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若干媒体新概念辨析
2017-01-11金菊爱
金菊爱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杭州310015)
新媒体时代若干媒体新概念辨析
金菊爱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杭州310015)
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时代,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文章通过对“新媒体、自媒体、全媒体、融媒体、跨媒体、智媒体、公民记者和职业记者”等若干伴随新媒体而生或在新媒体语境中被赋予新解的媒体新概念的辨析,进一步深化对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业态及传媒新生态的理解、认识与把握。
新媒体;自媒体;全媒体;融媒体;跨媒体;智媒体;公民记者;职业记者
本文特定的研究语境——新媒体,特指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存的媒体环境。随着博客、播客、BBS、微博、微信、网站(包括网络视频、网络广播等)、手机电视、IPTV、数字电视和户外媒体等新的传播平台的不断涌现,现代传播的内容、范围和速度均呈爆炸式增长,按麦克卢汉的观点,这些新技术、新手段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它们本身就是讯息①韩立霞:《麦克卢汉“媒介即是讯息”浅析》,《东南传播》2007年第4期,第41页。。因此,有异于传统媒体机构、从业人员和新闻报道的专业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播的新媒体及“公民记者”传播的“新新闻”,正在不断刷新新闻的业态,并持续而深刻地影响着新闻业的变革,影响着新的传媒生态的建构。本文拟通过对“新媒体、自媒体、全媒体、融媒体、智媒体、跨媒体、公民记者和职业记者”等若干伴随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而生或在新媒体语境中又被赋予新解的媒体新概念的辨析,以更好地认识、理解与把握新媒体及其给新闻业态、传媒生态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诸多变化。
一、新媒体·自媒体
对于新媒体,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一是从历史发展上理解,称之为“新媒体时代”,即指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等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诞生以来的这一历史时期,以数字传播、网络传播和全球传播为主要特征②韦路、丁方舟:《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第93-103页。,在这个时代,一切皆媒体,媒体皆联网。二是从广义上理解,它同时指向“用来交流或传达信息的制品或设备;传播或分享信息的活动和实践;围绕上述设备和实践形成的社会安排或组织形式”③韦路、丁方舟:《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第93-103页。。在这里,技术设备的更新是一个大前提,也就是说,每当一个新的传播技术诞生,新、旧媒体的定义就会迎来一次更新。三是从狭义上理解,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④转引自龚艳平:《博客商业化:概念躁动期》,《中国传媒科技》2006年第1期,第59-60页。。这个定义仅从传播的特点来界定,即一改往日传统媒体一对多、单向及直线的传播模式,新媒体让“人人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人人皆可以在传者与受者之间直接、自由地进行角色互换,传播迅捷,互动性强,传播(接收)的内容可以按受众的意愿自主选择。
从以上对新媒体的解释中不难看出,释义的不同只是学者们阐述的侧重点或角度不同而已,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区别。已形成的共识是:新媒体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和流动的概念,它正以开放性、即时性、交互性和匿名性等异于传统媒体(时代)的特性,“长驱直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由于新媒体无孔不入的强大的传播功能,无论官方、民间还是个人,都不愿错过这个传播的“新宠”和“利器”,因此,新媒体既有“官办”的也有“民办”和“自营”的,各路大军浩浩荡荡、各显神通,你未唱罢我登场,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但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特别是“新媒体”中“自主经营”的“自媒体”,可谓问题层出不穷。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7月)》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较2015年底提升1.3个百分点;中国手机网民达6.56亿,较2015年底增加3 656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7月)》,2016-08-30,http://cnnic.cn/hlwfzyj/hlwxzbg/ hlwtjbg/201608/P020160803367337470363.pdf。。这些数据每天都在不断刷新。