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糖痹通方治疗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2017-01-11王振刚安晓霞唐爱华陈文辉翟琳娜530023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宁东葛路899号
王振刚 安晓霞 陈 莉 唐爱华 陈文辉 翟琳娜530023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南宁东葛路89-9号
龙春莉*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530200
自拟糖痹通方治疗2型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王振刚 安晓霞 陈 莉 唐爱华 陈文辉 翟琳娜530023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南宁东葛路89-9号
龙春莉*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530200
目的:观察自拟糖痹通治疗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临床疗效及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227名住院及门诊DSPN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03例常规予降糖、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等治疗,治疗组124例则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自拟糖痹通方(黄芪30 g,桂枝10 g,赤芍15 g,白芍15 g,延胡索15 g,当归10 g,丹参20 g,鸡血藤30 g,地龙10 g,威灵仙15 g,伸筋草15 g,川牛膝10 g,麦冬10 g)共8周,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5%,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检测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NO及PGI2水平在治疗后明显升高(P<0.01),血AGEs水平下降(P<0.01),IGF-1水平治疗前后无显著改善(P>0.05)。结论:自拟糖痹通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可能与其下调AGEs水平、提高NO及PGI2浓度有关。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痹通方;络病;中西医结合疗法
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iabetic distal symmetric polyneuropathy,DS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症状早期主要表现为隐匿性的下肢感觉障碍、肢体麻木及刺痛,严重时出现糖尿病足及溃疡,甚至截肢,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健康[1]。目前,对于DSPN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充分阐明,早期识别、诊断,早期干预能显著减缓神经病变进展。中医认为气阴两虚为本病的主要原因,因此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主要治疗措施。自拟糖痹通方具有良好的补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2],为了进一步研究糖痹通治疗DSPN的临床疗效及其改善DSPN的可能机理,本研究选取本院227名住院及门诊DSPN患者,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比较糖痹通方对DSPN的临床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14年12月至2016年5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患者,采用查随机数字表表法,将22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24例,男72例,女52例;年龄33~68(57.3±6.8)岁;糖尿病病程11~147(84.6±15.2)个月,DSPN病程3~55(22.1±5.4)个月;治疗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5.6~8.9(7.8±1.9)%。对照组103例,男58例,女45例;年龄38~65(58.1±7.2)岁;糖尿病病程10~153(82.9±13.6)个月,DSPN病程6~62(23.5±4.8)个月;治疗前HbA1c 5.9~8.6(7.6±2.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血糖控制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2型糖尿病及DSPN诊断标准参考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3],均为确诊病例。即有DSPN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和/或以下5项检查(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中任1项异常,同时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提示神经传导功能异常。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20~70岁;②符合DSPN诊断标准;③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20周岁以下或70岁以上;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疾病,急性代谢紊乱;④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经病变,如颈腰椎病变、脑卒中、格林-巴利综合征、药物或毒物所致神经损伤、维生素B12缺乏、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酒精中毒等。
1.5 病例剔除,中止及停止试验标准 对于出现下列情况的病例予以剔除或终止试验。(1)剔除病例标准:①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临床疗效者;②临床资料不全,影响疗效与安全性评估;③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2)中止和停止试验标准:①不能坚持治疗;②临床研究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严重并发症;③病情加重,需要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根据病情采用基础治疗,即予生活方式干预、降糖治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钙片稳定斑块等。治疗组另予自拟糖痹通方口服。两组疗程8周。治疗期间不使用血管扩张剂及甲钴胺、注射用硫辛酸、依帕司他片等营养神经、改善代谢的药物。
2.2 试验用药 自拟糖痹通方:黄芪30 g,桂枝10 g,赤芍15 g,白芍15 g,延胡索15 g,当归10 g,丹参20 g,鸡血藤30 g,地龙10 g,威灵仙15g、伸筋草15g,川牛膝10g,麦冬10 g。每日1剂,取上药,加水没过药面3 cm,浸泡15 min,先用武火煎煮,水烧开后文火煎煮30 min,每剂煎煮2次,每次煎取药液150 ml,将2次药液混匀,分2次饭后温服。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项目
3.1.1 一般项目 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后血脂、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HbA1c等。其中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均由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生化室检测。
