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一本书,走近一个人
2017-01-11印姗姗
印姗姗
走近漪然,阅读这本书时产生共鸣的那一刻,感受到的不就是心弦被触动的感觉吗?
最初接到奇想国黄晓燕总编辑的委托,来策划漪然的作品,是在今年的三月底,距离漪然离世差不多半年时间。虽然从未谋面,但我与漪然曾有过翻译方面的合作,通过简短的电话——对电话那头那个声音温柔、语气坚定的女子一直抱有敬意。因此对于黄总编的委托,我想也没想就答应下来。如今,漪然的作品已出版成书,名为《心弦奏响的一刻》。走近漪然,阅读这本书时产生共鸣的那一刻,感受到的不就是心弦被触动的感觉吗?
亲自看看漪然的作品
漪然的作品散见于杂志、报刊和网络上,我也在小书房网站上读过她的一些童话、诗歌,但是对于她遗作的整体情况,我并不清楚。考虑到漪然的作品都存于电脑中,她的父母年事已高,操作电脑有困难。所以我想,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一趟芜湖,亲自看看漪然的作品,也跟漪然的父母表明诚意。
来到漪然位于芜湖的家中,曾经在照片中见过的漪然趴着工作的床、漪然的电脑,以及一排排的书籍,如今真实地出现在我的眼前。看着床头她那张带笑的照片,脑海中回响着她的声音,感觉一切既陌生又熟悉。
自从三岁半时的一场意外之后,漪然一直与轮椅相伴,但她聪慧、顽强,依靠自学成为儿童文学作家,并且掌握了英、法、德等多门外语,翻译过几百部儿童绘本,还创办了小书房网,引领无数家长走上亲子阅读之路。
父母在漪然生前并没有太多过问她的创作和小书房的事,只是全力照顾好她的生活起居(父亲甚至为照顾她提前办理了退休),直到漪然去世,他们才慢慢地开始阅读和整理她的文稿。拿到漪然所遗留的作品文件之后,我发现,她所翻译、创作、改编的文学作品数量之多,超出了我的预期,真不敢想象,这是只能趴着打字的她一点一点通过键盘敲击出来的。
漪然翻译的作品有很多大家熟悉的,比如《月亮的味道》《暖暖心系列》《嘻哈农场》;也有一些大家不太熟悉的,比如《莎士比亚戏剧集》《花朵的故事》《海精灵》。一些经典图画书,虽然已有读者熟知的版本,漪然也会出于爱好或与朋友交流等目的翻译出她自己的版本,比如《亲爱的小鱼》《猜猜我有多爱你》《晚安,月亮》《好饿的毛毛虫》,等等。我想,对她来说,翻译这些作品不是工作,而是纯粹的乐趣。从小书房网站曾多次举办“同题翻译大赛”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不过翻译作品不是我们这次关注的重点,在去芜湖之前,我最感兴趣的是《记忆盒子》。这是一部自传式回忆录,是漪然与自己的深刻对话,从她所写的序言就能看出一些来:
究竟是什么构成了一个人?是他的身体,或是他的灵魂?
究竟是什么构成了一个人的灵魂?是他的感觉、思维还是他的记忆?
我有很多事情都已经记不起来了,如果记忆是构成人的灵魂的一种原素,那么,我已经丢失了自己的一部分灵魂。为了让剩下的灵魂不再被弄丢,我把它们放进一个盒子里……
可惜的是,这部稿子只有不到三万字。漪然其实早已做好写作规划,分为“金色桎梏”“青色幻影”“白色涅”“紫色迷惑”四个章节,对应她人生的四个阶段。但是里面的大多数篇章只拟了个标题。漪然弟弟说,“写到童年以后我姐就忙着小书房的事情了,写作和翻译基本都停止了,只因为小书房缺钱又做了些翻译”。想到然妈描述漪然当年曾痴迷剪纸,有阵子又痴迷手工的事,我不禁觉得,漪然身上有很多孩子般的特质,她做任何事情都非常投入,但有时又会被新的兴趣吸引过去,全心投入另一件事中。
心弦奏响的一刻
在芜湖的时候,然爸提到,他很喜欢漪然写的一些书评,文字优美,漪然自己给它取名叫《梦在小书房》,让我们考虑一下出版的可能。这就是《心弦奏响的一刻》的原稿。
回到北京后,我开始跟黄晓燕老师商讨,到底该选择出版哪些作品。漪然的作品中,翻译作品多于原创作品,短篇作品多于中长篇作品(唯一一部篇幅比较长的就是《忘忧公主》),而最特别的就是这篇《梦在小书房》。奇想国之所以策划出版漪然的作品,一是欣赏她干净纯粹的文风,二是敬佩她一直以来所做的阅读推广公益事业,《梦在小书房》可说是集合了两者,不仅体现了漪然的儿童文学创作观和美学观,还有她对人生的所感所悟。因此,无论从赏析的角度还是阅读推广的角度,《梦在小书房》都值得出版。且《梦在小书房》是一部成熟度相当高的稿件,相比图画书漫长的编辑周期,这本书能够较快面世,顺利的话或许还能作为漪然逝世周年纪念作品推出。于是这本书的策划工作被迅速提上日程。
