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宿命与超越:葛洪的道教神仙信仰

2017-01-12王艺群宁俊伟

关键词:葛洪王明中华书局

王艺群, 宁俊伟

(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学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宿命与超越:葛洪的道教神仙信仰

王艺群, 宁俊伟

(山西大学 哲学社会学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神仙崇拜是道教信仰的核心。 在道教的发展史上, 葛洪首次完成了对神仙信仰体系的理论构建, 并提出了具体的修仙方法, 推动了道教的进一步发展。 在他的修仙之路上, 既有“受命所值”的修仙宿命, 又有“我命在我”的命运超越, 这个“宿命”与“超越”的悖论式命题构成了葛洪仙道思想的整体风貌。

道教; 神仙信仰; 宿命; 葛洪

葛洪, 字稚川, 丹阳句容人, 生于西晋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 卒于东晋穆帝永和元年(公元345年), 享年八十一岁。 他是神仙道教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人物, 是魏晋以来神仙道教最杰出的代表, 其所著《抱朴子内篇》不仅具有宗教哲学价值, 也是论述各类道教方术的重要典籍, 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许多学者对葛洪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大都集中在化学、 医学养生或文学运用方面, 而从哲学性的角度来研究其仙道思想的, 尤其是对葛洪仙道观中存在的矛盾进行深入探讨的研究则很少。

葛洪先祖葛浦庐, 官至骠骑大将军; 祖父葛系, 在吴国做吏部侍郎、 御史中丞等要职; 父葛悌初仕于吴, 后在晋做邵陵太守。 葛洪的从祖葛玄, 为道士者, 号葛仙公, 博览古今, 曾以左慈为师, 后将其炼丹秘术授予弟子郑隐。 葛洪师从郑隐, 后又师事于南海太守上党鲍玄, 并娶其女, 鲍玄亦为神仙家。

可以说, 葛洪出生于一个既有贵族血统, 又具道士血统的家族里, 这也造成了葛洪成年后, 多次在入世与遁世之间徘徊, 而时代逐渐把他推向遁世求道的一方, 他深感“荣位势利, 譬如寄客, 既非常物, 又其去不可留也。 隆隆者绝, 赫赫者灭, 有若春华, 须臾凋落……未若修松、 乔之道, 在我而已, 不由于人焉”[1]1133。 正因为如此, 葛洪最终选择潜心于道教, 专研神仙之学。

1 “得道成仙”的宗教信仰

道教与佛教不同, 它是中国的本土宗教, 无论是信奉之神还是教理教条, 都深深根植于中国古代社会, 吸收了大量中国古代文化。 “道”是其最高信仰目标, 而实现这一最高目标的途径就是“修仙”, 以此来求得长生不死。 死王乃不如生鼠, 在道教的信徒看来,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俗世生活中的任何荣华富贵、 功名利禄、 美酒佳肴, 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实现生命存在以至于长生不死, 才是一切人生意义的前提。 这种宗教观念和信仰并非一日而成, 而是在漫长的宗教历史演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的。

长生不死的神仙观念古已有之, 《道德经》中讲: “有国之母, 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 长生久视之道。”[2]288意思是说只有掌握了治理国家的“道”, 才能将它长久维持。 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中写道: “积精成神, 神成仙寿, 以此为身宝矣。”[3]236意思是说要结精、 保精, 如此才能致于仙寿, 这是明显的宣扬长生之说。 庄子《逍遥游》中说: “藐姑射之山, 有神人居焉, 肌肤若冰雪, 淖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 吸风饮露, 乘云气, 御飞龙, 而游乎四海之外。”[4]23这是最早对神仙形态样貌的描述, 他们不食五谷杂粮, 而以风露为餐, 可以腾云驾雾, 驾驭飞龙, 自由自在游乎天地四海。 另一部道教经典《太平经》中不仅有神仙, 而且将神仙作了等级划分:“一为神人, 二为真人, 三为仙人, 四为道人, 五为圣人, 六为贤人。”[5]289将神仙作地位等级的排序划分, 无疑是将世有神仙的观念进一步具体化、 充实化, 目的就是为了使民众更加确信世上有神仙存在。

