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经济理论的再次问鼎
——Richard Thaler获得2017年经济学诺贝尔奖述评

2017-01-12颜建晔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经济学公平理性

颜建晔 张 超 王 宁

一、引言

10月9日,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由行为经济与金融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Richard Thaler(理查德·泰勒)独享,以表彰其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贡献。Richard Thaler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领军人物,1945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University of Rochester(罗彻斯特大学)1974年的博士。他曾先后执教于罗彻斯特大学和康奈尔大学,1995年起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Booth School of Business,University of Chicago)①实际上,在Richard Thaler加盟之后的2008年,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才冠名为布斯商学院(Booth School of Business),以纪念“有效市场假说”的创立者尤金·法玛(Eugene Fama,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的弟子、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校友大卫·布斯(David Booth)于2008年向母校商学院捐赠了3亿美元。直至获奖。Richard Thaler在芝大布斯商学院担任决策研究中心主任,还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与Robert Shiller(罗伯特·希勒,早于理查德·泰勒,于201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行为金融学家)一起担任行为经济学项目的共同主管。他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并在2015年担任美国经济学会(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主席。

经济学家为建立有效的经济学模型,常用且富有成效的简化方式是假设参与者是完全理性的,但该假设在有些情况下是不合理的。完全理性的假设使得经济学家能较为容易地将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模型化,然而经济学家与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人们会偏离新古典经济学中理性行为人的假设。虽然我们试图通过理性做决策,但人类本身却受限于有限的认知能力与意志力。我们的决策经常地、于是也就被假设为被私利所引导,但却也会关心公平与平等。此外,认知能力、自控力、积极性在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Benjamin等,2013)[1]。将心理学引入传统的经济学分析中产生了行为经济学领域,这正是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表彰Richard Thaler的主题,它对许多经济学的子领域——微观理论、金融理论、合约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甚至一些宏观理论——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参见一些综述:Rabin,1998[2];Camerer和Loewenstein,2004[3];Dellavigna,2009[4];Camerer,2014[5];赵小健、颜建晔、胡炜,2014[6])。

早在15年前,Daniel Kahneman头一次因为在经济科学中整合引入了心理学研究的见解而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甚至早于Daniel Kahneman很久之前,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Herbert Simon就认识到,现实生活中作为管理者或决策者的个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而4年前,Robert Shiller因为其在行为金融学研究领域的巨大贡献与Eugene Fama、Lars Peter Hansen分享了201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该年的获奖主题为“资产价格的实证与经验分析”)。今年,Richard Thaler也因为把经济学与心理学结合起来的研究而获得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表彰他在行为经济学上的重要贡献,这也是行为经济理论的再次问鼎。Richard Thaler被认为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第三号人物。头号人物Daniel Kahneman已于2002年问鼎诺奖;二号人物Amos Tversky(1937—1996年),美国行为科学家,他的工作对心理学、经济、法律等需要面对不确定性进行决策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因为英年早逝而无缘诺奖,而他的重要合作者正是Daniel Kahneman——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获奖时68岁的Daniel Kahneman说“我觉得这个奖是我俩(指Amos Tversky)一起得的,我们像兄弟一样共同工作”①这样的场景在201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中又有了重现:当年的获奖者Jean Tirole,在接受诺奖官方媒体电话采访时表示,自己最为亲密的学术伙伴、英年早逝的Jean-Jacques Laffont(欧洲经济学研究排名第一的法国图卢兹经济学院创立者,2004年去世,享年57岁),如果他还健在的话一定是两人一起分享这份殊荣。。另一方面,Daniel Kahneman甚至将自己当年的获奖归功于Richard Thaler,称他是“首位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开创了行为经济学”的学者。Richard Thaler在过去40年中对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概念与经验基础。他的研究引发了大量的研究者发展正式的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这些研究已经将一些有争议的、边缘化的领域转变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主流。

