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类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路径探究

2017-01-11池宁骏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6年12期
关键词:创新思维艺术设计

池宁骏

摘 要:创新思维是艺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文章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在思维定式与惯性上的创新瓶颈问题,提出艺术类大学生发散思维、联想思维和置换思维的培养路径。并由此指出艺术类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大众化与构建全民性“习得”设计行为对设计教育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思维;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2-0064-02

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国家。据初步统计:中国目前设有设计专业(包括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的高校超过千所,每年招生人数已达几十万人,设计类专业已经成为中国高校发展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从数量、规模上来讲,中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惊人,但从质量上而言,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内涵不足,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思维方式单一。如何提高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国现代设计教育迫切要解决的难题。

从设计的本质而言,其核心内容为创新,要创新就必须建立创新思维,因为创造性结果主要是创新思维的产物,所以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1]。创新思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或问题解决过程中,突破常规认识,打破思维障碍,形成新颖独创的方法、观念和行为的一种思维方式。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是提高创新思维,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瓶颈

(一)思维定式

通常认为,形象思维活跃是艺术类大学生的主要思维特征,也是其思维方面的优势。但实际上,这种形象思维突出的专长只不过是建立在长期从事形象训练的基础上所具有的特质,即经验性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人在面对问题和新事物时,做出最直接的想法就是抓取经验库中存在的记忆。由于艺术设计学生从小到大都进行着大量的绘画和艺术造型训练,积累了大量的形象经验和记忆,自然在思考问题时会有更多形象思维的表现。就创新思维的培养而言,艺术设计学生并没有任何优势,甚至会因为形象经验过于集中而成为思维发散的障碍,形成思维定式,并不自觉地将想法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在实际练习中,学生总是从经验记忆中寻找一个自己认为形体最佳的原形,然后以此开始改变,直到颠覆原有造型来标榜设计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如果不能达到目的,就求助于自然的形态,如树枝、花瓣、岩石等,结果,近乎所有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造型怪异,缺失产品应具备的结构秩序,更不用说解决什么问题。由于过分依赖较为成型的经验性思维模式来解决问题,让他们逐渐游离于分析与概括思维之外,对事物解析不愿深入,注重形式的视觉感受,而忽略形式背后存在的内容和方法。最终在设计中表现为一种图纸设计,效果不错却不能解决问题。

此外,思维定式还表现为一种依赖——对存在思想的依赖,总希望在处理的事和物之前能提供一个具有清晰流程的参照或蓝本,否则就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思维定式在许多情形下不仅左右他们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他们的评判方式。一旦在记忆经验中确定方向,就可能一直沿用前面的逻辑和思维——即使被证明是错误的。

(二)思维惯性

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会按照约定俗成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并形成思维惯性。思维惯性的形成来源于人对日常生活、自然环境和社会状况的适应,是一段长期自然演进的过程,常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根深蒂固。与上述思维定式的意识行为相比,思维惯性更趋向于无意识行为。正如我们总是习惯把笤帚放到门后的角落,习惯钟挂到墙上,习惯纸筒是圆的。自然而然,思维惯性让我们忽略了对熟知事物的再思考。正因为这样,很多学生对设计总是无所适从,不知道要设计什么,甚至对预设的项目和课题总觉得没有设计的必要。结果熟悉的事物不能推陈出新,新的事物又没有概念;只好将旧有的存在方式强加在新事物、新技术中,或将各类新颖的技术名词“揉捏”在设计图纸中。

二、艺术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路径

(一)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针对问题将我们所得到的若干观念加以重新组合,从而找到多个可能的答案、解决方案、结论或假说的思维形式。它是创新思维中求异的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本质或基础[2]。所以,发散思维在打破大学生思维定式和思维惯性的创新培养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就产品设计专业而言,发散思维的培养就是对日常生活思维的中断,是一个重塑生活细节的过程:让熟悉的日常生活陌生化,然后再进一步捕捉到新鲜感进行再创作和设计的过程,其内在追求在于回到生活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设计,以最为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索设计的本质。以餐椅设计为例,作为日常生活中最为人熟知的物件,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件容易设计的对象,也是一件难以突破的项目。一方面,在经验记忆中存储大量的形体构成要素,可以直接提取;但另一方面,餐椅已经演绎了几千年,多数产品已经成为经典,让学生感到不论怎样改变,都不能摆脱现有造型的约束,最后只能钻进猎奇的牛角尖中,乐此不疲。实际上,要在餐椅设计上有所创新,可以从人的生活行为、方式、所处环境和彼此关系出发,让设计思维回到生活的原点,构建一个特定的情境。譬如:狭窄的空间,餐椅占据过道,行人欲过,用餐人只好起立避让。情境的构建让问题清晰可见:是否可以设计出这样的餐椅,前倾的同时即可收拢后端的支撑脚,从而,用餐人可以无须站立同时避让出空间。于是,思维从过去对单一物的考虑转化为对不同的情境的设想。由此激发出更广、更多样的思维方案:为什么椅子一定要放在平坦的地面上?为什么椅子不能挂在墙上?为什么两把椅子不能合二为一?为什么椅子不能有更多的腿?

