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岱山名贤汤濬旧藏《大唐故程夫人墓志铭》拓本考释

2017-02-09楼正豪

关键词:慈溪墓志夫人

楼正豪

(浙江海洋大学 东海发展研究院,浙江 舟山 316022)

一、墓志拓片为汤濬旧藏

清光绪34年(1908),在舟山岱山衢山岛皇坟基出土了一方《大唐故程夫人墓志铭》,边长39厘米,厚6厘米,原藏洪福寺(今观音山广济寺),今下落不明。①2006年,墓志拓片在舟山定海民间出世,②现其照片公布于舟山博物馆三层展厅,见图1。拓片志文,正书17行,可辨240余字。《两浙冢墓遗文补遗》(1916)③和《(民国)岱山镇志》(1927)④最早收录了碑文。笔者兹据拓本照片与文献录文,整理墓志志文如下(括号中为拓本泐字,依文献补)。

图1 《大唐故程夫人墓志铭》拓本照片

夫人广平程氏,笄年嫓于吴郡顾氏。母仪肃肃,班氏可俦。择邻之誉早闻,举案之声深著。噫乎!天不锡寿,绵绵笃疾,药石无瘳,以开成三年九月二十八日而终乎私第,春秋三十八。男子一人师政,三日不食,泣血绝(浆),育女二人,长定琅琊王氏;次女居室,皆哀号擗踊,诉天不闻。以其年□□月二十五日窆於明州鄮县蓬莱乡岣山,山号于郭端埭,坟乙向。后□峨峨之山,前临淼淼之水,东南三里有陈将军灵庙焉,正南二里道场俗号东亭之寺。今恐江山改变,陵谷有移,勒石于志,用记千秋而于铭曰:积善之门,莫保遐存,何神不祐,天命俄奔,(蓝)田玉折,巫山绝云,刻石题名,(用)没泉坰,(千)秋不朽,万古存形。

目前所知最早研究墓志之人为岱山名贤汤濬(1864—1936)。汤濬,字尔规,宣统元年(1909)赴京朝考,以拔贡第一夺魁,试用江西宁都直隶州州判。袁世凯当国后,汤濬便辞官回乡,自号遯盦居士,寄寓于岱山东沙镇蓬山书院,研读经典、切磋学问。1920年任《定海县志》纂修主编,又与舟山时贤编撰《定海厅志校补》、《定海厅志续志》、《定海县续志》、《定海县新志》等书,均未付印。1918年,汤濬一人修成《岱山镇志》二十卷,1927年付梓。⑤程夫人墓志刚一出土,汤濬便作《朐山唐碑歌》如下⑥:

上下千年岁在戊,乌兔东西相驰聚。期间沧桑几更变,独有贞珉能长守。贞珉之寿足千古,何期一朝新出土。凡物显晦本有时,此石未著金石谱。朐山地僻处海滨,墓碣何来程夫人?夫人广平归吴郡,夫姓顾氏名已湮。母仪素闻择邻誉,举案之声更早著。胡天不佑疾绵绵,年未四十逝何遽?有子一人名师政,泣血绝食征至性。儿女长定琅琊王,次尚居室未受聘。擗踊哀号仪不愆,一门孝道竟兼全。即此可见母教肃,虽无奇节已足传。墓地旧号郭端埭,此名至今久已废。其墓四面据形胜,碑中历历都详载。东有灵庙南道场,后山前水局堂皇。窆石为铭期不朽,惜乎作者名未详。粤稽有唐开成年,于今光绪年逾千。其时翁山县已废,此山仍属鄮东偏。当年朝家遭奄祸,甘露之变烈如火。又值牛李党纷争,中邦大局如累卵。世外南有桃花源,母慈子孝萃一门。蓬莱名乡昔已然,神仙缥缈何足论?我今摩挲得古道,吉光片羽真堪宝。愿将此碑拓万本,遍征名流共探讨。

