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泉:产业扶贫成为社会帮扶新载体
2017-01-10张江
张江
“每个月我不仅可以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到年底还能参与公司分红,这顶穷帽子怕是戴不了几天喽。”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63岁的丛玉学告诉记者自己的收入情况。
丛玉学家的变化离不开天兴奶牛养殖有限公司的帮扶。在突泉县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天兴奶牛养殖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社会企业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形成全社会关心扶贫、爱心助贫的良好氛围,构建了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从机制入手——创新帮扶模式
“让贫困百姓脱贫致富,光靠给钱给物不是长久之计,关键是要从根本上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把‘输血与‘造血结合起来,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切实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这是天兴奶牛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大伟帮助百姓脱贫的思路。
记者了解到,从奶牛养殖场建立到现在,刘大伟就一直居住在德泉村,每个春节他都是在养殖场里过的。多年来他与村里的人朝夕相处,对村里大多数家庭的基本情况都熟记在心。
2016年3月,刘大伟主动承担帮扶任务,通过与镇、村干部多次探讨研究,充分考虑贫困户的切身利益与公司结合发展,最终拿出了三种帮扶模式。
贷款入股帮扶。贫困户以向农行申请的“强农贷”3万元贷款作为本金加入合作社,企业每年按贷款本金10%用于贫困户保底分红,每户3000元,先期为贫困户分红1000元,一次性到账;剩余2000元,公司按每月166元的标准为贫困户发放生活费。刘大伟说:“这种扶贫模式使得贫困户、银行、公司三方受益,贫困户以个人名义从银行贷款,我用公司的厂房等作抵押,这些资金用在公司的发展上,国家给银行补助一些,农户贷款本金利息全由我负责。”
丛玉学就是其中的一位农户,他不仅是奶牛养殖场的喂养工人,还是公司“股东”。据了解,目前共有617户贫困户入股到天兴奶牛养殖有限公司。
企业雇工帮扶。刘大伟对社会的责任心更多地体现在他雇工的做法上。他在德泉村优先选择贫困户到公司打工,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每年吸收当地农牧民贫困户长期就业80人,季节性就业500人。针对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提供不同的岗位,让他们自食其力,靠劳动脱贫,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
李井华和丈夫刘财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丈夫因为生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考虑到她的情况,刘大伟为她提供了相对轻松的岗位——食堂做饭,每月有2100元的收入。再加上种植青贮,李井华一家的生活有了保障。在水泉镇,像李井华这样的贫困户在公司打工的不在少数。
订单种植帮扶。企业与玉成青贮专业种植合作社合作,采取订单种植的方式,与贫困户签订青贮种植回收协议。有种植能力的贫困户通过种植青贮,并由企业回收的方式获得种植收益。2016年,回收青贮饲料3.9万亩共计5.4万吨,每吨可产生效益310元,每亩比种植玉米可增收300元以上,带动贫困户36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在注重帮扶贫困户的同时,天兴奶牛养殖有限公司投资100多万元,填埋了德泉村3000立方米的垃圾坑,修建了1000多米的排水渠,美化了村屯。德泉村里路灯用电和自来水用电的电费都由天兴公司出资,村民一分钱不用掏。每年为村里60岁以上的村民免费提供农家肥;逢年过节,给村里的贫困户送上米面油……
从规模入手——凝聚更多社会力量
在本地为乡里乡亲“忙活”的刘大伟只是参与社会扶贫,尽社会责任的个体。随着突泉县县委县政府对社会企业的大力引导,更多的“刘大伟”们正投身其中,为扶贫搭把手,为百姓掌好舵。
出生在突泉县东杜尔基镇红光村的党桂琴,家中有6口人,父母年事已高,丈夫患腰间盘突出症,全家的主要经济来源靠种粮,由于家中劳动力少,收入低,还要花钱治病,供孩子读书,生活一直很拮据。 2016年,天韵唐人家居科技有限公司入驻突泉县,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带动、贫困户收益的原则,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而实现贫困户增收。通过企业的首批技术培训,党桂琴很快就学会了电动缝纫机操作,掌握了制作蕾丝拖鞋和遥控器罩的缝纫技术,能独立制作产品,她说:“通过企业的免费培训,现在每个月平均都能收入2000多元,减轻了家庭负担。”
孙红海是突泉县太平乡马吉拉湖村的贫困户,妻子刘桂杰患病在身不能从事繁重的农活,只能做些家务活。虽然家里土地不少,但是只有孙红海一人耕种,每年的收入只够糊口,生活十分拮据。通过内蒙古宝润红酒有限公司帮助,孙红海盖起了80平米的宽敞新房,而且每年企业还采购种子、化肥、地膜等农具农资送到他家,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如今他家虽然尚未脱贫,但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据记者了解,目前该企业与全县农户合作订单2000笔,辐射带动农户136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8户。
一项项激发“造血”活力的产业,让一户户贫困群众摘掉了多年的“穷帽子”。丛玉学、李井华……一个个家庭的生活通过突泉县社会扶贫工作的帮扶正变得越来越美好。突泉县的贫困群众,带着致富的梦想,牵手爱心企业,大步迈上了携手奔小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