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视角下的民族文化传播
—— 中央民族大学交换生旅美学习心得分享
2017-01-10于菁竹
文:于菁竹
陌生视角下的民族文化传播
—— 中央民族大学交换生旅美学习心得分享
文:于菁竹
印第安文化 纪念品 美国自自然历史博物馆纪念品店
于菁竹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研究生
2014年秋至2015年春,笔者作为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赴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进行了两个学期的交流学习。交流期间,通过与陌生文化的切身碰撞,得以分别从输出者和接受者的视角看待外界文化,并且反观自我,重新确认本民族文化的位置。
一、重置视角面对多元文化
文化差异是一面放大镜,透过它,人们能够更敏锐地捕捉本民族文化的细微肌理——它也许呈现出人意料的图像,然而又是不可否认的真实,赋予人们认知自身文化的特征的独特机会。
笔者曾在课堂上展示了以《九歌·湘君》为故事蓝本的插画。随后老师和同学提出的一连串问题,使笔者一时无从回答:首先,既然故事描述的是一位女神等待丈夫的情节,那么,约会地点在哪里?具体是什么时段、什么天气、什么季节?湘君最后去哪了?湘夫人究竟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按中国人的审美看来,九歌之美在于缥缈的意境,在于文本中的大量留白引发读者合理联想。任何精确的限定都会将一个萦绕千年的余音变成转瞬即逝的音节。然而,对于西方观众而言,故事的审美理念并没有预先铺设,作品呈现效果也无法预期。作者一厢情愿地以为无需解释的部分,却是受众迫切需要答案的问题。文化受体的不对位使得信息传递成为无的之矢,造成作者苦心孤诣、观众不知所云的孤独境地。而恰恰是这样的孤独,造成了单一民族文化的稀有与珍贵。
跨文化的透镜还能够清晰地展示一个人携带的文化烙印。一种文化对其中个体的浸染,可能远远超过个体自身的估计。笔者在一套古埃及人物的设定中,设计了一个手扶纸莎草的女子形象,美国同学观后却觉得不像埃及人。究其原因,原来是笔者自己在绘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使用了中国美人的形式。若把画面中的纸莎草换成荷花、亚麻布换成纱衣,则是活生生的江南采莲姑娘,其情态动作之阴柔羞涩完全是东方化的。是谓在描写异族文化时,本民族文化的本能流露。文化基因在人的骨血里根植至深,人愈试图背离它,它就愈响亮地发出声音宣示自我的存在。
反观同班的美国同学,也同样是美式文化的缩影。一群人自然而然地进行着光影绘画,或夸张变形、或骨肉严谨,无声而一致地执行着国人眼中的“美式风格”,画出来的作品无论题材如何、成熟与否,也似乎是美式原画的雏形。
单一文化内部尚可遮掩的缺陷,在跨文化的透镜中却无处逃遁。尤其在取材第三方文化的作品中,作者对陌生文化的不了解常常造成表达错误,而当事者浑然不觉的毫厘之差,在旁观者看来已经失之千里。并且,不同文化透镜的对同一样本的折射也各不相同,时时制造出千奇百怪的谬误,放在一起甚为有趣。这些交叠错落的偏差,生动地反映着各自文化视角的出发点,各有各的片面,也各有各的道理,综合看来也是文化烙印的结果。
此时来自该国的交换生、留学生,就成为了宝贵的一手资料携带者,是自身“文化领地”上的“权威”。如此,源于不同文化板块的人们在相互对照下暴露短板,彼此填补知识的空白。这个过程要求人抛弃成见,以宽容的心态地面对不同视角,在文化交融的语境下,跳出框框才能扩大视野。
于菁竹与老师的合影
大洋洲艺术品 大都会博物馆
此次交流带给笔者的一大收获是得以管窥其他大陆原始艺术的伟大。非洲雕塑中蕴藏沉着矫健的力量,传递着破晓般磅礴的生命力;大洋洲艺术那直逼心底的变形,仿佛一个个出窍的灵魂轻诉着梦幻的呓语;在美国更为多见的美洲工艺品,以精美的图案、丰富的想象力愈发显得瑰丽,在沧桑中有殷实,在激情中有坚忍的意志。每个民族的艺术都是漫长岁月积淀而成的视觉语言宝库;一族文化中众多的分支,又注定了对其研究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深入过程。而当单一民族文化置身多元文化的丛林中时,却又是沧海一粟,谁都没有傲慢的资格。
可以说,没有贫瘠的文化,只有无知的眼睛。人未见其丰厚,是不知之人的遗憾,亦是传播者的疏失。同时,观众反馈犹如一面镜子,镜像之中的盲区,恰恰是文化传播途中的漏洞所在。
二、民族文化的跨文化输出与接受
迪士尼 明日世界 日本文化产品
迪士尼 明日世界 日本文化产品