“我今摩挲得古道,吉光片羽真堪宝。愿将此碑拓万本,遍征名流共探讨”一句生动描绘出汤濬当时抚摸碑石、爱不释手的情景,表达出愿制拓本万张与名家共赏,使之流传后世的心声。原石虽已毁,万幸的是汤濬之愿得以实现,2006年重现的这张拓片正是汤濬亲手所制并珍藏的碑拓万本之一,拓本左下的两方篆书阳文朱印便是明证。以往的研究者将这两枚印章识读为“甸江从事”与“钝莫珍藏”,⑦实乃大误。今笔者仔细观察舟山博物馆拓本照片,确认一枚印文是“西江从事”,见图2,一枚是“钝葊珍藏”,见图3。

图2 “西江从事”印

图3 “钝葊珍藏”印

“西江从事”当指汤濬曾作“试用江西宁都直隶州州判”之官。清代的直隶州直接隶属于省,为地方二级政区,与府平级,管辖数县。以清嘉庆25年(1820)为例,江西省有十三府、一直隶州、若干与县平级的散州,省会是南昌府。⑧江西省唯一的直隶州是“宁都直隶州”,清乾隆19年(1754),升赣州宁都县为直隶州,⑨一直持续到1913年废州府制,改回宁都县。汤濬考取拔贡后便被除授宁都直隶州的州判,而赴宁都上任。印文中的“西江”就是“江西”,江西古称“江右”,古人以西为右,代指长江以西地区,历史上俗将江西地区称为“西江”,而将安徽地区称为“东江”。⑩如明景泰年间(1450—1456)重修南昌滕王阁后,悬“西江第一楼”之匾额。又如八大山人朱耷(1626—1705)有“西江弋阳王孙”之印,再如清朝江西省省志共纂修过五次,其中第二次是康熙59年(1720),江西巡抚白潢主修、查慎行编纂的《西江志》。⑪“西江从事”中的“从事”应是汤濬的“直隶州州判”一职,清代直隶州与散州均设知州一人,掌管一州总政,佐官有州同、州判,负责粮运、督捕、水利、捕盗、海防、江防等具体事务,直隶州知州为正五品、州同为从六品、州判从七品。⑫“从事”为汉代官职,是汉武帝所设置刺史的佐吏,一直沿用至隋开皇12年(592),才将诸州从事一律改为参军。⑬“州判”与“从事”,无论官位与职务皆一致,汤濬以“西江从事”之古称自比一生所做过的官职。而“钝葊珍藏”的印文更是直接点明了收藏者就是遯盦居士汤濬,“遯”为“遁”之异体字,与“钝”同音,“盦”为“庵”的异体字,这枚印章中的篆文为“葊”,亦是“庵”之异体。汤濬署名时常用“遯盦”,或“纯盦”⑭,而印章则为“钝葊”。笔者考证这两枚印章为汤濬所用,明确此拓片为汤濬旧藏。

二、程夫人墓志中的郡望

根据简略的墓志志文,可知墓主为程夫人,郡望为广平程氏,其夫为吴郡顾氏。她于开成3年(838)9月28日去世于家中,享年38岁,留下一男二女,长女当时已与琅琊王氏订婚。以前的学者错将“广平”、“吴郡”与“琅琊”等地名认作是人物的居住地,所以得出程夫人一家非因避难而移民于衢山岛的意见,进而推测其夫顾氏可能是一个长期行商在海的吴郡海商,还引申出衢山岛在隋唐已成为东南航海之要冲,商贸发达的结论。⑮更有研究者欲将程夫人与广平县方志中所记载的,唐开成年间关于宰相宋申锡的一桩冤案联系起来,这些论断均值得商榷。⑯

