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教师微观权力结构的因子分析
2017-01-11王圣云吴丽红
王圣云+吴丽红
摘要:教师微观权力因素关系到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渗透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和师生关系各方面。构建高校教师微观权力测评量表,综合应用问卷调查法和因子分析法,实证探究高校教师微观权力结构,结论如下:(1)教师微观权力是基于师生关系网络,借助知识、文本和话语场域,通过学生由下而上、自发地接受和认可教师所主导的知识话语规范体系而产生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2)微观规训权力、师生关系权力和知识话语权力共同诠释了高校教师的微观权力结构。其中,微观规训权力是最为重要,然后是关系权力和话语权力。(3)提高高校教师综合素质,构建平等对待、知识共享、交往和谐的师生关系;健全高校知识话语制度,构建师生共建、合理规范、主动引导的话语体系,这是引导高校教师微观权力构建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微观权力;权力结构;规训权力;探索性因子分析;高校教师
通常,若按权力来源和作用机制的差异,可将教师权力划分为宏观权力和微观权力两类。在日常开放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人们对教师权力的认识多停留在职务权、学术权、惩戒权等宏观权力。教师宏观权力主要存在于学校各类管理部门和教师之间,是教育行政体制下的一种宏观强制性权力类型。[1]与此不同的是,隐身于内且在无形中借助文本话语等媒介发生潜移默化的规训作用的却是教师微观权力,教师微观权力是寓于师生关系网络、知识文化场域中的一种微观规训权力类型。以高校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微观权力主要存在于师生关系之中。由于微观权力作用机制的隐匿性[2],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微观权力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进而造成其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实践中的缺位。显然,正确应用教师微观权力不仅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良性互动发展,而且有助于推动课程教学和教育管理在规训效应下高效运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研究教师微观权力的内涵和结构,对于教育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师微观权力策略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教师权力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教育学研究的热点。笔者应用科学计量软件CiteSpace III对国外教师权力研究进展进行了计量分析,梳理了国外教师权力研究脉络。[2]在此基础上,基于Web of Science中的SCI和SSCI引文索引数据库,以教师权力(teacher power)为主题,精确检索1995-2014年期刊论文,得到920条相关文献。
1995-2014年国外关于教师微观权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向:师生关系与教师权力、文本话语与教师权力、教师规训权力及教师权力的影响因素(见图1),教师微观权力研究已出现了由定性阐释向定量分析转变的趋势。
McCroskey,J.C.& Richmond,V.P.(1983)探究了师生交流与教师微观权力的关系。[3]Cothran,D.和Ennis,C.(1997)探究了师生冲突对教师微观权力的影响。[4]Turman,P.D.和Schrodt,P.(2006)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了大学教师权力行使效果。[5]Cary Buzzellia和Bill Johnston(2001)基于话语权利视角对教师话语权力进行了深入分析[6]。Betteney M.(2010)分析了文本与教师微观权力之间的关系。[7]Phelan A.M.(2011)对北爱尔兰大学教师的话语权力进行了案例研究。[8]Parviz M.和Nima S.(2012)指出教师微观权力与话语密切相关。[9]Donna K.P.等人(2011)对拉丁美洲教师规训权力进行了定量研究。[10]Steven H.和Roger,H.(2012)对澳大利亚职业学校教师的微观规训权力进行了调查。[11]Richard N.(2010)分析了大学管理部门政策文本中的规训权力问题。[12]此外,国外还有不少研究关注教师微观权力组份构成和影响因素,出现了一些定量研究成果。Read和Barbara(2008)具体分析了性别与文化观念对教师微观关系权力的影响。[13]Niyazi,zer(2014)研究了土耳其学生性别、班级等因素对教师微观权力的影响。[14]在教师权力结构研究方面, Roach(1995)提出了包括奖赏权力、强制权力、法定权力、参照权力以及专家权力的教师权力量表。[15]Tamara G.(1999)对Roach(1995)提出的五维教师权力结构量表进行了修订。[16]此后, Paul Schrodt,Paul L.Witt和Paul D.Turman(2007)又在Roach(1995)的基础上构建了教师权力结构测量问卷。[17]需要指出的是,国外关于教师权力的定量研究涵盖了教师宏观权力,没有对教师微观权力进行独立研究,因此进行微观视域的中国教师权力结构定量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教师微观权力的研究成果较少,大多关注教师宏观权力(姜丽华,2007)[18]。杜志强、汪昌权(2011)[19]、汪昌权、杜志强(2014)[20]对教师微观权力的规训权力策略进行了研究。黄伟(2012)[21]、张庆(2014)[22]探究了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话语权力。吴丽红(2015)[23]对我国中学教师的微观权力进行了探索。
