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凝练的认识分歧与困境突破

2017-01-12曹洪军

关键词:深度价值观核心

曹洪军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凝练的认识分歧与困境突破

曹洪军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进一步深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贯彻落实中央“三个倡导”精神以及“积极培育和践行”部署的应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易于记忆和广泛传播的实然要求。目前在要不要进一步凝练、如何深度凝练等问题上还存在认识分歧,导致深度凝练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困境的深层根源在于: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界定、主体确立与功能定位、时空覆盖与表述分层等基本理论还没有厘定;理论研究与实践践行存在脱节现象。突破困境的路径在于:统一理论认识;着力于历史及现实实践维度。建议在现有“12个词”表述的基础上,深度凝练为“共同富裕”“人民民主”“法治文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凝练;共同富裕;人民民主;法治文明

本文所讲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凝练”分歧,主要是指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以后,围绕要不要、如何“进一步凝练”或曰“再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争论。这种争论本身对贯彻落实中央“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署不无裨益,但如果一些根本的理论问题不予以厘清,就会使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陷入实践困境。所以,本文梳理主要分歧焦点,在探析认识分歧深层根源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困境突破路径,给出深度凝练的建议选项,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凝练的认识分歧与困境

(一) 要不要进一步深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一争论的核心是,把“三个倡导”看作中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定论,还是需要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深化与拓展?一种观点认为,“三个倡导”的内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有学者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用 24个字提出了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1]另一种观点认为,“三个倡导”只是一种开放的、未定论的表述方式,证明中央“既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结和培育,又不轻易地下结论,而是先以倡导的形式推行一些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然后通过反复研究论证,再进一步在实践中概括、提炼,最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备、成熟的表述”[2]。有学者进一步解读认为,目前的表述是“在当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尽一致、观点不尽相同、看法多种多样的情况下,……基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务实的抉择……‘倡导’并不是‘定型’,更不等于‘定型’”[3]。易而言之,只能把现有的“12个词”理解为“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虽然它涵盖了核心价值观,但不能等同于核心价值观,必然要求我们进一步提炼出其中最重要的、对其余部分起统领和支配作用的核心内容。

(二) 如何深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2013年12月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对“三个倡导”作了分层阐释以后,争论的焦点开始由“要不要深度凝练”转向“如何进一步凝练”。具体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深度凝练要不要继续分三个层面进行?部分学者认为,分层表述不符合核心价值观的生成规律和内在逻辑,而且现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层表述也有诸多不合理之处:“将核心价值观人为地区分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既不符合核心价值观生成的一般规律,也割裂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要素的关联性”[4],现有的12个词之间存在内容交叉和逻辑模糊的问题,国家层次和社会层次很难分开,如“文明”“和谐”“富强”更像是属于社会层面的内容,而不应该归入国家层面[5]。因此,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凝练不宜再分层次。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三个倡导”的内容从三个层面对应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核心价值观,“它们之间是内在融贯的统一体,维护社会的和谐有序运行,哪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都不可或缺”[6];“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7]。因此,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凝练应从现有的三个层面的三组词汇中分别提炼出更能反映核心价值观的范畴。

2. 深度凝练是对应“三个倡导”的三个层面分别做深化提炼,还是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做补充拓展?这是主张分层凝练论者内部的两个主要不同观点。大部分学者主张对应三个层面做“减法”,并提出了 “文明、正义、诚信”[8]、“人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9]、“人、义、法、自、信”[10]、“自由、平等、民主、仁爱”等简缩版的新方案[11]。少数学者认为,现有的12个词表述“是基于实践要求出自国情民情实际所必须甚至急需的内容要素……‘三个倡导’与‘三个层次’之说,造成了一系列外在形式之悖与内在逻辑之弊”,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凝练要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采用补缺圆融的“加法”,据此提出了48字的“六大核心价值观”,即“求真务实、以人为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爱国敬业、创新争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诚信友善、团结互助”[12]。