道教成为一种成熟的官方宗教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 “得道成仙”中的“道”并不是道教的原创, 而是来源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 如《老子》 《庄子》等都属于道家经典, 并非宗教神学的著作。 但是道教吸收了“道”作为自己的理论来源, 借道家的名义, 对道家思想加以解释, 如老子《道德经》中的“长生久视”和 《庄子》中对神人进行的描述等, 都被拿来加以渲染和神化, 逐渐改造成为神仙学, 而且这种改造一直在不断的进行中。 此外, 道教尊崇的神仙不是凭空出现的精灵式的鬼神, 其前身是现实中的人类。 从人到仙的过程就是道教“得道成仙”的过程, 也就是长生不死。 这种神仙思想可追溯至战国时期, 当时方士的群体数量增多, 据《史记》载, 齐威王、 齐宣王、 燕昭王都曾经相信方士之言, 令人入海寻仙人。 秦始皇也曾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 入海求仙人。 在这一时期, 大量的神仙传说成为道教神仙信仰的来源。

道教的中心问题就是要解决人如何能长生不死以成神仙。 早期道教多将长生不死寄托于符咒、 祭祀等巫术之类, 这并不适用于上层统治阶级, 反而较适用于民间。 最初的道教组织太平道和五斗米道都产生于民间, 但是遭到统治者的镇压, 致使道教发展陷入低潮, 于是作为上层阶级的神仙道教代表葛洪, 总结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 并对神仙信仰作了理论上的论证, 助力了道教从民间向官方的转化。

神仙崇拜是道教信仰的核心, 是道教不同于其他宗教最显著的特点, 有了最高核心目标, 自然就有了忠实的追求者。 于是“修仙”就成了道教徒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事业。

2 “受命所值”的修仙宿命

汉魏两晋时期流行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的宿命论, 认为人的生死都是由上天决定的。 毋庸置疑, 这里能决定生死的天是有意识的天, 意指人类乃上天所造。 生死有天命, 不是人力可以改变, 这种消极的宿命论认为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 那么人又何需努力?这种宿命论调极易导出“仙人有种”论, 这与葛洪的仙道思想难以调和, 于是他为了反对“仙人有种”论, 提出了“受命所值”的说法。

“命之脩短, 实由所值, 受气结胎, 各有星宿。 天道无为, 任物自然, 无亲无疏, 无彼无此也。 命属生星, 则其人必好仙道。 好仙道者, 求之亦必得也。 命属死星, 则其人亦不信仙道。 不信仙道, 则亦不自修其事也。”[6]136

上段话的意思是说生命的长短取决于人出生之时的星辰。 命属生星, 爱好仙道而长寿; 命属死星, 不好仙道而短命。 生命的长短不是由上天决定, 适逢生星或者死星, 这是随机的, 不是由上天安排的。 这样一来, 葛洪笔下的天不再是有意识的天, 而成为了自然之天。

“天地虽含囊万物, 而万物非天地之所为也。 ……夭寿之事, 果不在天地, 仙与不仙, 决在所值也。”[6]137

天地虽然包罗万物, 但万物并不是由天地创造, 寿命长短之事也不是由天地决定, 而在于所值星辰。 这样的说法坚持了道家天道无为, 任物自然的思想主张。 只有否定了天的作用, 论证天只是自然之天, 才有论证神仙可学的基础。 于是葛洪又提出了“受命结胎”说:

“按仙经以为诸得仙者, 皆其受命偶值神仙之气, 自然所禀。 故胞胎之中, 已含信道之性。”[7]226

世人有仙命是因为其禀承了神仙之气, 在胞胎之中就已注定。 葛洪认为, 能否修仙成功是早已命定的, 至此, 葛洪为了反对“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的宿命论, 提出了“受命结胎”论, 实际上是掉入了有无仙命是受命所值的另一套宿命论。 若非命属生星, 则必不好仙, 亦不可成仙,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宿命?

有无仙命只是修仙的前提, 修仙能否成功不仅在于受命所值, 毕竟修仙之路坎坷, 万人无一。 即使有仙命者, 因为修仙之路上的种种困难也会很难成功升仙。 神仙是存在的, 凡人可以通过学仙修道成为神仙, 穷尽一生去孜孜追求, 可成功者却寥寥无几。 这是为何? 总结修仙很难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求仙者主观上的懈怠, 二是客观存在的种种困难。

2.1 主观懈怠

葛洪认为有些人有幸得到了道术诀窍, 并幸逢好的老师, 却因自己的世俗情感难以舍弃, 心思在人世中, 而终无结果。

“或得要道之诀, 或值不群之师, 而犹恨恨于老妻弱子, 眷眷于孤兔之丘, 迟迟以臻殂落, 日月不觉衰老, 知长生之可得而不能修, 患流俗之臭鼠而不能委。 何者?爱习之情卒难遣, 而绝俗之志未易果也。”[8]18

