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让学生把话说完
2017-01-11韩洁
韩洁
我校从2012年的秋季参加“语文主题学习”以来,已经四年了。四年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通过大量的阅读有了新的收获。语文课堂删繁就简变轻松了,学生爱上课了,阅读能力也强了。但我们发现在上课时,常有这种现象发生:许多同学都有自己的观点,发言未尽,大家正要各抒己见,因为时间有限,老师只好让学生暂停,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尤其在公开课时,为追求程序的完整,追求课程的快节奏、大容量时更是如此。到底该不该让学生把话说完,我校组织实验教师对此进行了主题研讨。
杨兰:
我们班已经对“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了四年,学生从不会说到争着说,但在阅读课上也常常会遇到这个问题,我设想了几个解决方法。
方法一:在大家探讨火热时,不妨再延伸一下,让大家就一个问题深入下去,辩论一下,即兴发言。比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的学习中,孩子们在探讨父亲的严厉批评与母亲的极力赞扬,哪种更好?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阐述观点展开辩论。最后将探讨回归到父爱与母爱对孩子成长的不同作用上。
方法二:意犹未尽初涉练笔。学生感兴趣之处,正是他们思考、感兴趣的话题,写作中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让孩子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比凭空想象、生搬硬套找话题更方便易行。因此,正好借此机会可以让大家练练手。比如,《落花生》一课,探讨喻人喻物的事物,学生可以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也练练写作。
方法三:有的孩子想法很特别,但我想特意找个时间去认真倾听和品味。
下课时有孩子找到我,诉说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好也会给组里加分。或让他作为下节课的课前说话,与大家分享。
总之,我的观点是课上不要太拖延,老师鼓励大家发言、思考。在设计中加入一些可伸缩的环节,给孩子思考与表达的机会。
张蓉:
学生上课举手发言说明上课的参与程度高,表现了学生的上课专注度。如果整节课学生都在举手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是不是表明学生很专注?尤其是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在这节课要举手回答,教师肯定会把机会多给他们。然而我们课堂时间有限,如果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学生多,教师该不该阻止呢?我觉得,此时教师的引导性一定要发挥好。为了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也为了训练学生说话不拖泥带水,当课堂上出现相似或相同答案时,教师就不能给孩子发言权。要么启发孩子的创新思维,要么阻止孩子的发言,把他们的发言机会放在下一个环节。
杨舒涵:
在气氛的带动下,人人都想发言,这时老师该怎么掌控呢?该不该让孩子把话说完?我认为要让孩子把话说完。但是要注意时间的把握,在告诉孩子不要重复发言后,对其他想发言的孩子教师可以安慰并鼓励:老师特别想听其他同学的观点,但是课堂上我们时间有限,等下课了,我在教室等你,你一定要把你的精彩观点告诉我。
刘艳梅:
如果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个孩子都发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内讨论的方法,这样每一个孩子就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了。
刘凤莲:
当好多孩子积极性很高,举手想要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我给他们两到三次机会,让他们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说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并及时补充使这一观点切实可行,如果观点相反,可以小组讨论,看此观点是否是课堂的有效生成。
侯必婧:
一般情况下,我是不会打断孩子的发言的,但以下两种情况就另当别论了。一是孩子们的观点出现两到三种分歧意见时;二是孩子的回答明显偏离主题时。
当一个问题在班内形成两到三种无法确定的结论时,我们不妨就势改变课堂教学内容,顺势变成一节短小的辩论会。这样更能激起孩子们发言的积极性,也从中培养孩子们敢于质疑的精神。
例如,学习《猫》一课时,我引导孩子们给课文分段,这时课上出现了异样的声音:老师,第二自然段也是写猫的淘气的,也应该和第四自然段分在一起。一时,我也无法解决。是啊,都是写猫的淘气的,而一、三自然段写的是猫的性格,这该怎么办呀?只听又一声音道:“这是老舍写的,老舍是大作家,怎么会出错呢?”“那可不一定,以前我们学过一篇课文是《画家和牧童》,牧童还指出大画家戴高的画有错呢!”“就是,《动手做做看》中也说科学家的话不能全信。”“可选到课本中的课文一定是很多人看过的。”教室里突然静了下来,64双眼睛都看向了我,我举起双手鼓起掌,并说到“把第三自然段放到课文的结尾再读一读”。你们觉得这样安排行吗?……我又对孩子们竖起了大拇指说:“你们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大作家。”孩子们脸上立刻漾起灿烂的笑容。
梁冬梅:
我认为应看当时情况:一、如果是较内向的孩子,回答一次问题非常不容易,为了鼓励,调动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尽量不要打断孩子的发言。二、如果问题比较简单,孩子们举手的较多,我就要限定名额,例如:这个问题只有三次机会,那就必须尊重孩子,不能打断这三个孩子的发言。
总之,我认为课堂上尽量不要打断孩子的发言,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