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大院里的“小院”

2017-01-10云边客

杂文月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大院里割麦副职

云边客

先解释一下,题目中的“小院”,是指县里的部、委、办、局等下属单位。大院里的“小院”林林总总,粗算起来近百个。临时机构更是不断变换着花样生出,有的变着变着就变成了常设的。表面看上去,“小院”里都风平浪静,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那几件事,大家“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然而细究起来,“名堂”还真不少。

越精简越膨胀。我在大院待了二十多年,当初的组织部不足20人,如今70人也打不住。那时的房管局才十几人,如今差不多一个步兵连。那时没有的机构,如城管、规划、公路、机关事务、新闻办等等,现早已挂牌有的已经很庞大了。

等级差别海大。用“衣分三色,食分五等”来形容“小院”之间的差别并不为过。凡是“一把手”是常委和县级领导的,大都是一等“小院”,在全县一般具有“通吃”的地位。不过,这里不应漏了财政局,虽然局长不是常委什么的,但因为是全县的“度支部”,也毫无悬念地位列一等 “小院”。这些年不少县的“财长”都兼了县政协副主席,高配了。二、三等的“小院”,权势相对就小了,不过,隔三差五仍会有人来烧香拜佛。最可怜的是像文联、工商联等“小院”了,遇事唯有磕头作揖一途,“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就是他们在大院里的写照。我曾见到一个场面,史志办主任去财政局要经费,同样都是大院里的“小院”,同样都是正科级的“一把手”,但前者在后者面前就像孙子一般点头哈腰。

有“皇粮”“杂粮”之分。“皇粮”好理解,而“杂粮”呢?就是“自收自支”,这在交通、土地、城建等部门都普遍存在。于是,人又因 “粮”不同而分了高与低。进哪个“院”吃什么“粮”,靠的多是背后“拼爹”。一等爹的进一等“小院”,二等、三等的也很自觉的“对号入座”。“县长”的“七姑八姨”也是分等级的,表兄表妹以及妻侄、保姆什么的,则多进了三等以下的“小院”。前不久我到一家一等“小院”办事,聊天时熟人介绍了办公室的各位大员,张三是某书记的儿媳,李四是某人大主任的外甥,王五是某大老板的小姨子,赵六是某部长的情人。可见事情也不能“一概而论”,若有个一等舅舅、公公乃至情夫什么的,也能起到一等爹的作用。

尴尬的副职。有道是“一把手是绝对真理”,故不管在哪个“小院”,副职们都必须认这个“命”。但“小院”之间又有不同。有的能从“一把手”的权力中分一杯羹,比如财税、土地等部门,副职多也分管一块,故也多少有点实权,在大院里走起来也能摇头晃脑几下。有的纯为“挡箭牌”,有家“小院”里的一个副局长,分管全县生猪屠宰,但有职有责却无权,下面有事也从不找他,后来一家屠宰场销售含瘦肉精的猪肉,被媒体曝光,省领导批示严肃处理,结果这老兄“首当其冲”被“双开”,外加判刑3年(缓刑3年),而“一把手”却安然无恙。最尴尬的恐怕是管宣传的副职了,虽然身列“常委部门”,但管新闻的手中没有媒体,发个稿还求别人,管理论的没有阵地,也没人听他的“高论”,里外上下都是“空对空”,故根本没人买账,在大院里晃起来颇为尴尬。我曾问一位任宣传副职的,在这里混个啥呀?他说盼着借这个“平台”能熬个局长或乡长干干,就到了出头之日了。

其实,各地类似的大院里的“小院”多着呢,只不过“型号”不同罢了。我想里面都装着很多“故事”吧。

【王乃玲/图】

猜你喜欢

大院里割麦副职
割麦栽秧两头忙
当好常务不简单
——从一句官场顺口溜说起
浅谈副职如何与正职融洽相处
做官不识字
尘埃
割麦的老师
那个人
Spring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