其实“广平”、“吴郡”与“琅琊”均为人物郡望,彰显自身家门出于望族。“广平”之名始见于西汉广平国,唐河北道洺州下辖有广平郡,为天宝元年(742)由武安郡更名,⑰现属河北邯郸市鸡泽县一带。程氏最重要的郡望为广平郡,据传程氏开宗始祖为西周初的程伯符,被封于程国,即广平郡,是谓程伯,⑱子孙遂以程为姓。唐代墓志中程氏多以“广平郡”为郡望。⑲生在湖北,活跃于洛阳的北宋理学家程颐也多次提及自己始祖为广平程伯。⑳由此可见,广平郡只是西周初年程氏的发源地,死于浙江的程夫人出生并成长于广平郡的可能性甚小。其夫顾氏的郡望为“吴郡”,唐江南东道的治所为吴郡,其中心在苏州吴县,天宝年间(742—756)的吴郡下辖吴县、长洲、常熟、昆山、海盐、嘉兴等六县。㉑吴郡顾氏为江东望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最有名的世族门阀之一。吴中本土的四大家族为顾陆朱张,特点是“张文、朱武、陆忠、顾厚”,从三国东吴到六朝的三百多年间,朝有世官,家有世业,至唐以后也大量生活在祖居地。程夫人墓志表明,顾氏的家位于舟山衢山岛,推测其也出生在江浙地区。程氏的女婿王氏的郡望为“琅琊”,唐代河南道沂州下辖虽有琅邪郡,㉒而琅琊王氏早在西晋时代便渡江南下,王敦、王导兄弟扶植司马睿成为东晋开国皇帝,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唐朝为防止旧时门阀持续垄断政治权力,消解了对于世家大族成员世袭朝廷权力的承认制度,郡望只成为了姓氏的从属,墓志中的遥远世系只是一个家族早期的历史发展背景,仅体现一个家族过去的名声,至门阀衰落的九世纪唐朝,出仕已经超过郡望与家族的早期历史。㉓从程夫人墓志志文中没有提到其夫顾氏、其子师政或女婿王氏的官职,证明他们皆不仕。

三、程夫人墓志与其他明州出土唐代墓志的比较

笔者整理了包括程夫人墓志在内共38篇墓主葬于明州地区的唐代墓志志文,具体见表1,㉔试图通过与这些墓志的比较,对程夫人出生地、身份及经济能力进行考察,侧面呈现出唐代明州地区政治和经济的发展状况。

表1 唐代葬于明州地区墓主情况一览表

墓主 性别 郡望 出生地 墓志年代 葬地 配偶 南迁原因 出处 职官信息丁夫人 女 济阳丁氏(山东济南)不详长庆二年(822)明州鄮县不详不详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丈夫情境不详姚夫人 女 不详 吴兴 长庆三年(822)慈溪上林湖钱昌汉晋时南迁武康越窑瓷墓志丈夫钱昌入藩镇幕府为官四十余年姚夫人 女 不详 湖州 宝历元年(825)慈溪上林湖鄮县 徐公祖上迁居湖州,大历二年(767)移家慈溪慈溪碑碣墓志汇编(瓷墓志)丈夫情境不详余 兴 男 下邳余氏(江苏睢宁) 睦州 宝历元年(825) 慈溪 吴郡朱氏不详,祖居睦州,后迁居明州慈溪碑碣墓志汇编明州军幕判官,为官四十年,武卫朔州尚德府左果毅都尉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删除后文)陈 云 男 颍川陈氏(河南许昌)不详宝历二年(826)慈溪上林湖韩氏不详越窑瓷墓志不仕应 辿 男 南顿应氏(河南项城)东阳宝历二年(826)奉化琅琊王氏祖上不详,建中年间(780—783)应辿自东阳迁居奉化奉化现存碑刻知见录 不仕徐 皅 男 东海徐氏(山东郯城)明州太和四年(830)慈溪上林湖姚氏父亲本居吴兴,因州将苛虐,迁居明州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越窑瓷墓志不仕盛 璿 男 北海盛氏(山东昌乐) 余姚 太和五年(831) 慈溪 富阳孙氏不详,祖居余姚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慈溪碑碣墓志汇编不仕孙夫人 女 富春孙氏(浙江富阳)富阳太和五年(831)慈溪盛璿祖居富阳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慈溪碑碣墓志汇编不仕何夫人 女 庐江何氏(安徽庐江)不详太和五年(831)慈溪清河张门瑫不详 慈溪碑碣墓志汇编 丈夫情境不详王 妃 女 琅琊王氏(山东临沂)不详太和六年(832)慈溪上林湖琅琊陶公不详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越窑瓷墓志丈夫情境不详罗韦伍 男 襄阳罗氏(湖北襄阳) 慈溪 太和六年(832) 慈溪上林湖 吴兴沈氏不详,祖居明州慈溪 越窑瓷墓志 不仕沈夫人 女 吴兴沈氏(浙江湖州)吴兴太和六年(832)慈溪上林湖罗希携祖居吴兴越窑瓷墓志丈夫罗希携不仕王 赟 男 琅琊王氏(山东临沂) 会稽 开成元年(836) 明州鄮县汝南万氏、韩氏不详宁波市志外编第二辑;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守右威卫长,上柱国(删除后文)盛 荣 男 谯郡盛氏(安徽亳州)亳州开成二年(837)明州鄮县钱氏 不详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不仕程夫人 女 广平程氏(河北邯郸) 不详 开成三年(838)明州鄮县衢山吴郡顾公 不详 两浙冢墓遗文补遗 丈夫顾公不仕

