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居民消费率变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2017-01-10周灵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24期
关键词:VAR模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增长

周灵

◆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从人口、土地及自然资源、资本、制度和创新五个方面分析了供给侧改革对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并建立VAR模型对各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居民消费率与网民人数存在长期正相关关系,而与老年抚养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流转税税收收入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中居民消费率受流转税的负面影响最大,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最为持久。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居民消费率 经济增长 VAR模型

引言

从1998年以来,我国充分发挥投资、消费与净出口对推动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外需减少,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急剧下降。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呈现稳定态势,但是依靠投资主导经济增长,容易导致短视的GDP倾向。2015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4%,分别比2013年、2014年提高18.2和14.8个百分点,比2001-2012年平均贡献率高16.0个百分点,有力支撑了经济中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宁吉,2016)。

供求关系是市场竞争的一个基本矛盾体,两者的关系要辩证统一地看,不能仅侧重于某一侧。过去在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下滑时,宏观经济政策往往只强调扩大内需、刺激有效需求,并辅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协调配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形成的海外需求、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所构成的政府支出以及企业投资拉动作用构成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同时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也不断攀升,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仅依靠需求侧管理的副作用日益明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政府通过“四万亿计划”加大政府投资,降准降息刺激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仍无法阻止我国经济进入下行通道,可见凯恩斯理论中所认为经济增长源于投资、消费与净出口这“三驾马车”的拉动作用,在解决经济中长期发展问题时存在较大局限性。我国正处于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企业产能与消费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仅依靠需求侧改革效果不明显,如何改善供给侧环境、形成有效的供给机制才是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所在。

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将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突出表现为供给结构、供给质量不适应居民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供需矛盾的解决,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而2016年4月,为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和升级,24部门制定印发了《关于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消费转型升级引领新供给,通过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推动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新供给再创造新需求,使消费转型升级成为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因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基础

结构性改革是多角度的,可以从市场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生产结构等多方面进行,由于我国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来自于供给侧,因此本次改革着眼于供给侧,强调通过供给体系调整以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增强经济增长持续动力。关于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理论,经济学界有如下的阐述:第一,萨伊定律。萨伊在1803年出版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提出,“产品一经产出,从那一刻起就为价值与其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一种产品的生产,会为其他产品开辟销路”。可见萨伊定律认为,卖就是买,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第二,供给学派。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严重的“滞胀”问题,凯恩斯学派无法通过需求管理解决经济发展失衡问题,此时供给学派提出避免政府过度干预、减少政府支出、减少税收等手段来刺激总供给,通过供给带动需求,解决经济停滞问题,里根政府采纳了供给学派的某些观点,同时辅以货币学派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我国此次的供给侧改革不排斥萨伊定律所代表的新古典理论,在政策实施上也将采纳供给学派的部分策略,但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照搬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必须跳出二者只强调供给管理的局限性,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强重要或关键领域改革,改变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释放市场活力,对现有制度结构进行优化升级,通过供给侧的改革带动需求结构调整,通过需求管理策略提高有效需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供给侧改革理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居民消费率影响因素

(一)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2014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3.7%,2015年至2020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速增长期。预计2020年,我国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5亿,2025年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在较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快,人口红利减弱,经济增长放缓,从而影响劳动力人口的劳动收入,降低劳动人口的消费倾向。其次,由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家庭中纯消费而无收入的人口增加,意味着以家庭为单位的平均收入下降,进而降低微观家庭的消费,从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但从消费支出的结构上看,由于老年人对食品、交通、医疗等方面的需求加大,而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缓慢,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难以满足老年群体需要,因此老年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着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努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及自然资源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社会对建筑用地的需求日趋旺盛。由于供应建设用地的数量受到中央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建设用地指标”的严格控制,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建设用地存在过度开发,供给存量逐年下降,土地价格飞涨导致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居高不下。过高的房价一方面会使居民将相应地增大房产部分在家庭财富配置的比重,降低了家庭的短期可支配收入,抑制非住宅类消费。在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居住类支出就占21.8%。另一方面“土地财政”的依赖形成房价上涨预期,降低了房地产的投资风险,居民从跨期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将会增加房地产投资而减少消费。

而对自然资源而言,长期以来我国能源价格受政府管控,自然资源的价格不能真实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造成市场价格扭曲,能源利用效率的低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理顺能源价格,推进能源市场化,要以煤炭资源税费和电力部门价格改革为重点,实行价、税、财等方面联动的改革。另外为了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按照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我国大力推动消费理念绿色化,促进绿色消费(2016年2月17日,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关于印发《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提到,绿色消费,是指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崇尚勤俭节约,减少损失浪费,选择高效、环保的产品和服务,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总而言之,能源价格的上涨,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降低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导致实际消费水平的下降。

