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有效家访
2017-01-11刘士芹林凡瑞
刘士芹+林凡瑞
对于家访问题的讨论,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虽然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有三点,一是怀念,二是批判,三是呼唤。怀念艰苦的“煤油灯年代”,不辞劳苦的老师们冒严寒顶酷暑,步行,走村串巷深入家庭,访问家长的情形。相形见绌,现在的老师们,虽然生活条件好了许多,工资也高了,交通工具也现代化了,但是“师本位”也高了,高高挂起,遥控指挥,缺乏身子躬下,眼睛盯下,深入家庭联系群众的精神了,还骇人听闻地“定罪”曰:师德问题!顺理成章地也就呼唤当下老师们,学习过去老教师精神,抽出时间,去找“家长妈妈”拉拉。只有这样,才能聆听家长们的心声,建立师生、师长情感,营造良好的双边教育氛围,树立高尚的师德形象。
从理论上看,这些观点都是对的,也是值得倡导的。但在当下社会,情况又是如何呢,广大家长朋友是否接受、乐意老师们到家攀谈、家访呢?请看下面这个真实资料:
据悉,暑假期间,某小学四年级班主任李芳老师遇到了一件尴尬事——她给全班家长发了一条短信,大意是她打算趁着假期对全班同学进行家访,想跟老师面谈的家长可以回短信并预约时间。然而,班里40名学生,只约到了9户家庭。
李芳老师遇到的尴尬,我想并非偶然,而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的学校有的班级甚至还达不到四十分之九的比率。这种现象给我们所有的老师和教育工作者当头一棒,也引领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当下社会,老师到底要不要家访,重拾家访到底有没有意义?大多数家长为什么不接受老师家访?即便到那些乐意接纳的家庭去家访,老师到底又该如何进行有效家访?——注意,这里说的是“有效”。
其实,凡事都是事出有因的,事物之间都是存在着必然联系的。分析李芳老师的做法,“她打算趁着假期对全班同学进行家访”就很值得玩味。“对全班同学”普遍家访,是否具有可行性?我看值得商榷。这不得不让我们承认,这又是一次“拉网式”的“大呼隆”家访,这种家访能有意义吗,能做到家访的有效性吗?
从调查显示,这种“拉网式”的“大呼隆”家访,当下正在风靡一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原因何在?在于当下的一些教育领导,他们善于创新意识,捕捉鲜活信息,抱团取经,活学活用,发现教育专家倡导家访,发现别的学校轰轰烈烈搞家访,就也倡导老师轰轰烈烈去家访,而完全不顾及老师们的感受,家长们的感受。倡导家访便也罢了,个别学生确实也需要家访与家长密切沟通,但是推而广之,不仅仅是个别学生,而是以点带面全部学生都需要家访,该家访的要家访,不该家访的也要家访,村村去,楼楼到,户户入,还美其名曰“千师访万家,温暖你我他”。这样一来,有的老师一个暑假或者寒假,要访完全班五六十个甚至七八十个学生家庭,一旦遇到家长不在家的情况,还要二次三次登门,真是苦不堪言。为了落实到位,教育领导自然会想尽千方百计,百计千方,落实到人,教干带队,抽查反馈,奖优罚劣,动辄与评优树先挂钩,以师德是否合格衡量。那个李芳老师的“她打算……”我估计也不是她打算,而是领导的打算,李芳老师也是被逼无奈的被动者,因为她不可能那么傻,准备一家不漏地去家访。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一些教育干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形式主义严重,强要政绩搞形象工程。我们认为,这样大呼隆式的、目的不明确的家访很难保证其有效性。
还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是家访时间的选择性。李芳老师要普访的时间是“暑假期间”,暑假是老师们法定的休息和学习时间,让他们牺牲休息时间劳劳碌碌搞家访,是否与劳动法违背呢?也值得研究。
我们不知道李芳老师是乡村教师还是城里教师,如果是乡村教师还好些,因为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周边不远处的村庄,乡村居民居住还相对集中,高层楼房还相对少些,家访起来困难还算不大;而城里家长居住相对分散,大多蜗居高楼大厦,好多是同楼不认,对门不识,寻找起来困难重重,给家访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凡此种种,都会让有效家访大打折扣。
大呼隆式的家访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谁家都去,面面俱到,不突出重点,让家长也感觉是应付,那种庄重感就没了;再说老师被迫无奈,被动家访,多少有些不情愿的成分。带着情绪去做事,就造就了应付从事、敷衍塞责的不良现象。要么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不能深入地了解家长心声;要么海阔天空,不着边际,找不到重点,抓不着要害;要么话不投机,说不到一起,一阵抬杠吵嚷,不了了之……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给双方造成尴尬和不快,让家长失望,老师伤心。
其实,家访既是一个双方沟通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家长“检阅”老师水平的过程,如果老师思维敏捷,谈吐优雅,能够机智应对各类家长的发问,及时帮助家长解决家教难题,互相交流教育心得,给家长别有洞天、豁然开朗的舒适感,老师在家长中的形象就会大大提高;相反的,如果草率行事,大打无准备之仗,不但不能应对家长提及的问题,不能帮助家长解决难题,反而态度不明朗,训斥家长,数落学生,动辄戳伤疤,告黑状,把孩子和家长说得一无是处,家长对老师的认可度就会大打折扣,如此恶性循环,家长觉得访与不访一个样,没有效果,不起作用,甚至起反作用,所以,下次老师再要求家访,家长也就拒绝了,出现上面的四十分之九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其实,完全不必要大呼隆式家访。真的要家访,也要访个别,做到针对性强、目的性强。对于一些思想波动大,退步很明显,经老师屡次教育仍不曾改正的学生可以通过家访求得家长的配合,协同教育和培养;对于一些不关心孩子学习,不大支持老师工作的家长,可以通过家访,统一家校意志,共创家校愿景……这才是有意义的、有效的家访。而对于大多数思想端正、遵规守纪、学习认真刻苦,进步又较大的学生,根本没有家访的必要。如若想让这部分家长了解学校的动态,掌握学生的情况,或者想征求家长的某些意见,完全可以通过电话、短信、校讯通等多种方式来解决,用不着搭上精力、时间,兴师动众去家访,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就像李芳老师能给全班家长发短信预约家访,就能发短信交流家校情况,而四分之三多的家长没有进行预约,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些家长是明智的,他们也许认为根本没有家访的必要,不必辛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