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数据构建“互联网+特种设备监管”的思考
2017-01-11钟海见骆立刚凌张伟
■文/钟海见 骆立刚 凌张伟 周 宇
用大数据构建“互联网+特种设备监管”的思考
■文/钟海见 骆立刚 凌张伟 周 宇
在“互联网+”时代浪潮下,传统的特种设备监管与服务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运用大数据的技术与思维,实现特种设备管理要素、监管过程、决策机制等全过程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成为当前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一个大课题。
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行政监管方面,随着特种设备数量不断增长,安全监管人员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以电梯为例,检验人员数量的增长远远赶不上电梯每年约20%的增速。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支撑,在隐患发现及风险分析等环节存在漏洞和不足。
二是在检验检测方面,目前特种设备检验大多仍停留在现场、单台、停车、手动、静态、线下、分时、单向的传统检验模式上,检验检测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不够,检验模式未见革命性突破。
三是在服务产业方面,作为现代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系列支持特种设备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像浙江省政府于2015年6月颁布了《关于“精准对接精准服务”支持特种设备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遴选确定特种设备重点企业、项目、品种,明确分类帮扶重点。但是,由于缺少大数据平台支持,难以形成有效的行业产品质量分析和评估支持产业发展。
四是在推动社会共治方面,目前大部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责任意识不强,缺乏有效载体推动落实主体责任。90%以上特种设备售后维保巡检仍是依靠一支笔一张纸的传统方式进行,设备维保记录等信息无法做到快速、高效的查询、备案整理与跟踪,监管部门在引导舆论及普及特种设备安全知识方面缺少沟通平台。
构建特种设备监管与服务大数据平台的积极意义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整合特种设备监察、检验、执法、使用、生产、维保等环节的有效信息,构建特种设备监管与服务大数据平台,是特种设备监管部门提高监管效率、保障特种设备安全、精准服务特种设备产业的重要支撑和途径。
一是有利于实施精准监管。构建大数据平台,可以促进人、机、环、管各要素的有机结合,通过对特种设备“大数据”的采集、分析、运用,可以准确实现特种设备智能化安全管理、隐患治理、预测预警、信息传输等功能,推动安全监察机构从“发现隐患”为主转变为“消除隐患”为主,随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和安全状况,预防和减少特种设备事故的发生。
二是有利于实现精准检验。构建大数据平台,健全完善特种设备从安装、使用、维保等全过程、全覆盖的数据信息,可以实时监测设备的“健康状态”,方便检验机构及时掌握特种设备安全和运行状况,有效分析和评估特种设备安全风险,为制定精准的检验方案提供支持。
三是有利于精准服务。构建大数据平台,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互联互通,推动各相关方融合创新,促使企业主动反映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情况,促进社会齐抓共管特种设备安全,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还可以有效对行业产品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进而科学遴选重点企业、项目、品种,落实分类帮扶重点。
构建特种设备监管与服务大数据平台的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是构建大数据平台的基础。在考虑数据来源时,要充分考虑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采集。针对特种设备大数据平台,其数据来源可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特种设备监察信息数据,包括特种设备生产、安装、移装、大修改造、报废、检验、使用单位、设计参数等基本数据,此外还包括特种设备生产评审许可信息。二是特种设备检验信息数据,包括检验结果、有效期限、发现隐患、缺陷项目、检验责任人等信息。三是特种设备运行数据,通过安装各类传感器采集信息,建立特种设备从安装投入使用到最后报废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关键指标运行日志和相关环境参数指标情况。四是特种设备维保数据,将设备维保信息接入大数据平台。五是特种设备用户使用反馈数据,采用移动终端、无线通讯技术,获取设备用户的自检信息和设备使用情况反馈信息等。
二、统一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标准
统一各个环节数据接口标准,进而对数据进行清洗、分析、筛选,提高数据分析效率。比如对特种设备原始检验数据,需要统一记录格式、报告格式、参数指标等,再进一步建立科学的检验评价体系和数据库。
三、建立大数据平台的评估和预测模型
特种设备具有多样性,其检验和维护标准都不一样。建议先选择公众接触面广、监管相对薄弱的几类特种设备(如:电梯)作为试点,为建立不同的风险评估模型提供依据。例如:在建立电梯安全监管预测模型时,要考虑电梯使用时间、曳引机、钢丝绳、层门、制动器等关键零部件检验情况、电梯风险评估情况、日常维保情况、事故及隐患情况以及同类产品风险情况等因素综合判断电梯安全风险等级、发展趋势,为安全监察人员制定实施监察计划提供依据。
四、实现大数据平台的三大服务功能
1、为监管和检验部门服务。一是实现统一规范的工作平台,有效打破当前的监察系统、检验系统等信息孤岛局限,实现监察和检验的协同办公。二是支持决策,实现精准监管。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相关预测模型,可及时发现超期未检、设备隐患未处理等情况,并可产生分析报告。三是支持特种设备大监管。可以服务基层监管人员通过手机APP应用等掌握了解辖区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及时发现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四是支持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通过大数据应用第一时间得到特种设备发生故障的情况,及时通过GIS、GPS及现代通讯手段迅速定位、调度相关维保人员、救援人员等进行应急救援及处理,及时协调技术专家研究制定应急救援方案或指导参与救援。五是支持事故分析和调查,平台保留了事故设备大量的基础、检验和运行数据,不容串改,有利于找到事故的原因,追究相关责任单位或个人的责任。
2、为设备使用单位提供服务。目前大量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由于规模小、设备数量少等原因没有对特种设备实施信息化管理,管理水平较低,存在设备年检漏报、设备资料丢失等情况,通过大数据平台,可以查询企业所属设备情况,并具有设备报检、设备隐患警示功能。建设有物联网的特种设备,可及时掌握设备运行情况,进一步优化设备运行。
3、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通过分析历年的设备注册数据、检验数据、监察数据、事故及隐患数据、运行及维保数据等,建立相应的产品质量模型,可以分析评价某种特种设备的质量情况、市场分布情况、用户使用情况以及新产品发展情况等。
4、为公众提供服务。公众可以通过扫描设备二维码等方式,了解特种设备的运行情况、健康状况、维保记录、历史故障等信息;当设备发生故障或安全隐患时,可以通过平台反馈相关信息,也可以直接发起投诉,此类反馈信息和投诉可以促进特种设备安全水平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
相关链接
当前特种设备信息数据现状
一是信息量巨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种设备的种类、数量和使用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2015年底,全国特种设备总量达1100.13万台,全国共有特种设备生产(含设计、制造、安装、改造、修理、气体充装)单位62706家。大量的特种设备及其监察、检验、使用、维保等各个环节,产生了数以千万计的信息量。
二是信息孤岛化严重。近年来,各级质监部门、特检机构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在方便监管部门监管和社会公众查询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特种设备大数据的建设标准和规范,特种设备信息系统自成体系,呈现多样化。各地市之间、监察与检验之间也没有建立良好合作的数据信息交换平台,相关数据无法共享共建,信息孤岛化严重。
三是信息不畅带来监管难题。特种设备信息数据库的各自独立、互不关联、规范各异,不仅导致特种设备信息共享机制不畅通,也给特种设备行政监管、检验检测、服务产业及社会共治等带来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