综上可知,国内学界对高校教师微观权力的探究尚为鲜见,尤其是关于高校教师微观权力的定量研究更少。学界关于教师微观权力的概念、结构和分析框架研究均处于探索之中,以高校教师为例,构建高教师微观权力分析框架,并对教师微观权力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为此,本文首先基于人文社科领域的微观权力理论来透视教师微观权力内涵,然后以大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应用问卷调查和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揭示我国高校教师微观权力结构状况,为科学认识我国高校教师微观权力构成,从教师微观权力视角为我国高校构建新型师生互动关系、创建话语体系导向以及制定微观规训策略等方面提供参考。
二、教师微观权力的内涵分析和作用机制
法国著名思想家Foucault提出了微观权力的作用机制,他认为微观权力是指一种关系权力,产生于既定的知识和文本网络。由于个体自下而上地对规范了的知识话语体系的接受和认可,因此在知识话语网络中隐含着由知识文本所预设的规训权力作用,即在知识话语网络和场域中渗透着规训权力和权力关系。[24]换言之,他提出的微观权力通常依赖于话语网络和知识场域而发生作用,使得个体自发地自下而上接受了话语网络和知识场域所起到的规训作用,实际上实现了由上到下的支配、控制或改变等。Foucault这种人文社科领域的微观权力分析思路和范式无疑影响到教育学对教师微观权力的解析视野和分析深度。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和创造者、学术引领者、学生引导者、课程建设者、教学设计者和执行者,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集多重角色于一身,通常主导着高校教学知识、内容、话语、文本体系的建立,通过考察、考试、测验、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在无形中自下而上地接受或认可教师所主导的知识话语体系,形成一种对学生自己的品德、知识、学习、举止、行为等方面的规训作用,发挥教师微观权力那种“可见又不可见、在场又不在场、无所不至无孔不入”的独特影响。[25]概言之,教师微观权力是基于师生关系网络,借助知识、文本和话语场域,通过学生由下而上、自发地接受和认可教师所主导的知识话语规范体系而产生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教师主导构建的知识话语规范体系隐含着对学生的规训作用。
三、探索性因子分析过程
(一)量表设计
国外相关研究通常都是基于学生视角来分析教师微观权力和构建教师权力量表。本文基于大学生视角来设计高校教师微观权力量表,经过反复咨询专家并修改,通过预试问卷量表分析,对题项进行筛选,确保测评题项表达的含义、题项词句通顺与完整、题目设计合宜,得到覆盖影响教师微观权力的师生关系、知识话语、自发规训等各个方面的10个题项,组成高校教师微观权力测评量表。量表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情况,主要了解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和年级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高校教师微观权力量表,具体包括10个题项(见表1)。采用李克特量表计分,“非常同意”、“比较同意”、“基本同意”、“不太同意”、“不同意”分别记5分、4分、3分、2分、1分,分值越高代表高校教师微观权力行使程度越高,无反向计分的题目。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5年3月对南昌大学红谷滩校区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2份,有效率为94.0%。其中,男生占比为45.2%,女生占比为54.8%;大学生占比为58.9%,研究生占比为41.1%。
(二)适宜性检验
应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再对样本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KMO值为0.771,表示题项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量表题项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得出的相伴概率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也表明适宜进行因子分析。
(三)方差分析
采用主成分法提取主因子,经过多次探索性因子分析,最终选用正交旋转法选取3个主因子,得到最佳的因子结构,其累积贡献率达到92.398%,共同因子可以解释原始数据92.398%的变异量信息,故取3个主因子(见表3)。
(四)因子结构与信度分析
因子旋转使得各主因子变量具有更好的解释性,由因子旋转可以得到和教师微观权力内涵和作用机制分析所得出的教师微观权力结构基本符合,且10个题项的共同性数值均介于0.812至0.928之间,表示每个测量题项对共同因子的影响均十分重要。
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表4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在“我应该自觉遵守班规纪律(C6)”、“我应该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C5)”、“我应该努力学习以通过各种测试或考试(C8)”和“我应该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C7)”题项上具有较大载荷,分别为0.928、0.918、0.876、0.814,尤其是在C5、C6题项上的载荷都超过0.900。这几个题项反映了大学生对各项规章制度、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及各类测试考试的自觉遵守情况,体现了学生自下而上对老师的自发认可程度,某种程度上折射出高校教师对学生的无形的规训影响力,可将其概括为教师微观权力之微观规训权力因子。