3. 如何具体表述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易于记忆传播?这方面的争论具体表现为,关于表述用词的哲理性与通俗性、用词数量、每个词由几个字组成等意见不一。有学者认为:“应当选取反映社会主义内在本质和价值取向的最高范畴,用极其精炼的价值范畴来表达,它应是理念性的、目标性的,是最高层次价值目标、道德标准的抽象,而不应是次生层次的、操作性、工具性的概念。”[13]但有调查显示:“42%的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不简洁,理论性太强,很难去理解;72%的人认为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加以凝练,使之有助于群众接受和理解。”[14]所以,有不少学者指出,现有表述词汇哲理性与普适性有余,而鲜明性与通俗性不足,未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独特性质和价值属性,而且现有词数与字数仍显太多,影响记忆和传播。至于如何简洁用词用字,有坚持用一个词表达的、有坚持用两个词及更多词汇表达的。关于每个词由几个字组成为好,更有一字、二字、四字、五字等多种表达意见和具体方案。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凝练困境的突破路径

上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凝练的认识分歧与困境,究其深层根源,一方面是因为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意见不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造成的。所以,要突破深度凝练的困境,就必须统一理论认识,着力于实践维度。

(一) 统一理论认识

1.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界定。目前官方并没有给出明确严谨的概念,学界的界定也有诸多差异。代表性的概念有:“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指导下,为了推进社会进步,完善和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和人民大众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最突出的基本观念”[1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由国家凝练和建构并由国家公共权力普及推行的价值观念系统……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16];“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以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原则,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的逻辑结构系统”[17]。统观现有概念,主要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理论来源、内容构成、本质表征、功能定位等若干要素来界定的。由于选取要素的数量和强调的重点不同,因而表述的详略和侧重不一。

通常认为,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18]。要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就要求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又要求概念必须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实际上,“任何一个概念之定义,都不可能完全概括概念本质特性和全部内容,只有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研究此概念之本质特性和全部内容后,才能认识和把握概念。”[19]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不宜过分纠缠于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的“具体化”和“精确化”,将其定义为“在整个人类社会价值观系统中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根本价值取向的基本观念”即可。这一概念简单明了,兼具抽象性和指向性,既明确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人类社会普遍信奉和遵守的基本价值观,没有割裂与中外历史文化的联系,又强调了其“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特定价值指向。而对这一概念的具体把握,则要通过对其主体确立与功能定位、时空覆盖与表述分层等内涵和外延的进一步阐释来实现。

2. 主体确立与功能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主体及作用功能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仅应该体现为国家的价值目标,还是社会或公民的价值导引,抑或应该同时是三者的共同价值导引?这方面一度有“国家主体说”“社会主体说”“公民主体说”和“国家、社会及公民复合主体说”等多种观点。“国家主体说”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主体是国家,主要功能是彰显国家的制度属性和价值目标;“社会主体说”强调社会本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致力于彰显社会价值导向;“公民主体说”则强调“以人为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着力于对公民道德规范的价值引导作用;“复合主体说”强调国家、社会与公民的有机统一,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同时体现国家目标、社会导向和公民道德要求。

在各方意见一时难以统一的情况下,为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三个倡导”采用了“复合主体说”。但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凝练,必须进一步确立“国家主体”的核心地位,以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来统摄全局。因为从根本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精神内核,其创制、确立、培育和践行都离不开国家这一行为主体,而且从历史实践看,“成功的核心价值观不是直接对于公民提出要求,而是通过塑造国家形象、彰显制度精神以获得国民的认同,并使之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20]。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重要和根本的功能是,弘扬和彰显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崇高性、正义性与合理性。与此同时,这种国家价值目标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与公民的道德价值取向一致,这样才能获得公民的普遍认同,进而真正发挥其引领和规范社会价值取向及公民价值观的作用。当然,强调突出国家的主体地位和意识形态功能,并不是要否定社会和公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而是强调通过确立国家的“核心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家政权的权威和主导作用,以此营造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和良好条件,形成国家、社会和公民三者共同深度凝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力。

