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和功能*
2017-01-12李小红
李小红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部, 广东 广州 510970)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和功能*
李小红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部, 广东 广州 510970)
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整体统一的语境” “异质话语涌现的语境”, 如今又正在经历“开放的语境”。 不同时期的语境下,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采用了不同的话语方式, 它们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语境的适应与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统治阶级在一定语境下运用语言进行事实描述和意义建构的意识形态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文本的总和。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所以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是因为它具有三项关键功能: 引导功能、 育德功能和维护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话语内涵; 话语功能
话语是话语主体在一定语境下运用语言进行事实描述和意义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文本的总和。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和功能, 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什么”以及“它为什么是它”这两个问题的回答。 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 不能脱离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历史考察。 只有实事求是地从语境转换和话语方式适应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历史考察, 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涵和功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1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历史考察
建国至今,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经历了“整体统一的语境”和“异质话语涌入的语境”, 如今又正在经历“开放的语境”。
1.1 整体统一的语境时期(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
新中国成立后, 取得了全国政权的统治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着有成效的话语实践, 其中包括国内国际话语关系重设、 国内话语权高度集中、 意识形态话语高度统一等等。
整体统一的语境下,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一方面成为这种话语权高度集中的表现, 一方面又成为维护这种话语权高度集中的工具。 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段历史中始终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工具性特点。 为适应或者建构整体统一的语境,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出与此相匹配的言说方式——“灌输”的方式, 即通过口号式号召、 群众性运动和宣传式教育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口号式号召、 群众性运动、 宣传式教育建构起与“整体统一的语境”相符合的“权威言说主体+易受影响的对象=强力的言说效果”的模式。 从当时看来, 思想政治教育为维护政权稳定和国家重建起到了政治社会化、 社会组织化的强大作用。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 这时发展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日后也逐渐暴露出其强制性、 遮蔽主体性、 远离生活和忽视人性的不足。
1.2 异质话语涌入的语境时期(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
改革开放使中国进一步向世界开放, 同时也使世界更深刻地影响中国。 思想政治教育随着语境的转换焕发出新的生机。 从话语的视角来看, 改革开放打破了原来整体统一的封闭语境, 异质话语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而加快涌现, 这些异质话语包括市场经济话语、 西方话语以及个性话语等。 这些话语之前被认为与马克思主义话语不相容, 但事实证明, 这些话语的涌现及其与马克思主义话语就中国问题而进行的“会话”, 是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的途径, 也是推动中国进一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并实现和平崛起的必然要求。
在异质话语涌入的语境中, 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淡化了原来至上而下、 高度集中的“灌输”方式, 转而采用“说理”的方式。 这种言说方式的主要表现是通过学科化、 科学化和说理教育来改善思想政治教育。 “说理”的方式将人视为“理性人”, 并且开始探索民主化、 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言说方法, 这适应了改革开放之后“民主”“科学”“自由”等时代主题,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并且不断发展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了科学化时代。
1.3 开放的语境时期(20世纪末至今)
互联网社会崛起, 全球化进程加快,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中国逐渐建构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式语境。 虽然前期思想政治教育“说理”的话语方式适应了“科学”“民主”等时代诉求并取得了较好的言说成效, 但是随着语境势不可挡地进一步开放, “说者”与“听者”关系进一步朝着“对话”的博弈局面发展, 原来显性的、 目的明确的说理教育由于其易识别、 不断重复而引发听者的逆反心理。 这也就为“隐形”话语方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隐形”的方式与前两大话语方式的最大不同在于, 它内在传达的是“对话”而非“至上而下”的话语关系。 这里隐含的一个重要信息是: 言说主体不再一意对整个言说过程进行严密的控制, 而是表达了对言说对象的充分信任与尊重, 将整个言说过程还原为真正的对话。 “对话”相对于“独白”而言, 它是视界融合、 利益互惠、 和谐共存, 它是对单方话语独霸的消解。 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现状来看, “隐形”的方式由于其操作的风险性和技术复杂性, 目前只是作为“隐形”策略的辅助而存在。 然而, 随着语境的进一步变化, “隐形”的策略将越来越受到研究的重视, 在实际话语实践中也将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
综上所述, 语境的转换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提供了事实性基础。 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也通过自身的建构能力来实现对语境的适应与改造。 话语方式的转换与宏观语境转换高度相关的内在原因, 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统治阶级)对话语效果的不懈追求。
2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话语的共性, 同时它也具有独特的规定性。 前文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历史考察, 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涵的界定理清了思路。 具体来说,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统治阶级的言说行为
