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民主党执政下南海政策转向的国内动因分析及影响

2017-01-11徐万胜

关键词:直人野田争端

黄 冕 徐万胜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近年来,南海争端已逐步演变为牵动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以及我国面临外交困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作为南海争端非当事国日本的强势介入是较为突出的现实症结所在。尽管当前日本安倍晋三内阁在南海问题上渐成模式化的外交辞令和虚与委蛇的政策行动已经成为我们在处理域外势力介入南海争端中面对的外交常态,但在考察安倍内阁南海政策发展背景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要回答一个基本问题,安倍是否就是日本强化南海介入政策的始作俑者?然而,就日本南海政策进行的深入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日本在南海问题上日趋积极公开介入并逐步偏离“中立化”的政策立场可以大致追溯到2010年左右,基本与民主党第一任鸠山内阁下台,由菅直人和野田佳彦相继接任首相的时间段重合。其中耐人寻味的是在菅直人和野田佳彦两届内阁调整下的日本南海政策与同为民主党阵营的鸠山总体外交方针相去甚远,却在政策立场、介入态势及路径手段等方面和此后的安倍内阁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究竟在这一时间区间内日本的南海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在民主党执政的内阁更迭过程中实现了日本南海政策的转向?是否除了多为学界认同的力量结构及美国亚太战略调整等外部性因素以外,①存在一定的国内政治因素作用?日本的这一南海政策转变背后的必然性因素及对此后的延续性影响又能给我们当前应对日本的南海政策运筹带来怎样的启示?为解答以上疑问,本文将通过相关资料分析来重新审视导致日本民主党执政下南海政策转向的深刻国内动因。

一、民主党执政下的南海政策转向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格局剧变、日本国力上升及大国梦想的逐步浮现,日本参与构建亚洲地区秩序的意愿也迅速膨胀,较80年代对南海的中立观望态度,日本在南海问题上表现出了更加积极的姿态。

在这一时期内,一是寻求借助多边外交机制参与南海争端处理磋商以扩展其在地区的安全影响力。1995年日本寻求参加“南海研讨会”遭遇挫折,之后又单独与美菲“另立门户”共同举办了“南海冲突研讨会”。②同年在第二届东盟地区论坛中通过其协调成功将南海争端纳入会议议程并联合部分当事国向中国施压,之后继中国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后迅速跟进,试图就构筑地区海洋安全多边合作框架提出建立“东亚联盟”倡议。③二是积极培育与南海争端当事国的经济与防务关系,谋求构筑经济利益捆绑及非义务性安全合作。④其中尤其重视与在南海争端中对华采取强硬立场的越南的双边关系,将越视为向东南亚经济扩张及抵御中国影响的重要据点。不仅明显加大对越经贸投资力度,将越南列为东南亚头号援助对象,而且寻求在南海油气资源开发中共同合作,并扩大对越防务交流,推动两国海军在2008年首度进行联合军事演习。2011年日越两国还联合菲律宾共同对中国“强化对东海投送攻击性海军力量提出抗议”。⑤三是以反海盗为名,通过推动地区非传统安全合作加大对南海地区军事力量渗透。在日本的大力倡导下,2004年东盟、日本、中国、韩国及印度等15国正式通过《亚洲地区反海盗和武装劫船合作协定》,为日本参与南海航行安全维护提供了法律依据。⑥四是推进日美同盟周边干预范围逐渐向南海方向扩展。1997年修订《日美防卫合作指针》首次提出所谓“周边事态”,其后在国内法范围内进一步扩充“周边事态”干预范围及行动条件,2005年声称要把日本防卫范围延伸至马六甲海峡。⑦尽管如此,受制于日本国内“和平宪法”与“战后体制”限制以及发展对华关系的考虑,日本从冷战后到21世纪初前十年内未能在南海采取实质性的战略干预,在就南海问题的政策表态及介入程度上仍注重保持一定的克制且多采取隐蔽迂回的策略。尤其是历届日本政府在政策表态及官方文件中均持相对“中立”及模糊化的政策表述,避免在这一问题上激怒中国。⑧