墓主 性别 郡望 出生地 墓志年代 葬地 配偶 南迁原因 出处 职官信息王夫人 女 太原王氏(山西太原) 不详 开成三年(838) 明州鄮县京兆万公不详 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丈夫万公为前太庙斋郎虞夫人 女 陈留虞氏(河南开封) 不详 开成四年(839) 明州鄮县 吴兴沈公 不详 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 丈夫沈公不仕姚 姿 女 京兆姚氏(陕西西安) 越地 开成五年(840) 慈溪 吴郡顾公祖上迁居越地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慈溪碑碣墓志汇编丈夫顾公不仕黄夫人 女 江夏黄氏(湖北武昌) 不详 开成五年(840) 奉化 胡揆 祖上迁居东阳奉化现存碑刻知见录 丈夫胡揆不仕徐 胄 男 东海徐氏(山东郯城) 奉化 开成五年(840) 奉化 不详 祖上东晋时南迁奉化奉化现存碑刻知见录试左卫率府仓曹参军仍赐上护军张夫人 女 不详 不详 开成年间(836—840) 慈溪 不详 不详 慈溪碑碣墓志汇编 丈夫情境不详万师贞 男 扶风万氏(陕西扶风)不详会昌元年(841)明州鄮县荥阳郑氏不详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台州乐安县尉(删除后文)任正彬 男 乐安任氏(山东博兴)余姚会昌二年(842)慈溪不详不详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慈溪碑碣墓志汇编黄州黄冈县令(删除后文)□ 干 男 琅琊郡(山东临沂)不详会昌三年(843)明州鄮县胡氏不详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不仕杨夫人 女 不详 不详 会昌五年(845)慈溪宣公不详慈溪碑碣墓志汇编丈夫情境不详童 德 男 河东童氏(山西夏县) 余姚 大中元年(847) 明州鄮县 不详 祖上迁居余姚慈溪碑碣墓志汇编 不仕徐夫人 女 东海徐氏(山东郯城) 明州 大中四年(850) 明州鄮县 罗公 祖居明州宁波市志外编第二辑;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丈夫罗公为浙江东道都团练押衙试左威卫长史应 廉 男 汝南应氏(河南汝南)慈溪大中八年(854)慈溪不详父亲应渌贞元前后(784—785)从汝南迁居慈溪慈溪碑碣墓志汇编 不仕刘 元 男 彭城刘氏(江苏徐州) 不详 大中十年(856) 明州鄮县 庐江何氏 不详 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 不仕,精勤货殖潘夫人 女 荥阳潘氏(河南荥阳)不详大中十年(856)明州鄮县不详不详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丈夫情境不详汤 华 男 商汤之后 不详 大中十二年(858)明州鄮县琅琊王氏任期届满,寓居南方两浙金石考;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删除前文)福州侯官县丞刘 彤 男 彭城刘氏(江苏徐州)明州咸通十一年(870)明州鄮县江夏黄氏、吴兴沈氏祖、父爱慕山水迁居明州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删除前文)鄂州汉阳县尉张 达 男 清河张氏(河北邢台)明州咸通十一年(870)明州鄮县徐氏、陈氏祖上因官迁居吴越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 不仕