虽然从历史长河来看, 新中国未成立前就有“宣传工作”“理论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等概念和相关实践,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产生和实践活动的规范化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新中国成立后,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开展都是在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从其理论指导到行为规范, 从话语生产、 话语分配再到话语消费的一系列过程全部被纳入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监控范围。 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被权威学者定义为:“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 政治观点、 道德规范, 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4虽然这一定义没有明确指出统治阶级是这一“目的、 计划和组织”的实施者, 但是这一定义隐含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的话语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事实上来看是统治阶级的言说行为。
2.2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一定语境下建构生成的
话语实践作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 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发展的。 每个时代都有关于那个时代的核心问题, 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标志, 社会新动向引发新的话语实践, 新的话语实践也推动社会新动向的发展。 作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同它所处的社会宏观语境密切相关。 当我们纵向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史时, 就会发现不同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容、 形式、 话语权等要素都会有些许不同, 甚至“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称也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步明晰和确立的。 这足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本身并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完全孤立地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一定语境下建构的, 这一语境是多层次、 多角度的。 它可以是“传统-现代”这样的继承关系, 可以是“国内-国外”这样的国际关系, 也可以是“精英-草根”这样的阶层关系, 还可以是“年长-年幼”这样的代际关系等等。 可以说,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作为一种实践活动, 它不是僵化不变的, 要生存就要适应环境, 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一定的语境下建构生成的。
2.3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其话语主体、 产生缘由、 存在目的来看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意识形态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实践的地方在于它相对柔和, 主要诉诸人的思想、 价值观、 思维方式等, 而非采用暴力执法或者经济制裁等强力手段。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有效性来源于“认同”, 即认同执政党的合法性、 现有路线、 方针、 政策及统治阶级的符号体系等。 由于人的思想、 观念和价值观的隐蔽性和个性化倾向,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相比于其他意识形态实践活动更难以深入进行。
2.4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动态平衡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通过描述事实和构建意义进行的。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虽然是国家的统治阶级, 他们掌握着强势话语权,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可以摆脱客观规律而随意进行。 诸如在“说什么”这个问题上,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当尊重人类已取得的科学成果和文明成就, 将话语真实地置于事实之上; 而在“怎么说”的问题上,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应当积极关注听者的内心以及他们的合理需求, 符合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规律、 管理规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网络社会崛起、 全球化进程加快,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在不断做出自己的回应。 但不论如何改变, 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是不会改变的, 围绕这一特性所进行的意义建构会充分体现统治阶级的价值观。 就历史长河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动态平衡。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涵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可以被定义为: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统治阶级在一定语境下运用语言进行事实描述和意义建构的意识形态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文本的总和。
3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话语在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展开, 不仅具有话语的一般性功能, 同时还具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殊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所以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三项关键功能: 引导功能、 育德功能和维护功能。
3.1 引导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引导功能是指通过一系列话语实践, 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指引到契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的方向上来。 一般来说,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引导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目标导向, 即制定具体的奋斗目标, 引导人们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二是政策导向, 即通过宣传执政党的路线、 方针、 政策来指引人们的思想, 从而提高认识, 规范行为; 三是舆论导向, 即利用赞赏、 激励、 批评等手段, 营造适宜的舆论氛围, 以正向的舆论来调节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 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能较好地引导人们的思想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所以能对目标、 政策、 舆论起到导向作用, 重点还在于以下机制的运行: 树立话语权威、 设置话语议程、 建构价值评判体系。 ①树立话语权威。 这是指话语主体利用话语资源, 通过一系列言说策略, 将自身话语变为社会主流话语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主体是统治阶级, 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生产到传播都拥有了无与伦比的资源优势。 就生产而言,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产是高度集中的, 它往往产生于马列主义经典、 党和国家的重大会议决策和历史性的事件, 并且经过专家学者的学理化论证和转化而实现了科学化、 大众化的目标。 