然而,民主党菅直人及野田佳彦两大内阁却无视此前的政策默契,在南海问题上采取冒进政策从而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其主要表现为:

首先,在南海政策立场上由中立模糊化表述逐步转向渲染中国威胁,偏袒其他争端当事方。2010年以前,关于日本对南海争端立场最明确的表述是1995年日本外相河野洋平在国会质询会上的发言,表示将“敦促各声索方通过对话和克制的办法解决争端”⑨,而且日本政府在90年代积极推动采取预防性外交手段防止南海地区爆发冲突,至少在表面上贯彻了相对公正的中立立场,并为其后的各届政府所继承。然而,菅直人一上台先是在2010年东亚领导人峰会上表示“将对中国在南海海域的‘军事活动’密切关注”,之后又在国内阅兵式讲话中表示日本需做好相应准备以应对中国不断增强的军力和各种事态,在2011年日本与东盟召开的副防长级会谈和东盟地区论坛中,日本官员也一再突出“中国日益活跃的南海活动”,并提出应加强国际合作。2011年野田佳彦则意图在东亚峰会中抛出所谓的“东亚海洋论坛”,以强化共同遏制中国。一系列强烈干涉南海问题的言论均为前所未有。此外,日本一改此前把南海争端视为地区众多“不稳定因素”之一的说法,开始将中国的海上维权行动作为防卫白皮书中的重点关注对象,2010年版突出强调中国防务政策“缺乏透明度”和对南海主张“无理性”,大力煽动“中国威胁论”。⑩2011年版还专门开辟“南海动向”板块,批评中国在2010年将南海列入“核心利益”并强化监视活动的做法触发了与其他各国的“摩擦”,并暗示如果南海有进一步紧张事态日本将强化与美国及东盟各国的合作,摆出一副与中国对抗的姿态。⑪此外,日本在2010和2011年相继和越南、菲律宾两国达成构建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强调在南海“航行安全”、主权争端解决上加强合作,而且定期召开会议探讨所谓“亚洲海洋争端”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中国意味。⑫以上行动凸显出日本政府在南海政策立场上发生根本性转变。

其次,在介入态势上由低调隐蔽参与转向公开积极介入。自冷战结束以来,尽管日本加大了对南海争端的关注,然而其介入仍有所顾忌和克制,不仅对军事介入一直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而且更多是运用具有间接性的迂回手段,从经济、政治和反海盗等方面实现逐步渗透。然而,此次民主党内阁更迭后,日本政府在南海政策实施上则体现出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除了别有用心的将南海争端写入了2010和2011年版国防白皮书外,2011年版的防卫计划大纲也对“中国急速军事扩张”及“周边海域对主权权利的单方面追求”颇费笔墨。此外,日本还提出了要和东南亚各国筹建一个共同解决南海主权问题及保障航行安全及自由的协调机构构想,在2011年10月日本外相相继访问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三国及参与东亚峰会的穿梭外交中,日本企图说服各当事国并借此获取各国对日本介入南海争端影响局势发展的政策谅解。⑬当日本的地区野心被东南亚国家看穿而未能付诸实现之后,日本又转向美国,提出了“太平洋宪章”的新构想,妄图仿效当年美英签订《大西洋宪章》打造美日特殊关系,以美日同盟为依托提升在亚太地区话语权,其中就包括共同提出亚太海上航行自由及和平解决冲突的地区规范,进一步显露出其亚太政策目标指向的巨大野心。⑭

