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版分层导学”教法的推广
2017-01-10
(永安第九中学,福建永安366016)
“PPT版分层导学”教法的推广
傅建明
(永安第九中学,福建永安366016)
反观笔者观摩过的诸多分层导学课例,课堂实施模式主要采用“Word版分层导学”,极少采用更为优越的“PPT版分层导学”。“PPT版分层导学”教学方法相较于传统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相较于“Word版分层导学”,又独具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为了使分层导学理论更加丰满,基于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本文系统阐述了“PPT版分层导学”的内涵、适用范围,并用一个课例从教学设计层面着重介绍了课件制作的流程。
分层导学;内涵;课例;课件制作
“PPT版分层导学”是以PPT课件为教学任务的呈现载体,从学生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出发,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采取教师主导课堂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双线组织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教学观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素质为宗旨”。它的追求是“形式简约、内容丰富、生成高效”,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一、“PPT版分层导学”内涵
“PPT版分层导学”具体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分层”,这是前期工作,也是该法的基石;二是“导学”,这是跟进措施,也是该法的灵魂;三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是任务载体,也是该法的优势。
(一)分层
1.理论依据:教育学研究表明,遗传、成熟、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多因素共同推动了个体的身心发展,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学生在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和兴趣倾向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是客观事实,进而造成学业效果参差不齐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学生在学习上的自然分层现象。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是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但是鉴于学生的自然分层现象,教师在教学时就不能一刀切,而应分层教学,也即因材施教。例如,孔子在《论语》中“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等论述充分体现了他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另外,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生命的心理潜能多种且同等重要,教育应帮助每个孩子发现、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潜能,成为应该成为的人。[2]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3]这些理论又证明了因材施教的可行性。
2.实施办法: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的现有水平与教学后获得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1]而最近发展区又决定了“教学最佳期”,超出将不能完成任务,低于又学不到新知识。
为了使学生都尽可能处于各自“教学最佳期”而学有所得,通常我们按学科成绩将一个班级分为三个层次:A层(创新组),基础扎实,学习主动,接受能力强的前1/4名的学生;B层(争优组),基础、主动性和接受能力都一般的中间2/4名的学生;C层(达标组),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接受能力较差的后1/4名的学生。
3.分层原则:
(1)隐性原则。分层结果不是为了给学生贴标签、分好坏,教师心中有数即可。
(2)动态原则。应根据学生的进、退及时调整层级。
(3)适度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根据每只脚的大小去设计鞋”。
(4)主体性原则。要能体现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4.教学目的:分层教学极大的避免了优生吃不饱不能展现个性特长,中等生吃不好不能提高,学困生吃不了不能完成任务的传统弊端。它有利于因材施教,使优生学有所成,成为优秀人才;使学困生学有所长,成为可用之才。
(二)导学
1.理论依据: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白沙子全集·与湛民泽》);爱因斯坦又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4]这表明疑和问都很重要,且已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
从认知心理学方面看问从疑中来,那么如何让学生生疑呢?这就要教师“导”了。例如,孟子以“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来譬喻教学应该善于引导而不可越俎代庖。
2.实施办法:施教之功,贵在诱导;进学之功,贵在领悟。教师的导学精髓在于“循循善诱”,即“引而不发,开而弗达,相机诱导,和易以思”。
(1)思维层面:从学习动机的角度,善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从学习技巧的角度,巧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从攻坚克难的角度,妙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从学习方法的角度,精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从学习习惯的角度,勤于督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课堂实施层面:“导”即导看、导读、导听、导思、导情、导议、导记、导练……
3.导学原则:
(1)层次性原则。重视将知识的阶梯性和思维的逻辑性有机结合起来。
(2)启发性原则。唤醒学生记忆,触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索。思维之心寓于知识之体。