墓主 性别 郡望 出生地 墓志年代 葬地 配偶 南迁原因 出处 职官信息夏夫人 女弘农湛氏(陕西华阴),因犯唐穆宗之讳改姓为夏会稽 广明元年(881) 明州鄮县 顺阳范公丈夫祖居明州宁波市志外编第二辑;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丈夫范公为宣节校尉、前守翁山镇将

我们将程夫人墓志与其他唐代墓主葬地为明州的墓志进行比较分析,可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如下:首先,绝大多数的墓主出生于明州或明州周边的浙江地区。虽然从郡望上来看,这38位墓主中除郡望不详的4位之外,只有沈庄、孙夫人、沈夫人是江浙地区的土著,其余郡望都在北方。但根据墓志志文,这38位墓主除出生地不详的15位之外,仅有盛荣出生于亳州,其余全部出生在明州或明州周边的浙江地区,这说明他们大部分家族于久远之前便以做官或避世的原因离开了祖居地,迁居至浙江,成为江南的“侨姓”。由于古代的交通工具不发达,长距离的举家迁徙几乎不大可能,而且人们坚持族人长眠于一地的风俗,这些墓主大多是生于斯、死于斯之人。程夫人墓志虽未记载其出生之地,她本身就是浙江人的可能性很大。

其次,这些墓主或墓主的丈夫基本不仕。38位墓主中有20位男性,其中未入仕途的有13位;18位女性墓主中,除丈夫情境不详的7位外,配偶未入仕途的有7位,可知唐代明州地区男性墓主或女性墓主丈夫一生未做官的比例很高。即使为官,绝大多数是县令、县丞、县尉、参军、校尉、长史类的低层官员,散官阶至正二品上柱国的仅有余兴与王赟2人,散官阶至正三品上护军的仅有徐胄1人。中唐以后,经济中心虽已移至南方,但政治中心仍在首都长安与东都洛阳,以及两京走廊。白居易(772—846)曾道,“自天宝以还,山东士人皆改葬两京,利于便近”㉕,杜牧(803—852)也说过,“有西京、东京,西京有天子,公卿士人畦居两京间”㉖。而且京城精英容易累世为官,出土于长安或洛阳的由族人所撰写的墓志中,仅有4%无官职记载。㉗通过明州地区墓志志文可知,这些家族很多因祖上已厌倦仕途而不求功名,远离政治中心而一直生活在浙江,有的靠经商致富在浙江定居了很多世代。唐代明州地区墓志的边长多在40厘米以下,也说明其多数为平民。㉘从程夫人墓志尺寸不大、书迹鄙陋来看,其家族也与同样符合唐代葬于明州的墓主特征,无仕官经历。

最后,明州地区出土唐代墓志数量不多,时代集中于九世纪。与北方相比,浙江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南方地区唐代墓志出土不多的重要原因是习惯不同,南方人本无制作石制墓志的风俗,一般人没有使用墓志随葬的风气。㉙笔者根据已出版的浙江地区墓志著录,共收集了81方浙江出土的唐代墓志的录文资料,㉚墓志制作年代基本都是九世纪。其时代如此集中的原因,一方面很可能是安史之乱及之后北人南下,带来了制作墓志之习俗;另一方面是长江下游经济的飞速发展始于安史之乱后。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破坏了北方的经济发展势头,而南方城市则因战乱较少、政治稳定而有极快的发展,出现了扬州、苏州、杭州、宣州、越州等全国一流经济都市。㉛制作墓志需要不小的资金,包括石料开采费、运费、撰写费、书丹费与镌刻费等,九世纪后南方的一些平民富裕了,也有能力承担这些开支,如扬州作为唐代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就出土了相当数量的唐代墓志。㉜程夫人所生活的九世纪明州,农产品与海产品丰富,制瓷业与丝织业等手工业发达,所产青瓷、吴绫、交梭绫全国闻名,㉝明州作为出海港口,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后来与日本、朝鲜半岛间海外贸易的发展。明州经济的发达程度,正与浙江出土的81方墓志近一半数量出现于明州地区的比例相符。虽不知程夫人的家庭从事何种产业,但境况也当属于明州富裕的平民阶层。