“养性之方, 若此至约, 而吾未之能也, 岂不以心驰以世务, 思锐于人事哉!他人之不能者, 又必与吾同此疾也。”[9]115

修仙的方术繁多, 的确难以精通完备, 但是求仙者依然要广泛的知晓, 借助各种方术来共同促成修仙。 但有些人却过于偏狭, 认为只单独修炼一事便可, 葛洪这样说道:

“凡养生者, 欲令多闻而体要, 博见而善择, 偏修一事, 不足必赖也。 又患好事之徒, 各仗其所长……学道之不成就, 由乎偏枯之若此也。”[10]124

最后, 也是最难以克服的就是坚持、 苦求之心, 半途而废者比比皆是, 葛洪认为修仙一定要勤苦、 忠实、 坚定地学, 否则一定不可能成功。

“或有怠厌而中止, 或有怨恚而造退, 或有诱于荣利, 而还修流俗之事, 或有败于邪说, 而失其淡泊之志, 或朝为而夕欲其成, 或坐修而立望其效。 若夫睹财色而心不战, 闻俗言而志不沮者, 万夫之中, 有一人为多矣。 故为者如牛毛, 获者如麟角也。”[11]239

2.2 客观困难

“神仙之道, 旨意深远, 求其根茎, 良未易也。”[12]50学习神仙之道, 实在是不易, 就算一般的道术, 庸人也难以学得, 神仙之道更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深邃渺远, 极难获得。

首先, 世人都希望能够长生不老, 但总有各种繁杂的俗务缠身, 扰乱求仙之心。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周围无不充斥着各种欲望、 诱惑、 美色、 权势等, 这是求仙之人不能改变的生活环境, 都是不必招致而自己产生的, 这无疑是求仙道路上的极大阻碍。

“荣华势利诱其意, 素颜玉肤惑其目, 清商流徵乱其耳, 爱恶利害搅其神, 功名声誉束其体, 此皆不召而自来, 不学而已成……”[9]110

其次, 鸠集长生久视之法, 想要成仙, 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 还丹金液乃仙道之极也。 若服用此者而不仙, 则古来无仙也。 葛洪将服食还丹金液视作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成仙方法, 是学仙修道的第一要紧之术。 但知道这点的人本就不多, 能够制作的更是少之又少了。

“长生之道, 不在祭祀事鬼神也, 不在导引与屈伸也, 升仙之要, 在神丹也。 知之不易, 为之实难也。”[13]76

“合此金液九丹, 既当用钱, 又宜入名山, 绝人事, 故能为之者少, 且亦千万人之中, 时当有一人得其经者。”[13]84

炼丹不仅需要钱, 还要深入名山, 寻觅清净无人的地方, 断绝人事。 求仙者要懂得入山之道, 不能莽撞入山, 否则将遭遇祸害, 入山之后, 选好合丹地点, 遵守所有禁忌条例才可开始, 例如要斋戒百日, 沐浴五香, 勿近污秽, 勿与俗人来往, 勿使愚人经过有毁谤之言, 如此种种。 能做到这样的人很少, 而且能够得到炼丹真经之人也是千万人中难寻出一个。

最后造成求仙难成的一点是明师难求。 民间窃道士之号的奸邪小人, 不仅自身并无真实道术, 还诓骗求道者, 贻误有志之士。

“世间自有奸伪图钱之子, 而窃道士之号者, 不可胜数也。 ……徒多之进问, 自取狂惑, 而拘制之, 不令得行, 广寻奇士异人, 而告之曰: 道尽于此矣。 以误于有志者之不少。”[14]252

还有所谓的道士妖言惑众, 装神弄鬼, 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进行非分的祭祀, 民众不能分辨真假, 损耗财产而不自知, 难以醒悟。