3.1.2 疗效性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I2(PGI2)及非酶糖基化终产物(AGEs)水平变化。上述项目由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试剂盒由上海弘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3.2 疗效评价 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清醒、安静状态下进行多伦多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评分[4-5]及应用肌电图仪(日本光电公司生产,型号MEB-5504K)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室温保持在20~28℃,患者皮肤在24~30℃。TCSS评分包括神经症状评分、神经反射评分及感觉功能检查评分3个部分。神经症状包括下肢的麻木、疼痛、针刺样感觉、乏力及走路不稳及上肢相似症状,正常计0分,存在相应症状计1分,共6分;神经反射包括踝反射及膝反射,为双侧计分,正常计0分,减弱计1分,消失计2分,共8分;感觉功能检查包括右侧拇趾的痛觉、温度觉、触压觉、振动觉、位置觉5项,正常0分,异常1分,共5分,总分19分。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TCSS评分下降≥6分;有效:自觉症状好转,TCSS评分下降3~5分;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TCSS评分下降<3分。
3.3 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自制观察表格统一记录,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统计,比较治疗前后差异。采用SPSS 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经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资料表示为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HbA1c变化情况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HbA1c水平比较 (x±s)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组间资料比较,两组治疗前在血脂、HbA1c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经药物干预,两组病例血脂、血糖均有改善,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HDL-C较对照组升高(P<0.05),余项目组间比较无差异(P> 0.05)。
3.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GF-1、NO、PGI2及AGEs含量变化情况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性指标比较 (x±s)
从上表中可看出,组间资料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IGF-1、NO、PGI2及 AGEs水平无差异(P>0.05),具有齐同可比性。经药物干预,各项指标均有改善,其中NO、PGI2及AGEs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IGF-1改变不明显(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NO、PGI2、AGEs明显改善 (P<0.05),其中PGI2尤为明显(P<0.01),IGF-1改变无差异(P>0.05)。
3.5 安全性观察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肾功能(Cr)均正常。
4 讨论
DS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有研究表明其患病率在10%~96%[3],且随病程延长而发病率进一步增高。以代谢学说和血管学说为核心的多元论是目前较为公认的发病机制[6],其中,代谢异常(高血糖)是其发病的触动机制[7]。中医学无DSPN确切病名,但结合其发病特点,可归属“消渴”“痹证”“血痹”“脉痹”等范畴[8-9],其临床主症为“凉”“麻”“痛”“胀”[10],主要病理基础是气阴两虚、痰瘀阻络,补气及活血通络为主要治疗措施[11-12]。
本研究通过给予DSPN患者口服自拟糖痹通方治疗,观察患者症状、TCSS评分及相关临床生化指标变化,发现加用自拟糖痹通方治疗有效率明显增高,表现为感觉障碍及疼痛减轻,TCSS评分亦明显下降,进一步表明糖痹通方在临床治疗DSPN的可行性。此外,我们通过检测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IGF-1、NO、PGI2及AGEs水平,发现治疗组干预后NO、PGI2出现明显升高,AGEs水平则出现明显下降,表明糖痹通方可能通过改善局部氧化应激、促进微循环等途径进一步达到缓解DSPN的目的。
笔者认为,DSPN属中医学“络病”范畴。DSPN是在糖尿病久治不愈、病情迁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与“久病入络”的理论不谋而合。消渴日久,脾失健运,生化乏源,导致气血不足,津液匮乏,脉道失充,气血不能渗灌濡养四末;阴亏内热,煎灼津液,血行不利而成瘀。瘀血阻滞脉络,不通则痛。自拟糖痹通方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母方,方中以黄芪为君,甘温益气,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白芍、麦冬滋阴养血、缓急止痛为臣;当归养血活血,赤芍、牛膝、鸡血藤、延胡索活血行气,地龙、伸筋草、威灵仙通经活络,均为佐药。诸药合用,具有益气养血、化瘀通络、缓急止痛之效,行气化瘀而不伤阴,故对DSPN有良好疗效。
[1]Tan M,Tan U.Early diagnos is of diabetic neuropathy using double 2 shock stimulation of peripheral nerves[J].Clin Neurophysiol,2003,114(8):1419-1422.
[2]王振刚,安晓霞,龙春莉.从络病理论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初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8(4):100-102.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5,7(3):26-89.
[4]Perkins B A,Bril V,Olaleye D,et al.Simple screening tests for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the diabetes clinic[J].Diabetes Care,2001,24(2):250-256.
[5]刘凤,毛季萍,颜湘,等.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3(12):1137-1141.
[6]许曼因.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47.
[7]李洁儿,孙景波.高血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基础[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5):2417-2418.
[8]张云秀.益气活血温经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J].中国中医药信息,2000,7(4):58-59.
[9]何丽云.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概况[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8,14(1):64-65.
[10]周强,彭智平,赵锡艳,等.仝小林基于“络病”理论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3,32(2):44-46.
[11]曹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0,32(10):1577-1580.
[12]庞国明,闰镛,朱璞,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2):261.
(2016-10-19收稿/编辑 刘 强)
R587.1
A
1003-0719(2016)06-0019-03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编号:GZZC14-11)
*通信作者,E-mail:10677712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