四、生活在衢山岛的程夫人一家

关于程夫人一家为何居住在衢山岛的原因,由于墓志志文极其简短,没有指明,汤濬的《朐山唐碑歌》推测为“当年朝家遭奄祸,甘露之变烈如火。又值牛李党纷争,中邦大局如累卵。世外南有桃花源,母慈子孝萃一门。蓬莱名乡昔已然,神仙缥缈何足论?”即唐朝政局混乱,从唐德宗时代(779—805)开始,皇帝便委重内廷宦官,不仅让宦官掌握皇家禁军——神策军,㉞还任命宦官作各地藩镇监军。㉟后来唐文宗时代(827—840),宦官的权势更加扩张,文宗终于在重用郑注、李训准备剪除宦官的行动中引发“甘露之变”。㊱同时还有藩镇割据、朋党之争所造成的国家危机,因此唐文宗曾慨叹“去河北贼易,去此朋党难”㊲。汤濬认为程夫人一家是因避世而隐居浙东大海中的蓬莱仙岛——衢山岛,但在墓志志文中并未体现出这种倾向,这只是汤濬根据时代背景而提出的假设。浙江出土的81方墓志的时代都集中于九世纪,然而没有一方提及宦官专政、藩镇割据或朋党之争,说明浙江地区远离政治官场,晚唐政治的昏暗对于南方的平民百姓来说并无太大影响,所以程夫人一家的行为与国家的政治环境应当不存在多少关联。由于浙江出土的墓志除程夫人一方外,其余没有墓主死于小岛的例子,所以探寻程夫人一家为何生活在衢山岛的原因还得从志文本身所透露的有价值信息入手。

衢山岛位于舟山群岛中北部,岱山岛北部,是岱山县第二大岛屿,舟山群岛第四大岛屿。㊳据文献记载,唐玄宗开元26年(738)于越州鄮县置明州,设奉化、慈溪、翁山三县(今舟山市定海区)属明州,㊴舟山历史上首次归属于唐朝县级行政区域。翁山县废于唐代宗大历6年(771),㊵因此制作于唐文宗开成3年(838)的程夫人墓志中称其葬地为“明州鄮县蓬莱乡岣山”,翁山县重新并入鄮县,而衢山岛被称为“蓬莱乡岣山”。众所周知,“蓬莱”是中国古代方士所指的海上仙山,与方丈、瀛洲并称为海上三仙山,其具体地点在史料中最早被记于渤海中。㊶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在山东置蓬莱镇,㊷是现在山东省蓬莱市的前身。浙东最古方志——南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编纂的《四明图经·昌国县》曰:“蓬莱山,在(昌国)县东北四百五十里,四面大洋,耆旧相传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入海求神仙灵药,尝至此”㊸;南宋理宗在淳祐9年(1249)下谕的《岱山英感庙封灵济侯敕》中亦道:“朕闻海上神山,烟霞缥缈,为灵异所宅,昌国相望蓬莱,而岱山固非寻常岛屿也”,㊹后来的浙江方志均将岱山岛称“蓬莱”。这在程夫人墓志中也得到印证,“鄮县蓬莱乡”在唐人眼中盖指整个舟山群岛或岱山岛,“岣山”十分明确,就是“衢山”。九世纪的衢山岛并非荒芜一片,程夫人墓志志文最后称程夫人墓地“东南三里有陈将军灵庙焉,正南二里道场俗号东亭之寺”,说明这里既有祠宇也有佛堂。

陈将军灵庙中所祭祀隋炀帝大业3年(607)出海进击流求国的武贲郎将陈稜。㊺这座衢山岛上的陈将军灵庙今已不存。据汤濬编撰的《(民国)岱山镇志·古迹》记载,岱山之东北有刑马,陈稜奉命征流求国,领兵至此刑马祭神。㊻现在岱山岛上两座供奉陈稜的陈君庙与镇英庙犹存。“东亭之寺”则明显是一座佛教寺院。灵庙与佛寺的存在证明当时衢山岛上有常驻居民生活,反映出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时期,由于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口持续增长,竟有百姓移居海岛的现实。目前衢山岛出土的唐代文物还有一面唐代葵边双凤镜,收藏于舟山博物馆。㊼

