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与谋划
2017-01-11孙志毅
孙志毅
此时虽是2016年的初冬,但编辑们已经活在2017年的春天了。
2017年的足音似乎已经隐约可闻。像田家谋划来年的农事一般,我们已经开始筹备2017年的选题、稿源、版式、作者群、栏目设置等,我们继续感受着互联网、自媒体、国民阅读氛围乃至其他背景给传统纸媒抛来的重压,我们殚思竭虑地思考着一份办了六十余年的教育期刊如何突围……
2016年,一批全国名家的重头稿在《内蒙古教育》上发表,并得以传播,如叶澜、钟启泉、谢小庆、李镇西、戴汝潜、吴忠豪等,如虽为行外学者的资中筠,因其所言振聋发聩而被青睐,通过《内蒙古教育》这个平台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2016年,本刊为一些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行者们做了全景式的解剖:包头市九原区的生本教育、霍林郭勒市二中的“三导三主有机系列问号教学模式”、戴汝潜先生的“大成全语文”学本教材及邱学华的“尝试教育”在内蒙古的尝试……
因其长期的、病态的应试化、工业化倾向,普通高中成为教育媒体不便、不想关注的对象。2016年,本刊特意把视线投向普通高中教育,《赤峰:普通高中教育的“转型升级”》及《普通高中的优质、特色、多样化还在路上》两组文章可以佐证。
编辑找稿难,作者发稿难,读者却很少看到大快朵颐的、茅塞顿开的好稿,是传媒业永恒的难题。
2017年,本刊继续以《特别关注》《现场追踪》两个栏目关注基础教育的焦点、热点、难点话题,如:普通高中的“转型升级”,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新课程改革十五年的回顾,学前教育的喜与忧,三种“部编教材”的利弊关注等等。
2017年, 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节点,本刊将在《教苑春秋》推出纪念特辑——每期发一篇70年来内蒙古基础教育界的人和事,“过五关斩六将”和“夜走麦城”均可。前者给我们以成就感,后者给我们以警示与教训。期盼着过来人记录下这段历史,让历史告诉未来。
2017年,本刊将推出新栏目《大家名篇》,每期介绍古今中外一位著名教育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同时也将为各学科教师推荐本学科教学的名著。如此规划,无非一是希冀回归原初,从大师那里获取营养,不为今人浮躁的所谓“创新”、仅求“新异”的模式和口号左右;二是想回归经典,带动校园的读书氛围。
《内蒙古教育》“文科化”倾向之弊由来已久,这是几代编者的心病之一。不是编辑有所偏爱而“重文轻理”,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017年,本刊还是想竭力扭转这一倾向,希望组织更多的理科教育稿件。这既需要依靠编者的广阔视野和良好人脉,更有赖于众多的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鼎立襄助。
2017年,依旧任重道远,期待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