(二)联想思维的培养

如何在真正意义上发挥艺术设计学生形象思维专长,可以借助联想来充分激发思维定式的积极一面。将所面临的新问题与过去解决的类似的问题联想在一起,比较新旧问题寻找它们的共同性,如属性特征、依存条件、情境环境、处理方法等,让新问题逐步转化成一个熟悉的问题。譬如U盘,在使用过程中,用户经常遗失盖子。通常,思维会将重心放在被设计产品的本身,罗列熟知的相关产品,分析其造型、材质、技术、功能、特点等,并以此为基础完成后续的工作,结果设计千篇一律,少有亮点和创新,很难摆脱现有产品的影子。如果在思维定式之前稍作联想,情形就发生质的变化:盖子在U盘中的作用是保护作用,而类似这样情形的事物还有什么呢,稍加联想就能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笔与其有着近似的状况。由此可以把设计的重心从原来的闭门造车转移到对不同笔的使用特征的实际考察上,结果一系列既有创意又有实际功能的U盘设计孕育而生。

(三)置换思维的培养

置换思维培养是基于置换设计方法基础上对大学生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优势互补的综合性训练。置换设计方法是将化学反应公式A+BC→B+AC引入到产品设计领域中。从环境—人—产品的全方位角度出发,将产品的特征属性概括为六个要素:功能、形式、结构、存在方式、操作步骤和人的行为,并将各要素植入公式中进行置换设计研究。以功能置换为例:首先将公式A+BC→B+AC转换为设计的用语,其中A、B表示功能,C表示形式;“反应”过程表示为在原产品形式C的基础上植入的新功能A,并对应的置换出功能B,其中功能A、B在依附形式C的同时,彼此不共存,至于形式C可以在置换过程中做一定形式关系的改变。如2015年红点之星(Red dot:Luminary)奖就充分体现了功能置换设计的创意价值,获奖作品Boostrac由韩泰公司设计,创意为一个可隆起的车毂(外附有蜂窝状的轮胎),BC(不隆起)状态可以确保车辆在硬地公路上行驶;AC(隆起)状态则为雪地行驶。解决问题的方式很巧妙,当车毂隆起后,外附的蜂窝状的轮胎随之裂开,形成纵横交错的防滑槽。

置换思维培养是将理性思维的指导性和感性思维的发散性相结合的一种培养模式。一方面,置换设计方法建立了一套清晰明了的创意公式,引导设计初期思维的方向,却不限制设计进程中思维的发散和拓展;另一方面,它不仅避免了形体设计方法(如仿生)以非推理因素的直觉灵感所带来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也避免了理性思考的设计方法(如TRIZ理论方法)使设计者过度依附程序而造成“方法压抑思考”的弊端[3]。对于技术知识较为匮乏的艺术类大学生而言,在无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的情形下也能完成学生之间的创意测评。

三、艺术类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大众化

现今,中国设计教育正处于一个瓶颈期,相比设计理论层出不穷,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却止步不前。一方面,晦涩的设计理论造成艺术类大学生理解的偏差和主观意识的排斥;另一方面,“业内”和“圈内”的狭隘思想根深蒂固,限制了设计大众化的进程。如何将优秀的设计理论科普化,将传统的“悟”性传授转化为一种全民可以“习得”的设计行为,已成为现今设计教育突破瓶颈的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友柏先生曾指出现有的“设计科学”含义没有“将问题扩展到人人都设计,设计无处不在”的更高层次的设计行为概括[4]。也就是说中国要从“制造强国”成为“设计强国”,不是靠培养一批设计精英、专业人士即可实现的,需要的是所有民众参与到设计的行为和意识中。作为创意产品客观接受的普通大众,如何从使用的产品中“习得”出设计创意的“新”将成为全民参与设计的前提。此时,创意将成为设计中比精准、可靠和符合自然规律等更具有决定意义的要素。

参考文献:

[1]徐克伟.科学探究与创新思维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09,(1).

[2]张晓芒.创新思维的逻辑学基础[J].南开学报,2006,(6).

[3]吕琳.产品设计开发中的新设计方法研究[J].现代装

饰:理论,2011,(8).

[4]谢友柏.设计科学的争论和设计竞争力[J].中国工程科

学,2014,(8).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艺术设计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Nirvana涅槃》
《星.云.海》
《花月夜》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