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与CT在骨骼肌内黏液瘤中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

2017-01-11孙国龙李锋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骨骼肌黏液符合率

孙国龙 李锋

广东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 珠海 519020

MRI与CT在骨骼肌内黏液瘤中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分析

孙国龙 李锋

广东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 珠海 519020

目的 比较分析MRI与CT在骨骼肌内黏液瘤中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将60例骨骼肌内黏液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MRI进行诊断,对照组患者采用CT进行诊断,比较2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结果。结果 观察组MRI影像学表现为平扫可发现肌内类圆形或圆形占位病变,大小不一,边界较为清楚或清楚。肿块大多呈现出较为均匀的囊性信号,T2WI呈现出较为均匀高信号。而T1WI呈现为均匀的低信号。FS像则呈现出明显的高信号,部分患者可见其内的条索状低信号分隔影,病灶周围可发现肌肉内水肿信号和带有特征性的脂肪信号带。对照组患者CT影像学表现为平扫多呈现类似圆形囊性低密度的病灶,密度均匀,边界清晰,CT值约在5~25 Hu,有类似囊肿表现。观察组患者诊断符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CT比较,骨骼肌内粘液瘤MRI影像学表现特征明显,更利于准确、直观的鉴别骨骼肌内粘液瘤,诊断价值高。

骨骼肌内黏液瘤;MRI;CT

黏液瘤是发生在软组织内的一种良性肿瘤,多发生在四肢,临床较为少见,而骨骼肌内黏液瘤相对更少[1]。由于骨骼肌内黏液瘤多表现为软组织囊肿等,与其他的软组织肿瘤较难鉴别。MIR和CT扫描是对骨骼肌内黏液瘤常用的检查方法[2]。2013-01—2015-12间,我院对确诊为骨骼肌内黏液瘤的60例患者,分别实施MIR和CT检查,并比较分析2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经外科手术和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骨骼肌内黏液瘤。随机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36~61岁,平均44.23岁。病程5个月~4 a。对照组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35~62岁,平均43.87岁。病程6个月~5 a。患者均知情同意,并通过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CT检查。采用螺旋CT机(GE公司;生产时间:20110621),层厚、层距均设置为5 mm,螺距设置为1.0 mm,扫描患者的疑似病变部位。观察组实施MRI检查,1.5T超导磁共振检查仪(奥泰公司;生产日期:20120316),使用相控阵表面线圈,矩阵为256×256,扫描的层厚设置为3~5 mm,扫描层的间隔为1~3 mm,MRI的成像序列为T2WI、T1WI、TSE及DWI,对患者实施常规平扫。部分患者给予增强扫描,用顺磁性造影剂喷酸葡胺,采用静脉注射,剂量为0.1 mmol/kg,速度为1.5 mL/s,尽可能做出较为明确的MRI诊断。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结果。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比较 CT影像学表现:平扫大多呈现类似圆形囊性低密度病灶,密度较为均匀,边界较为清晰,CT值约5~25 Hu,有类似囊肿表现,但有时可能存在鉴别困难,见图1。MRI影像学表现:平扫可发现肌内类圆形或者是圆形占位发生病变,大小不一,边界较为清楚或清楚,肿块大多呈现出较为均匀的囊性信号,T2WI呈现出较为均匀高信号,而T1WI呈现为均匀的低信号,FS像则呈现出明显的高信号,部分患者可见其内的条索状低信号分隔影,病灶的周围可发现肌肉内水肿信号和带有特征性的脂肪信号带,见图2。经MIR诊断为骨骼肌内黏液瘤28例,误诊为囊肿2例。CT诊断为骨骼肌内黏液瘤22例,误诊为囊肿8例。

2.2 2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比较 观察组经MIR诊断为骨骼肌内黏液瘤28例,误诊为囊肿2例,诊断符合率为93.33%;对照组经CT诊断为骨骼肌内黏液瘤22例,误诊为囊肿8例,诊断符合率为73.3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黏液瘤多发于40~70岁的中老年人,其中女性患者略多与男性患者,常见病发部位多为肌肉、心脏、皮下、腹膜后等,而发生在骨骼肌内的黏液瘤较为少见[3]。主要是由于变异的成纤维细胞引起粘多糖增多,阻止胶原聚合,从而导致黏液过多聚集所致[4]。黏液瘤具有生长慢、病程长、直径较大的特点,大多是单发,极少为多发,没有明显的包膜,不会发生转移。临床表现为局部出现无特征性的包块,可能伴有局部疼痛或无痛感及其他全身症状[5]。治疗方法是完整切除手术,切除后复发率极低。

图1 CT平扫肌内黏液瘤,呈椭圆形,且均匀低密度,边缘可见环形,稍高密度。

注:2A、2B、2C分别为T1WI、T2WI,T2WI-SPIR扫描图像,可见病灶为椭圆形,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周围有线样长T2、短T1信号,病灶下方有斑片状水肿信号,病灶上部有线样分隔。

图2 MRI平扫肌内黏液瘤

骨骼肌内黏液瘤CT检查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主要为圆形或者类圆形的囊性低密度病灶,密度较为均匀,边界较为清晰。MRI检查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为患者肌内的软组织中的可见肿块,其边界清晰,信号比较均匀,其中T2WI呈现出较为均匀的高信号,信号明显,T1WI呈现出较为均匀的低信号,FS像则呈现出较为显著的高信号的同时,其内可见条带状的低信号分隔,病灶周围出现肌肉内水肿信号以及特征性的脂肪信号。而病理学检查认为肌内黏液瘤病灶周边的脂肪信号是肌肉出现萎缩的表现,而出现的T2WI信号则是病变的肌肉纤维导致周围的肌肉内发生水肿而导致的。囊肿的临床表现与肌内黏液瘤相似,易被误诊为囊肿[6]。此外肌内黏液瘤的病理血特点为少细胞、少血管、多黏液,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灶状多心区域或者血管增生。

我们对收治的确诊为骨骼肌内黏液瘤的60例患者分别行MRI和CT检查,结果显示,CT检查误诊为囊肿率高于MRI检查,断符合率明显低于采用MRI检查患者,表明MRI骨骼肌内黏液瘤的影像学表现较CT特征更为明显,能更准确、直观的鉴别骨骼肌内黏液瘤,诊断价值高,可在有条件的医院选择应用。

[1] 钟文新,张刚,楚二伟,等.13例四肢肌内黏液瘤的MRI诊断[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3,31(4):410-411.

[2] 路荣,周立奉.右腿肌内黏液瘤1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3):343.

[3] 魏建军,杨永江,杨锋真,等.肌内黏液瘤的临床特点研究及文献回顾[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8(2):134-136.

[4] 董莹,范小波.MRI和CT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1(23):81-83.

[5] 张慧红,乐洪波,吴先衡,等.黏液样软组织肿瘤的CT和MRI表现特征[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5,49(12):883-888.

[6] 李辉,陈富星,李铁丰,等.MRI和CT及超声诊断子宫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对比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11):2 083-2 085.

(收稿 2016-06-15)

R14.42

B

1077-8991(2017)01-0044-02

猜你喜欢

骨骼肌黏液符合率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
CT与MRI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毛蕊花苷对递增负荷运动小鼠骨骼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Cif基因表达研究
黏液水肿性苔藓1例
8-羟鸟嘌呤可促进小鼠骨骼肌成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骨骼肌细胞自噬介导的耐力运动应激与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