第二主因子在“教师学术水平越高,我越会遵循教师的要求(C3)”、“教师教学水平越高,我越会遵循教师的要求(C4)”和“教师品德越好,我越会遵循教师的要求(C2)”和“教师与我个人关系越好,我越会遵循教师的要求(C1)”题项上的载荷分别为0.812、0.861、0.829、0.824,这几个题项分别反映了高校教师由于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品德魅力、师生关系等方面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可将其命名为高校教师微观权力之师生关系权力因子。
第三主因子在“教师在教学内容方面,一般会征求学生意见(C9)”、“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一般会考虑到学生们的学习基础情况(C10)”两个题项上的载荷分别为0.894和0.888,反映了高校教师在课程与教学方案设计方面体现出来的知识和话语权力,可将该主因子命名为高校教师微观权力之知识话语权力因子。
信度分析可得,包含4个题项的微观规训权力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lpha值为0.951,包含4个题项的师生关系权力因子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913,包含2个题项的知识话语权力因子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935,说明量表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据此,高校教师微观权力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微观规训权力因子、师生关系权力因子和知识话语权力因子。本文通过因子旋转方法,使得旋转后的因子结构具有相对独立的解释含义,微观规训权力、师生关系权力和知识话语权力共同诠释了高校教师微观权力结构。
四、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教师微观权力是基于师生关系网络,借助知识、文本和话语场域,通过学生由下而上、自发地接受和认可教师所主导的知识话语规范体系而产生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
微观规训权力、师生关系权力和知识话语权力共同诠释了高校教师的微观权力结构。其中,微观规训权力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教师微观权力,对教师微观权力的贡献率为42.448%,然后是关系权力和话语权力,贡献率分别为30.141%和19.809%。由此可知,规训方式是高校教师发挥影响力的主要途径,同时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引导学生遵循自己的要求,也是教师微观权力发挥影响力的具体体现。此外是教师通过文本和话语途径对学生产生影响。
(二)主要启示
第一,提高高校教师综合素质,构建平等对待、知识共享、交往和谐的师生关系。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升高校教师发展的外在标准和内在品质,增强高校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和道德素养,重视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校教师队伍,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通过构建平等对待、知识共享、交往和谐的大学新型师生关系,提高大学教师微观权力效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向师性,发挥高校教师微观关系权力影响。
第二,健全高校知识话语制度,构建师生共建、合理规范、主动引导的话语体系。
建立健全话语制度是提升高校教师规训权力的重要保障。要创设自由宽松的对话环境,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灵活、恰当地应用纪律、检查和考试等权力技术和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话语体系构建,提高高校师生对话的积极性和功效性,增强学生对高校教师主导构建的话语体系的认同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规范的主动性,促进教育场域中话语体系构建走向高校师生共建与共享,进而促进高校教师建立规范的知识话语权力和高效的微观规训权力。
总之,构建平等对待、知识共享、交往和谐的师生关系,健全高校知识话语制度,构建师生共建、合理规范、主动引导的话语体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向师性、参与性与自主性,进而激发大学生形成自发规训的行为和习惯。它不仅有助于推进高校教师微观权力对学生发生深刻影响,而且有助于改进师生关系,规范教育管理,达到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本文从高校师生关系视角,对高校教师微观权力理论和实证进行了初步尝试,仍有待在量表问卷设计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但本文所做的基础性工作,可为我国教师微观权力研究提供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罗建河,朱沛沛.高校内部治理中教师权力的谱系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4(7):6-11.
