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路径

2017-01-11汪胜亮杨丽萍何小春

关键词:校园文化价值观校园

汪胜亮 杨丽萍 何小春

(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党委宣传部,广东 茂名 525000;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3.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茂名 525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也指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2]高校要着眼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形式和途径。新的时代,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做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融合,创新和拓展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两者融合有利于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育人目标内在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它融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为一体,确立了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参照,明确了新时期“德”的科学内涵,指明了高校育人的具体目标。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为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学生成长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功能和目标上是一致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思想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内核,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基本准则,它引领和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方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能够在当今复杂文化的背景下抵制不良思潮和错误价值取向影响,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与主流价值保持一致,确保健康和谐发展,以优秀文化和良好环境影响和教育广大师生,浸润纯净的心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思想理论指导,为校园文化育人提供强大精神支持。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实践载体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形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多样的途径。文化育人功能也为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加了受众者和覆盖面,为核心价值观念得以有效传播和更加深入人心提供实践载体。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网络文化、特色文化等校园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影响提供了强有力的广阔平台保障,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入眼、入脑、入心,为营造良好的价值观念认同环境和氛围提供强有力外在支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路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倾力打造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可以理解为高校校园环境、物质设施等带有一定文化元素的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有效地融合到高校校园物质文化之中,通过客观存在的可见、可感、可触实际物,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影响。具体来说,可以精心设计体现时代特色和学校特征的校园景观、基础设施和建筑布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环境建设的每个角落,时时处处体现价值精神;通过学校校徽标识、校史主题设施、树立名人肖像、建造意义雕塑和镌刻格言警句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感染无处不在;重视宣传栏、横幅标语、校园广播、学报校报、校园网络等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多形式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给师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影响,增强价值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各类主题教育网站、主流意识论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等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以健康舆论引领时代主流,使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精心培育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学校群体共同价值认同、体现学校自身特色的精神财富。[3]它被广大师生广泛认可和接受,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无形地影响着广大师生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具体来说,高校要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立和谐校园人际关系,以建设优良“三风”为核心,以建立和谐校园氛围为根本,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下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和精神文明的感染,在和谐美好的校园人文精神环境影响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凝练出体现时代特征的先进的办学理念,明确的发展思路,使其成为促进高校发展的精神力量,成为师生谋求与学校共同进步的价值认同;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德育贯穿到教学、科研、管理、实践等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育人的全过程,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人生价值、合理目标追求和健康心理状态;要充分挖掘高校优良传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重视校训和校园精神建设、宣传与解读,充分发挥校训和校园精神的影响教育功能,丰富校园精神文化,有效激发广大师生进取心和荣誉感;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打造精神文化品牌,通过讲座论坛、思政课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学习宣传核心价值观丰富内容和精神要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于心并转化为广大师生的共同意识和自觉行动。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度拓展校园行为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主要指高校师生在学习生活、教育实践等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它是在大学系统中长期形成的、并通过学校举办的各类主题行为活动而展示出来的文化形态的总和,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学术科研创新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3]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地融入到丰富的校园行为文化之中,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渠道,核心价值观才有生命力,才有根植的基础。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辩论演讲、歌唱比赛、节目表演、主题征文等,在活动中提高思想认识,内化价值观念,保持正确方向;要引导和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如见习实习、支教扶贫、社会调研、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等,在实践活动中丰富阅历、锻炼能力、提升品格,在公益活动中培养爱心、学会担当、提升价值;要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和引领,完善社会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坚持课堂理论课与课外实践课相结合,通过开发社会实践课程,合理设置社会实践课时,拓展实践途径,丰富实践内涵。通过丰富和拓展一系列校园行为文化,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增强认同感,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传播者。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完善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为了学校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的需要而创造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包括学校行政管理制度、教育教学制度、人才培养制度以及文化生活制度等。它是一种规范,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和强制性,规范引导着人的思想和行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制度文化之中,在制度建设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灵魂,引导广大师生的价值取向。高校要做好大学章程、发展规划等顶层制度设计,在学校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总体制度设计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本要求,推进和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主要体现在着力完善各类教学工作制度、科研工作制度、学生工作制度、行政管理制度、资源管理和评价管理等具体制度之中,发挥各类制度导向作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学校社团制度文化建设,大学社团文化丰富多彩,深刻影响着学生思想与价值,建立以社会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社团制度,社团活动就不会偏离育人方向;加强宿舍管理制度建设,制定舍规舍纪,营造规范管理、民主决策、自我约束、有效监督、文明和谐的宿舍文化,建立宿舍文化建设活动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宿舍文化建设中,营造人际和谐、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好宿舍生活区,发挥宿舍文化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荣誉感。

(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新构建校园网络文化

校园网络文化是当代新兴的校园文化形态,是校园的“开放性”文化,它是教师和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中进行工作、学习、交流和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融精神文化与活动文化为一体的体现时代特色的文化形态。[4]网络是校园文化建设新的平台和载体,网络时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构建优良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校园网络文化是时代的需要、形势的需要、育人的需要。具体说,高校可以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题网站或者教育专栏,通过生动事例等多种形式宣传引导正确价值观念;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网络平台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党团组织等各级各类公共信息平台,抓好平台管理,落实管理责任,通过这些覆盖面广、推广力强、即时快捷的网络平台,以人们常使用高关注、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宣传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建设好“易班”等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充分利用优秀网络平台,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高点;规范网络管理制度,加强网络舆情引导、预判与处置,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倡导文明上网用网;组建网络监督员和评论员队伍,充分发挥骨干力量,在校园网络文化教育平台中发挥巨大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网络文化之中,发挥主流价值引领作用,拓展立德树人教育渠道。

(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弘扬特色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往往与文化传统与文化积淀息息相关、一脉相承,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具体来说,可以充分挖掘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融入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念传承并加以弘扬。地方历史文化是所在区域多年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是构成本地区人文环境和文化资本的内在因素。[5]包括思想道德、人文风俗、文学艺术、历史遗迹以及名人文化等。这些历史文化具有稳定性、认同性、教育性等多重属性,它在不同层面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可以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历史遗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优良传统和政治信仰。[6]红色革命文化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质资源,如在大学生中开展红色旅游,宣传革命文化、英雄人物,参观烈士陵园、博物馆、纪念馆等活动,接受红色革命文化熏陶与洗礼,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充分挖掘特色校园文化,特色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立个性特征,具有广泛影响且被广泛认同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不同的学校有不一样的特色文化,如石油类高校有其沉淀的石油文化,海洋类、医学类、师范类等高校都有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这些独特文化也可以成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同时,宣传和弘扬特色校园文化也丰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手段,提高了教育实效,强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

校园文化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高校要坚持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校园文化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始终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性、鲜明时代性,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高校要长期坚持的一项非常重要工作,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建设这一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的过程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方面,决定教育的成效。当前,先进的校园文化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校园文化这一鲜活的载体来弘扬,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真正成为社会的基本遵循和普遍认同。

[1]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42.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张文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2):75-76.

[4]张兆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53-55.

[5]马波.地方历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引领及运用[J].思想教育探索.2017(2):69-75.

[6]陈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3):113-117.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价值观校园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作为
——华东师范大学老年大学喜迎建校20周年•校园文化篇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