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遏制“公地悲剧”视域下我国生态治理进路

2017-01-10刘亚男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刘亚男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遏制“公地悲剧”视域下我国生态治理进路

刘亚男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问题因而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高度关注的重大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以重大环境破坏为代价,伴随着GDP的高速增长而牺牲环境。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频频出现,并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发展的“瓶颈”。本文从哈丁的“公地悲剧”理论出发,分析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集体行动的逻辑,继而主要以自主治理为框架,提出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选择。

公地悲剧;生态文明;自主治理

引言

早在1999年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其主题就是“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如今人类的科学技术已能够克隆动物生命,但是人类永远也不可能克隆出一个新的地球。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堪忧,敲响了生态安全警钟。因此,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五位一体”思想为指导,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全面贯穿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一、问题所依:“公有地之悲剧”

自从加勒特·哈丁富有挑战性的文章于1968年在《科学》杂志发表以来,“公地悲剧”这个表述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它意味着,在任何时候,只要许多个人共同使用一种稀缺资源,便会发生环境的退化。为了说明模型的逻辑结构,哈丁要求读者拟想一个“对所有人开放”的牧场。然后,他从理性放牧人的角度考察了这种情形的结构:每个放牧人都从自己的牲畜中得到直接收益;但当他或其他人在牧场上过度放牧时,每个放牧人又因公共牧场的退化而承受延期成本。因此,每个放牧人都有拥有更多牲畜的动力,这是由于他从自己的牲畜身上获得直接利益,承担的只是由过度放牧造成的损失中的一小份。

因此,哈丁的结论是:这是一个悲剧。每个人都被锁定到一个系统,这个系统迫使他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无节制地增加自己的牲畜,每个人趋之若鹜地追求他自己的最佳利益。长此以往,毁灭就是所有人的目的地。哈丁的“公地悲剧”就是揭示了在免费使用公共资源的情况下,每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使资源被滥用、耗竭的问题,即个人理性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当然,哈丁不是第一个注意到公地悲剧的人。早前,亚里士多德就意识到“凡是属于最大多数人的公地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东西,人们关心着自己的东西,而忽视公共的东西。”霍布斯的关于自然状态中的人的故事也是公地悲剧的一个原型,即人们寻求自己的利益,以致最后相互厮杀。而在1833年,威廉·福斯特·里奥德也提出一个关于公地的理论:公共财产会被不计后果地使用。同时,在哈丁文章发表的10多年前,H·斯考特·戈登在另一篇经典性的文章《渔业:公共财产研究的经济理论》中也明确阐述了类似的逻辑。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不存在排他性,那么每个个体和企业从“经济人”理性出发会选择利益最大化,在存在着“搭便车”和逃避责任的诱惑的环境下,多数人选择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公共利益。因此,导致“公地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大气、河流等公共资源或生态环境产权不清或难以实现产权明晰,从而出现公有产权的无责任体制,为逃避责任创造了机会主义漏洞,因而“人所共有”实际上成为“无人所有”。

二、问题所在: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中。我国在新时期重点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是立足战略布局,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从而全面认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形势

1.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普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工业化带来的工业污染后,普遍吸取经验教训,将国家建设发展的重点转移到维护生态环境治理。英国伦敦再现了蓝天白云甩掉了“雾都”的称号,莱茵河也重现清澈。同时,各种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际公约及纲领性文件、法律规则等获得各国的普遍认同。可见致力于走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

2.生态文明建设逐渐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

早在西方工业革命晚期,西方生态思潮就已萌发,并形成于20世纪中期,从而深刻影响着当代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变革。西方生态思潮从理论走向实践表现为各种生态保护运动的掀起,在这些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女权主义等政治诉求,一些保护环境的民间组织、团体及绿色政党纷纷涌现,从而促使生态保护运动从民间层面扩大到国家决策层面,使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

(二)国内背景

从毛泽东开始一直到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无不关注着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经过我们党一代又一代的高度关注与积极探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在这些理论和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积极采取措施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初步建立了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等深入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当然,必须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既要看到进步的一面,也要勇于承认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可避免的现实状况。我国正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系统正在经历重重考验,生态环境危机正在敲响生存与发展的警钟。当前,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源约束趋紧。我国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自然资源总体上表现出固有的生态贫困,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是水污染严重。我国污水年总排放量约为700~900亿吨,7大水系中26%是五类和劣五类水,9大湖泊中有7个是五类和劣五类水。此外,近年来全国水污染事故每年也都在1700起以上。

