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铸思想启迪后人
——评《魏晋南北朝编辑思想史》
2017-01-12李艳华
李艳华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北京 100024)
熔铸思想启迪后人
——评《魏晋南北朝编辑思想史》
李艳华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北京 100024)
《魏晋南北朝编辑思想史》一书首次以分门别类的形式探讨了魏晋南北朝不同书籍类型的编辑思想内涵,较为深入地总结了魏晋南北朝的重大编辑成果。在探讨编辑思想的过程中,本书强调深化对编辑思想的主体性、价值性研究,首次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该时期编辑家的文化素养、精神追求和文化理性,并在此基础上呈现了编辑思想之于编辑活动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编辑思想的文化功能。
魏晋;南北朝;编辑思想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编辑活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经济缓慢发展,但是整个社会的学术文化异常活跃,编辑活动实践极其丰富:别集、总集编辑形成潮流,类书编辑开始出现,经部书籍编辑活跃,史书编辑蔚然成风,佛经典籍编辑兴盛,科技典籍编辑卷帙浩繁。这些丰富的编辑活动,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大批文化典籍,同时显示了编辑思想史发展特有的逻辑和活动形态,展现了古代编辑家优秀的编辑思想和编辑文化。在这一时期,不仅编辑活动活跃,编辑类型丰富,编辑实践创新,而且诞生了一大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编辑家,像萧统、徐陵、陈寿、范晔、释道安等。但是,迄今为止,学界还没有系统、专题地对魏晋南北朝编辑思想进行研究的专著。段乐川撰写的这部《魏晋南北朝编辑思想研究》一书正是对这一时期编辑思想断代专题研究的重要成果。作者以不同图书类别为纲,以重要编辑家和编辑出版物为目,以编辑思想呈现为核,较为全面而系统地勾勒了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编辑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主要风貌,丰富了编辑思想史研究的内容,拓展了编辑思想史研究的空间。细读此书,有如下几个问题引人深思。
一、较为全面地研究了魏晋南北朝编辑思想的基本特征
本书首次以分门别类的形式探讨了魏晋南北朝不同书籍类型的编辑思想内涵,较为深入地总结了魏晋南北朝的重大编辑成果。本书提出了总集编辑思想经历了从辨体思想到选本思想的转变;概括提炼了魏晋南北朝别集编辑思想的主要表现:传世思想、扬名思想、范文思想、言教思想。与此同时,对史书、经部书籍、类书、佛经典籍和科技典籍等书籍编辑思想的个案研究也较为深入、具体、全面。魏晋南北朝的书籍类型多样,这也决定了这一时期书籍编辑活动的形态多样。既有传统的书籍类型,如史书、经部书籍编辑,又有新型的书籍类型,如类书、佛经编译作品等;既有组构型编辑之作,如《论语集解》《文选》,又有创构型编辑之作,如《水经注》《三国志》等的编辑;既有编辑家个体之作,又有编辑家集体之作。作者在揭示这一时期的编辑思想基本特征的丰富性、复杂性上做了很大努力。
编辑思想的丰富性 是指这一时期编辑思想的表现形态丰富多样,表现内容千姿百态。从表现形态上来说,在先秦两汉既有书籍种类的基础上,出现了总集、别集、类书、佛经编译等几种新的书籍种类。与此相应,魏晋南北朝书籍编辑思想的形态就更加多元、丰富。类书编辑的“以类相从”思想,总集编辑的“选本”思想,佛经编译的翻译标准等,都成为一种新的思想表现形态和内容,这极大地拓展了编辑思想的形态和内涵。与此同时,丰富性还表现在不同图书类型的编辑思想的丰富多元上,比如,总集编辑思想就有“辨体思想”和“选本思想”两大方面。前者以李充的《翰林集》为代表,强调文体辨析,重视说明文之特征,并对表、驳、论、议奏、盟檄等文体特征进行了阐释。在这些文体辨析中,李充注重论述结合,重视对作家作品的批评鉴赏。
“选本思想”则以萧统编辑的《文选》为代表,提出了“以能文为本”的选录标准和“次文之体,各以汇聚”的体例观。他认为,“姬公之籍,孔子之书”乃“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其功用在于教化,不在“能文”。老庄管孟之作,是“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因此也不加选录。萧统认为,其他子书虽然传之简牍,但是事异篇章,与文学不同,功用侧重于谋事而不在“能文”,因此也不加选录。至于史书,萧统认为它与文学也不相同,功用在褒贬是非,记录事实,因此也不加选录。但是,对于史书中的赞、论、叙、述,萧统则加以选录,原因是他们具备“综辑辞采,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文学特征。他说:“若其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故与夫篇什杂而集之。”由此可见,《文选》选录的标准实际上是文学的标准,“以能文为本”构成了萧统《文选》编辑的基本原则。选录的文章要具有“入耳之娱,悦目之玩”的性质,要讲究“综辑辞采,错比文华”,要表现文学所特有的功能。由此不难看出,作者在本书中对这一时期编辑思想丰富性的揭示可谓非常充分。
编辑思想的复杂性 是指编辑思想的形成机制更加让人难以把握。魏晋南北朝编辑思想从宏观上表现出多元交叉、相互影响的一面,比如,类书的以类相从的编辑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总集编辑、史书编辑上也可以看到影响。杂史《世说新语》的分类系事特征就非常明显,《文选》编辑中的文学体裁的划分同样有以类相从的特征。与此同时,还可以看到总集、别集编辑思想之于类书、史书的影响。总集编辑思想中,文学创作和文学编辑的交互关系清澈可见。作者指出,以《文选》为标志的大量文学总集、别集的编辑,实际上在显示着这一时期文学的自觉,文学的自觉又导致文学家群体的出现、文学家地位的提高,这又是范晔《后汉书》在体例创新中编加《文苑传》的一大原因。凡此等等,都让人深刻地感受到这一时期编辑思想交互影响、复杂多变的特征。
