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浅析
2017-01-12王春荣
王春荣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800
·学术探讨·
从脾胃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浅析
王春荣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800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是一种于儿童期常见的神经精神性疾病[1],其临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突然快速、重复的抽动,可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以及行为障碍。本病发病年龄多在2~12岁,病程持续时间长,可进行性加重,部分也可自行缓解。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对小儿的心理、生活及学习产生严重不良影响[2]。
多发性抽动症属中医“慢惊风”、“抽搐”、“瘛疭”、“胞轮振跳”、“肝风证”、“筋惕肉瞤”等病证范畴。目前,本病治疗多从肝论治,也有从肾论治者[3-5]。随着对本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脾胃在儿科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重视,现总结从脾胃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经验如下。
1 病因病机
本病与先天禀赋、饮食因素、情志因素、外感六淫均有关系,常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发病。脾为后天之本,生长发育以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荣养,皆靠脾胃产生的水谷精微来提供。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过程中,脾胃功能失调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以肌肉的抽动为特征,脾主肌肉,故与脾有密切关系。小儿脾胃运化功能薄弱,若喂养不当,饥饱无常,或饮食偏嗜,纵其喜好,过食肥甘、生冷、辛辣之物,皆易损伤脾胃运化之功。脾运不健,聚湿成痰,痰浊内蕴,伏留于体内,若遇引触则发病。
《小儿药证直诀》云:“脾主困,虚则吐泻生风”。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主肌肉四肢,故可见头颈、四肢及肌肉抽动。中医认为“怪病多由痰作祟”,痰的产生是脾胃运化功能失司,津液运行不畅而积聚的一种病理状态。痰与肝风互结,阻滞脏腑、经络、四肢,风为阳邪,易袭阳位,风与痰相互鼓动,若上达头面诸窍,可见挤眉弄眼、张口歪嘴。痰与虚风相合则头摇肢颤。痰阻气道则胸闷痰鸣,上壅咽喉则怪声连连、咽痒不适、或语声不断。风性流窜较快,风痰互结,横穿经络,则发生头颈、四肢肌肉抽搐。痰与心火互结,则见口不择言、秽语连篇;痰与肺热互结,上壅咽喉则可见咽痒不适、喉部发声等症。
2 辨证论治
2.1 从脾虚痰聚论治
以皱眉眨眼,嘴角、四肢抽动,喉发怪声,面黄体瘦,脾气乖戾,胸闷作咳,纳呆便溏,注意力涣散,精神不振,学习困难,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滑或沉缓为主要证候特点。
脾为土脏,喜燥而恶湿。脾虚则运化功能失司,水液聚而生痰,禀赋不足或病后失养,损伤脾胃,脾虚不运,水湿潴留,聚液成痰,痰与风邪相携,易阻滞脏腑孔窍之经络。眼睑,中医称胞睑、肉轮,属肌肉组织,脾主肌肉,故在脏属脾,若风痰鼓动、上犯清窍,则挤眉眨眼。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若横窜经络,则见咧嘴、扭嘴等口唇怪异动作。脾主肌肉,气血不足,筋脉失养则筋惕肉动,表现为四肢不自主抽动。脾失健运,水谷精微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则心神失养,故注意力涣散,学习困难等。痰气互结,壅塞胸中,心神被蒙,则脾气乖戾,胸闷作咳,喉发怪声。痰气易聚易散,所以抽动时作时止、时轻时重。
本证治疗宜健脾益气、理气助运,方用香砂异功散合四君子汤,香砂异功散方药组成为木香、砂仁、太子参、白茯苓、生白术、甘草、陈皮。四君子汤健脾益气,方中陈皮、砂仁、木香醒脾理气,化滞助运。全方补中寓泻、补而不滞,避免脾困而影响运化。脾土得以健运,则肝木无以克伐。并加入天麻、钩藤、蝉蜕、僵蚕等以平肝熄风。
2.2 从脾胃积热论治
以腹部抽动明显,张口努嘴,叩齿,弄舌舔唇,口出秽语,口干口臭,甩手跺脚,烦躁易怒,身热,脘腹痞满,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厚,脉滑数为主要证候特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的患儿十分多见,加之小儿体属纯阳,易于生热,最易导致脾胃积热。阳热亢盛,阴不制阳,则风气内动,可见腹部抽动。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可见张口努嘴,叩齿,弄舌舔唇,口出秽语。脾热不能输布津液上承于口,故可见脘腹痞满、口干。脾气不运,胃肠积热,则口臭、大便秘结、小便赤黄。湿从热化则身热。脾为生痰之源,脾胃积热时,易致痰热内生,扰动心神,故甩手跺脚、烦躁易怒。脾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则苔黄腻,舌质红,均为热象。
