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民办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

2017-01-11田菊

关键词:产业结构民办高校设置

田菊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63)

新常态下民办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

田菊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63)

新常态下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民办高校学科专业能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但需要两者结构上的适配。文章以民办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机理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两者适配现状的梳理,从主体适配、要素适配和方法适配三个方面提出适配模式,以期形成动态平衡。

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产业结构;适配性

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使社会职业岗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大了对技术应用、开发创新人才的需求。学科专业结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也越发突出,导致“就业难”与“用工荒”的两难境地。虽然很多学者已经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但研究重点主要放在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方面,较少将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联系起来,且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一般高校,对民办高校的研究更少。基于此,本文拟从学科专业结构出发,深入其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现状,进而从主体适配、要素适配和方法适配三个方面提出民办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模式,以进一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难,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一、民办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机理

20世纪80年代,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内生化的知识积累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水平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并使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增加,进而总的规模收益递增①吴玉督、陈维:《论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内生化问题》,《华北电力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2期,第41页。。学科专业通过产生知识和人力资本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从而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两者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

1.产业结构发展状况是学科专业设置的参考。首先,产业结构影响学科专业的设置。民办高校以服务地方为办学定位,各产业部门的职能、任务、劳动内容、工作性质和组成人员等都不同,这就要求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规格和规模等都必须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其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拉动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这就需要高校学科专业作出相应的调整,以保证高校人才与产业的紧密对接。

2.学科专业建设对产业结构具有推动作用。首先,民办高校合理的学科专业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需要的知识和人才,“高等教育的本质就是建立在普通基础教育之上的专业教育”①黄宇智:《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8页。。其次,民办高校可以以学科专业为载体,针对产业结构发展的难点和技术性难题进行重点攻关,产出反映区域现实需求的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二、民办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不断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产业结构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适配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需求脱节

新常态下,我国产业结构正逐渐发生新的变化,传统产业受到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想的影响,亟须转型升级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形态,且新兴产业也不断兴起。2015年,我国三大产业的比重分别为8.97%、40.53%和50.47%。据此,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应该集中在与第二、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上,且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更新呈现出比重上升的态势。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需求是脱节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学科专业设置上一味追求“大而全”,学科专业设置雷同,容易造成人才过剩,不能按照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导致“用工荒”与“就业难”的尴尬局面。二是支撑地方支柱产业的相关学科专业设置不足,比如河南省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为支柱产业,但与之相关的专业设置不足,有的甚至空白。三是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设置短缺。我国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只有少数民办高校开设有如物联网工程、纳米材料与技术等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且这些专业在资源、学科支撑等方面都还显不足。四是与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主,设置不足。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下,需要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管理又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民办高校相关专业的设置少之又少。

(二)学科专业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行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这就需要高校不断调整学科专业以适应产业需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周期较长,专业设置与退出机制又不完善,造成学科专业调整的滞后性。

一方面,虽然许多高校在一定范围内能根据市场需求及自身条件调整专业,但是国家对新专业的设置限制较多,高校必须从已有的学科目录中选择,且通过审批的难度较大,在真正执行、操作和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这既不利于发挥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优势,也不利于调动民办高校调整专业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专业设置适应市场需求的有效性,导致专业设置滞后。

另一方面,专业退出机制不完善造成专业调整的滞后。专业的退出意味着专业设置时投入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等不可继续作为其他用途的教育教学资源成本的流失以及相应专业的生源与教师的流失等,而增设新专业则需要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并重新引进师资,这对于办学经费本来就较少的民办高校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成本问题是这些专业不能及时退出的重要原因,也是“朝阳专业”不能及时进入的重要原因。

(三)学科专业质量与特色无法满足产业结构的创新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社会各行业对高层次、特色化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人才结构优化成为促进地方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举措。与公办高校相比,目前我国民办高校高学历人才培养开展不足,且一流学科或特色学科建设还很薄弱,无法满足地方产业结构的创新需求。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本应是民办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依据,但是民办高校往往以重点公办高校为参照,学科设置缺乏地方特色,呈现“同质化”倾向。

三、民办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模式

(一)主体适配:立足市场、学校和政府,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体

要达到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应该建立市场、学校和政府三方利益共同体,不同主体各自发挥作用并形成凝聚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学科专业适配。

1.市场导向。市场产业结构一旦发生变化,就会通过人才市场的需求对学科专业结构产生影响。因此,民办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应该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根据市场调查确立专业建设方向。产业结构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而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周期性,这就要求专业设置有预见性,需要对市场进行深入和理性的分析,认识产业结构发展的深层规律。

2.学校自主。纵观世界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通常有两种模式:一是规范型模式,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由外及里地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进行统一规范管理的模式;二是生成型模式,这是高校自主进行学科专业设置的模式,强调高校学科专业随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而自主生成①刘小强:《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模式的选择——关于规范型和生成型学科专业设置模式的比较分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第12期,第11页。。规范型模式以苏联和我国为代表,生成性模式以美国为代表。我国的这种规范型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有利于政府对高校各项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被限定的学科专业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发展需求。结合我国实际,学科专业设置应转向规范生成型模式,即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基础上,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把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和遵循科类及专业结构发展的内在逻辑有效结合起来。