再次,在介入南海的路径手段上由多点渗透转向全面开花。如上所述,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内日本的南海政策表现基本可以概括为经援联结、外交笼络、美日协调及多边安全迂回几个方面实施多点隐蔽渗透,而在菅直人和野田任期内日本对南海的介入路径变得更加多元,介入方式也显得更为直接。第一,延续了此前外交笼络的一贯方针,而且加大了就此议题实施穿梭外交的广度和密度,利用各种双边及多边外交场合突出南海的重要性及安全隐患,意图为介入提供借口;第二,加大经济援助力度,以政府开发援助、能力构筑支援、“强化防卫能力合作”各种名目向东南亚各争端当事国“输血”;第三,强化与东南亚各国的安全联动,逐步探索实质性“军事介入”的途径,并创下多个在南海地区进行军事演习的“第一次”⑮。第四,调整防卫方针及军力部署,突出南海方向。2010年版日本防卫计划大纲提出要以打造“综合机动防卫能力”替代此前的“基础防卫能力”,并突出西南方向“离岛防御”,这一变动也被广泛解读为旨在为日本扩大防卫范围并强化军事力量提供法理上的解释空间。⑯与此相适应,日本防卫省表示将持续扩大自卫队规模,进一步增加日本的潜艇及反潜巡逻机数量,更新在西南海域部署的雷达设施,强化陆海空自卫队联合指挥作战能力以强化第一岛链的封控能力。⑰

二、日本南海政策转向的国内动因分析

一般而言,在一国范围内同一政党执政期间,前后内阁的外交政策会体现更多的延续和稳定性,然而在民主党内阁更迭过程中却出现了南海政策大幅调整这一违背常理的现象,不得不让人在意。此外,关于日本南海政策自2010年以来发生的重大转向,此前的分析多倾向于强调国际环境外部因素的作用,而忽视了对日本国内政党轮替、内阁更迭、民众吁求及社会环境变化等因素的深入分析,因此对其国内动因的考察或许可以作为理解日本新世纪以来南海政策演变缺失拼图的重要部分。

(一)急于与鸠山等距离外交划清界线以重建日美关系

鸠山由纪夫从其“友爱哲学”出发,上台后提出了“日美对等”、构建东亚共同体的外交政策路线,以确保日本“作为亚洲国家的主体性”。在其执政期间提出了重新审查“日美核密约”,与美就《美军地位协定》进行再协商,并对美军在冲绳地区的普天间基地搬迁及费用问题进行磋商等一系列革命性的政策举措,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渴望改变日美不平等关系的基本民意以及日本国内有识之士对日本亚太地位的深刻政治思考。⑱然而这些举措及构想并未事先征得美国政府的谅解,而且对传统上以日美同盟为基轴的美国亚太战略和利益结构造成了严重挑战,引发了美方的不满。事实上,在民主党选举获胜后美国媒体就发表了连串文章,对鸠山本人的政治倾向和对外政策进行了质疑,警告日本不要做出背弃同盟的错误选择。⑲美国的高级官员也在鸠山内阁上任后频繁访日,以“避免耽误美军整编”为由加大对鸠山政权的施压,拒绝迁出基地。更有媒体指出鸠山内阁政治资金问题的表面化,实际上是自民党和美国合作以扳倒鸠山内阁的结果。⑳鸠山任期内日美关系的龃龉不断以及他在基地搬迁问题上表现的优柔寡断,不仅成为其最终丢失首相职位的重要诱因,而且也对民主党的民意支持造成严重打击。因此,其后民主党的继任内阁菅直人和野田佳彦对“鸠山路线”均避之不及,提出要以“现实主义”来推进日本外交,除了重新调整对美关系,在基地问题中妥协外,借时下激化的南海争端附和美国介入政策从而对美献媚,借南海问题发酵拉开与中国距离并重建对华强硬形象就成为继任内阁谋求重建对美外交的策略选择。