曾有一位姑娘向笔者表示,喜欢你们中国的Princess。笔者惭愧,自谓不知中国历史上竟有公主如此著名,谈话深入后发现,人家所指的原是还珠格格。中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中国人有意输出的部分,还有外国人能够接受的部分有时并不一致。我们无法要求外围观众对中国文化做全面系统的认识,但在文化输出时,需要尽量避免单一标签遮蔽整体面貌的现象,努力清晰地展示文化内部结构,呈现给接受者立体明晰的分层、丰富的内涵以及完整的文化梯度。不能不承认,日本在这方面取得了十分成功的效果。正如漫画表情是无需翻译的国际语言,日本漫画在笔者的美国同学之间有着深刻的群众基础,校园附近的社区书店里也有不小的日漫专柜。“日漫”这一亚文化将其爱好者连成了拥有自身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无国界群体。位于曼哈顿中城区的Kinokuniya书店,是日本大型连锁书店纪伊国屋的海外分店之一,店内不仅售卖各种领域的日版图书,还出售礼品、文具等文化产品。此店选址,更是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插上了色彩鲜明的标旗。
在美国南部城市奥兰多,迪士尼未来世界的日本馆更是一场对风土人情的集中展示。展区巧妙利用了当地的热带气候,在异国舞台上演出着生意盎然的“夏祭”。展馆内出售的和服、和纸、风铃、瓷器等工艺品品类繁多、制作精美、和风浓郁,成功地实现了民族工艺的艺术化、精品化,将传统习俗打造成理想化、梦幻化的生活方式,诱使人们不由自主地向往模仿。
在特色文化以单点形式呈现的方面,堪萨斯城的圣帕特里克节是一个不错的案例。圣帕特里克节是源于爱尔兰的宗教节日,绿色是该节日的代表颜色,参加活动的市民大量穿戴绿色衣帽、绿色饰品,路旁手推车贩卖各种绿色的气球、玩具,更有浑身涂绿的宠物狗风光上街。这种全民动员的组织方式,在极短时间内营造了强有力的整体视觉,其统一性与冲击力足以给外来游客造成深刻印象。按照当地风俗,节日这天人们可以掐身上没有绿色的人,这种玩笑性的惩罚促进了“不知情”的外来者购买相应的绿色产品来“保护”自己,在接受文化推广的同时,也参与了节日面貌的构建。
位于交通中转站、主要景点沿线的文化输出窗口,对一部分接受者而言是纯粹偶然的接触机会。此时如将民俗文化集中一处进行高浓度、高审美标准的展示,同样可以让文化在被遇见的瞬间成功释放,向脚不沾地的过客递出一张有力的名片。正如笔者若不是在转机途中路过一家印第安工艺品店,则完全意识不到西部文化在博物馆之外还有精致现代的一面。而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接受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由接受者自身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占主导,由此引发的商品购买,更多考虑的是文化产品自身的质量、做工、外观样式,以及能否通过安检、是否便于携带等“庸俗”问题。这时,文化产品的直观物质表现,比深层文化渊源有更普适的征服力。
圣帕特里克节
圣帕特里克节
圣帕特里克节
这种普适征服力同样适用于文化内涵的呈现,优秀的展示方式可以触发观众的情感认同,从而自发地对文化进行深入认识。纽约犹太人博物馆坐落于著名的大都会博物馆斜对面。如果说大都会是以一种包罗万象的容积力压群雄、用显赫的艺术震撼人心的话,那么走进犹太人博物馆,则具有一个民族深邃的气质。博物馆内部设计以现代风格为基础,环境色彩浓稠扎实、空间造型言之有物,民族装饰图案低调地游走其中,缀连出富丽私密的氛围。其中藏品即使并不自名家之手,也依然得到无上的珍视。精心安排的展示方式使有限的每一件藏品泰然自足,给予观众足够的余裕与展品独处沟通。整个博物馆像一位真诚的学者,凭其毕生所见将历史与艺术细细剖开、娓娓道来,启示着聆听者去思考去感悟。其态度愈发和蔼,便愈发崇高,愈是虔诚,就愈是令人敬畏折服。
文化宣传的包装方式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形象的态度认识。目前,中国文化的对外展示基本是以汉族文化为主。如何让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国门,呈现中国民族文化的多元整体形象,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就笔者个人而言,这次以陌生人身份体验到的文化接受、输出效果,对未来可能涉及的少数民族文化推广与传播都有值得借鉴的价值。
犹太人博物馆
犹太人博物馆
阿特金斯博物馆
大都会博物馆 亚洲纪念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