3. 时空覆盖和表述分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针对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还是对全球不同地域社会主义国家而论?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空覆盖问题,也必须予以明确。否则,深度凝练就失去了方向和对象,凝练出的核心价值观就有理想性与现实性失衡、普遍性与针对性失措的危险。笔者认为,首先,深度凝练要立足于“我国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国情,立足于解决现实问题和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的现实目标而选取内容。这样凝练出的核心价值观才有现实基础和针对性,才能引发人民群众的情感与利益共鸣,进而获得广泛认同和支持。其次,“核心价值观必须是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理念,可以凝聚人心、振作精神、引领方向,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21]。有鉴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凝练,必须同时兼顾理想性与现实性、普遍性与针对性的平衡问题。

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表述是分层的,这并无大碍。但必须明确,核心价值观应该是一般价值观中最根本、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凝练必须在凸显国家价值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兼顾社会价值导向和公民道德准则的最高层次的“理念”“价值”范畴,集中体现国家国家制度属性、社会价值导向和公民规范的统一。因此,关于公民道德规范层次的工具性、手段性范畴不宜再进入,表述不宜再分层。与此同时,为了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方面面,可以考虑按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总体战略布局的要求,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能同时表达“五位一体”战略目标的核心范畴。

至于采用多少词、多少字才算简洁明了,我们认为这不是关键问题,但要强调坚持词汇表述的哲理性与通俗性并重原则。深度凝练不是简单对24字的抽取或重新排列组合,重新凝练出的词汇要有高度的哲理性和广延性,以意蕴丰富的范畴表达最高价值指向,做到形而上能充分表述社会主义国家价值目标和社会价值导向。与此同时,深度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有利于传播记忆,又必须同时重视通俗易懂原则,做到形而下能以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表述其利益关切和价值诉求。要以最简洁的词汇表达最深邃的理论内容,以最抽象的概括表达最具体的价值诉求,以最鲜明朴实的话语表达最深刻的道理。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2]所以,既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成要素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找准人民群众思想的共鸣点及利益的交汇点,又要在表述方式上精雕细琢,做到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接地气。

(二) 着力于实践维度

科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反作用于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与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具体而言,理论在指导实践的同时,也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通过修正在实践中被检验出的全部或部分差误,以形成对实践具有科学指导意义的新理论;新的理论再指导实践,实践在接受新的理论指导的同时再检验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如此周而复始,才能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共同进步和相互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其成熟与完善当然也离不开这一规律。所以,深度凝练既要加强理论研究,但绝不能只是理论上的自说自话,而是应该在践行“三个倡导”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

1. 着力于历史实践维度。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需要凝练和运用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纵观人类历史,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经历几百年的时间,其间还发生了由17世纪“自由、平等、博爱”,到当今“民主、自由、人权”的转变。我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从“仁”的提出,到“仁、义、礼、智、信”的完善,经历了一千余年的时间。虽然古今的历史条件不同、中外的制度与文化传统不同,但在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依据、选择内容、凝练方法、作用方式等方面,依然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其失败的教训也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要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宏大时空中汲取经验教训。“如果不是从社会主义几百年的历史,不是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史,甚至也不是从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 60年中去提炼,不是从理论和实践的正反面经验教训中去提炼,而是拍脑袋,从某种想当然的原则和意愿出发,热衷于拼凑‘好词’,一味在概念的自我平衡、口号的自我发酵上做文章,这种‘提炼’必然会陷入困境。”[23]

2. 着力于现实实践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凝练,无疑需要着力于历史实践的视角吸取经验教训,但更需要着力于现实实践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再凝练,必须立足于现阶段国家利益的政治需要、社会建设的中心任务和公民利益的迫切诉求,在要素选择和表述上有所侧重。这无疑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基层人民群众的实践首创。因为,“‘顶层设计’不是仅凭领导人或某个高层智库根据某个理念设计制度,而是要以基层群众的首创为基础。基层干部群众面对实际问题,更能找到问题的症结,他们往往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条件,突破旧体制,创造某种新制度,有效地解决问题。”[24]所以,在现阶段顶层设计基本完成的情况下,要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结合各行各业的具体特点,精心组织设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实践活动,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着力于“自下而上”的再凝练实践。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凝练的建议选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共同富裕”,“人民民主”,“法治文明”三个词可以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凝练的重要选项。原因有三:首先,这三个词是同一层次的价值理念性概念,不仅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属性和价值指向,同时也从不同角度涵盖了现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的基本内容;其次,这三个词兼具时空意义上的理想性与现实性、普遍性与针对性,既不脱离中华传统文化,也与世界文明遥相呼应;最后,这三个词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人民群众耳熟能详,有利于记忆传播,而且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政治与经济等多方面的强烈愿望,可以引发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与行动合力。