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已全线挺进并渗透社会各个阶层、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自媒体的出现及迅速扩散,使这个社会直接成为“直播社会”,主体的多元性、表达的开放性及即时、迅捷、互动等特点,极易导致两个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方面是传播的“非理性”和“不可控性”。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其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②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网民中还普遍存在“罗宾汉情结”③罗宾汉是英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位侠盗式人物。他武艺出众、机智勇敢,是一位劫富济贫、行侠仗义的绿林英雄。“罗宾汉情结”是指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心态,只要涉及官民和贫富之间的冲突,往往不辨案情的是非曲直,一边倒地站在弱势群体一方。,无条件地声援农民工、下岗工人、摊贩、访民及被强拆的业主等弱势群体,而公务员、警察、城管、医生和教师等常被妖魔化。另一方面是内容的虚假性。因自媒体缺少传统媒体的过滤及层层把关程序,拟态环境的匿名性、网民成分及心理的复杂性和“去中心化”的传播,致使经常出现虚假甚至恶意的信息,欺骗公众,误导舆论。尤其是当一些所谓的意见领袖“操控”或滥用话语权时,特别容易煽动网民的情绪。
可见,“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的出现,一方面,极大地拓展了现代传播的方式、内容、范围和速度,释放并满足了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话语权;另一方面,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信息又常常把人们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令人无所适从、不辨南北西东,尤其是自媒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亟待解决。“虚拟社会”≠“虚假社会”,虚拟也是一种现实存在,现实社会有边界,网络世界也有底线,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而是现实的延伸。因此,“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④《习近平亲密接触新媒体释放了什么信号》,2016-02-2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22/c_128739415.htm。同时,如何提高信息传播(接收)的真实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如何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和媒介素养等问题,已然成为新媒体时代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二、全媒体·融媒体·跨媒体
“在互联网出现之后,学术界和业界提出了新媒体、全媒体和融媒体的概念,但是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不清晰,也导致了我们在运用这些概念时的混用和不清晰。”⑤郭全中:《智媒体的特点及其构建》,《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3期,第59-62页。事实确实如此,在众人眼里,全媒体相当于“全武行”,既包括技术设备的“全副武装”,又包括新闻记者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比如人民网副总裁官建文撰文说:融合传播、全媒体发展,现在才刚刚起步,处于探索阶段。它至少包括几个“全”。全媒体: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各种传播方式、介质;全覆盖(终端全覆盖):传统端、PC端、移动端、新终端——各种已出现或将出现的新型传播终端,包括穿戴设备、智能电视、交通工具端、智能家居端、楼宇及户外屏等;全功能:单向、互动、访谈、BBS、SNS等;全时段:7×24,随时发布①官建文:《媒体·融媒体·智媒体》,《传媒》2015年第8期,第36-37页。。他认为,2015年的“两会”报道便是迄今为止中国媒体对重大政治活动进行融合传播、全媒体报道所进行的一次最广泛、最有成效的尝试。而在此前的2011年,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的唐润华等就提出:“现在业界和学界所说的‘全媒体’,是一个既涉及载体形式,又包括内容形式,还包括技术平台的集大成者。如此一个‘大而全’的东西,显然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内涵和外延都很清晰的定义。”②唐润华、陈国权:《走出“全媒体”的集体迷思》,《新闻记者》2011年第4期,第54-58页。在他看来,这股“全媒体”热,是中国传媒界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压力与机遇诱惑陷入的一个“集体迷思”,它从根本上错误理解了媒介融合的含义及影响,完全无视不同媒体机构的差异,无视不同媒体业态的特殊性,如果不走出全媒体的“集体迷思”,中国媒体就有可能在传媒格局大变革中走入歧途,付出不必要甚至惨痛的代价。为此,栾轶玫曾发声“建议用融媒体代替全媒体”③栾轶玫:《建议用融媒体代替全媒体》,《光明日报》2014年12月27日,第010版。。