Richard Thaler在分析经济学问题时融合心理学因素,为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第一个贡献是研究偏离理性行为将如何系统地重塑经济决策。Thaler(1980)[7]创造了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这一术语,考虑该效应后能够更合理地分析个体对物品价值的评估,认为一个人只要拥有某项物品,这个人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该效应与Kahneman和Tversky(1979)[8]提出的前景理论中的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同属一宗。随后为了理解个体实施与评估其经济活动的认知,他发展了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理论(Thaler 1985[9],1999[10]):该理论展示了个体如何通过系统的方法简化经济环境来克服有限认知,并且这种简化是如何产生次优的决策。第二个贡献是有关自控力问题如何会使得个体无法制定和实施最优计划,即使他们能够考虑和计算自控力问题也无法逃脱(Thaler和Shefrin,1981[11])。第三个贡献是,Richard Thaler展现了社会偏好对于经济政策制定者的重要性(Kahneman等1986a[12],1986b[13])。第四个贡献,Richard Thaler还提供了经验证据说明个体的心理因素经过市场中多个个体的交互作用却不会消失,这一现象在金融市场中尤为显现。据此,Richard Thaler和Robert Shiller也被并称为行为金融学的创始人(Shiller,1981__[14],1984[15];Barberis和Thaler,2003[16])。

二、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最早是由Simon在1955[17]提出,Simon认为人并非完全理性,理性计算具有思考成本。然而,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项成本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成本,将该成本引入效用函数中之后,人的优化行为仍然是理性的;Simon进一步分析了个人有限理性对于组织设置与表现的影响。另外,Simon提出人们决策的“满意过程”,指出人们的选择并不是在选择集里寻求最优解,而是遍历各个备选方案,直到找到满意的为止。尽管“满意过程”的决策并非真的基于某一理性偏好,它却满足行为理性的条件,因此仍可以采用最大化某一效用函数的行为来表达这一决策过程。

因此,早期Simon的有限理性概念并未对经济学造成威胁,后来心理学与经济学的结合对传统经济理论形成了真正的冲击。Tversky和Kahneman在1981[18]提出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他们所列举的例子反映了人们的行为有着规律性的非理性,表现为对同一个对象,人们对它某个特征的判断会因为环境不同或它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异。这实际是对两位作者(Kahneman和Tversky)更早(1979年)[8]提出的前景理论在更多领域的推广、扩展和应用。Kahneman和Tverskys(1979)[8]提出前景理论的目的在于描述风险情况下决策个体的实际行为。而在此之前,期望效用理论作为一个公理化的定理被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1944)[19]提出后一直是不确定性条件下理性决策的分析标准,该理论具有重要影响力且一直被作为个人决策分析的基准。但Allais(1953)[20]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实际行为系统地偏离了期望效用理论的预测。Daniel Kahneman将心理学引入到经济学,研究了现实中不确定情况下人们的判断与决策行为;而Richard Thaler成为第一个系统性地将前景理论应用到经济学议题和决策中的经济学家;Thaler(1980)[7]进一步说明了参照点和损失厌恶在确定性环境下的重要性。Richard Thaler的研究激发了许多追随者并促使Kahneman和Tversky(1979)[8]这篇文章成为经济学领域被引用率最高的文章之一。

Richard Thaler对于有限理性的研究主要包括禀赋效应和心理账户模型。新古典经济理论几乎无法解释愿意支付多少钱(willingness to pay,买价)与愿意接受多少钱(willingness to accept,卖价)之间的巨大差别,但Thaler(1980)[7]通过引用前景理论说明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从而建立了禀赋效应解释了二者的差别。Richard Thaler使用前景理论解释禀赋效应引发了一些重要的研究:Tversky和Kahneman(1991)[21]、Köszegi和Rabin(2006)[22]将禀赋效应正式模型化并导出其他的行为学含义;Knetsch和Sinden(1984)[23]、Knetsch(1989)[24]使用真实的实验为禀赋效应的存在提供了证据;然而也有经济学家指出该效应可能会在市场环境中消失,因为市场中的交易主体会在多回合的交易中学习(Coursey等,1987[25])。为解决以上争议,Kahneman,Knetsch and Thaler(1990)[26]通过真实、重复的市场实验检验禀赋效应的稳健性,结果显示在市场环境下禀赋效应确实存在,随着重复交易的不断反馈,允许参与者学习似乎也并未能消除禀赋效应。禀赋效应的一个重要含义是,即使在没有交易费用、收入效应的价值太小而不起作用的情况下,产权的初始分配也会决定资源的最终分配,这与Coase(1960)[27]中著名的科斯定理相违背,因为科斯定理指出在没有交易费用及收入效应的情况下最终分配独立于初始分配。Thaler(1985[9],1999[10])指出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效应的存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模型存在重要缺陷。心理账户是一个关于有限认知如何影响消费、储蓄以及其他家庭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建立心理账户理论的一个动因是经验和实证观测到人们将他们不同的消费类别(住房、食物、衣服等)分为不同的目录,不同的目录对应不同的心理账户。这个账户系统具有特定的账户结构和类别,不同类别的心理账户具有非替代性,就好像建立了一种心理上的承诺装置(commitment device)以对抗过度花费(尤其对于非必需品或者成瘾商品)。由于存在消费者心理账户,人们在决策的时候往往会违背简单的经济法则,做出非理性的消费行为。这些行为被集中地表述为两个心理效应:沉没成本效应,即人们在消费行为中会受“沉没成本”的影响;交易效用效应是指商品的实际价格和参考价格间差额的效果。这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心理账户对个体决策行为的影响机制。