就传播而言,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拥有了最官方、 最权威的传播渠道, 即学校教育和官方媒体。 这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打上了国家意志的鲜明烙印, 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够被认为是权威话语。 ②设置话语议程。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由于其话语传播渠道的权威性和内容传播的反复性, 人们的注意力往往会被引向话语主体所期望的议题。 正是通过这一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获得了议程设置的能力, 即设置哪些社会问题是重要的, 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排序是怎样的以及哪些解决方案能够得到优先认同。 正是这种设置话语议程的机制,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够将受教育者的注意力控制在期望的范围内, 从而成为目标导向、 政策导向和舆论导向的前提。 ③建构价值评判体系。 “导向”一词内在含有价值排序的意思, 它意味着在一定标准的判断下, 某些观点或行为优于其他观点和行为。 而这里的关键是, 只有制定出判断的标准, 才能做出合理的选择。 只有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起稳定的价值评判体系时, 才能真正产生引导作用。 从内容上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已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资本主义、 自由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和普世价值的优越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许多现象做出了顺应时代的解释, 不断完善着自身的价值评判体系。
树立话语权威、 设置话语议程、 建构价值评判体系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 树立话语权威是设置话语议程和建构价值评判体系的前提, 同时设置话语议程和建构价值评判体系的结果又进一步固化了话语权威。 议程设置为受教育者提供了重点关注的问题和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排序, 而在对这些问题关注的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意见和观点,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则利用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价值评判体系来对这些意见和观点进行评价, 通过不同主体间的对话达到汇聚主流话语的效果。 正是如此,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就具有了目标导向、 政策导向、 舆论导向这一引导功能。
3.2 育德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育德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培养上产生的积极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导社会价值准则、 行为规范以及与其他实践活动相结合, 可以使受教育者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政治素养、 思想品德、 心理素质和品德能力等。 更具体地说,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可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的知行转化。 在这个转化过程中, “教育者先把外在社会要求(价值准则、 理论观点、 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个人意识, 而后再由受教育者将个人意识、 思想动机转化为外在行为和行为习惯”[2]59。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可以引导受教育者接受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认知。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含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等。 “政治教育以培养坚定的政治方向、 政治立场、 政治信念为导向,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内容; 思想教育以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思想方法为导向, 以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为中心内容; 道德教育以爱祖国、 爱人民、 爱劳动、 爱科学、 爱社会主义为导向, 以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为中心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以自尊、 自爱、 自律、 自强为导向, 以缓解心理失衡, 排除心理障碍, 提高心理素质为中心内容。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态中, 思想教育是先导, 政治教育是核心, 道德教育是重点, 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 它们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完整体系。”[2]141完整的内容体系通过学校教育、 权威媒体以及其他途径到达受教育者, 被受教育者有效地接收。 在有效接收的基础上, 由于教育内容内在符合受教育者的利益诉求, 受教育者会主动接受这些内容并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可以规范调控受教育者的行为。 所谓规范调控行为, “就是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性, 它肯定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目标的思想和行为的正确性, 它界定偏离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目标的思想和行为的不合理性。 它排斥干扰、 冲击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目标的思想和行为”[2]59。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和规范性是不可分的, 方向性为规范性提供了方向, 规范性为方向性提供了保障。 “现代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开放、 多元、 复杂的社会,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呈现出多层性、 多样性和多变性状况。 面对这种状况, 如果仅用一种原则、 抽象的思想观念进行引导, 而没有明确的规范加以规约, 就很难把人们的思想、 行为导向一个基本一致的方向。”[2]59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通过充分肯定、 褒奖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 否定、 批评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 实现着对受教育行为的约束和规范。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认知引导和行为规范促发了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内化外化的双向机制。 其中内化是指, 受教育者认同了教育者的观点、 立场和方法, 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将自己的价值观与教育者保持一致的过程。 而外化, 则是受教育者将已经内化的价值观和态度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过程。 正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够促发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的内外化机制, 它具有了育德功能。
3.3 维护功能