“俗所谓道率皆妖伪, 转相诳惑, 久而弥甚, 既不能修疗病之术, 又不能返其大迷, 不务药石之救, 惟专祝祭之谬……”[15]172

3 “我命在我”的命运超越

虽然求仙之路面临的困难重重, 但依然阻止不了道教徒求仙的决心。 《太平经》中写道: “人生各有命也, 命贵不能为贱, 命贱不能为贵。 ”说的是人各有命, 不是人人都可以修炼成仙, 但是如果就此止步, 不去力求, 那么必然是百分之百不能成仙的。 所以《太平经》的意旨在于鼓励人们去积极地修炼, 以求得到命运所允许的最好结果。 这里需要强调, 并不是只要力求就必可成仙, 而是在“命运允许的范围内”。 可是葛洪将这种“命运”打破了, 他认为神仙之道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 “我命在我不在天, 还丹成金亿万年”, 他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 是可以超越的。 回顾本篇开头葛洪提出的“受命所值”说, 这就形成了葛洪的仙道“宿命—超越”的悖论式命题。

葛洪在对“神仙可学”的笃信下, 投身于收集各种求仙方术, 提出了学仙修道的具体方法。 概括来说, 葛洪的修仙方法一是修身, 二是修德。

3.1 修 身

修身就是修炼我们的身体。 抱朴子曰: “欲求神仙, 唯当得其至要。 至要者, 在于宝精、 行气、 服一大药便足, 亦不用多也。 然此三事, 复有浅深, 不值明师, 不经勤苦, 亦不可仓卒而尽知也。”[16]149

宝精、 行气、 大药三者就是求仙的具体方法, 而这三者之中亦有主次之别。 宝精、 行气是辅助次要手段, 金丹大药才是主要方法, 仙道之极。 另外不可忽视的一点是遇值明师, 要以明师传授为保证, 这些要素缺一不可, 全部完备, 才是修炼仙道, 长生不老的方法。

导引行气起源于上古, 指利用人体的呼吸俯仰, 屈伸手足, 使血气流通, 以达到身体健康的一种方法。 葛洪在《杂应篇》中写道: “行气不懈, 朝夕导引, 以宣动容卫, 使无辍阂。”[17]271即要早晚行气导引以疏通荣气、 卫气。

宝精, 是指珍惜自己的精气。 房中术是具体的修炼方法之一, 葛洪认为服食草木药饵也可以达到延年迟死之效。 修仙者首先要服食草药以救亏缺, 葛洪详细描述了许多草药的药性, 和它们对应的病症和服食方法。 “以药物养生, 以术数延命, 使内疾不生, 外患不入, 虽久视不死, 而旧身不改。”[8]14

但是草木药饵能达到的效果只是延年而已, 非长生之药。 长生之药唯有还丹、 金液, 这才是成仙的终极法门。 葛洪引用《玉经》中“服金者寿如金, 服玉者寿如玉”, 称只有服食金丹才可以成仙。 这是因为古代中医理论认为人服药可以治病, 是因为人体吸收了药物的性质, 同理, 服食金丹就吸收了金丹“毕天不朽”的性质, 自然可以“炼人身体”, 令人长生不死。

3.2 修 德

“欲求仙者, 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若德行不修, 而但欲求方术, 皆不得长生也。” “积善事未满, 虽服仙药, 亦无益也。 若不服仙药, 并行好事, 虽未便得仙, 亦可无卒死之祸矣。”[12]53葛洪指出, 求仙之人, 当把忠孝、 和顺、 仁信作为根本, 若德性不修, 皆不可得长生。 他将个人的道德品格与能否成仙联系在一起, 并且认为是很重要的一环, 有着重大的意义, 这可以说是对世俗道德的一种教化, 使人的思想行为向善, 向德, 积善去恶, 其完全符合当时的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礼教, 自然也会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和拥护。 这也是葛洪推动神仙道教逐渐成为官方宗教所作出的贡献之一。

总而言之, 只有“修身”与“修德”结合共进, 才可以最终成就仙道。 而无论是修身还是修德, 都是从“人”出发。 《吕祖全书》中写道: “未修仙道, 先修人道。 人道不修, 仙道远矣!”葛洪的修仙方法是从修人道开始的, “修人道”以近“仙道”, 是葛洪修炼方法的中心思想, 一切都是以此为指导的。

人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仙的, 而“人”和“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命质料, 不是生就为仙, 而是“从人到仙”; 不是通过神灵指引, 而是通过个人修炼; 不是依靠任何神秘的外来力量, 而是依靠自身完成从人到仙的生命转换。 将“人”做到极致, 就可以无限接近于“仙”, 这无疑是最大的命运超越。