据她考证,“全媒体”(omnimedia)以专有名词形式出现,是在一个叫作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的家政公司名称中,作为一个新闻传播学术语的“全媒体”并未为国外新闻传播学界所提及。她认为,“全媒体”的提法,会让一些媒介机构因理解偏差和执行不当而造成记者疲于奔命,因此,她建议以“融媒体”代替“全媒体”,理由有二:一是“融媒体”已涵盖“全媒体”题中应有之义;二是“融媒体”除包含媒体要“全”之意,还注重各个介质之间的“融”,即打通介质、平台,再造新闻生产与消费各个环节的流程,熟稔各类采编技能等。她认为“全媒体”只强调基础设施的介质品类齐全,而未来媒体融合的大趋势要求媒介机构掌握不同介质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以最小的运营成本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这才是“融媒体”的核心要义。
一边是如火如荼的“全媒体”之热,另一边是令人不安的“全媒体”之忧,何去何从?“全”与“融”有何区别?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全”的首选之义是“完备、齐全”,“融”有“融化、融合与调和、流通”等含义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6版,第1076、1101页。,就“融媒体”而言,选“融合与调和”之义应当最贴切,即媒体的融合与调和。如此一咬文嚼字,两者的差别应该是显而易见的。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⑤《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06-06,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387950/。,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显然,意见的明确指向是“融”,而不是“全”。
对于“跨媒体”,笔者在知网上以“篇名”输入进行搜索,显示的文章并不多,而且大都是研究跨媒体合作的具体实践,几乎找不到对“跨媒体”概念的解释。比如《对跨媒体合作的思考——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跨媒体合作为例》⑥钟慧丽:《对跨媒体合作的思考——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与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跨媒体合作为例》,《中国编辑》2010年第2期,第67-70页。《科技期刊跨媒体融合发展模式探讨》⑦潘维华:《科技期刊跨媒体融合发展模式探讨》,《新媒体研究》2016年第1期,第45-46页。等。浙江卫视总编辑王水明的《浙江卫视创新打造跨媒体传播生态圈》⑧王水明:《浙江卫视创新打造跨媒体传播生态圈》,《视听纵横》2015年第5期,第8-11页。,虽然在标题上出现了“跨媒体”,但全文中仅在一个小标题上有“‘双剧场模式’联动,打造跨媒体平台”的字眼。2016年10月21日,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召开全省市级报业发展研讨会,近年来因频频获新闻奖而引起业界瞩目的《金华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陈东,用《孜孜不倦当好媒体,蹄疾步稳建全媒体,冲破藩篱做跨媒体》①陈东:《当好媒体建全媒体做跨媒体》,《新闻战线》2016年第21期,第56-58页。概括了他们的做法。为适应新媒体传播格局,该集团于2014年设立全媒体中心,通过采编流程的再造,以技术为支撑,打通内容制作和发布渠道,实现一“端”(“金华新闻”客户端)众“微”(集团拥有的众多微博、微信)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和“同期声”传播,打通传统纸媒与新兴媒体、网上固定传播与移动传播的通道,形成具有广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移动党报”。在浙江省“三贴近”百个案例评选中,其《一“端”领唱众“微”呼应金华日报做大做强做优移动党报》入选并获2015年金华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从文章内容看出,“蹄疾步稳建全媒体”是指建设基于各种先进技术支撑的不同的传播媒体,“冲破藩篱做跨媒体”是指利用并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与“融媒体”基本同义。
那么,“跨媒体”与“融媒体”有什么区别呢?从字面上理解,“跨”即“跨越……界限”,“跨媒体”即跨越各种媒体的界限。从已有的相关文献中看,“融”与“跨”有很多相通之处,其不同之处仅在于:“跨”除了包含媒体机构内部多媒体之间的融合与调和之义,在“横向合作”上用得相对较多,其中崔晓所言较具代表性:“多家互联网视频网站与传统媒体实现资源整合,凭借资本实力与传播手段的双重优势联动呼应,形成了同一部电视剧在移动设备、互联网终端、电视台等多屏并行的跨媒体传播新局面。”②崔晓:《跨媒体传播以质量取胜》,《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1月4日,第007版。
新媒体、全媒体、融媒体、跨媒体,这些相似度极高的概念,是否必须“同台献演”,能否遴选出一个或两个贴切的概念来表达以避免概念混淆或理解上的偏差?期待着学界与业界的进一步厘清与确认。
三、智媒体