三、有限的自我控制

标准的新古典理性跨期选择模型为指数折现模型(Fisher,1930[28];Samuelson,1937[29])。该模型分析简便且具有偏好的时间一致性;然而,大量的文献探讨发现,人们在跨期问题上并不是如此理性,短期和长期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指数折现模型难以解释特定情形下观察到的行为,例如偏好反转(preference reversal)、对承诺技术/装置的需求(demand for commitment technologies)。大多数人的偏好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面对同样的选择问题,在不同的时间,人们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这就是Strotz(1955)[30]、Phelps和Pollak(1968)[31]及Laibson(1997)[32]所引入的时间不一致的偏好。行为经济学家认为人们时间不一致行为源于多重自我,即心理学意义上通常说的个体人格分裂,人有长期的自我、短期的自我、理性的自我、感性的自我,每一个经济个体是多个自我的集合,各个自我之间互动,进而表现为时间不一致的跨期选择偏好。而不同自我(一般就指长期自我和短期自我)之间的互动、博弈、冲突和妥协就又把经济学研究与心理学中“自我控制”的问题联系起来了。在心理学领域,自我控制的研究从弗洛伊德(Freud)开始蓬勃起来,更早甚至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对akrasia(希腊语,意为无自制力现象,英语译为weakness of will)的讨论。

经济学的分析语言用来处理自我控制问题的工具是与标准指数折现模型相佐的是“双曲线折现”(hyperbolic discounting),即过分看重眼前成本、忽视较长期收益(Ainslie,1992)[33],用双曲线折现来处理跨时选择问题就会产生时间不一致问题。这种模型方法并不是Richard Thaler提出的,在他之前基于此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只能属于不同于经典指数折现的边缘少数派。而Thaler(1981)[34]第一个通过个人实验对象提供了双曲线折现偏好存在的证据,该研究大大激发了经济学家研究自我控制问题和时间不一致偏好的兴趣。利用这种经济学语言反应心理学现象的工具,Barro(1999)[35]、O'Donoghue和Rabin(2001)[36]、DellaV-igna和Malmendier(2004[37],2006[38])等将时间不一致的跨时偏好作为模型起点,广泛解释了微观、产业、宏观中由于局限于指数折现而遗留下来的谜题;更进一步地,Yan等(2014)[39]、Galperti(2015)[40]等将双曲线折现引入不对称信息的合约设计;至此,有限的自我控制、时间不一致、双曲线折现的方法已经进入了传统经济学分析的各个领域。

由于有限的自控能力使得人们偏离指数折现偏好,受此现象的启发,Thaler和他的合作者提出了“计划者与实施者”(planner-doer)模型(Thaler和Shefrin,1981[11];Shefrin和Thaler,1988[41])、“自由家长主义”(libertarian paternalism)模型(Thaler和Sunstein,2003[42],2008[43];Sunstein和Thaler 2003[44])。在计划者与实施者模型中,一个人有两个自我:短视的实施者与有远见的计划者,计划者关注一生效用最大化而实施者仅关注当下的效用。为了最大化一生效用,计划者可以通过有成本的意志力强制实施者减少当下的消费或者利用规则限制实施者的自由裁量权。个人特性将决定计划者控制实施者的效果,由此不同个体将显示不同程度的自控力。Thaler和Shefrin(1981)[11]将自控力问题视为一个委托代理问题,即计划者通过约束与激励实施者去最大化一生的效用。实施“自由家长主义”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公共政策以助推人们做出更利于自身的决策。Thaler和Benartzi(2004)[45]设计并实施了一种机制,通过克服自我控制问题和其他行为偏差来提高人们养老金的储蓄。