(3)导向性原则。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学习方向。
(4)趣味性原则。应用感知规律,借助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发展性原则。尊重每个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4.教学目的: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群,而是不知道怎样学习的人群”。这些言论都体现了“自学法”的重要性,证明了本法终极目标的正确性。
本法课堂教学模式是以限制教师单向讲授时间为起点,拓展学生自学、质疑、思考和练习的时间,致力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质量和教师点拨指导水平。它利用导学形式将问题前置,学习前置,使自学成为习惯,使各层次学生学有所得。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加大,多媒体辅助教学早已普及,不存在技术障碍。用PP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具有数字化、集成性、多样性、交互性和非线性等特点,具备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直观性:通过声形色并茂,情景意交融的多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将感知的协同律和活动律应用于教学,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扩充容量:多媒体本身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加之PPT自带的“超链接”等功能,对于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另外,许多教学内容通过课件呈现后,大大减少了教师的板书量,使教师有更多精力讲深讲透知识点,提高教学效率。
化难为易: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过程、微观结构等,多媒体都能通过虚拟动画、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解决。
二、适用范围
随着教改的推进,教育理论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各种新型教学方法应接不暇、鱼龙混杂,然而深入实践对比后发现,大多操作性欠佳,推广价值较低。例如,现实很骨感的“理想型”: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顾名思义其能成功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语言表达甚至表演等能力;然而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完全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强调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反串教师角色,课堂形式花哨、突发事件频繁,导致教学进度难以把握。试问,如果时间一长完不成教学任务,是不是违反了《教师法》?另外,教室布置的不同,如果要推广,是不是要上升到国家层面?再如,“纯理论型”:张熊飞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更像是一种备课时的思维方式、教学时的最高境界,而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因为它没有相对固定的教学流程,所以在一线教师中较难展开。还如,“思维导图”过于强调图像记忆和自由发散联想而非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并不适合所有课型,而只是较适合复习课。
现今,一线教师采用的教法通常介于两个极端之间,即以传统教学为代表的教师满堂讲和以杜郎口中学为代表的学生满堂讲。而“PPT版分层导学”教法试图在两者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是“草根型”:笔者多年几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一直坚持实践该法,并且独立完善出一套适用于每节新课的教学课件,证明了其适合大面积推广。就可行性而言:一般来说,教师学习一个月后能掌握并使用该法;学生半个月后能适应该法教学。就高效性而言:一般来说,宏志班的优秀率75%、及格率100%;平行班的优秀率30%、及格率85%。就普适性而言:纵向学科内,既适合高中也适合初中。但鉴于高中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思维特点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解题要求的推理性和发散性、实验分析的量化性和推论性、学生心理的理性稳重和独立好奇等特点,[5]建议采用“Word版分层导学”教法。横向学科间,适用所有科目,但鉴于文理科思维特点和教材内容的不同(如文科教材中纲纲条条脉络清楚,重在记忆;理科教材多突出概念规律和公式,重在关键字理解),建议编写“导读提纲”时文科用疑问句形式,理科用填空题形式。
三、教学课例
下面笔者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1节《动与静》(1课时)为例,依据“PPT版分层导学”教学模式,具体介绍课件制作的流程,各学科可以根据自身特点,灵活完善与补充。
【首页设计】
内容主要是标题、背景图和“温馨提示”等。
【温故知新】(约3min)
1.理论依据:心理学上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随着时间推移会先快后慢。[2]所以提高记忆的方法有及时复习和适当过度学习等。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并适时创设情境来回忆旧知识。
2.环节内容:设计、寻找过渡性知识模块;提问上节课重点;点评前次作业……
【导入新课】(约2min)
1.理论依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发生认知冲突时,会激起人们主动对其进行协调的动机,从而构建新的认知平衡。导课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触发其认知冲突,唤起其求知欲,激发其好奇心。培根曾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2.导课方法:故事导入、类比导入、复习导入、实验导入、情境导入、游戏导入等。本课采用故事导入,如图1。
3.导课原则:⑴导向性原则。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将学什么?怎么学?⑵趣味性原则。能引人注目,激发兴趣。⑶合理性原则。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事物客观规律。⑷有效性原则。以教学任务的实现为着力点,能与新知识联系起来。
【导读提纲】(约10min)