维护功能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备了上述两项功能的前提下, 从方向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功能进行定性分析得到的结论。 如果仅从“维护”还是“改造”这两个唯度划分的话,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倾向于前者。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话语实践活动, 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相配合, 起到了维护政治稳定、 维护经济秩序、 维护主流文化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维护政治稳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传播主流政治观, 引导政治行为, 再生产政治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道德观念和法律规范, 使受教育者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政治判断力、 鉴别力、 选择力, 并在正确政治意识的指引下参与政治生活。 这个过程也是个体政治社会化的过程, 是受教育者认同其政治角色,实现政治关系再生产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体政治社会化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这对于维护政治稳定意义重大。②沟通上下信息, 确保政策实施。 思想政治教育在党和人民之间起着“沟通”作用。 “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促使人们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 认同并贯彻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工作者倾听群众的呼声, 积极反馈来自群众的意见, 使之成为领导政治决策的依据。”[3]66经过沟通后的决策, 能够获得最广泛的认同,从而减少政策实施阻力,保障政策的正常实施。 由此可知,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加强党和人民之间的联系、 协调人际关系、 化解社会矛盾、 增强民族凝聚力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维护经济秩序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确保经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在经济活动领域,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帮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提高受教育者的社会主义觉悟, 提高受教育者贯彻执政党的路线、 方针、 政策的自觉性, 能有效地确保我国经济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3]66。 ②提高劳动者的法治素养和生产积极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里含有法治教育以及道德教育, 这既使劳动者知法、 守法、 用法, 维护经济法治运行, 又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主动性, 使他们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劳动技能, 革新工艺, 变革劳动组织, 创造性地进行生产管理, 从而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缓和经济利益冲突。 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市场经济中的个体进行心理调试、 人际关系调试以及情绪调试, 因而可以起到化解矛盾、 稳定情绪、 疏通思想、 宣泄情绪等作用, 这将有利于缓和市场经济竞争中的利益冲突, 从而起到维护经济秩序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维护主流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传播主流文化。 思想政治是指“社会或社会集团用一定的思想观念、 政治观点、 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1]4。 而“思想观念、 政治观点、 道德规范”等都属于文化范畴,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 即政治文化和伦理文化。 从某种意议上讲,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政治文化、 伦理文化的传播过程。 上文已经提到过,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是统治阶级, 故拥有着无与伦比的权力保障和制度优势, 这也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了权威话语地位, 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也就是主流的文化。 ②为主流意识辩护。 随着时代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的难题。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家和学者不断通过科学化、 学科化等手段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并且为党的重大决策进行学理论证。 这是一个不断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过程, 也是一个为主流意识辩护的过程。 而这种辩护往往有利于维护执政合法性, 凝聚全民共识, 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
总而言之, 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备了引导、 育德和维护这些独特的功能属性, 才使得它与其他话语区别开来, 使它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话语的内涵从要素和特性回答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什么”, 而功能则从它与其他话语相区别的工具价值回答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它为什么是它”。
[1] 张耀灿, 陈万柏.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 陈万柏,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TheMeaningandFunctionoftheDiscours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LIXiaohong
(Dept. of Marxism Teaching, Nanfang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970, China)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ountry, the DIPE ( Dis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has experienced three different contexts, such as “Unified Context”, “Heterogeneous Context” and “Open Context”. In different contexts, we use different strategies. The strategies reflects the adaptability and reform power of the DIPE. The dis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ide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ruling class, which contains describing the reality and constructing meanings by language .The concept of it includes both process and the text itself. As a social practice, the DIPE has the function of guiding people, offering moral education and maintaining stability of the country.
the dis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aning of discourse; function of discourse
1673-1646(2017)06-0100-05
2017-09-12
李小红(1990-), 女, 硕士, 从事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G641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7.0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