3.政府推动。政府应该从宏观上把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从产业结构来说,应该以市场为主导进行宏观调控,并通过政策引导产业结构的发展,达到产业结构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学科专业调整来说,在不断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也需一定的调控手段,比如对于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些专业,要保证其专业设置的数量;鉴于市场和高校之间的信息反馈具有时滞性,政府需要完善人才需求的预测和预警机制;针对民办高校内部机制不健全、专业设置盲目性较大等问题,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第三方质量保障机制对专业设置进行检验和审核。

(二)要素适配:产业结构优化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对接

产业结构与学科专业结构的适配,应该是双方调试与互动的动态过程,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两个方面。

1.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维度,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体现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②陈曦、穆怀中:《中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4年第46期,第20页。,主要表现在三大产业结构比例、布局和层次等方面与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程度。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我国产业结构的重心顺次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从而实现产业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高级化需要建立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合理化程度的提升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从目前我国产业调整的发展趋势来看,要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就需要处理好三大产业的关系,即:逐步减少第一产业的市场份额,并朝着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第二产业更加依靠知识运用、技术创新和资本运作等手段;第三产业将从传统单一服务型走向多元的知识信息服务型;同时,新兴产业迅速兴起。

2.学科专业调整。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这就迫切需要民办高校转型以适应产业结构发展。转型的首要条件便是学科专业的调整。首先,学科专业定位的适配。随着产业的不断分化和细化,民办高校的学科专业应根据职业分工和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而设置,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技术性,提高学科专业质量,突出学科专业的特色。其次,学科专业设置的适配。从社会本位论出发,衡量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是否合理,调整是否有效,根本标准在于是否满足并适应了社会对专门人才规模、层次和类型的需要①林惠青:《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厦门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20页。。我国产业需求的变化,必然需要新增社会所需求的学科专业、整合专业面过窄的学科专业以及改造落伍陈旧的学科专业。最后,学科专业资源的适配。只有合理配置与学科专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体系和师资力量等,才能真正发挥学科专业设置的最优效果。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合理的分流,即以学生的需要和条件分别流向不同的学科、专业、课程、班组、课堂以及不同的年级和教育层次的活动②陶能祥:《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页。;要有服务型的办学理念,按照市场需求确定办学定位,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和层次结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③华长慧:《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的功能及其实现》,《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第52页。;要实现教师结构的合理化,积极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

(三)方法适配:产教融合,建构“学科—专业—产业链”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学科、专业、产业等边界的模糊化,学科、专业和产业之间的知识开始走向融合,形成紧密联系的链条,即“学科—专业—产业链”。“学科—专业—产业链”是指与一定产业链中诸多产业环节相对应的一系列的学科与专业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即以一定产业链为依托,以服务一定产业链为目的,进而形成一系列相关学科、专业与产业链之间的相互作用或相互联系的一种联合体④胡赤弟:《论区域高等教育中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建构》,《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第83页。。在这个链状结构中,民办高校培养人的活动更加复杂也更加适应社会需要,日益发展成为集教学、学习、研究、生产和服务于一体的产教融合的结构。2014年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试点高校要按照产业链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要求设置专业,并将服务同一产业链的关联专业组织为专业集群统筹管理。各地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转型方向发展相关的“学科—专业—产业链”,比如河南省根据主导产业及新型产业发展趋势,可以发展商贸物流学科专业产业链、生物医药学科专业产业链、电子科技学科专业产业链以及制造业学科专业产业链等。这一链条将学科专业与产业紧密结合,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又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脱节是造成民办高校同质化发展、办学质量不高的主要症结所在,基于此,需从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配的主体、要素和方法三个层面,从宏观到微观解决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配的问题。这些结论与已有的研究结论是相一致的,且站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以民办高校这一特殊高等教育群体为对象更具针对性,对促进民办高校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过,由于缺乏相关数据和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仅为初步结论,这也是今后进行民办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配性研究时所需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Adaptability of the Subject Structure 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nder the New Normal

TIAN Ju
(Huangh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gzhou,Henan,450063,China)

Under the new normal,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on oriented country need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an provide talents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dustry but need the adaptation of the structures of the two parties.This paper uses the adapt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subject structure 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through analyzing the adaptation status quo between the two,and from the main adaptation,adaptation elements and adaptation methods to propose adaptation models,in order to form their dynamic balance.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subject structure;industrial structure;adaptability

10.3969/j.issn.1671-2714.2017.01.004

(责任编辑:毛红霞)

2016-07-05

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SKL-2016-2194)

田菊,女,河南信阳人,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民办高校设置
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数学建模在民办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