四、社会偏好

通过假设个体以自身利益为行动准则,许多情形能够被合理地近似;然而,另一方面,早在亚当·斯密时代他就指出在一些情形下渴望公平与平等的社会导向动机也许会起到重要作用(Smith,1759)[46]。理性的经济人假设所包含的一个核心内容是:个人关注的对象仅限于自身的经济利益,因而个人在社会交往中会最大化自身消费所带来的效用,而不关心该行为对他人带来的影响。这预示着个人与集体利益存在潜在的冲突。正如“萨缪尔森条件”所揭示的,如果存在外部性,公共产品的自愿供给将远低于社会优化水平,这就是搭便车(free rider)现象。而利他主义(altruism)假设是与自私自利直接相佐的,利他的人既会关注自身收入的提高,也会从别人的效用中获得快乐。Becker(1974)[47]将人们如何关注其他人的福利公式化。为研究公平与慷慨对个人相互作用的影响,Kahneman、Knetsch和Thaler(1986a)[12]引入了实验分析即独裁者博弈(dictator game)。在这个博弈试验中,甲方(独裁者)能全权决定怎样在自己和乙方之间分配一定数额的资产。一个完全自私的甲方会把所有的资产划到自己名下,然而通过实验却能观察到大多数甲方选择的是把相当一部分资产分给乙方。该实验显示出,即使在无需关心声誉的匿名情况下也并非所有个体只关心自身收益最大化,而是会考虑到公平。Andreoni(2002)[48]进一步通过实验展示,如果说甲方也考虑到了乙方的利益,那么这样公平分配的行为就较为容易理解。在现实中与之相对应的是慈善捐赠、骨髓捐赠等活动。Richard Thaler在上世纪80年代的工作对经济学主流研究议题中建立公平概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理论中感知到的公平会决定交易效用(Thaler,1985)[9]。

Richard Thaler有关社会偏好的研究涉及公平在定价与工资制定中的作用,以及公平如何影响人们之间的互动。Solow(1980)[49]、Akerlof(1979[50]指出对公平的关心也许能解释为什么企业不愿意在衰退时降低工资,对公平的关心也会影响定价决策(Okun,1981)[51]。Kahneman、Knetsch和Thaler(1986b)[13]通过电话调查的实证分析,填补了公平感如何影响定价与工资制定缺乏证据这一研究空白,该文发现:面对短期需求冲击市场将无法出清,因为将价格提高至市场出清水平将被认为是不公平的;即使在真实工资降低程度一样的情况下,人们也认为在无通货膨胀时削减名义工资比有通货膨胀时保持名义工资不变更不公平。Kahneman、Knetsch和Thaler(1986b)[13]还在此基础上检验了公平感在劳动市场中的作用,并以此视角解释了黏性工资之谜,在衰退中雇主不愿意削减名义工资,因为工人们可能会将削减工资视为不公平的待遇进而在工作中偷懒。这说明了通货膨胀也许有真实的效果。这种货币幻觉的重要性被后续的实证研究所证实(Fehr和Tyran,2001)[52]。Thaler(2015)[53]中也提到了一些在商业决策中感知到的不公平将会产生重要影响的生活实例。