(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消费决定理论,在供给充分的情况下,收入不仅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而且直接会影响居民消费结构。凯恩斯主义认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线性关系。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增量趋于递减。也就是说,高收入群体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群体。而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收入最高20%家庭的收入是最低20%家庭的19倍。这一数据表明,我国家庭收入差距明显已成为不可忽略的社会问题。因此,低收入群体消费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短期来看,收入增长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刺激作用更加显著,而对城镇居民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长期影响要大于短期影响。根据持久收入理论,由于我国居民收入增速的放缓,持久收入会下降,居民就可能增加预防性储蓄,降低消费需求。

(四)税制改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确定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着力于降低间接税比重、提高直接税比重。长久以来,我国直接税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过低,政府缺乏调节收入分配的能力。间接税占比过高,且具有累退性,税负易于转嫁,因此间接税比重偏高易推高物价、抑制消费需求。2016年4月18日下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方案.自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全面推进“营改增”工作,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初步实现了增值税对货物和服务的全覆盖。通过这种结构性税收政策促使企业生产需求较大的产品,进一步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而消费税改革会提高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高档消费品和服务税率,降低部分日常用品、新能源汽车等产品的税率,这将进一步引导消费转型。

(五)消费方式的创新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居民消费模式趋向于电子化、互联网化。2014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12.3万亿元,增长21.3%,其中网络购物增长48.7%,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渗透率年度首次突破10%,成为推动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数据来源于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我国正在积极实施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这都将促进线上线下加速融合,改善消费环境,满足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结构,释放消费潜力。而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会对行业、企业提出新的要求,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企业通过创新供给激活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因而进一步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影响居民消费率因素的实证检验

VAR 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形式,估计方程中内生变量的相互影响,经常用于预测时间序列系统以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的动态冲击,因而近年来VAR模型越来越受到经济学界的普遍重视。本文拟通过建立VAR模型研究供给侧改革五个方面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

(一)模型解释与变量说明

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因素有很多, 但从供给侧角度而言包括人口结构、土地和能源价格、工资实际增长、价格体制改革、通货膨胀预期、税制改革、新型消费方式等。本文选取居民消费率(HCR)、老年抚养比(ODC)、城乡居民收入差距(IG)、流转税税收收入(CT)、网民人数(NET)作为内生变量,而将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其他诸多因素作为随机项,建立VAR模型。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二)单位根检验

本文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进行ADF检验,以此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HCR、ODC、IG、CT、NET的ADF检验统计量均大于各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因此原始时间序列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将原始时间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分别得到ΔHCR、ΔODC、ΔIG、ΔCT、ΔNET。可以看出各时间序列一阶单整I(1)后的ADF检验统计量均小于显著性水平5%的临界值,因此可以认为在置信水平95%下,各一阶差分序列为平稳时间序列。

(三)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的是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VAR模型进行多变量协整检验,既能有效避免伪回归,又能反映这些序列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在5%的显著水平下,假定模型含有无约束的截距和无约束的趋势项条件下,对各变量之间协整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 时间序列变量HCR、ODC、IG、CT、NET之间存在着某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之间只有一个协整关系,协整关系式为:

HCR=-0.044078×ODC-0.071281

×IG-0.185534×CT+1.84876×NET

根据关系可以分析,居民消费率(HCR)与网民人数(NET)存在长期正相关关系,而与老年抚养比(ODC)、城乡居民收入差距(IG)、流转税税收收入(CT)存在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流转税税收在全部税收中的占比提高,都会对我国居民消费率产生负面影响,其中CT对HCR的影响最大,IG其次,ODC最小。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种长期均衡关系是否存在先后的因果关系,本文对居民消费率和其他四个变量进行了3期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5%的显著水平下,可以得到居民消费率在滞后阶数为1时与网民人数和城乡收入差距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与流转税收入和老龄化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如表4所示,在滞后阶数为2时,网民人数、老龄化、流转税均是居民消费率的格兰杰原因,但居民消费率并不是三个变量的格兰杰原因。同时,居民消费率与城乡收入差距互为格兰杰原因。说明我国“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税制改革调整流转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这些改革措施和发展方式都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影响,而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就会有所减少,居民总消费需求就会减少。消费需求的减少,一方面会影响经济增长,降低工资收入,另一方面受经济减缓的预期影响,增加投资,因此增加了城市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因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会进一步增大。在滞后阶数为3时各变量均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