[2]王圣云,吴丽红.国外教师权力研究热点与脉络演进——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方法的透视[J].外国教育研究,2014(12):114-122.
[3]McCroskey,J.C.,Richmond,V.P.Power in the Classroom I: Teacher and Student Perceptions[J].1983(32):175-184.
[4]Cothran,D.,Ennis,C..Students and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Conflict and Power[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7,13(5): 541-553.
[5]Turman,P.D.,Schrodt,P.Student Perceptions of Teacher Power as a Function of Perceived Teacher Confirmation[J].Communication Education,2006(55):265-279.
[6]Cary B.,Johnston B..Authority,Power,and Morality in Classroom Discourse[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1,17 (8): 873-884.
[7]Betteney,M..All for One,and One for All: If Texts Hold Power,to What Extent Does Current Primary and Early Years Documentation Empower Teachers[J].Literacy,2010,44(2): 91-97.
[8]Phelan A.M.Power and Place i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1,17(5): 583-597.
[9]Parviz M.,Nima,S..The Concept of Power in Teacher Talk: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J].World Applied Sciences,2012,19 (8): 1208-1215.
[10]Donna,P.,Robert N.,Bio Power and Disciplinary Powe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ood Latino/a Teacher”[J].Discourse: Studies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ducation,2011,32(1): 71-83.
[11]Steven H.,Roger H.,Discipline,Governmentality and 25 Years of Competency-Based Training[J].Studies in the Education of Adults,2012,44 (2):155-170.
[12]Richard,N.,Discipline Through Documentation: A Form of Governmentality for School Principa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dership in Education,2010,13(3) :249-263.
[13]Read Barbara.The World Must Stop When Im Talking: Gender and Power Relations in Primary Teachers Classroom Talk[J].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2008(29): 609-621.
[14]Niyazi,zer.Teacher Power Use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Turkish Students Views[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16):2589-2592.
[15]Roach,K.D..Teaching Assistant Argumentativeness and Perceptions of Power Use in the Classroom[J].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1995(12):94-103.
[16]Tamara G.,Students Use of Compliance Gaining Strategies with Graduate Teaching Assistants: Examining the Other End of the Power Spectrum[J].Communication Quarterly,1999(47):12-32.
[17]Schrodt,P.,Witt,P.L.,Turman,P.D.Reconsidering the Measurement of Teacher Power Use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J].Communication Education,2007(56):308-332.
[18]姜丽华.探究“教师权力”[J].教育科学,2007(2):49-51.
[19]杜志强,汪昌权.导师冷暴力:另一种形式的规训权力[J].现代教育管理,2011(11):73-75.
[20]汪昌权,杜志强.教师微观权力的活动影像及策略运作[J].教育导刊,2014(2):13-15.
[21]黄伟.教师话权运作及其话语霸权探查:基于课堂教学的话语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2):22-25.
[22]张庆.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话语权:缺失、滥用与回归[J].当代教育科学,2014(13):18-19.
[23]吴丽红.知识场域下的教师微观权力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5.
[24][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 34,231.
[25]陆扬.后现代性的文本阐释:福柯与德里达[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39.
(责任编辑 钟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