(二)借以树立统一威胁认知修复朝野关系

菅直人从鸠山手中接过首相职位仅仅一个月后,民主党便在迎面大考——参议院选举中遭遇了失利,失去了参院第一大党的地位并由此陷入“扭曲国会”的尴尬处境中,时时面临着自民党逼宫的危险。㉑而为弥合与掌控日本大量政治资源的财阀间的紧张关系,菅直人上台后提出的增加消费税的政策主张也处于推行的关键阶段,因与鸠山不增税口号相冲突而争取党内鸠山派支持无望情况下,亟待在野的自民党在这一议题上的支持。更为关键的是,菅直人和野田上台依靠的是由松下财阀所扶持,并接受特异政治思想灌输的松下政经塾议员集团的大力支持,这从两任内阁中的大臣职位安排已可见一斑,而以前原诚司、仙谷由人为代表的松下政经塾正是日本政坛的鹰派势力,极力主张对华强硬。㉒在这一系列因素的交叉作用下,即为了维护松下政经塾强硬政治势力的权力垄断,换取在野党对国内政治议题上的支持,并借以打压民主党内鸠山和小泽等非主流派势力的综合考虑下,激进的南海政策以及对华强硬的政策表现成为在这一背景下用以联结各方力量的刻意安排。㉓

(三)借煽动中日间民族主义冲突淡化国内经济社会问题

菅直人和野田佳彦两任内阁操纵南海议题和其对钓鱼岛实施“国有化”闹剧的手法如出一辙,都是谋求借助激化中日间民族主义矛盾借以掩盖其国内显现的多重问题。尽管2009年民主党首次实现了政党轮替,获取了日本的最高权力,然而对于这一成立仅仅只有13年且常年在野的政党却面临着缺乏执政经验,无力驾驭庞大官僚队伍等执政难题。又恰逢任期内日本多灾多难,先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造成沉重打击,复苏遥遥无期,2011年突遇海啸及核泄露危机显露其处突能力低下,使其陷入严重的施政危机之中。另外,自2010年以来的“扭曲国会”进一步掣肘其施政构想有效落实,同时又面临在野的自民党步步紧逼和党内关系失和一系列困难,其政权维系已危在旦夕。㉔为摆脱国内问题缠绕,转移民众视野,最好办法莫过于制造热门话题,拿南海问题进行炒作,再度鼓噪“中国威胁论”,人为制造紧急事态,再通过煽动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从而拉拢民众,这也符合“松下政经塾”政治家刚愎自用、惯于作秀而不顾后果的行事风格。

(四)利用日本国内民众对华心态失衡以提振民众支持率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从1990年GDP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到2010年中日GDP对比实现逆转,中国国际地位也迅速提升,在国际社会中影响力显著增强,科技文化水平不断跃升,这一迅速转变对一部分日本国民造成了心理冲击。反观日本,经济自金融危机受挫后踟蹰不前,国内政局不稳,十年九相,国际上“入常受阻”,大国梦遥遥无期,使得已习惯于居高临下俯视中国的日本国民逐渐对华产生了嫉妒、怀疑的心理。㉕而这股对华心态失衡的情绪化泛滥也逐步以某种政治后果表现出来,政客和政治家动辄以对华强硬斗狠言论来为自身吸引人气,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利用南海主权争端的激化,通过渲染中国对南海“海上航行通道”和日本能源运输的“严重威胁”,将中国塑造成为日本角逐亚洲主导权的重要敌手,号召采取更强硬立场以聚拢人气从而为自身政治目的和利益所服务。民主党中的鹰派代表前原诚司就曾在北京外交学院演讲中直言不讳地宣称“中国的军事力量正以空军、海军和导弹战能力为中心迅速提升,坦率地说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是一种威胁”。㉖民主党的重要智库长岛昭久也多次表达对中国海洋动向的担忧,“中国在20世纪70、80年代经营南海,90年代以来又执意要将东海和包括日本在内的太平洋西部海域変成自己的‘内海’,中国的这一动向是‘令人恐倶的威胁’,是日本‘必须正视的现实’”。㉗而民主党菅直人和野田政权在面临自身无力解决国内困境以及民意支持率节节下降的情况下,对南海争端介入采取冒进政策,摆出一副与中国相对立的姿态也是如出一辙,很大程度上也是寄望于利用这股对华心态失衡情绪为自身摆脱民意低迷的困境。

