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重症胸腔积液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效果
2017-01-11楼肖阳张宗绵
楼肖阳,张宗绵
1.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八人民医院ICU(佛山,528216) 2.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ICU(佛山 528200)
ICU重症胸腔积液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效果
楼肖阳1,张宗绵2
1.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八人民医院ICU(佛山,528216) 2.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ICU(佛山 528200)
目的 探讨应用中心静脉导管治疗ICU重症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ICU治疗的重症胸腔积液患者58例, 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胸腔积液, 对照组患者则使用传统胸腔穿刺术。比较两种术式的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较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于对照组, 且其操作时间、 积液吸收时间、 ICU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症胸腔积液患者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积液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且操作时间短, 患者恢复快,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中心静脉导管; 胸腔积液; ICU
胸腔积液是一种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常见的病症, 病因复杂, 多见于晚期恶性肿瘤、 低蛋白血症、 心理心力衰竭、 重症肺炎等疾病患者[1]。该病症临床上常表现为呼吸困难、 胸闷气急、 心率增快等症状, 若得不到及时处理, 常致预后不良,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同时导致患者入住ICU时间延长, 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故及时、 恰当地处理胸腔积液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治疗方法为胸腔穿刺术, 该术式疼痛明显、 易形成瘢痕、 需反复抽液, 而ICU患者一般情况多较差, 难以耐受该方法反复抽液。本次研究旨在寻求更适合ICU重症胸腔积液患者的治疗方法,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5月11月于我院ICU治疗的重症胸腔积液患者58例, 所有患者均经胸腔B超或胸部平片诊断为大量或中量积液且急需进行引流处理, 并排除积液为脓性或患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 观察组中男22例, 女17例, 年龄29~81岁, 平均(53.49±7.59)岁, 病种分布: 恶性肿瘤10例, 心力衰竭8例, 肺部感染6例, 肝硬化5例; 对照组中男24例, 女15例, 年龄25~83岁, 平均(49.53±7.15)岁, 病种分布: 恶性肿瘤13例, 心力衰竭7例, 肺部感染6例, 肝硬化3例。两组患者性别、 年龄、 病种分布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 穿刺置入一次性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广东百合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规格双腔7Fr~20 cm)。经B超定位, 常规消毒、 铺巾、 局麻, 将穿刺针连接注射器后沿麻醉路线穿刺进入胸腔, 通过注射器末端置入引导钢丝并固定, 退出穿刺针。利用血管扩张器扩血管扩皮后将重心导管沿着导丝置入, 调整导管深度至10~15 cm处固定, 退出引导钢丝, 接引流袋, 用透明膜覆盖置管部位。对照组采用传统胸腔穿刺抽液, 指导患者保持正确体位, 在B超定位下置入普通硅胶管, 末端接水封瓶。两组患者引流胸腔积液的同时均积极进行针对本身疾病的治疗及全身支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2]
观察并记录患者患者治疗期间疼痛、 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积液吸收时间、 在ICU停留时间以及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并根据患者的症状及其胸腔积液情况规定: ①完全缓解: 经B超检查证实胸腔积液消失28 d以上且临床症状好转; ②部分缓解: 经B超证实积液减少, 28 d以内无需再抽液, 临床症状部分好转; ③无效: 胸腔积液未明显减少甚至增多, 临床症状明显。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设α=0.05, 当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例18例(62.07%)完全缓解, 8例(27.59%)部分缓解, 3例(10.34%)无效, 总有效率为89.66%, 对照组患者例13例(44.83%)完全缓解, 7例(24.14%)部分缓解, 9例(31.03%)无效, 总有效率为68.97%。可以证明: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8,P<0.05)。
2.2 两组患者操作时间等指标比较
观察组在置管时的操作时间较对照组短, 置管后积液吸收较对照组快, 在ICU停留的时间较对照组短, 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操作时间、 积液吸收时间、 ICU停留时间比较Tab.1 The comparison of the time for operation, fluid absorption and ICU sta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在治疗过程中, 观察组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8,P<0.05)。观察组共出现4例(13.79%)不良反应, 其中疼痛2例, 局部感染1例, 出血1例; 对照组共出现11例(37.93%)不良反应, 其中4疼痛例, 局部感染3例, 出血2例, 瘢痕形成2例。所有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 不影响研究观察。
3 讨论
