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有嘛文化?(外二则)
2017-01-11刘桂海
刘桂海
宿舍有嘛文化?
学校文化的风一吹,学校里的“文化标签”便盛开了。楼顶上、墙上、走廊、餐厅、宿舍、厕所到处是标语口号、古训国学、图案橱窗。
以学习者的身份,我观摩过一所学校的宿舍,宿舍门口有各具文化特色诸如“缘来阁”、“聚雅轩”、“继日斋”一类的“舍名”,宿舍墙壁上是励志的标语,横幅或竖幅,有的还有“XX园地”,半空中悬挂着小宠物或是我叫不上名的“萌萌哒”,还有的四壁墙角对角线交叉挂起了拉花……他们把宿舍打扮得五彩缤纷,并美其名曰“宿舍文化”。
有一种无法臧否的感觉叫无语,在观摩交流会上,我彻底无语了。
现在想一想,有头脑的人都可以冷静、理智地想一想,宿舍不就是学生休息的地方吗?只需要一个全身心放松的、朴素的、肃静的环境,在这里,还需要孩子们夜不成寐地励志吗?在宿舍里,对他们最高的要求就是睡个好觉。这些画蛇添足的举措,弄巧成拙的文化,是不是起到了南辕北辙的作用呢?
如果我们非要说宿舍有文化不可,那就是“按时就寝,按时起床”。如果说在宿舍里非要贴上几条名人名言不可,合适的似乎只有一句,那就是毛泽东的“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你把宿舍弄得像会场或者新房,谁还能闹中取静,安然入睡?想起了周国平在《走进一座圣殿》中有这样一句话:“文化不是一件谁的身上都能披上的一件斗篷”。对文化的牵强附会其实就是对文化的亵渎。激情有余而理智不足是许多教育管理者共同染上的潮流病,抑或说不是愚蠢便是无知。
实际上却是伪命题
先讲一个现代版的寓言。
鼠族第N次高峰论坛,探究怎样避免猫族的捕食。鼠族中有一资深专家建言:“给每一只猫颈上都挂上铜铃铛,只要猫一走动,我等听见铃声就立即钻洞,这样,猫就只有望洞兴叹了。”与会专家一致称赞“此计甚妙,此计甚妙!”
此计甚妙?那谁去给猫挂铃铛呢?寓言告诉我们点什么道理呢?
即便是命题再现实,再有探究的价值,一旦根本无法实现,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任何事情如果离开了“真实”这一前提,哪怕命题再“高大上”,也是伪命题。伪命题有时也能东拉西扯些牵强附会的案例,世界之大,狗吃草、马吃鱼式的故事或许还是能“百度”来的。
教改的年代,似是而非的伪命题可谓司空见惯:
如“无惩戒教育”,其实惩戒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如“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非要把孩子的一生喻为比赛,那就是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赛,每天进步一点点。所以顾拜旦说:“人生是为了完善自我,不是为了和谁比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就是人人,我们要办人人满意的教育吗?教育的使命是提升社会,教育有其自身的内部规律,而不是迎合“人民”的口味,向“人民”献媚。“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是让普天之下教师恨得咬牙根而又最无语的一句屁话了。“快乐学习”,学习的本质属性是劳动,且是一种艰苦的劳作,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陶行知说:“若一任学生趋乐避苦,这是哄骗小孩子的糖果,绝不是造就人才的教育。”
……
许多高大上的口号,乍一听,好像是这么回事,细琢磨,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教改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轮了,轮轮都少不了大忽悠引领二忽悠,二忽悠伙同三忽悠矫情的宣传。最可怕的是:那些根本无法实现或根本不允许实现的事,忽悠让那么多人相信又勇于实践。有位西方圣哲说:“宁可无知,不可谬知。”
“美好的愿望如果脱离现实,就一事无成,反而会演化成‘怪胎。”特级教师程红兵这样说。
到底是啥语文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常态”等政治话语的大背景下,你“XX特色”闪亮登场后,我“特色XX”再震撼登场,教育的“本色”在一轮接一轮特色的折腾中就黯然失色了。
人人都能说上两句的语文教学,每次都是“特色”的 “宠儿”,其过程是小白鼠,其结果是冤大头。
语文的许多教学主张都是在“特色”的教育环境下,高举自己标新立异的大旗,沿街叫卖的。诸如,“诗意语文”、“青春语文”、“绿色语文”、“智慧语文”、“快乐语文”、“开放语文”、“情智语文”……江苏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说:“语文学科目前见诸报端的主张就不下几十个。”这些“XX语文”的教学主张,你用心一看,就不难发现,大多是从语文的某个角度出发的,充其量不过是语文的一条胳膊或一条腿。就像把一片树叶说成是参天大树,一节车厢叫做一列火车。这些所谓的“张三语文”、“李四语文”,你说是“山寨语文”吧,还有点语文的味道,你说是“本色语文”吧,还编得可笑。
黄厚江老师在语文众多的教学主张山头林立的时候,提出了语文教学要回到本色,倡导本色语文。他在《中国教育报》(2015年11月25日第9版)撰文《教学主张的“来”与“去”》——
“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学”,“语文课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以学生综合素养提高为目的”。
“本色语文就是一个不提倡主张的主张。因为本色语文最核心的主张是:语文就是语文。这句话其实已表明了我的态度。我之所以提出‘本色语文这个主张,其实就是要否定种种自以为是的主张。如果恕我直言,任何一种主张,某种意义上都是‘盲人摸象。摸到象的牙,就说语文像萝卜,于是就有了‘萝卜语文;摸到象的耳朵,就说语文像簸箕,于是就有了‘簸箕语文;摸到象的脚,就说语文像舂米的石臼,于是就有了‘石臼语文;摸到象的背脊,就说语文像麻衣,于是就有了‘麻衣语文;摸到象的肚子,就说语文像陶器,于是就有了‘陶器语文;摸到象的尾巴,就说语文像麻绳,于是就有了‘麻绳语文。其实只有从整体上看到象、从本质上认识象的人,发现的才是真正的语文。”
说的实在又不失幽默,真好!
教育先要守正才能创新,不能“继往”就不能很好地“开来”。纪晓岚说:“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纪大才子一句顶一万句。东北话“寻思一出是一出”用来形容人办事随意性大,教育界“寻思一出是一出”,脑袋一热就创新,有一种专家居然叫“课改专家”。
回到语文教学的原点,仔细想一想,语文教学就四件事: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多大个事,没必要今天提这主张,明天树那模式,非要弄得光怪陆离的来蒙人。
“提出教学主张不如总结教学方法。”黄厚江老师这样提醒语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