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之后怎么办
2017-01-10钟仁君
钟仁君
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坝上村是湖南早期实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的贫困村之一。该村共92户356人,其中有78户318人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半山腰,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从2011年至今,该村先后从山上搬下62户312人,集中安置在村部所在地。搬迁之初,很多人担心:群众搬迁后无田无土,无钱无业无项目,怎么生存?怎么发展?几年来,坝上村在新晃县人社局的引导和帮助下,针对上述难点问题,烧旺劳务输出、盘活土地、乡村旅游“三把火”,在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之后,确保了“稳得住”,实现了“能发展”。
第一把火:加强劳务输出
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曾指出,劳务输出是贫困农户短期内增收脱贫最直接见效的办法。新晃人社局充分发挥部门优势,积极帮助搬迁群众通过劳务输出增收脱贫。
一是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根据建档立卡掌握的搬迁群众劳动力信息,将就业技能培训作为基础性培训项目,以搬迁群众劳动力培训需求和就业意愿为主导,以优化转移就业质量、稳步增加劳务收入为目标,结合相关用工需求,采取短期集中培训与长期跟踪指导、固定办班与流动办班相结合等培训模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电子电器、建筑安装、驾驶、餐饮、旅游、家政等职业(工种)的精准技能培训,确保搬迁群众每人至少掌握一门务工技能。村民姚赞配,曾因没有一技之长求职不畅,他参加电子电器培训后,到深圳某安防器材公司务工,目前已成为公司技术骨干,月薪10000多元;村民姚春于、吴远志、廖秀丰等人,通过培训掌握相关技能后到浙江温州、省内的怀化等地务工,月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
二是搭建就业平台。“找工作不用自己操心,有人社局帮忙。”新晃县人社局把搬迁群众纳入优质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务工协作机制,与广东深圳、浙江温州、上海奉贤、江苏常熟等地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定期举办“春风行动”等就业扶贫招聘会,推荐搬迁群众务工。结合县工业集中区建设,招工用工向搬迁群众倾斜。多渠道就近开发护林员、公路管理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务工”。“像我这样上有老下有小,没法出门打工。可现在我在家门口的公路上转转就能挣钱。”公路管理员廖秀权高兴地说。
同时,坝上村加大社保政策和维权知识的宣传教育,依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完善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全力维护搬迁群众的合法权益。
截至目前,全村有168名搬迁群众参加了精准培训,其中,就业技能培训120人,“两后生”教育学历培训10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6人,创业培训20人,岗位技能培训60人。已有155人转移就业,转移就业率达到了92.3%,每户至少有1人外出务工,月人均劳务收入达到了2000元以上,实现了“输出一人,脱贫一户”。
第二把火:发展特色种养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搬迁群众就近发展的依托。如何帮助离开了承包地、没有了山林田土的搬迁群众发展?坝上积极引导搬迁群众流转土地增收。一方面是流转原有的宅基地、承包地,或出租、或开发、或退耕还林,使之继续产生效益;另一方面是流转安置地附近的禾滩镇岑朗村、鱼市镇晏家村等其他集体土地使用权发展生产。对有条件有意愿利用迁出地原有宅基地、承包地或者从安置地附近流转土地使用权,发展生产的搬迁户,适当给予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姚艾尼、吴从灿、姚本培等户利用迁出地原有宅基地、承包地或者从安置地附近流转土地使用权发展西瓜、大头菜等特色种植;界溪、坝上等2个组24户将原有荒山荒坡进行土地整理,集中连片开发;廖秀军、姚沅勋等户将土地用于光伏建设入股,每年享受固定分红。
要想稳得住,产业发展是根本。坝上村大力推广特色种养,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针对安置地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坝上村因地制宜发展西瓜、大头菜、紫玉淮山药、坝上鸡、新晃黄牛五大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并制定了产业奖补措施,如西瓜、大头菜、紫玉淮山药直补500元/亩、坝上鸡直补20元/只、新晃黄牛直补800元/头。同时,明确把“瓜菜”(西瓜、大头菜)作为扶贫的主导产业扶持发展。涌现了如姚艾尼、吴从灿、姚梅芳、吴从中、姚应桑等一批种植养殖能手和大户,还成立了夜郎青蔬菜合作社,促进搬迁群众共同发展。
目前,坝上村的西瓜“晏坝红”远近闻名,“夜郎青”大头酸菜远销北京、广州、深圳等地,产品供不应求。
第三把火:发展乡村旅游
坝上村属老、少、边、穷地区,融历史遗迹、自然风貌、民族特色为一体,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湖南第一批革命烈士纪念地,浓郁民族特色的侗族木楼、风雨桥、鼓楼、千年石拱桥,侗族拦门酒、坐夜歌、闹年锣、斗画眉,风景优美的画眉坳、两岔河、华南坡、千年银杏……扶贫工作中,新晃县人社局和坝上村决定把乡村旅游开发作为主打扶贫项目实施。
一是围绕游客开发旅游产品。让游客“玩好”“吃好” “买好”。如开发“侗家生活体验游”,喝拦门酒、唱坐夜歌;尝坝上西瓜、吃坝上鸡,住侗家木楼;走的时候,还可以买几盒侗家秘法腌制的大头酸菜。搬迁群众的西瓜、大头菜、坝上鸡等农产品不出家门就找到了销路,家庭收入普遍增加。
二是围绕节会“唱戏”。每年举办“西瓜节”等节会,开展火热而又别开生面的抢西瓜、捉田鱼、斗画眉等等系列活动,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游客多了,坝上的各种农副产品也销售一空,“去年西瓜节,我家卖西瓜就收入一万多块!”大湾组的吴从灿显得很自豪。
三是围绕旅游公司做文章。村支部书记、致富能人姚松志牵头成立了山海开发有限公司,实行能人引领、自主开发以及项目带动模式,吸纳搬迁群众将财政扶贫资金或土地房屋入股分红、就近参与公司经营务工等,带动搬迁群众共享乡村旅游开发红利。
2015年,坝上村顺利实现整村脱贫;2016年,坝上村被评为“湖南省脱贫攻坚示范村”。目前,坝上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产业已成为坝上村开展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不仅增强了坝上的造血能力,还让搬迁群众背靠山水美景吃上“旅游饭”,摘下“穷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