本环节是该法的灵魂,是“导学”的主要体现。导读提纲是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把握并细化教学任务,从学生角度设计的指导其自主学习的问题组或填空题组。
1.环节内容:⑴备学生。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接受能力、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预见其学习困难和反应;另外,本环节是生本对话,要求学生限时独立完成,课前一定要布置预习。⑵备教材。在居高临下(指居于整体高度上审视和处理教材,而不是超越学生心理水平越位施教)的基础上,理出框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收集素材。⑶编写提纲。如图2,教师将本节主任务按逻辑顺序细化分解为一个个子任务,再将子任务设为填空题,填空项多为题中关键字;据“教学最佳期”原则,以低起点、小阶梯、层次递进的题组为宜,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题目应具普适性,答案尽可能直接从教材找到,使每个人都有事做。
2.操作要领:⑴1课时提纲对应只设置1个幻灯片,因版面有限,字体宜宋体、24号、加粗、黑色;措辞精炼,字字珠玑;排版整齐,背景朴素。⑵导向性原则。当答案不能从教材找到且预见学生较难得出时,应给出适当提示,避免盲目性。如图2中(填“绝对”或“相对”)。⑶唯一性原则。当答案的近义词较多时,为了避免毫无意义的多解,应限定答案。如图2中(填“可能”或“一定”)就是在避免“可能”的近义词可以、也许等。⑷教材处理。教材是一个大众化的蓝本,只是在本质上承载了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很难适应各地区的不同需求,这要求教师在把握课标与考纲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深度加工,大胆重组。如图2中,笔者按自己教学逻辑,先定义参照物后定义运动,大胆补充,如图2中第4题,大胆删除,如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4节安排学生自学。
【精讲点拨】(约15min)
1.理论依据:本环节是师生对话,是教师主导地位的主要体现。讲解要适度,贵在画龙点睛;点拨要适时,贵在引思释疑。重在解问题的结,揭示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及时归纳总结和拓展延伸。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得出结论,构建知识体系。
2.环节内容:与导读提纲基本相同,也可做些微调和补充,因此只需将提纲所在幻灯片复制后修改标题,再将答案填充完整即可,如图3。因课堂实施采取师问生答模式,所以每个答案都要用“自定义动画”设置为单击时飞入。因版面有限,为了扩充和丰富教学内容,“超链接”的使用必不可少,它不仅可以方便实现课件内不同幻灯片间的来回定位,还可以链接课件外的文件(为了实现U盘的即插即用功能,应将目标文件与课件置于同一文件夹中)。
3.操作要领:⑴新课教学应区别于习题课,尽量做到知识点全覆盖,特别应拓展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不把学生当科学家来教。如图3中对参照物的两点补充说明。⑵弹性原则。为了不限制思维,答案的预设要有普遍性、评价要有弹性。如图3中参照标准和参考标准都是正确的。⑶循序渐进原则。当一个问题深奥抽象时,可以将它分解成多个由简到繁,层次递进的问题串。如笔者在引出图3中第2题的三个概念前,超链接图4所示动画提了三个问题:认真观察下面的动画,找找有哪些事物?找出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并给出理由?可见,判断动与静的关键是什么?⑷便于笔记原则。笔记是保存实力的重要手段。反观初三第一轮总复习中,教师要将知识点像上新课一样重新讲解一遍,原因就在于新课教学中没有指导学生完整笔记。指导笔记可以结合主板书,凡是课本上有的画起来,没有的记起来;另外如图3,为了节约板书时间,补充的重点可整句设为红色并约定要记。⑸及时巩固原则。一般,每个知识点后设置一两个例题。⑹当课件中控件无法播放时,可以下载并安装“flashplayer插件”。
【当堂训练】(约12min)
本环节是该法的基石,是“分层”的主要体现。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只能蛮干,而有知识没能力又只是个书呆子。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修身》)本环节力求在实践中将知识初步升华为能力。
1.环节内容:学生心理水平的发展过程依次是识记、理解、掌握和应用。设置分层练习,以期达到抓两头、带中间、共同进步的目的。即,以要求识记、理解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设计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题,占40%;以要求掌握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设计体现知识纵向线性发展的中等题,占40%;以要求应用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设计扩展知识面和沟通知识间横向联系的挑战题,占20%。A层要求每题必做;B层要求基础题和中等题必做,挑战题选做;C层要求基础题必做,中等题选做。
2.操作要领:⑴背景应朴素,特别不应插入动画,分散注意。⑵应层次递进的提问。如基础题先问C层,答不上来再问B层,直到需要老师解答。⑶对答案可以灵活采用提问、投影、互改等方式。
【小结】(约3min)
1.理论依据:本环节是知识梳理、整合和内化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重要手段。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以给教学锦上添花,突出环节的完整性。
2.环节内容:一般先让C层学生回答本课主要内容,再依次让更高层学生补充完善。
3.操作要领:⑴不要让前面环节挤压本环节时间,造成虎头蛇尾。⑵要善于鼓励引导学生表达。
由于教学内容和上课时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建议增加“目标展示”环节,因为导读提纲就是很好的目标展示;更不建议增加“小组讨论”环节,容易让课堂形式花哨、内容缩水,最后流于“理想型”的杜郎口模式。
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是科学性、逻辑性和趣味性。当然,没有一堂完美的课也是事实,任何一种教法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PPT版分层导学”教法也不例外,期待各位同仁的提点。
[1]任心宇.教育理论综合知识[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2.
[2]叶一舵.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周肇威.物理学的进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5]张协成,王若智.追根求源寻自然咬文嚼字学物理[J].中学物理,2016(5).
(责任编辑:詹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