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2017-01-12
视点
广州发生小学生恶意假球事件
10月5日,在广州举行的“2016亿达锐克金秋杯青少年足球邀请赛”(U 11年龄段,即参赛队员年龄不超过11岁)的最后一场比赛中,参赛的tikitaka队不惜用将球攻入自己球门的方式,以2:25输给了对手东山小爷队,使东山小爷队借助净胜球优势,超过在之前比赛中战胜过自己的广东青苗队,夺得本届比赛的冠军。此事经曝光后,舆论一片哗然。广州市足协10日宣布,tikitaka队禁止参加广州市足球协会举办的任何比赛。
——摘自“新浪网”
点评:
根据媒体的后续报道,整件事的前后原委是这样的:tikitaka队队员的家长认为广东青苗队在之前的比赛中胜之不武,于是便集体决定宁可打假球,也不能让广东青苗队夺冠,于是就有了这场匪夷所思的惨败。呜呼,似这般“快意恩仇”的行为,即便是在“险恶”的成人世界,也会被视为下作,而这些家长居然授意自己不足11岁的孩子们去做,你们要作什么妖?难道是要培养出一批心理狭隘阴暗、做事不计后果的“小人”?比赛输了,可以反思;荣誉没了,可以申诉;人品败了,那就真的败了。于是,笔者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救救孩子。
我国戒除“网瘾”机构问题频出
据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10月14日报道,近日有多名网友爆料,号称治疗“网瘾”的山东科技防卫专修学校存在殴打学生、关禁闭、逼迫学生喝下拖把拧出的水等体罚行为。山东省教育厅经过调查,认为爆料属实,责令该学校立即停止相关办学行为。另据多家媒体统计,截止2014年,我国已经出现了至少300家以戒除“网瘾”为主要业务的培训机构。这些机构良莠不齐且缺乏监管,一些机构通过“魔鬼训练”“关禁闭”等强制方法戒除“网瘾”,一些机构甚至出现体罚殴打致人死亡等恶性事件。
——摘自“中国新闻网”
点评:
“网瘾”作为一种心理障碍该如何纠正,至今国际上尚无定论。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国内某些人对于这一热点的深度开发,尤其是商业开发。各色人等纷纷粉墨登场,戒除“网瘾”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门,诸如电击、体罚、软禁、殴打、洗脑之类的法西斯式手段大行其道。疯了,绝对是疯了。“网瘾”固然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但如此戒除“网瘾”,对孩子的伤害只怕会更大。而最大的问题是,根据笔者观察,往往是由于家庭教育的失位,孩子才会沾染“网瘾”,可有些家长不但不反思自己的责任,反而希望通过这种伤害孩子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教育失当,可谓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家长尽到自己该尽的教育责任,永远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浙江一教师每天为女儿制作古诗早餐
浙江长兴县龙山中学教师张莺最近在网络上“爆红”,原因是她经过巧妙构思,利用普通食材精心制作,为11岁的女儿金一诺制作了一系列特色古诗早餐:30天的早餐,30句古诗,30幅美景。朋友见到后都会惊呼早餐的创意造型:“画面太美,不忍下嘴”“简直萌化了”“诗情画意,生活如歌”……而她的微信微博朋友圈,每天会都被一群粉丝围观。——摘自《扬子晚报》
点评:
没有明星、没有炒作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会走红?在政治上屡受排挤和打击的苏东坡为什么还可以长寿?看起来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件事,其实是有联系的,那就是一个热爱美食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而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其人生大抵都不会缺少幸福。张老师值得点赞的地方也在于此。她的古诗早餐,让大多数人眼中只需草草了事的早餐也满是诗情画意,那她的女儿又如何会拒绝热爱生活?从这一点上说,一顿古诗早餐的效果远远胜过一百篇“心灵鸡汤”。不妨可以这么说,教育,从早餐做起。
网友热议:四大名著是否适合孩子阅读
9月26日,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认为“四大名著”以及一些国外经典不适合孩子看。秦春华在文章中表示,“四大名著”或许并不适合孩子阅读,这些文学经典的确是经典,“但都是成年人的经典,并不是孩子的经典。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应该阅读同样的经典”。文章发表后,引起热议,但网友们的观点并不统一。
——摘自《新京报》
点评:
秦教授的观点并不新鲜,古人就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说法,就是在四大名著里,也有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说出当时的大人对于孩子们读《西厢记》的态度——“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经典能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浓缩着成人世界里的道与义。成人世界的事,孩子未必理解,即便理解也未必是正确的理解。从这个角度上说,有些经典确实不适合孩子阅读。不过,不适合孩子阅读并不代表就应该严禁孩子接触,关键在于教师、家长在孩子看书的过程中,应该给出适当的指导。至少在笔者看来,对经典进行深加工,为孩子推出合适的读本,更有意义。
(责编 李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