作者认为,萧统确立“以能文为本”这样一个文学作品编选的标准,是与当时整个社会的文学思想状况及萧统本人的文学观密切相关的。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斗争异常激烈,整个士人阶层的思想已从两汉经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变得更加多元,他们不再热衷于追求在政治上建功立业,而是趋于远离世事,谈玄论道,明哲保身和挥洒翰墨。文学自觉,表现在文学实践中就是整个文学界比较重视文学的创作技巧,比较强调文学所特有的性质、功能。主缘情和求华美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创作观念,尤其是南朝文学更是如此。所谓“永明体”,即是讲究声韵和对偶,就是这一文学观念的产物。这样一种文学观念不能不对萧统编辑《文选》产生影响,“以能文为本”被确定为《文选》的选录标准正是文学自觉观念的必然产物。另外,《文选》的选录标准也来源于萧统本人的文学观。萧统的文学观,强调文学特有的性质,有主缘情、求华美的倾向。《古今诗苑英华》编成之后,他在《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中说:“夫文典则累野,丽亦纷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吾尝欲为之,但恨未逮耳。”[1]155可见,萧统的文学观比较强调文学自身的属性,重视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追求文词典丽和修辞华美的,只不过他希望不要因过于典丽和华美而造成文章的形式大于内容。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论述,来试图揭示魏晋南北朝编辑思想形成的内在和外在机制。
二、较为深入地研究了魏晋南北朝编辑主体的精神特征
在探讨编辑思想的过程中,本书强调深化对编辑思想的主体性、价值性研究,首次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该时期编辑家的文化素养、精神追求和文化理性,并在此基础上呈现了编辑思想之于编辑活动的重要作用,揭示了编辑思想的文化功能。在分析的过程中,作者注重挖掘编辑主体有关编辑活动的价值性和态度性观念,较为深入地总结了熔铸在编辑成果背后的编辑家的编辑理想、编辑态度和编辑作风。
一方面展现了这一时期编辑主题的自觉性。自觉性是指编辑主体对编辑思想的一种自觉体认。编辑思想有自觉和不自觉之分。自觉的编辑思想,往往意味着编辑主体对其主体行为背后的观念有深入的认识和反思,而不是一种无意为之的行为。魏晋南北朝编辑思想的自觉性,首先表现在编辑活动的独立性上。这一时期出现的总集、别集和类书,已经不同于史书、经部书籍等编著合一的作品。他们已经是一种由编者在作者的稿本基础上进行加工、完善、编修整合的具有独立性、创造性的现代意义上的编辑活动。编辑活动从著作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创构活动,应该始于魏晋南北朝。其次,编辑思想的自觉,还表现在编辑主体对编辑活动的价值和作风要求已经有深入的反思。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所说:“校定书籍,亦何容易,自扬雄、刘向方称此职耳。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或本同末异;或两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2]108他这句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体现着编辑主体对书籍编校活动的高度自觉。这表明,到了魏晋南北朝,编辑主体已经跳出编辑活动而开始对其所从事的活动进行深入思考。再如,陶弘景编辑《神农本草经集注》时,也已经对其编辑活动有了深入认识,认为这是一项“求嗣后世”的行为。这些无不是编辑思想自觉性的表现。
另一方面呈现了这一时期编辑大家思想的深刻性,即编辑思想的内涵深刻和影响深远。魏晋南北朝的编辑思想有着内涵深刻的一面,比如,曹丕在编辑别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追求作品的传世意识。范晔在编辑《后汉书》中表现出的极强的精品意识。作者指出,范晔在谈到自己的论赞时,高度自信,自赏之情溢于言表。他说:“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含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此书行,故应有赏者。”[3]2作者对此论述到:“ ‘殆无一字空设’,表现的是他求精求优的编辑观念,说明在论赞编辑之时,他十分重视锻句炼字,精雕细琢,力避陈调冗词,力求字字珠玑。‘奇变不穷,同含异体’则反映了他求变求新的编辑思想,说明范晔追求编辑语言新奇,立争论述新意迭出。从他的《论》《赞》实际状况来看,范晔之言不虚。他的《论》常常立意高远,切中时弊;他的《赞》文采骈文之风,四字一句,韵味十足。”[4]45作者认为,《后汉书》中的赞语可谓是句式整齐,文采粲然,字斟句酌,言简意丰。而这反映的正是范晔希望所编之书能够传世,能够为知音所赞赏。正如他说:“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但是,他又担心世人不能洞悉他编辑过程中的“体大思精”之用意,“恐世人不能尽之”。他还担心世人“贵古贱今”,此书淹没不闻。这些都说明范晔具有明确的精品意识和传世意识,对此书编辑求精求优,寄予厚望。
还有,杜预在编辑《春秋左氏传集解》中同样所表现出的通过编辑作品“立言”而求传世的意识。如同作者所言:“他从小就将‘立功、立言’作为人生的志向。他认为,立言可以实现人生之不朽,因此在功成名就之后,就转向‘立言’。”此外,道安等译经高僧在编译佛经中所表现出的强烈济世情怀,同样在本书中得到深入的描述。这些都表明这一时期的很多编辑家都有极强的生命价值意识。正是因为有这种强烈的追求人生价值的观念,他们才追求编辑作品传世,进而才在编辑作风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编辑思想中这种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对编辑工作价值的高度认同,构成了编辑家编辑思想深刻、厚重的一面。
三、较为系统地揭示了魏晋南北朝编辑思想演变的逻辑轨迹