之后,我们还从图画书脚本的角度选了两部文本:《立春又一年》和“熊和兔”系列。
不得不说,漪然也是一位相当出色的出版策划人,她曾策划过“小书房童诗童话”系列、“小书房世界经典文库”系列等。她的策划出版能力从《梦在小书房》上也能看出一二,整部稿子条理清晰、目录齐整,甚至连前言都有。
漪然将《梦在小书房》划分为“童话卷”“小说卷”“散文卷”“绘本卷”四大章,但我们决定调整成“图画书篇”和“儿童文学篇”两部分,因为:首先“童话”跟“小说”不能构成并列关系;其次章目过多的话,会显得过于零散;再次,从孩子的阅读年龄来看,图画书篇更低龄些,这样可以有大致的年龄导向;还有,图画书篇可以配以精美的插图,更易吸引读者。
此外,我自己暗自希望能让这本书的内容再丰富一些。漪然热爱诗歌这一表达方式,她创作过《四季短笛》,也翻译过《一个孩子的诗园》等作品,细细搜寻她的作品后,我发现了她写给安徒生的五首小诗。《安徒生童话》是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以诗歌方式演绎也算是一种特殊的赏读,放在图画书篇和儿童文学篇中间,恰好能让阅读能有所调剂和转换。这个想法得到了黄总编和然爸然妈的认可。
编辑过程非常顺利,因为稿子本身质量很高,用然爸的话说就是,“漪然对自己的要求很高,稿件里很少有错别字,连每个标点符号都认真对待”。遇到的唯一难题就是确定每篇评论对应的书籍。这36篇文章中,有的在题目里就提到了书名;有的在内容里提到了书名;有的即使没有提到,角色的辨识度也非常高,比如“姆咪”,以前翻译成“木民”;但也有很难判断的作品,比如图画书篇的《寻找亚特兰提斯》,只搜“Atlantis”这个关键词就有一堆选项。这个问题是漪然的弟弟帮忙解决的,他给我发了一篇2012年的新浪博文链接。后来我发现这本书在美国本土也已经不再版了,如果不是精确搜索真的很难发现。
这部稿子原名是《梦在小书房》,虽然小书房是漪然最重要也是最后的事业,但她在小书房以外也做了非常多的贡献,所以最终我们选择了书中一篇文章的题目作为书名,即《心弦奏响的一刻》。
在编辑过程中,反复读漪然的文字,每一次都有新触动,那种感觉就像和一个人从交往不多的朋友慢慢变成知心好友,因为写文字的那个人把你带入了她最真的生活状态里。
“噗”的一声,当鼹鼠的鼻尖钻出地面,伸到阳光里的时候,我的窗外,传来了一个轻轻的口哨声……
一个背着书包的小男孩,正站在同样一片暖烘烘的阳光下,出神地望着在居民楼上正随风飘动的印花布窗帘。
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会觉得这篇文字就是漪然在某个清晨闪现的一个念头,是她真实生活的一个片段。
梁文道在为舒国治的《理想的下午》作序时写道:“我见过诗人很不像诗人,更常见小说家不像他的小说,却从未见过有散文家不像他的散文的。”书评本来就是一种松散的文体,或者说根本没有固定的文体。但我读有些童书书评的时候常常怀疑,难道我们这代人是被“概括中心思想”教坏的一代人?但读漪然的书评,却不会有丝毫的套路感,她的所有文字是完全由心而发的。
在编辑的过程中,特别感慨的一点是,受到漪然影响、感念漪然的人太多太多。他们不仅让我了解到“朋友眼中的漪然”是什么样子,还大大助力了编辑工作:小书房的杭杭妈整理出了完整的书单;漪然的好友童子帮我们纠正“小书房”和“公益小书房”的区别;苏州公益组织的梅先生冒雨去为我们扫描漪然的画作;南京“美丽花故事妈妈义工团”的团长表示“愿意以微薄之力订购一百本”,我知道这一百本不是一个单纯的销售数字,而是代表了一百颗阅读的种子。
在读到漪然“亦敌亦友”的知己杨思帆写给她的话时,眼泪不争气地流了出来。
也许一个人的生命,
并不是止于最后一次呼吸,
而是最后一个爱或了解她的人
最后一次呼吸。
或者死亡是被上传到云端,
凭爱与了解继续读取……
真有幸,我能以“云端读取”的方式走近这位可爱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