尽管民主党在南海采取强化介入政策看似是由当时日本面临的政治环境、国内问题等偶然性因素的共同作用所造成,背后却有其必然性:

一是日本国内泛滥的右倾保守思潮。始于冷战后民族主义抬头及保守主义回潮下的日本右倾保守思潮在二十年后不仅没有逐步消退,反而在日本政坛及民众间进一步蔓延。其中尽管有所谓日本“失去的二十年”,中日发展逆转的经济因素作用,但更有日本政坛“总体保守化”发展及军事大国梦想不断膨胀日本未彻底反省侵略战争荼毒,否认侵略历史等深层因素的背后影响。而且这一思潮当前正朝向实质性走向与华对立,在南海等涉华问题上挑衅并激怒中国从而凸显“中国威胁”,以获取突破战后国际秩序和国内约束借口的危险道路。日本重拾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伎俩,以共同价值观为纽带强化日美同盟,拉拢东南亚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相对立,其真正目的是为其争夺东亚地区主导权并摆脱战后体制所服务。这一极右主义思潮已经引起东亚曾遭受日本侵略各国的警惕。㉘

二是日本精英层对日本战略路线在思维认识上趋向僵化。鸠山由纪夫在2009年带领民主党赢得选举可谓是给日本内政外交带来了一副新气象,他以“不流血的平成维新”为口号提出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措施,包括在国内推行“战后革命大扫除”,力主打破“官僚主导”政治;在外交上则提出了“新亚洲政策”,试图对自民党长期控制60多年来的从美外交路线进行修正,重新平衡与美国及亚洲各国的外交关系。不可否认,尽管其政策口号具有一定的理想色彩,但也代表了日本国民对构建对等的日美关系,重视亚洲各国伙伴的衷心愿望,更体现了一些有识之士对日本战略路线的深刻思考。然而,鸠山新政从一开始就被笃信保守的日本精英层所敌视。已经习惯于自战后以来对美从属外交、接受美国军事护佑,凡事以美国脸色为重的精英层甚至将之斥为“鸠山冲击”,从学术、舆论及政界各方面对其进行指责,如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就对所谓中日美关系“正三角形论”大加挞伐,认为日美是同盟关系,日中只是睦邻友好关系,二者地位不可同日而语,应突出日美关系的“世界性”。㉙更有评论家指责鸠山是意图将日本“芬兰化”,以削弱美国对日本安全保护伞为代价推进对华外交。㉚日本精英层借助强大的舆论操纵能力不仅成功鼓动毫不知情的民众将鸠山拉下了首相职位,而且也对其继任者起到了强烈的“敲山震虎”作用。在民主党内本来熟悉外交安保问题的政治家就十分缺乏情况下,继任的菅直人未能继续坚持鸠山的政治路线,而是迅速脱离并回归“亲美疏中”传统,野田佳彦也以包含美国在内的亚太提法迅速取代了“东亚共同体”的政治构想。作为日本地区政策局部体现的南海政策出现重大转向正体现了如美国学者理查德·塞缪尔斯所形容的日本精英层所具有的一种矛盾心态——“想与美国拉开距离又担心被美国抛弃”㉛,当日本因国内经济及社会状况而使变革遭遇不顺时,从美的外交路线思维便迅速回潮,并将南海政策置于对美从属外交框架下予以考虑。

