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小学生道德量化

2017-01-11陈显林

未来英才 2016年16期
关键词:量化道德小学生

陈显林

摘要:道德量化评价作为一种评价体系,它以标准化来衡量一个学生的道德水准,从而“公平”“公正”且“客观”的反映学生的道德水平,并且通过道德量化评价体系来减少学生犯错误,促使学生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做遵守纪律的好孩子,道德量化会导致学生的道德只浮于表面,当有人看见的时候而刻意表现出来的行为。产生伪善行为,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独立人格。所以道德是无法量化的,它无处不在,没有任何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它服从于人们的内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量化

一、道德可否量化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而目前的德育量化管理主要以学生是否做出某种道德行为来鉴别其道德程度。然而,道德行为只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外部表现,对道德行为的评价并不一定能够准确反映道德品质的状况。这主要是因为道德行为的表现与个人的能力、机遇有关,我们不能因为人与人的能力差异、机遇差异方面的原因而得出人与人的道德品质有高下的结论。相似的道德行为的价值应该等同。“5?12”大地震之后,每一个有经济能力的国民都应当为地震灾区捐款。富人有经济实力捐出几十万、几百万,平民百姓也许只能捐出几元、几十元。但是这只能说明富人与平民百姓都履行了救助灾区百姓的义务,都是道德的,只不过他们由于能力的差异,富人的道德行为相对表现得更“好看一点”而已。如果以捐钱的多少而论道德的高低,道德就不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而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商品。道德行为的表现还与个人的机遇有关。拿拾金不昧来说,有人经常能捡到粗心的人遗失的贵重物品并归还失主(不少出租车司机就属此类),有些人则三年五载才捡到一次小东西归还给失主。但他们都具有拾金不昧的品德,只是由于机遇的不同而表现的次数有所不同。

目前量化的学校德育却无视道德行为的这种特性,用硬性的标尺来衡量具有不同差异的人,从而造成了学校德育中的一幕幕闹剧。为灾区捐款的时候,小学生之间居然出现了攀比行为,有的不顾家庭的实际经济能力盲目向家长要钱,有的甚至要比家长捐的钱还要多。也有的学生为了获得德育加分,自我“创造机会”做好事,如将自己的钱当做他人丢失的交给老师。

由此可见,真正的道德是不可量化的,所谓的对道德的量化只是对表现道德行为的能力与机遇的量化,是对表现道德行为的外部条件的量化,内在的道德品质是无法量化的。这种把对有赖于外部条件的道德行为的评价当做是对内在的道德品质的评价的行为,很可能会产生很多冤假错案。这不仅可能会让一些有道德的人由于缺乏外部条件而受到不公正的评价,也会让另一些人由于这种重视外部条件的道德评价方式而钻空子、弄虚作假。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新时期,人们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口号,将德放在首位;古人重视“立德、立功、立言”,也将立德放在首位;十八大在十七大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基础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古至今,人们都认为道德是一个人的根本,教育人要从人的根本人手,要将培养人的道德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目前,社会道德风气不良,社会上出现了种种道德不良现象,如欠钱不还、拾钱不归、卖黑心产品赚黑心钱、扶起跌倒老人反被讹等等,这些现象要依靠所有人的努力来消灭。而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道德发展关乎着未来社会的道德风气能否改善,因此他们的道德教育不容忽视。小学校园作为培养祖国花朵的温室,对小学生的道德发展起着培养和推进作用,如今小学道德教育实践中或明或隐地存在道德量化评价。在学校道德教育中,教师依据一定的学校道德教育目标,将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分解成相应的指标体系和量化标准,用数量描述学生的德性结构,然后根据数量的多少,通过对一定时期内学生道德行为状况的描述和比较,进而对学生的道德状况做出价值判断。我们旨在通过走访调查,了解目前道德量化评价在学校道德教育中使用的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描述出道德量化评价对小学生道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提高小学生德育有效性提出一些建议。

三、小学生道德三部曲

1、知。小学生的道德认知肤浅而且不全面,他们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到位。例如,他们对勇敢理解不到位,在小学生眼里勇敢是天不怕地不怕,老师越是严令禁止的事情,他们越是要去触碰,以此来显示他的勇敢。

2、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需要持之以恒。要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坚持下去,就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意志脆弱的学生因为缺乏毅力往往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在行为上出现反复。调查问卷中问道:如果你主动去擦黑板,老师没有表扬你,你以后还会做吗?有20%的学生选择会去做,而他的理由是:多做几次就会被老师表扬的。他的出发点是被表扬,如果以后离开了老师,没有人再表扬他时他是不是还会这样做,反正做个好人也没有人来表扬我。道德量化的评价体系中,老师表扬是会加分的,学生不断被强化的不是要发自内心坚持做好事,而是做好事会得到奖励、得到加分这一观念得到强化。

3、行。很多人把道德行为看作是检验道德优良程度的标杆,只要是学生做出了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那么这个学生就是道德良好的优秀学生。这是道德量化标准最大的问题,它忽视以上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断章取义的把道德行为看作是唯一的标准。老师在学生德育的过程中,太过于注重表象,认为学生只要行为是正确的,那么他们的内心自然会得到熏陶。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外在表现和内部主观世界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培养学生有较强的道德责任心,对某种行为的道德意义有深刻的了解,有较强的道德意志,并能以恰当的行为方式履行道德义务,从行为中体现出来。

现在很多老师的教学观念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道德教育这方面也是一样,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在道德规则的制定中,教师要学会让学生自己提出要求,这样对学生更有说服力。让学生从道德意识中形成关于道德的思考,进而在他们心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对学生自身也起到约束作用。

参考文献

[1] [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傅统先,陆有铨,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1,18-20.

[2] 易小明,赵静波.道德内化中的主体张扬[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5).

[3] 吴发科.道德的内化表征及表象外显形式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2(1).

猜你喜欢

量化道德小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危化企业提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的对策措施研究
警察院校量化考核制度
让“量化”更加的“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