本证治疗宜清热泻脾、熄风止痉,方用泻黄散合加味止痉散,方药组成为藿香、栀子、石膏、防风、全蝎、蜈蚣、蝉蜕、僵蚕。泻黄散出自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清泻脾胃积热的代表方剂,与加味止痉散合用,积热去,肝风熄,抽动自止。方中藿香芳香化湿醒脾;栀子清泻三焦之火,清利三焦湿热;石膏清泻肺胃实热;防风升发脾中伏火,又能于土中泻木;并加入全蝎、蜈蚣、蝉蜕、僵蚕祛风解痉、舒筋活络。
2.3 从脾虚肝亢论治
以头颤肢摇,挺胸鼓肚,频繁眨眼,耸肩,怪声连连,秽语不休,行为异常,心情暴躁,身体瘦弱,食欲差,面色无华,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弦细为主要证候特点。
脾胃的运化功能与气机升降功能离不开肝主疏泄,而肝木之条达又离不开脾胃之运化。现代社会家庭中,独生子女较多,父母的溺爱、学习的压力、甚少的精神关注,使孩子情绪不得宣泄、心理承受能力减弱,进而导致小儿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郁日久,肝亢克伐脾土,脾虚土衰,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血虚不能温养肌肉四肢,则肌肉挛缩而颤,出现头颤肢摇、挺胸鼓肚。肝主筋,开窍于目,土不疏木,肝亢风动,引动肝风则出现频繁眨眼、耸肩等肝风内动的表现。脾虚则肝亢,使肝风挟痰上扰走窜为病。风痰上扰咽喉则怪声连连,上扰神窍则秽语不休。脾运不健则生痰,肝木横逆则风生,土虚木亢,则肝风内动,或痰阻经络,引动肝风而致肌肉抽动。精血亏虚,水不涵木则肝火旺盛,出现抽搐、行为异常及心情暴躁,脾主肌肉四肢,饮食失宜,脾失健运,可见身体瘦弱,食欲差,面色无华。
本病肝亢为标,脾虚为本,治宜健脾化痰,疏肝熄风,方选四逆散合六君子汤,方药组成为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陈皮、制半夏、茯苓、太子参、生白术。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方中柴胡疏肝,升清阳透郁热;枳实行气散结;生白芍养血敛阴;炙甘草缓急和中,全方可疏肝解郁,调和肝脾。六君子汤则健脾补气,和中化痰。两方合用肝脾同治,标本兼顾,颇合此病病因病机。对于抽动频发,抽动幅度大者,可加用平肝熄风药物;对于肝郁化火者,可加用清肝泻火药物。
3 讨论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疾病,治疗较困难,病程较长,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习、生活和社交活动,部分患儿病情甚至可迁延至成年,给患儿、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且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
治疗本病时,强调中医整体观念,但脾胃运化失司为本病发生的根源,治疗的根本是要调整脾胃功能,恢复正常运化。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和优势,尤其在当前西医治疗疗效欠佳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中医治疗本病的研究趋向于疗效观察,但观察指标量化不够,宏观指标太多,缺乏大宗临床案例的总结,而对于如何发挥其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动物模型和药理机制的研究,剂型单一;诊断标准、辨证分型标准和疗效评价体系尚不统一;中药汤剂对于有些患儿,服药依从性差,应开发出适合于儿童服用的口服液、浓缩药丸、胶囊及颗粒剂等剂型,以便患儿长期服用及保存。目前对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治疗还处于探索阶段,尚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同时应强调,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重视生活方式、社会和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建议患儿增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及舒缓情志,还可提高药物疗效和减少疾病复发,不玩电脑和手机,不长时间看电视,家属不可当患儿的面议论病情,鼓励患儿多参加户外兴趣活动,以转移注意力。由于本病病程较长,易于复发,故应注意维持治疗,长期随访,全面评价疗效。
[1] 周黎黎.胡天成教授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4,20(4):284-286.
[2] 闫娟,史正刚.中医辨证治疗小儿抽动症研究近况[J].中医儿科杂志,2014,10(1):73-76.
[3] 齐放.自拟滋阴平肝汤配合对症治疗抽动障碍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7(1):33-34.
[4] 费利军.平肝熄风止动汤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44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4):60-61.
[5] 赵艳.定抽方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肾虚肝旺、风痰阻络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江苏: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10.3969/j.issn.1674-4616.2017.02.020
2017-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