智媒体,是目前被热议及热切关注的又一个新概念。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量少而精,但这个“精”是媒体把关人选择的“精”,不一定是受众所需的“精”;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解决了速度、数量、覆盖面和互动等问题,但传播的速度越快、传播的信息量越大,给人的困扰也越多。官建文认为:“未来的媒体应该是智媒体,具有感知能力,能够提供多方面、多层次、个性化、小众化信息服务。现在的普通互联网将发展成智慧互联网,建立在智慧互联网之上的媒体,具有智能是无疑的。”③官建文:《媒体·融媒体·智媒体》,《传媒》2015年第8期,第36-37页。在他看来,未来的媒体一定是既能解决传统媒体存在的问题、又能解决网络媒体存在问题的媒体,智慧互联网不仅能快速传送巨量信息,而且有感知、认知、判断与辨别能力,把用户想要、需要的信息在最合适的时间送达。学者郭全中断言:全媒体、融媒体等只是媒体发展进程中的过渡形态,互联网媒体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导媒体形态,而智媒体将是互联网媒体的未来形态。他对智媒体的解释是:立足于共享经济,充分发挥个人的认知盈余,基于移动互联、大数据、虚拟现实和人机交互等新技术的自强化的生态系统,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实现信息与用户需求的智能匹配的媒体形态。他用“智慧、智能、智力”三个词概括了智媒体的本质,并提出了打造智媒体的对策④郭全中:《智媒体的特点及其构建》,《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3期,第59-62页。。
2016年11月14日,腾讯网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办了一场媒体高峰论坛,腾讯旗下互联网产业趋势研究机构“企鹅智酷”联合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共同发布了《智媒来临与人机边界: 2016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智能化技术冲击下传媒生态的变革与重塑》⑤《智媒来临:2016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2016-11-15,http://mt.sohu.com/20161115/n473276125.shtml。。报告显示:以人为主导的媒介形态开始被打破,各种智能物体及新技术的交互融合,推动传媒产业链的新变革,传媒业原有边界正在消融,一个极大扩张的新版图在博弈中逐渐形成。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彭兰解读说,智媒首先是人工智能和媒体的相遇、碰撞,这样的碰撞是必然的。因为人工智能要在一些具体的行业落地,需要基本的数据,而在过去这些年整个传播业的变革恰恰完成了这样一个全流程、数据化的过程。而媒体需要新的发展空间,人工智能恰好带来了。同时,物联网的发展是互联网连接升级的主要动力,还有为所有这些新技术提供铺垫的云计算、大数据等。未来智媒时代具有“万物皆媒、人机共生、自我进化”三大特征,“传媒边界正在消失,格局正在重塑”。与此同时,传媒业生态的四个关键维度:用户平台、新闻生产系统、新闻分发平台及信息终端彼此关联,每一个维度的每一步变化,都意味着更多机器力量的渗入,不断推动着整个传媒格局的变革与重塑。可以预期的是,未来的文本内容,应该来源于人与智能“如影随形”的协同生产,在人的主导下,机器的作用不仅仅是数据采集、定位分析,还将体现在引导新闻线索的发现,甚至是拓展写作的广度和深度上①《当媒体发展到人工智能:2016腾讯网媒高峰论坛开启“智媒元年”》,2016-11-14,http://tech.qq.com/a/20161114/040420.htm。。
智媒来了,新的问题也紧随而至。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怎样看待并处理好人机关系?另外正如报告所说,媒体消费者“新权力”问题开始变得更为突出,在被数据和算法包裹及追踪的同时,内容消费将对媒介伦理提出全新的要求,譬如如何突破“信息茧房”,真正实现个性解放和信息价值的释放,并缩小新机器力量带来的数字鸿沟,找到真实世界的边界,重构传媒业应有的责任机制和专业素养等。
四、公民记者·职业记者
对于“公民记者”,目前尚未有一个学理上的权威解释。笔者在知网上搜索,目前仅搜到黄浦林、王铭娴两位学者的2篇文章。黄浦林认为:公民记者指的是为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通过一定的新闻信息采集方式或工具,在一定的时空中发现、加工、传播新闻信息的非职业新闻传播者,“公民记者”是延伸的“记者”,是特殊的“公民”②黄浦林:《试析“公民记者”与职业记者的区别》,《东岳论丛》2010年第4期,第168-172页。。王铭娴认为,公民记者是指在新媒体环境中发现线索、记录事件、发布消息,并且消息在受众中产生一定影响的非职业新闻传播者③王铭娴:《“公民记者”与职业记者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角色》,《中国传媒科技》2012年第6期,第31-32页。。两个定义的不同在于后者强调了“新媒体环境”和“产生一定影响”,其共同之处均认定了公民记者的“非职业新闻传播者”身份。也正因如此,原来的“新闻记者”指称不再单一,为了以示区别而改称为“职业记者”。
随着MSN、QQ、博客、微博和微信等新的交流沟通方式层出不穷,互联网迅速成为公众舆论的主阵地,公民想要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报道和获取消息的欲望与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和互动强等特点一“碰撞”,便催生了大量主要基于自媒体的“公民记者”,形成“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的“直播社会”。相比职业记者,公民记者虽不具备“党和人民喉舌”的正式身份,但在传播内容和方式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在很多突发事件的传播上,公民记者甚至快于职业记者。因此,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后,公民记者的观点往往会在网上率先形成一定的意见群,左右舆论走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统媒体的新闻选择、报道的角度和方式。