五、行为金融学

尽管人们在实验中或个体情形下的行为可能是非理性的,但该非理性的行为是否能够在竞争市场中幸存下来并不清楚,因为缺乏理性的个体很可能被更加理性的个体所淘汰(Fama,1970)[54]。如果非理性行为被证明会影响金融市场,则这将是一个重要证据以支持行为偏差会影响经济中各个领域的价格与分配。Richard Thaler在将行为经济学理论应用于金融市场的研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他成为行为金融学的奠基者之一(另一个就是Robert Shiller,2013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Tversky和Kahneman(1974)[55]指出由于对接收到的新信息过度反应,许多个体会产生系统性的偏离。在一项对后世颇具影响力的研究中,De Bondt和Thaler(1985)[56]于是质疑了传统金融模型中理性的交易者拥有正确的信念并通过贝叶斯法则对接收到的新信息进行更新这一假设前提。Benartzi和Thaler(1995)[57]为股权溢价之谜(Mehra和Prescott,1985)[58]——即历史数据显示股票市场的收益远高于债券市场的收益而不符合标准的期望效用模型——提供了一种行为金融学的解释。Lee、Shleifer和Thaler(1991)[59]以具有不正确信息的噪声交易者(noise traders)解释了封闭式基金之谜,在有些情况下这些噪声交易者比理性预期过高估计了基金收益,而在另一些情况下这些交易者又过低估计了预期收益。

六、总结

Richard Thaler与其合作者的研究给予经济学家一种基于人类心理学的新的见解,为理解和预测经济行为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和新的视角。他的贡献包括心理账户理论、有限理性的新方法、计划者与实施者模型、自我控制问题的新分析框架、社会偏好的研究、有关公平的新视角、行为金融理论。此外,也许更为重要的是,他阐述了基于行为经济学的公共政策设计能帮助个体做出更好的决策。

即使就在二三十年前,行为经济理论还属于难登世界主流经济学研究大雅之堂的边缘学派。但经过并不漫长却呈爆发式的蓬勃发展,行为经济学研究已经用数次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来证明其对传统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的一种新增维度式的扩展,并对经济理论构建、人类认知和社会行为、政策设计与应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6日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未来世界经济中心可能发生的转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可预见的将来,基于中国的经济学理论成果和创新会进入甚至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学理论前沿的主流发展方向。

[1]Benjamin D J,Brown S A,Shapiro J M.Who Is Behavioral?Cognitive Ability and Anomalous Preferences[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13,11,1231-1255.

[2]Rabin M.Psychology and Economic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8,36,11-46.

[3]Camerer C F,Loewenstein G.Behavioral Economics:Past,Present,and Future.In Camerer C F,Loewenstein G,and Rabin M(eds):Advances in Behavioral Economics[M].2004,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Dellavigna S.Psychology and Economics:Evidence from the Field[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9,47,315-372.

[5]Camerer C F.Behavioral Economics[J].Current Biology,2014,24,R867-R871.

[6]赵小健,颜建晔,胡炜.从理性、有界理性到现代心理学与经济学[J].科学决策,2014(1):73-94.

[7]Thaler R H.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80,1,39-60.

[8]Kahneman D,Tversky A.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1979,47,263-291.

[9]Thaler R H.Mental Accounting and Consumer Choice[J].Marketing Science,1985,4,199-214.

[10]Thaler R H.Mental Accounting Matters[J].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1999,12,183-206.

[11]Thaler R H,Shefrin H M.An Economic Theory of Self-Control[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1,89,392-406.

[12]Kahneman D,Knetsch J L,and Thaler R H.Fairness and the Assumptions of Economics[J].Journal of Business,1986a,59,S285-S300.

[13]Kahneman D,Knetsch J L,and Thaler R H.Fairness as a Constraint on Profit Seek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b,76,728-741.

[14]Shiller R J.Do Stock Prices Move Too Much to Be Justified by Subsequent Changes in Dividend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421-436.

[15]Shiller R J.Stock Prices and Social Dynamics[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4,2,457-510.

[16]Barberis N,Thaler R H.A Survey of Behavioral Finance.In:G.Constantinides,M.Harris,and R.Stulz(eds.),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Finance[M].2003,Elsevier Science B.

[17]Simon H A.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5,69,99-118.

[18]Tversky A,Kahneman D.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J].Science,1981,211,453-458.

[19]von Neumann J,Morgenstern O.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M].Princeton,1944,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Allais M.Le Comportement de l'Homme Rationnel devant le Risque:Critique des Postulats et Axiomes de l'Ecole Americaine[J].Econometrica,1953,21,503-546.

[21]Tversky A,Kahneman D.Loss-Aversion in Riskless Choice:A Reference-Dependent Model[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6,1039-1061.

[22]Köszegi B,Rabin M.A Model of Reference-Dependent Preference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121,1133-1165.