“共同富裕”既是人类社会长久以来的共同愿望,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价值追求。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5]。这就是说,“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目标,它还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联系在一起,还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政治价值目标。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共同富裕”显然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已经实现了“让部分人群、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阶段性目标。但与此同时,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必须着力解决的课题,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是现阶段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因此,相较于现有的“富强”一词,“共同富裕”显然更能体现社会主义的独特价值追求,更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和真心拥护。

“民主”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它既可以体现为一种国家制度、治国理念和行政程序,也可以体现为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民主”的内涵虽然丰富,但其中最为根本的是作为国家制度和治国理念的“民主”,只有这个最高层面的“民主”落实了,才可能真正实现其在整个国家、社会和公民层面的积极意义。笔者主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凝练时用“人民民主”一词代替“民主”,主要是因为:首先,它是我们在长期的政治宣传中使用的词汇,语义明确,能更鲜明体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直接表明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权中的主人公地位,能够很好地区别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差异;其次,在现实中,如何落实和完善人民民主的政权组织形式,以保障人民真正拥有参与和管理国家及社会事务的权利,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权利的强烈诉求,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将“法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凝练的选项,一方面是因为,“法治”与“文明”关系密切,“文明”是国家、社会和公民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和价值追求,“法治”则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突出表征、重要标志和根本保障。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看,虽然西方较早走上了“法治文明”之路,但我国自夏商以来也经历了从“礼乐文明”到“礼法文明”,再到“法治文明”的巨大变迁。当今时代,“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政治建设的基本方略,建设“法治中国”已经成为既定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法治文明”是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沿着文明之路发展的重要抓手,“自由、平等、公正”等社会层面价值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法治文明”的保障,也只有在不断推进“法治文明”的进程中,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文明素质才能不断发展,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1] 施芝鸿.24个字分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2-11-10(01).

[2] 吴俊.“三个倡导”体现高度的价值自觉和自信[N].光明日报,2013-01-05(11).

[3] 戴木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2-12-08(11).

[4] 虞崇胜.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把握其生成规律[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2).

[5] 韩震.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理论视野,2013(1):28.

[6] 龚群.三层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内在关系[N].光明日报,2013-01-05(11).

[7] 宋世杰.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J].人民论坛,2013(11).

[8] 曾长秋,向祚群.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凝练[J].理论学刊,2015(10).

[9] 邸乘光.关于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

[10] 冯颜利,廖小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三个维度与大众化[J].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1).

[11] 左亚文,程建.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深化(下)[J].理论探讨,2013(4).

[12] 贺祥林,叶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凝练的思索[J].探索,2015(6).

[13] 张耀灿.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问题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4] 姬兴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困境与对策分析[N].人民论坛,2013(2)(中).

[15] 刘书林.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2013(2).

[16] 陈秉公.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系?[N].光明日报,2011-02-25(07).

[17] 孙其昂,侯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现代性境遇与超越[N].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2).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04.

[19] 桑玉成.自治政治[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4:6.

[20] 侯惠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上如何取得共识?[J].红旗文稿,2012(8).

[21] 韩震.“民主、公正、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及其原则[J].红旗文稿,2012(6).

[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23] 李德顺.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强调问题意识[N].北京日报,2011-04-18(18).

[24] 梁孝.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人民民主[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2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2017 - 01 - 30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前沿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4ZD010);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作用机制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Y0305)的阶段性成果。

曹洪军(1968—),男,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D64

A

1009-105X(2017)03-0001-05

猜你喜欢

深度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