可怕的现象,必须引起所有人的注意。正因为此,笔者认为,此次《意见》中关于“强化教育惩戒威慑作用”的表述,可称得上是真正的亮点——我们必须要让孩子们明白,只要是故意作恶,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们真正理解“勿以恶小而为之”背后沉重的现实意义,令孩子们认清“雷池”的边界,进而不再妄想逾越。
4 老师推荐看“鬼”书吓哭小学生
近期有家长向《羊城晚报》记者反映,深圳某小学的老师在读书月活动中,竟然向学生推荐兜售迷信书籍,书中内容不乏“白宫闹鬼”“鬼魂倾诉”“少女借尸还魂”等内容。该家长对此十分不解。11月3日,《羊城晚报》记者前往采访时,学校方面回应称,校内出售迷信书籍并无不妥,六年级的孩子应有甄别能力。
——摘自《羊城晚报》
点评:
2013年3月,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而一夜走红的某女童星,在微博评论区遭到了语言暴力,于是愤怒地抱怨了几句。很快,一位被无数人奉为“人生导师”的某网络大咖,在自己的微博上居高临下地教育该女童星:“要容忍更多言论,而不是主观去堵。”时间转眼到了2016年10月,这位大咖的女儿,在微博评论区也遭到了类似的语言暴力,而这位教育别人要“容忍”的大咖,居然第一时间就删除了所有的恶意评论,到了第二天,连评论功能都关了……既身为教育者,就当有父母心。“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古圣先贤的教诲,更是所有成年人的责任。如果事不关己,就瞪着眼睛说胡话,您就不想想自己的孩子吗?惟愿所有教育者们思之慎之。
(责编 李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