[23]Knetsch J L,Sinden J A.Willingness to Pay and Compensation Demanded: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an Unexpected Disparity in Measures of Valu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4,99,507-521.

[24]Knetsch J L.The Endowment Effect and Evidence of Nonreversible Indifference Curv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79,1277-1284.

[25]Coursey D L,Hovis J L,Schulze W D.The Disparity between Willingness to Accept and Willingness to Pay Measures of Valu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7,102,679-690.

[26]Kahneman D,Knetsch J L,Thaler R H.Experimental Tests of the Endowment Effect and the Coase Theorem[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1325-1348.

[27]Coase R H.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3,1-44.

[28]Fisher I.The Theory of Interest,as Determined by Impatience to Spend Income and Opportunity to Invest it[M].1930,New York:Macmillan.

[29]Samuelson P A.A Note on Measurement of Utility[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37,4,155-161.

[30]Strotz R.Myopia and Inconsistency in Dynamic Utility Maximiza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55,23,165-180.

[31]Phelps E S,Pollak R A.On Second-Best National Saving and Game-Equilibrium Growth[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8,35(2):185-199.

[32]Laibson D.Golden Eggs and Hyperbolic Discounting[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7,112(2):443-477.

[33]Ainslie G W.Picoeconomics[M].1992,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4]Thaler R H.Some Empirical Evidence on Dynamic Inconsistency[J].Economics Letters,1981,8,201-207.

[35]Barro R J.Ramsey Meets Laibson in the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114(4),1125-1152.

[36]O'Donoghue T,Rabin M.Choice and Procrastina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116,121-160.

[37]DellaVigna S,Malmendier U.Contract Design and Self-Control:Theory and Evidenc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4,119,353-402.

[38]DellaVigna S,Malmendier U.Paying Not to Go to the Gym[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6,96,694-719.

[39]Yan J,Xiao B,Li S.Contract Design and Self-Control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J].conomic Inquiry,2014,52(2),618-624.

[40]Galperti S.Commitment,Flexibility,and Optimal Screening of Time Inconsistency[J].Econometrica,2015,83(4),1425-1465.

[41]Shefrin H M,Thaler R H.The Behavioral Life-Cycle Hypothesis[J].Economic Inquiry,1988,26,609-643.

[42]Thaler R H,Sunstein C R.Libertarian Paternalism[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2003,93,175-179.

[43]Thaler R H,Sunstein C R.Nudge: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Wealth,and Happiness[M].2008,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44]Sunstein C R,Thaler R H.Libertarian Paternalism Is Not an Oxymoron[J].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2003,70,1159-1202.

[45]Thaler R H,Benartzi S.Save More TomorrowTM:Using Behavioral Economics to Increase Employee Saving[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4,112,S164-S187.

[46]Smith A.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M].1759,London:Millar.

[47]Becker G S.A Theory of Social Interaction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4,82,1063-1093.

[48]Andreoni J,Miller J.Giving According to GARP:An Experimental Test of the Consistency of Preferences for Altruism[J].Econometrica,2002,70(2),737-753.

[49]Solow R M.On Theories of Unemploy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1-11.

[50]Akerlof G A.The Case against Conservative Macroeconomics:An Inaugural Lecture[J].Economica,1979,46,219-237.

[51]Okun A.Prices and Quantities:A Macroeconomic Analysis[M].1981,Washington: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52]Fehr E,Tyran J R.Does Money Illusion Matter?[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1239-1262.

[53]Thaler R H.Misbehaving: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M].2015,New York:W.W.Norton&Company.

[54]Fama E.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J].Journal of Finance,1970,25,383-417.

[55]Tversky A,Kahneman D.1974,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s[J].Science,185,1124-1131.

[56]De Bondt W F M,Thaler R H.Does the Stock Market Overreact?[J].Journal of Finance 1985,40,793-805.

[57]Benartzi S,Thaler R H.Myopic Loss-Aversion and the Equity Premium Puzzl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75-92.

[58]Mehra R,Prescott E.The Equity Premium:A Puzzl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5,15,145-161.

[59]Lee C M C,Shleifer A,Thaler R H.Investor Sentiment and the Closed-End Fund Puzzle[J].Journal of Finance,1991,46,75-109.

猜你喜欢

经济学公平理性
不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简明经济学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公平比较
经济学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