三、民主党南海政策转向对后续南海政策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民主党的南海政策转向过程中,菅直人和野田两届内阁更多是以本党甚至本派阀的内阁进退为首要考虑,以国内政治需要绑架了日本在南海问题上的外交政策选择,甚至凌驾于日本本国的外交安全利益所在,其政策行动体现出短视性、权宜性及非理性的特点,更像是以中日关系发展为赌注强行延续政治生命的一场赌博。然而,或许连菅直人和野田本人也未能料想,其任内在南海问题上所推行的冒进政策和权宜行动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最明显的一点是中日关系俨然由“暖春”又跌回“严冬”。继中日在钓鱼岛及东海发生紧张事态后,南海问题也逐步成为阻碍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症结所在。虽然菅直人和野田佳彦强行续命下的民主党政权也并未能改变“短命”的命运,然而其在南海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可以说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为之后安倍内阁在南海政策运筹提供了重要借鉴,更固化了中日在南海问题博弈的竞争态势。

(一)开启日本公开介入南海事务新局面,提供了干涉路径的基本范式

无论菅直人和野田是否承认,然而其任期内的日本南海政策已经成为日本自战后以来在南海争端介入上的一个分水岭,在其打造下日本对南海采取的多重制衡干涉路径正越发明显得展现出来。在南海争端激化以及美国默许支持的外部背景下,又受一系列国内政治需求所推动,日本渐渐不再满足于冷战结束以来在南海介入上的间接性渗透手段,而是在继承并强化经济援助、多边外交、非传统安全合作等已有手段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了参与南海问题博弈的作用途径,并采取更加激进且直接的干涉措施,这从其任内创下的多个第一便可见端倪。第一,首次在《防卫白皮书》等官方文件中宣示日本政府的干涉立场。2010和2011年版白皮书均对中国在南海地区军事行动表示了强烈关注,并传达出日本打算加大与各国合作的意思。第二,首次在南中国海域进行联合军演,构成军事干涉先例。如果2010年美日在南海举行的演习只是以人道主义救援为名打擦边球的话,那么2011年美日澳将历年本在日本举行的联合演习挪到文莱附近海域则已经是传递出强烈的干涉意味。第三,首次明确与南海争端当事方构建战略关系。日本在2009年及2011年先后与越南、菲律宾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仅双边经贸、政治往来热络,更突出了在海洋问题上针对中国的互相协调。㉜这一囊括了经济、外交、政治、安全的全方位干涉模式成为安倍上任后在南海问题处理上可借鉴的政策遗产,经过其进一步打磨完善并与日本军事政治大国梦想相联系以后,成为安倍意图牵制中国、支撑大国战略实施的构成部分。㉝

(二)标志日本总体外交战略再调整,重新明确了对美从属协调的主要方针

鸠山因对美关系赤字而被迫辞职后,继任的民主党菅直人和野田内阁吸取深刻教训,逐步与鸠山的对等外交拉开距离,而把修复和改善与美关系作为首要外交课题。为此,菅直人不仅在访美期间向奥巴马保证将把日美同盟作为日本外交的基轴,还表明将以严肃态度重新考虑回归日美2006年所达成的关于推进普天间机场搬迁的协议,以修复鸠山任期内受到破坏的日美关系。南海问题也成为菅直人借以对美献媚的一部分,在2010年7月希拉里在东盟地区论坛上公然向中国南海政策“发难”后,日本时任外相冈田克也随后对美国表示支持,提出南海争端应在“日美参与下的‘国际框架’下讨论”,借机向美国传达善意,成为菅内阁时期日本总体外交战略调整的外在体现。

野田上台后,其外交继续延续了“亲美疏中”的路线,而且在前任基础上走得更远。2011年当南海争端因菲越等国挑衅而再次加剧,日本随即联合美国共同发布了“共同战略目标声明”,以不点名方式表示“将敦促某些国家不追求部署可能对地区安全带来不稳定因素的军事力量”,其背后影射的是中国在地区进行的合法维权执法活动。为在当时中美围绕南海航行自由的“隔空对战”中配合美方,日本外相在参加2011年东盟地区论坛时,无中生有捏造日本商船安全蒙受南海不稳定形势影响的口实。