(五)VAR模型估计

VAR模型最重要的是确定滞后期。滞后期太少,不能完整地反映变量间动态关系,滞后期太多会导致自由度减少,影响模型参数估计的有效性。本文根据LR、FPE、AIC、SC、HQ信息准则确定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最优滞后期为2期,如表5所示。

在滞后2期,可以构造具有长期均衡协整关系的VAR(2)模型,如表6所示。在这里, R2系数用来测量在样本范围内用VAR 模型来预测被解释变量的好坏程度,若R2越接近于1则说明VAR模型拟合得很完美。从表6中结果可以看出,本文模拟的VAR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六)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在构建了VAR(2)模型后,本文通过脉冲响应函数讨论供给侧改革下居民消费率主要影响因素的冲击影响,图1表示,我国居民消费率分别受到老年抚养比(ODC)、城乡居民收入差距(IG)、流转税税收收入(CT)、网民人数(NET)一个标准差的随机新息冲击的相应情况。

对于来自NET的冲击,冲击效应均为正向响应。在第2期后,冲击响应小幅波动后在第6期达到最大值,并从第9期开始衰减。这说明,上网人数的增加引导网上消费需求和频率的增加,对居民消费能起到长期正向的促进作用。

对于来自IG的冲击,HCR表现出负向响应。在前三期负向响应之后,在第4期和第5期虽无响应,但从第6期开始迅速下滑,到第8期达到最大负向响应。之后从9期开始响应程度趋于稳定。这说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对抑制居民消费有显著的影响,且持续时间较长。

对于来自ODC的冲击,HCR虽也表现出负向响应,但从8期开始出现明显的衰减。这说明,人口老龄化虽然对居民消费有负面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由于老龄化人口增加,消费结构逐步出现调整,养老产业逐渐完善,老年消费市场会逐步打开,进而抵消一部分对整体居民消费率的负面影响。

对于来自CT的冲击,HCR表现出较强负向响应,在第10期衰减趋于零。这说明,虽然长期影响会逐渐衰减,但流转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最大,因此可以作为提升居民消费率最为关键的因素和突破口。

模型主要结论

基于之前的研究,本文建立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到以下结论:

居民消费率与网民人数、老龄化、流转税和城乡收入差距表现出显著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其中居民消费率与网民人数存在长期正相关关系,而与老年抚养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流转税税收收入存在负相关关系。

网民人数、老龄化、流转税均是居民消费率的格兰杰原因,存在单向作用,也就是说前三个变量的变化会对居民消费率产生影响,而居民消费率对这三个变量产生不了驱动作用。但是,居民消费率与城乡收入差距互为格兰杰原因。因此,在缩减城乡收入差距的同时会提高居民消费率,而促进居民消费的同时也会促进收入差距的减小。

对于外界变量冲击的负面响应,居民消费率受流转税的负面影响最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最为持久,而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负面影响较小,但长期来看有明显的衰减。

政策建议

结合当前我国实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进一步稳定提高居民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推动养老事业加快发展。

要注重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转变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医疗机构,建立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PPP等方式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

(二)增加农村居民和部分城镇居民的收入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提高居民消费率的关键,主要途径可以包括:一是落实精准扶贫、产业扶贫,通过“三权分置”加快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农业生产规模经营,保证农民收入稳定提高。同时提高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这可以考虑采用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方式实现。

(三)加快落实税制改革并释放改革红利

在实现全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逐步调整增值税税率,降低企业税负。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引导公众绿色消费。进一步理顺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扩大资源税从价计征范围,实施新一轮价税财配套改革。推进房地产税立法进度,给予地方调控自主权,分城施策化解房地产库存,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稳定住房消费预期。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

(四)助推“互联网+”计划以培育消费新热点

提高互联网普及率,增加网民规模。推动“互联网+”融入公众生活服务、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消费领域,改变居民消费方式,盘活消费存量,提升消费者自主消费权,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加大网络消费行业的金融、财税等配套政策支持,对各类互联网消费产品孵化平台进行税费减免。加强网络消费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切实保障网上消费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童锦治,李星.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全国地级市面板数据的估计[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4)

2.丛雅静.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研究——基于ECM模型[J].调研世界,2015(6)

3.张伟侠.中国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3)

4.许光建,赵宇,等.我国居民消费率变动状况分析及扩大消费的价格措施[J].价格月刊,2009(11)

5.John Maynard Keynes.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M].1936

6.马,刘敏.基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中国居民消费率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4)

7.宁吉.以消费升级为导向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日报,2016-3-29

猜你喜欢

VAR模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增长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