编辑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在作用于其他社会活动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其他社会活动的影响和制约。魏晋南北朝的编辑主体,生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无论是他们的人生理想、学术趣味、审美风尚,还是编辑宗旨、编辑风格、编辑倾向,都必然受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客观社会现实的制约。分裂动荡的政治和缓慢发展的经济,构成了魏晋南北朝编辑活动的政治经济基础;异常活跃的学术文化思想,则直接推动了这一时期书籍编辑实践的发展;纸写本普及,有效降低了书籍的生产成本,书籍的使用更加方便易用,这是魏晋南北朝书籍编辑活动之所以活跃的科技因素。作者正是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深刻地揭示了魏晋南北朝编辑实践与社会文化思潮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又深入地阐述了魏晋南北朝不同门类图书编辑思想发展的交互作用关系。与此同时,他还以专题形式分析了不同门类图书编辑思想发展的内在脉络和发展轨迹,较为深入地勾勒了不同门类图书编辑思想发展的动力机制、内在规律和发展走向。作者重视编辑思想作为一种文化表征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动力,比较关注编辑思想于不同图书类型的内在发展逻辑。比如文学图书与史学书籍的编辑特征之不同,他认为,文学图书编辑与文学生产密切相关。史学书籍编辑与政治治理交相呼应。与此同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还用长篇幅对这一时期佛教典籍编辑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尤其是他对道安、鸠摩罗什、僧佑等编辑大家的关注,都是此前编辑史研究中所付诸阙如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魏晋南北朝这一段历史跨度时间长,政权更迭频繁,战乱频繁不已,这就造成该时期的很多书籍文献散佚、失传。很多书籍文献的收集、整理,只能通过后世文献的相关记载,或辑佚本中进行。这不仅给资料收集和整理带来困难,而且给文献分析和判断提出了挑战。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一些经典文献,有的实际上是经过多次编辑的文本,比如郦道元的《水经注》。作者在对其编辑思想的分析时没有指出不同版本的差异,无疑使得论述存在失当之处。此外,在分析、评价编辑思想的影响时,还显得不够深入到位。因为,编辑思想的影响不限于当时,往往还表现在对后世同类书籍编辑的影响上。在研究编辑思想的影响时,作者在分析一个图书对后世同类图书编辑的影响上稍嫌欠缺。当然,这也是编辑思想研究的一大难点,需要作者融通古今、采铜于山的博识和耐力。
[1]萧统,俞绍初,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155.
[2]颜之推,张霭堂,译注.颜之推全集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 2004: 108.
[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2.
[4]段乐川.魏晋南北朝编辑思想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96.
(责任编辑 刘海燕)
Fusing Thoughts to Enlighten Later Generations——Review of Editorial Thoughts of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LI Yan-hua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Beijing 100024, China)
EditorialThoughtsofWei,Jin,SouthernandNorthernDynastiesdiscusses the ideological contents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books in Wei, J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summarizes the major achievements of editing at that time. This book emphasizes the thorough study of the subjectivity and value of editorial thoughts, records those famous editors’activities and pursuit in Wei, J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and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editorial thoughts to editorial activities, reveals the cultural function of editorial thoughts.
Wei Jin dynasty;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editorial thoughts
2016-11-20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媒介融合视域下编辑理论创新研究(15xw012)”
李艳华(1979—),女,河南许昌人,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副编审。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7.01.020
G255
A
1008-3715(2017)01-00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