这座小岛上百姓们都是如何生计的呢?以往研究者称程夫人的丈夫吴氏的身份是海商,但没有文献可以证明唐代晚期东海海域出现过自由的海上贸易活动,或者衢山岛民参与了海上贸易的事实。当时衢山岛上的经济产业,只可能是盐业或捕捞业了。关于唐代的海洋捕捞业,史料基本无征,而程夫人墓志记载“东亭之寺”之“东亭”二字,经学者考证可能由制盐而来,盐民古称“亭户”。㊽唐代有着严格的盐政管理体系,平定安史之乱后,开始实施食盐专卖制度。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变革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监院”㊾。盐利为历代王朝重要财政收入,古代宁波是浙江重点盐区之一,唐代宗宝应年间(762—763)刘晏管东南盐事,设置10监、4转运场、13巡院。10监之中有明州富都监,㊿置监院之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江淮盐业,增加国家的盐税收入。有学者认为,唐代宁波盐政机构——富都监就设置在翁山县,翁山县废弃后迁至明州鄮县境内。[51]但唐代晚期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出现很多游民,唐朝政府著其户籍,招为亭户,专门从事食盐生产。“亭户”之亭,即为停也,人所停集之义。[52]在史料中还能确认的是,北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在舟山设置了盐场,岱山岛有岱山场和高南亭场。[53]衢山岛上的“东亭”若是“亭户”之义,程夫人一家有可能是其中的一员。

虽然岱山岛及其附属的衢山岛在古人心中是一座世外桃源般的仙山,但实际也并非太平世界。离脱中央朝廷的管控范围,常会变为犯罪者的天堂,特别是偏远的海岛,很容易成为海盗盘踞的基地。据文献载,唐玄宗天宝2年(743)便有浙东海贼吴令光作乱,[54]唐代宗宝应8年(762)浙东海寇袁晁作乱,[55]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又有原浙西狼山镇遏使王郢为响应王仙芝、黄巢起义而入海为盗。[56]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唐代墓志的出现更为罕见之事。虽然自北宋神宗熙宁6年(1073)置昌国县以来,朝廷对舟山一步步重视,人口也逐渐增长,但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古代墓志只有一方在定海白泉出土的《宋刘居士墓志铭》[57],于是更显出这方唐代墓志的弥足珍贵,但程夫人一家或其祖上为何会来衢山岛生活之谜,也许需要期待未来通过其夫吴郡顾氏或其儿女墓志的出土来揭示了。

注释:

①㊼俞南道:《岱山县文化志(初稿)》,岱山县文化广播电视局油印本1990年版,第102,102页。

②⑮㊽贝武权:《唐程夫人墓志铭拓片的发现及解读》,《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③罗振玉:《两浙冢墓遗文附补遗》,《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15册),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77年版。

④⑤㊸㊹㊻凌金祚点校注释:《宋元明舟山古志(附录民国岱山镇志)》,舟山市档案馆编,2007年,第506,329-331,2,449,446页。

⑥《衢山镇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10-611页。

⑦贝逸文:《定海发现〈大唐故程夫人墓志铭并序〉拓本》,http://www.zjww.gov.cn/news/2008-03-25/124047714.shtml。

⑧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版,第33-34页。

⑨《清史稿·地理志》(卷66),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65页。

⑩萧鸿鸣:《也谈八大山人的几个问题──兼致杨新〈八大山人三题〉》,《南方文物》1999年第1期。

⑪漆身起主编:《江西省地方志概述》,1985年,第5页。

⑫《清史稿·职官志》(卷116),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357页。

⑬《隋书·百官志》(卷 26),中华书局 2002年版,第720页。

⑭光绪26年(1900)9月,清进士王修植与费绶卿至蓬莱书院访汤濬,汤濬即席作诗,写作“纯庵”。见凌金祚点校注释,舟山市档案馆编:《宋元明舟山古志(附录民国岱山镇志)》,2007年,第335页。