中等量以上的胸腔积液会压迫肺脏和纵膈, 改变肺的顺应性, 使得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造成急性呼吸衰竭。只有充分引流胸腔积液后, 才能提高氧输送, 改善氧合[3]。传统的胸腔穿刺抽液是以硅胶管置入胸膜腔引流积液, 硅胶管管径较大、 组织相容性不够好, 术后随着呼吸运动对胸膜引起剧烈的疼痛, 且需多次穿刺, 易导致肺损伤及出血、 感染。而ICU的重症患者存在多个系统器官的功能损伤, 且多伴有低蛋白血症或凝血功能障碍,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更无法承受多次胸腔穿刺[4]。相比较而言,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的方法更适用于ICU重症患者, 因其具有以下优点: ①操作简单快捷, 手术耗时短; ②穿刺管柔韧度好, 组织相容性高; ③对患者体位要求低, 不易脱出; ④可根据积液引流情况实时调整引流速度; ⑤外接引流袋而非引流瓶, 费用低, 减轻患者经济压力。此外, 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 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的ICU重症患者较使用传统胸腔穿刺的患者具有更好的疗效和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且其操作时间、 积液吸收时间、 ICU停留时间均较短, 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
综上所述, ICU重症胸腔积液患者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积液临床疗效好, 患者恢复快, 安全、 有效,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1] 袁平, 郑安杰, 刘雪梅, 等. 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腔积液引流中的应用[J]. 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8): 2817-2818.
[2] 李智博, 贾琳, 温德良, 等. 中心静脉导管在ICU 重症胸腔积液患者中的应用[J]. 广东医学, 2015, 36(8): 1220-1222.
[3] 刘秘言. 中心静脉导管在CU重症胸腔积液患者中的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44): 8-9.
[4] 尹董文, 左继岩, 张松, 等. CU液气胸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闭式引流的疗效评价[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 29(5): 567-571.
[5] 李俊英, 董芸, 周平, 等. 中心静脉导管在危重患者胸腔积液引流中的临床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15): 263-264.
[6] 吴建军. 危重患者胸腔积液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16): 2291-2292.
[7] 钟伟钦. 微创胸腔引流器械在ICU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5, 13(1): 79-80.
[8] 林娟, 钟既宁, 陈丽, 等.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持续质量改进的成效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12): 2804-2805.
[9] 邬海. 胸腔积液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29): 21-22.
[10] 王莎莎, 尚积玉, 高尚, 等.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22): 5546-5547.
Application Effect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Pleural Effusion in ICU
LOU Xiaoyang1, ZHANG Zongmian2
1. ICU of the Eighth People′s Hospital, Nanhai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Foshan, 528216) 2. ICU of the People′s Hospital, Nanhai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Foshan, 528200)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application of central intravenous catheter for the therapy in ICU patients with pleural effusion. Methods 58 cases of ICU patients with severe pleural effusion were chosen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central intravenous catheter for the puncture and drainage of pleural effus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thoracentesis. Finally, the related index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for operation, fluid absorption and ICU stay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ll thos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central intravenous catheter for the puncture and drainage on patients with severe pleural effusion shows good clinical effects.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short operation time, quick recovery and low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hich benefits for patient's recovery.
central intravenous catheter,pleural effusion, ICU
10.3969/j.issn.1674-1242.2016.04.018
楼肖阳,E-mail:yygyaf@163.com
R561.3
A
1674-1242(2016)04-0242-03
2016-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