由上可见,在南海政策上对美紧紧跟随、亦步亦趋俨然成为了民主党两届继任内阁外交上回归对美从属协调的典范,有日本学者甚至深刻指出,日本民主党政府实际上已将外交和防卫“外包”给了美国,放弃了在外交防卫政策方针的主动权。㉞这一转变对日本此后包括在南海政策运筹的外交事务处理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它不仅表明民主党内政外交变革路线的最终失败,而且随着奥巴马进一步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及秉持实用主义理念的安倍首相的上台,南海问题必然成为日美借以牵制中国崛起的一个关键支点。

(三)构筑东南亚对华包围新态势,确定了对华施压的着力点

日本并非南海争端当事国,这决定了日本必须要依托东南亚各当事国的支持来为自身介入获取合法性。此前日本多以经贸联系、经援扶持和多边安全机制在南海事务上渗透自身影响力,而在民主党执政过程中通过与越菲两个在争端上对华持强硬立场的国家构筑战略关系,日本借以获得了持续并加大力度介入南海争端的切入点。结合日本在南海周边国家长期经营开发所构筑的利益捆绑及始自战后赔款外交以来与东南亚国家的紧密关系,日本初步具备了在南海问题上鼓动东南亚各国与中国相对抗的地区影响力,而以日越、日菲相互利益需索下建立的双边关系则成为日本借以在东南亚拉拢伙伴向中国叫板的资本。这对惯于玩弄价值观伎俩的安倍首相来说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外交资源,除了自由民主人权口号以外,是否愿意围堵中国则成为安倍在东南亚拉帮结派所参照的新价值观标准。

四、结论和启示

结合地区环境变动、外在因素诱导以及国内政治需求,民主党政权在菅直人和野田内阁执政过程中完成了日本南海政策上的转向,确认了在南海问题上与华敌对、与美协调、笼络东南亚各国的基本方针,并对此后安倍内阁的南海政策造成了深远影响。然而,野田妄图将对南海强势介入政策作为拯救民主党政权这条即将倾覆大船的救命稻草的企图不仅未能挽回民主党执政的颓势,反而坐失中日关系持续改善的良机,促使中日在南海问题上陷入严重对立并间接导致中日关系的长期僵化。安倍延续了野田政权下南海政策的干涉范式,并基于其“强大日本”的国家战略构想,进一步加深了对南海事务的介入程度和丰富了策略运筹,对中国在南海的外交困境与受到安全威胁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也固化了南海问题这一中日关系改善的重大障碍。

日本并非南海争端当事国,日本当前贯彻的强化南海介入政策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右倾保守思潮和对美从属外交的共同影响,换言之,消解中日在南海问题上产生的矛盾关键在日方,惟有日本早日认识到问题所在并妥善处理南海问题,放弃对南海的无端干涉方能为中日关系回到正轨创造条件,而中国也应密切注视日方在南海的政策行动,加强应对日本南海介入的政策运筹,强化与南海争端当事国相互沟通以切断日本的介入窗口,并引导日方朝向中日关系改善的方向行进。

注释:

①参见周远:《日本对南海政策的脉络及影响》(《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郭渊《日本对南海争端的介入及发展趋势》(《晚霞》2012年第15期)、杨继龙《论南海争端中的日本因素》(《太平洋学报》2013年第12期)、康甫《日本南海政策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国际关系研究》2013年第5期)、林士光《战后南海问题与国际政治格局的互动演变》(外交学院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李聆群《日本的南海政策及其发展演变》(《和平与发展》2015年第1期)等。

② Lam Peng Er:Japan and the Spratlys Dispute: Aspirations and Limitations,Asian Survey,1996年第10期,第1007-1008页。

③李聆群:《日本的南海政策及其发展演变》,《和平与发展》2015年第1期,第100-102页。

④㉜张威威:《日本在南海:从战略渗透到公开介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5-09(B03)。

⑤ Max Fisher:In Japanese Quake Disaster, a Chinese Opportunity,The Atlantic,2011年第3期。