⑯张昌茂:《谈衢山“大唐程夫人墓志铭并序”》,《岱山文史资料(第四辑)》,中国政协浙江岱山委员会文史工作委员会内部发行,1992年,第161页。

⑰《新唐书·地理志》(卷39),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14页。

⑱《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卷75),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396页。

⑲参考彭文峰:《唐代墓志中的地名资料整理与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

⑳赵龙:《宋代徽州程氏家族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论文,2007年。

㉑㊴《旧唐书·地理志》(卷40),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586-1587,1390页。

㉒《新唐书·地理志》(卷38),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996页。

㉓㉗(美)谭凯著,胡耀飞,谢宇荣译:《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76-83,98页。

㉔浙江地区出土墓志的制作年代集中于九世纪,元和15年(820)明州领鄮、象山、奉化、慈溪四县,治所为鄮县,故笔者收集墓志的范围以葬地归属于此四县为标准,且只将志文相对完整的墓志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慈溪上林湖出土大量瓷制墓志,笔者只收录碑版形制的墓志。所参考的资料如下:罗振玉:《两浙冢墓遗文附补遗》,《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15册),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82年版;宁波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宁波市志外编第二辑》,中华书局1998年版;章国庆:《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厉祖浩:《越窑瓷墓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宁波市江北区文物管理所编:《慈溪碑碣墓志汇编》,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宁波奉化区委党史研究室、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编:《奉化现存碑刻知见录》,现代出版社2017年版。

㉕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749页。

㉖吴在庆校注:《杜牧集系年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67页。

㉘㉙㉜赵超:《古代墓志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145,144页。

㉚除《唐代葬于明州地区墓主情况一览表》中所列文献之外,笔者所参考的墓志著录、论文、报纸和网上新闻报道如下:(清)阮元:《两浙金石考》,《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14册);黄瑞:《台州金石录》,《石刻史料新编第一辑》(第15册);《一篇改变暨阳历史的唐代墓志铭》,《绍兴日报》1997年11月15日;柴福有,潘三古:《衢州墓志碑刻集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兰溪发现一唐代墓志铭石碑》,浙江在线新闻网2009年7月28日;朱刚:《“沙门鸿渐”与“陆羽卒年”考》,《嵊州春秋》2010年第1期;叶欣:《严州金石》,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海宁市档案局编:《海宁历代碑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诸暨市民捐赠唐代墓志铭》,浙江文物网2017年12月28日。

㉛陈勇:《唐代长江下游经济发展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9页。

㉝马一虹:《异文化交流中的宁波——时代与人群、贸易》,《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第211—218页。

㉞㉟《旧唐书·唐德宗本纪》(卷13),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84,381-382页。

㊱《旧唐书·唐文宗本纪》(卷17),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60-563页。

㊲《新唐书·李宗闵列传》(卷174),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5632页。

㊳《中国海岛志》编纂委员会:《中国海岛志·浙江卷》(第1册),海洋出版社2013年版,第614页。

㊵《新唐书·地理志》(卷41),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061页。

㊶《汉书·郊祀志》(卷25),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04页。

㊷《新唐书·兵志》(卷50),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29页。

㊺《隋书·陈稜列传》(卷64),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518—1520页。

㊾《新唐书·食货志》(卷54),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78页。

[50](南宋)罗濬:《宝庆四明志》,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246页。

[51]孙峰:《唐代宁波盐政机构——富都监之新考》,《盐业史研究》2014年第1期。

[52]李福国:《浅析唐代盐的专卖制度》,《玉溪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

[53]冯学亿:《岱山县盐政历史概述》,《岱山文史资料》(第1辑),第89页。

[54][56]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编:《新编中国海盗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年版,第63,66-67页。

[55]《新唐书·唐代宗本纪》(卷6),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67页。

[57]马瀛:《定海金石志》,《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8册),新文丰出版社1986年版。

猜你喜欢

慈溪墓志夫人
慈溪,为它的美食疯狂打call!
夫人与婆子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秘色瓷都 智造慈溪”全国诗词大赛征稿启事
慈溪杨梅包装设计
My Little Cat
潇水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