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
2017-01-12
新知
低脂饮食对减肥并无帮助
美国马里兰州贝塞斯达市国家糖尿病与消化和肾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对七万人参与的减肥研究进行分析后认为,尽管低脂饮食很受欢迎,但其在长期减肥中并不比高脂饮食更有效。
研究人员对七万名参与调查的志愿者进行了一年的跟踪后发现,偏好低脂饮食的志愿者与偏好高脂饮食的志愿者在同等运动水平的前提下,体重变化没有明显差异。
朋友的基因都类似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与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没有血缘关系的朋友之间也有着一些相同的基因。
研究人员邀请了 1932名志愿者参与调查,分析数据后,发现这些志愿者的朋友与他们的基因相似程度远远大于陌生人。
研究团队负责人加曼博士说:“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择友的潜意识中会对与自己属于同样种族的人产生更多好感。”
瘦人比胖人更聪明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瘦人比胖人更聪明,因为瘦人大脑关键区域中的灰质和白质更多。
研究人员对比了32名成年人复杂的脑部图像,包括16名男性和16名女性。这些人都很健康,没有脑损伤、物质滥用或精神病史。研究显示,脑白质与脑灰质可以对控制认知、动机、自我控制的神经系统产生影响,也会影响人们选择更好生活方式的能力,从而体现在体型与体重上。
善有善报的科学依据
最近,美国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合作研究了“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人的死亡率”课题,研究人员随机抽取了七千人进行了长达九年的跟踪调查,统计研究发现,乐于助人且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其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明显优于常怀恶意、心胸狭隘、损人利己的人,而后者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倍到2倍。
体育锻炼可提高认知力
美国肯塔基大学的科学家们对30名成年人做了一项试验,研究人员为志愿者提供了可以免费使用的体育场馆,并严格记录了他们的锻炼频次。
研究人员发现,经常坚持锻炼的志愿者大脑较大,而不经常或根本不去锻炼的志愿者大脑较小。在随后的认知测试中,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志愿者,其认知能力远远超过不经常或根本不锻炼的志愿者。
饥饿时别做决定
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不吃饭会使大脑中一种防止粗心和冲动行为的化学物质水平大大降低,从而让人做出糟糕的决定。而没有吃饱饭则会造成人体内的血清素较低,这种物质可以抑制攻击性社交反应,并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决策。
打哈欠时间越长越聪明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打哈欠的时间愈长,可能代表脑容量愈大。
研究人员共分析了29种哺乳动物打哈欠的影片,并计算出每次哈欠的时间长短。研究发现,老鼠打哈欠时间最短,平均仅0.8秒,其次是骆驼,然后是狗,而人类打哈欠时间最长,平均6.5秒。在人类中,打哈欠时间的长短与脑容量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水果会被打甜蜜素吗?
最近,网络上流传果农给水果打甜蜜素使水果变甜,这是真的吗?
甜蜜素的学名是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它在中国内地、欧盟、中国香港等地是允许使用的。
人体无法吸收甜蜜素,即使吸收也无法代谢,最终它会原封不动地排泄出去,因此安全性很高。作为甜味剂,它广泛用于饮料、罐头、糕点等食品,但生鲜水果是不允许使用的。
水果打针增甜的传闻已经在网上流传了好几年,但这其实并不可行。一方面,打针留下的针眼会成为细菌、霉菌入侵的通道,水果容易烂掉;另一方面,打针无法保证甜蜜素在水果内均匀分布,弄不好还影响口感。
喷药也不太可能。甜蜜素是水溶性的,几乎不溶于有机溶剂,这使得它很难穿透水果表皮的蜡质层。更重要的是,就算喷在表面能吸收,也很难确保水果均匀吸收,尤其是像柚子、橙子这样果皮很厚的水果。
其实种植户所说的甜蜜素,极有可能不是食品添加剂里的甜蜜素,而是一种增甜剂,它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也是一种表面喷洒的叶面肥。它是欧美发达国家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有农业应用。
增甜剂种类很多,但成分各不相同,常见的包括多糖或聚糖,硼、钼、锌、锰等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硫代硫酸钠、硫酸钠、亚硫酸钠等。这些东西本身并不甜,它们基本上都是通过促进植物代谢和营养物质的合成、积累,实现增加果实产量、缩短成熟周期,以及改善外观品质的目的。
现在,很多水果吃起来确实比过去要甜了,但这并不能说明它们被添加了甜味剂。大家对甜味如此喜爱,因此水果育种就向着更大、更甜这个方向不断发展。通过一代一代农业科技人员的选育,水果才变得越来越甜,连玉米、土豆都培育出了甜味品种。
种植环节使用甜味剂(比如糖精、甜蜜素)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但在中间的流通销售环节还是有可能的,比如“糖精枣”(冬枣)。
类似的,有些小摊小贩会把糖精水喷在杨梅、桑葚这样的水果上增甜,这也是障眼法。如果你现场尝的话,有可能比较甜,拿回家用水一洗,糖精就没了。因此,建议大家少在路边流通摊贩那儿买东西,虽然吃一点糖精并无大碍,但上当受骗的感觉也不好呀。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