葛洪坚信神仙可以学得, 所以他说: “夫求长生、 修至道, 诀在于志。”[8]17他把个人的求仙志向作为求仙的要诀, “志诚坚果, 无所不济”。 求仙者的意志是否坚定, 是否笃求不悔是求仙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如此, 只要坚定信念, 坚持不懈, 再加上明师指导, 就一定能够得道成仙。 可是至此, 葛洪似乎已经忘记了他所论述的“命之脩短, 实由所值, 受气结胎, 各有星宿”, 仙命才是能否成仙的前提条件。 换言之, 无论求仙者多么努力勤求, 如若没有仙命也是必定不能成功的, 而且“命属生星, 则其人必好仙道。 好仙道者, 求之亦必得也”。 反向推导这句话的意思, 只要“好仙道”的, 一定是内含信道之性, 命属生星, 命属生星则是有仙命的, 既然有仙命, 就必定可以修仙成功。 可是葛洪又说道修仙之人多如牛毛, 能成功者却是寥寥无几。 求仙的人难道不是信仙道才去求的吗?既然信仙道, 却无仙命吗?

除了“好仙道”之外, 葛洪还认为能否得到明师指点也是有无仙命的判据。 他批判世俗中的“窃道士之号者”诓骗前来求道者, “以误于有志之士, 可叹可恚也”[14]253。 有志之士被诓骗, 就是没有遇到明师, 这应该是因为“未值仙命”又何来“误”之说, 何来“叹”之有?显然, 葛洪为了宣扬“仙可学致”, 鼓励人人学道, 人人求仙, 已经彻底抛弃了仙命论, 而走到了仙人无种论。

这个“宿命”与“超越”所存在的冲突、 矛盾可见一斑, 葛洪没有解决。 “宿命”是求仙的前提, 是神仙性质的必要规定, 如若不然, 就丢失了神仙作为宗教信仰的神秘性与根源性; 同样的, “超越”也是神仙性质的必要规定, 人可以获得长生不死, 可以实现从人到仙的超越, 这是道教的基本教义, 也是一种宗教得以继续传播、 发展的基础。

换个角度来思考, 我们无需争执“宿命”与“超越”的矛盾, 让此两者并行。 “受命所值”是存在的, “羽化成仙”也是存在的。 “宿命”是静态的, 有限的; “超越”是动态的, 无限的。 葛洪不正希望通过修炼达到对有限肉体的无限的生命超越吗?确实, 从有限到无限或许是完全不可能的, 但正因为如此, 才更加彰显了“超越”的价值。 我们无法把握自己, 因为我们的身体本身拥有无限的潜能。 命运是毋庸置疑的“真理”, 但是在实践“真理”的过程中, 命运就被赋予了无限的可能。 正是在神仙宿命的神秘性和修行实践的超越性互相结合的基础上, 神仙道教才能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宗教体系。

[1]张松辉, 张景. 抱朴子外篇(自叙卷五十二)[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2]陈鼓应. 老子今注今译(五十九章)[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3]饶宗颐. 老子想尔注校正[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4]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5]王明. 太平经合校[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

[6]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塞难卷七)[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7]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辨问卷十二)[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8]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论仙卷二)[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9]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至理卷五)[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10]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微旨卷六)[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11]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极言卷十二)[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12]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对俗卷三)[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13]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金丹卷四)[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14]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勤求卷十四)[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15]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道意卷九)[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16]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释滞卷八)[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17]王明. 抱朴子内篇校释(杂应卷十五)[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5.

Fate and Transcendence: Ge Hong’s Deity Worship of Taoism

WANG Yiqun, NING Junwei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

Deity worship is the core of Taoist beliefs. In the history of Taoism, Ge Hong was the first person who completed the theoretic construction of deity belief system and put forward the specific and concrete methods of cultivating oneself to become an immortal deity, which promote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aoism. In his experiences of deity worship, Ge Hong not only took the path to become an immortal person as his fate, but also transcended this fate. These two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issues constitute the overall picture of Ge Hong’s Taoism thoughts.

Taoism; immortal belief; fate; Ge Hong

1673-1646(2017)03-0001-05

2017-01-1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 文昌文化的历史及现实意义研究(20080430321)

王艺群(1992-), 女, 硕士生, 从事专业: 中国哲学。

B95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7.03.001

猜你喜欢

葛洪王明中华书局
Higher Derivative Estimates for a Linear Elliptic Equ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走过318
“看不见”的王明华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医心方》引录《葛氏方》探析
地方特色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初探
龙门这边(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