⑥ Paul Midford:Japan’s Approach to Maritime Security in the South China Sea,Asian Survey,2015年第3期,第535页。

⑦张瑶华:《日本在中国南海问题上扮演的角色》,《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3期,第52-54页。

⑧杨光海:《日本南海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5年第4期,第24-26页。

⑨『第百三十二回国会衆議院予算委員会第一分科会議録』、国会会議検索システム、1995年2月21日,http://kokkai.ndl.go.jp/SENTAKU/syugiin/132/0386/13202210386002.pdf。

⑩⑪防衛省:『平成22年版日本の防衛——防衛白書』,http://www.mod.go.jp/j/publication/wp/comic/h22/pdf/all.pdf。

⑫⑬⑰曹云华,鞠海龙:《南海地区形势报告(2011-2012)》,时事出版社2012年版,第127-129,121,129-132页。

⑭『首相、太平洋憲章提唱へ日米軸に中露取り込み』,『産経新聞』,2012-01-18。

⑮包括2010年美日在南海举行的代号“太平洋伙伴2010”人道主义救援演习,2011年美日澳在文莱附近海域进行的联合演习,同年4月日本海上自卫队派出“岛风”号护卫舰在文莱参加国际海上阅兵仪式,2012年日本海上保安厅所属巡逻机飞抵菲律宾与菲海岸警卫队就海上信息及警戒监视项目展开交流,4月日美菲在菲律宾巴拉望岛海域举行联合军事演习,5月日本海上自卫队派出3艘军舰对菲进行“亲善访问”。

⑯防衛省:『新たな防衛大綱(「平成23年度以降に係る防衛計画の大綱」)』,http://www.mod.go.jp/j/publication/wp/comic/h23/pdf/all.pdf。

⑱[日]鸠山由纪夫:《在第173次临时国会上的所信表明演说》,http://www.kantei.go.jp/jp/hatoyama/statement/200910/26syosin.html,2009年10月26日。

⑲林晓光:《论日本民主党政府的对外政策》,《日本研究》2009年第4期,第23-27页。

⑳[日]本泽二郎:《举步维艰的日本民主党政权》,《日本研究》2010年第3期,第47页。

㉑“菅直人参议院大选失利民主党10月政绩不尽人意”,见:http://www.chinanews.com/gj/2010/07-12/2394839.shtml,2010年7月12日。

㉒松下政経塾出身国会議員の会編:『21世紀·日本の繁栄譜』,PHP研究所2000年版,第252页。

㉓[日]伊东光晴:《内心深处要搞清楚对抗轴是什么对菅直人内阁的期盼与建议》,《世界》2010年第8期,第86页。

㉔吴寄南:《试析钓鱼岛争端的日本国内政治背景》,《国际观察》2012年第6期,第10-13页。

㉕张光新,黄冕:《安倍“积极和平主义”本质辨析》,《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5年第9期,第72页。

㉖西岡省三:『前原代表「中国軍事力は脅威」』,『東京新聞』2005年12月13日。

㉗『日本の安全政策:二大政党の主張』,『WJFSS』2008年2月号。

㉘《警惕日本走向极右主义》,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09/17/c_123719383.htm,2012年9月17日。

㉙[日]中曾根康弘:《要强调日美同盟的“世界性”》,《日本经济新闻》2009-12-28。

㉚[日]田久保忠卫:《确立一个加强应对突发事态的同盟关系》,《产经新闻》2010-05-19。

㉛[美]理查德·塞缪尔斯:《日本的大战略和东亚的未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34页。

㉝侯良健,王珊:《安倍政权对华战略的转变及其影响》,《东北亚学刊》2013年第4期,第17-18页。

㉞[日]近藤大介:《日本人眼中的南海问题》,《国防时报》2011-11-07(18)。

猜你喜欢

直人野田争端
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国际法探讨
有第三方干预的两方争端的博弈分析
对日受降权争端背景下的中共与美关系
野田上任后首次赴冲绳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