当然,公民记者的优势与劣势均显而易见。黄浦林着重分析了公民记者与职业记者在新闻理念(包括报道动机、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舆论监督的合法性(包括权利来源、身份和把关人)以及新闻发布方式等三个方面的区别后指出,公民记者“过于强调自我观点可能导致报道失衡、破坏新闻客观性;对新闻信息不加选择的报道可能会导致标准混乱,影响新闻真实性,不利于受众对事实本质的把握等问题。”因此,他建议对公民记者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引导及合作、培训、提升,与王铭娴提出的职业记者与公民记者“互补模式”殊途同归。
在这里,还有一个事实必须引起应有的重视,即职业记者的身份也已不再纯粹,因为他们大都有自己的博客(微博、微信)等,其身份也就有了双重性:在大众媒体上发声时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自媒体上发言时是普通的“公民记者”。如何看待职业记者这双重身份呢?观点大致有两种:一是认为记者就是记者,无论在哪都应该牢记自己的职责,不辱使命;二是认为记者也是普通人,平时说些平民语言也属正常,不必小题大做。话说得都有理,但为人处世应有底线,嘉兴日报社评论员王垚烽事件就是一个警示。王垚烽身为党报时事评论员,却长期在微博上发布极端言论,被网友发现并揭露,嘉兴日报社查证后解除了与他的劳动关系。影响最大的当属“毕姥爷”宴席上的“妄议”事件。这些事件都说明,公众人物是普通人,但又不是普通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自己不是普通人的身份和职责,因为几乎没有人会把他们与普通人等同视之。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实地调研了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3家中央新闻单位后,主持召开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整合发展,主动借用新媒体传播优势。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①《习近平亲密接触新媒体释放了什么信号》,2016-02-2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22/c_128739415.htm。。现代科技的进步,让人们全方位、全天候地把世界“尽在掌握”成为可能,但是人们在惊喜于传播的快速、便捷和丰富的同时,始终不会也不可能放弃信息的真实、有效和有益。因此,要适应快速变化发展的现代新媒体环境,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一是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增强舆论引导的能力,并建立信息监控的新范式;二是业界特别是主流媒体既要与时俱进,及时掌握和运用各种新媒体传播技能,又要始终牢记习总书记概括的新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三是学界应及时关注并加强对新事物、新问题和新概念的研究,及时予以正确的诠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四是无论是官方的新媒体还是个人的自媒体,无论是专业的新闻记者还是普通的公民记者,在参与和推进现代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除了学习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还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和媒介素养,做一名负责任的新媒体参与者,对自己也对社会和国家负起应负的那份责任。
Analysis of Media Concepts in New Media Age
JIN Juai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5,China)
In an internet-based new media era,new things and new concepts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Through analyzing several“new concepts”accompanying new media or in the new media context such as“new media,self-media,wholly media,convergence media,cross-media,intellectual media,citizen journalists,professional journalists”etc.,this paper further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of the news form and news new ecology under the new media background.
new media;self-media;wholly media;convergence media;cross-media;intellectual media;citizen journalists;professional journalists
10.3969/j.issn.1671-2714.2017.01.013
(责任编辑:陈汉轮)
2016-11-16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M16YD007)
金菊爱,女,浙江永康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