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凉血解毒汤治疗白塞氏病一例
2017-01-12吴媚
吴媚
自拟凉血解毒汤治疗白塞氏病一例
吴媚
白塞氏病;凉血解毒汤;自拟;治疗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32岁。患者3年前反复出现口腔黏膜疱疹、瘙痒,几天后出现溃疡、疼痛,同时出现外阴部疱疹、溃疡,眼结膜发红,瘙痒流泪,每次发作持续7~15 d,约2个月复发1次。曾经多家医院检查诊断为白塞氏病,服用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4 d前又无明显诱因出现眼红、瘙痒、流泪,口唇疱疹破溃、疼痛,外阴部溃疡,瘙痒不适,故来我院治疗。
检查:体温37.5℃,脉搏90次/min,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扪及无压痛,四肢及神经系统无异常,眼结膜充血、少许分泌物,口唇可见溃破之疱疹黄豆大、充血,牙龈充血,口腔黏膜见3处浅表溃疡,大阴唇及肛周充血,并有4个疱疹浅表溃疡,舌红苔薄黄,脉滑数。辨证诊断为血分热毒,湿热内蕴引起的白塞氏病,治疗当以清热凉血,祛湿解毒为主。
2 治疗方法
2.1 初诊治疗 自拟凉血解毒汤。处方:白头翁18 g、生地18 g、玄参18 g、麦冬12 g、金银花15 g、丹皮12 g、蒲公英18 g、野菊花18 g、土茯苓18 g、水牛角30 g(先煎)。上药加水煎取150 mL,煎2次,混合后早晚分2次温服,1剂/d。
2.2 复诊 服上药7剂后,眼红消失,口唇疱疹结痂,口腔、外阴溃疡愈合,眼、外阴瘙痒消失。但牙龈及口腔黏膜依然充血,口干不欲饮,舌红苔薄白,脉细数。此为湿热已清,阴亏而生内热,拟以滋阴清热,凉血护阴。
处方:金银花18 g、天冬12 g、沙参30 g、玉竹30 g、麦冬12 g、丹皮12 g、丹参18 g、石斛12 g、赤芍12 g、淮山12 g。煎服法同上。
2.3 三诊 服上药14剂后,上述症状消失,为防复发,嘱患者每周服上方3剂。
2.4 四诊 服上药2个月后停药,随访2年未再复发。
3 讨论
白塞氏病,又称贝赫切特综合征或口-眼-生殖器综合征[1],是一种反复发作、症状十分复杂的疾病。临床以口腔黏膜溃疡、生殖器阿弗他溃疡、皮肤结节性红斑和眼部病变为主要特征,并可累及关节、肺、中枢和胃肠系统及所有形态、管径的血管[2]。本病的诊断不难,凡出现眼、口、生殖器三联征者,一般都能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但在早期,症状仅部分出现,诊断较困难。本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故对其治疗尚感到困难。本院临床上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本病取得较满意疗效。本院根据白塞氏病的特殊症状,如皮肤黏膜潮红、疱疹、溃烂等,认为多属于血分热毒、湿热内蕴,治则宜清热凉血,祛湿解毒,自拟凉血解毒汤治疗。方中水牛角、玄参、丹皮、生地、麦冬清热凉血、滋阴,蒲公英、野菊花、金银花清热解毒,白头翁、土茯苓祛湿清热。因本病以热为主,在初诊服凉血解毒汤3剂后,症状虽明显好转,但病邪日久,肝肾阴亏,虚热显露,故在治疗时注意顾护阴分,拟以滋阴清热、凉血护阴之剂。用麦冬、天冬、沙参、玉竹、石斛滋养肝肾、护阴生津,丹参、赤芍、丹皮凉血活血,淮山补气健脾,连服2个月余,病告痊愈,随访2年未再复发。
[1]乔敏,刘艳琴,冯小莉,等.白塞病一例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5,8(6):785.
[2]高玮,蔡莉,胡丹.IFN-α治疗白塞氏病葡萄膜炎的新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1,11(6):1019-1022.
2016-08-01)
1005-619X(2017)03-0327-02
10.13517/j.cnki.ccm.2017.03.047
116013 大连疗养院桃源疗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