三是水土流失严重。我国水土流失呈现三个特征: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二是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区比例高;三是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国土流失加剧了我国人地矛盾,直接威胁到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和人的生存。

四是环境灾害严重。我国环境灾害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灾害种类多。几乎所有环境灾害在我国都发生过,如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二是分布地域广。我国各地均不同程度受到环境灾害影响。三是发生频率高。我国局地性或区域性干旱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地震活动也十分频繁,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四是造成损失重。

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脆弱,加之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粗放、浪费严重,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普遍存在。

三、问题所依: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其他四个方面建设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形成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新格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统筹兼顾,从而为实现“美丽中国”梦想而奋斗。综合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还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并与其相适应。因此,笔者认为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必须从其他四个方面入手,厘清它们之间的脉络关系,从而更明晰准确地看待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具有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有一定的对立关系。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要维护生态保护环境,就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二者的根本目的又是一致的。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生态文明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新型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一切问题都要靠发展来解决。

(二)生态文明建设在政治建设方面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两者互为因果并相互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政治建设有直接影响,政治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面对全球生态环境危机,世界各国普遍改变发展道路,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这也是我国重点关注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背景。

从本质上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变革,相应地必然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的深刻调整。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协调发展,为我国实现后发优势提供有利的契机。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其建设成效是衡量现代化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生态资本转变为发展资本,以绿色产业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从而可以将其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

(三)生态文明建设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必要性

文化与自然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要求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促进文化建设,这主要包括:扩大文化建设的新视野,即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文化建设生态化,文化建设不能漠视生态问题的存在,必须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要求,强调文化的生态文明价值取向;注入文化建设的新内涵,即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生态世界观、生态自然观、生态人生观、生态价值观、生态发展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消费观等新观念;丰富文化建设的新内容,即建设生态文明创新了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另一方面,文化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主要表现在:文化建设可以发挥引领生态文明风尚;文化建设可以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文化建设可以服务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尤其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发挥生态功能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文化建设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思想引导和智力支持。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要求我们协调两个建设使其和谐发展,努力实现生态文化化与文化生态化。

(四)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建设方面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在于加快民生工程建设,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努力办好各项民生实事,着力构建普惠、均等、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而其中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加快建设高水平的生态文明,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保障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的较好实现,继而促进政府更好地实现其公共服务职能。

四、问题所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进路选择

源于西方的“公地悲剧”理论,在国外已经有了相关的应对措施,譬如税收、法律、行政管制等等。税收上主要有庇古税,庇古税秉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然而由于各种污染的成本难以计算,加之成本测算的费用高,污染受害群体难以辨析,“搭便车”的现象也难以避免,因此操作起来较为困难。而行政管制的实施主要有区域及利益群体协调的困难。当然,国外还有其他一些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具体包括污染收费和排污押金返还等,押金返还是出于一种规避的考虑,假设所有产品都有造成污染的可能,采取附加费用先行的方法,待环评达标,则返回押金费用。其他还有重视交通污染治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鼓励城市低碳社区建设等等,像英国的贝丁顿社区已经成为世界低碳社区构建的典范。

具体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仅仅依靠唯一的“利维坦”是不可行的,而简单采取完全的私有化也是不可取的,没有各种公共制度作为支持的基础,任何私有化的行为或市场都是无法长期存在的。就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关键在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制度设计,给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实施以制度保障。

(一)明确产权和交易成本

关于产权界定,笔者主要想通过图1的生态产权模型进行分析,从而证明明确界定产权能够有效解决生态及公共资源污染问题。根据科斯定理,明确产权和交易成本是进行环境污染治理的基础,一旦产权界定明确清晰,即使存在交易成本,不管最终将产权交给谁,都能达到公共资源或公有财产的最优配置。

前提条件:假定牧场W的需求曲线即为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D=AR。那么,初始状态就是牧场W为公共所有,小规模畜牧,而牧民数量又很多,这样就相当于一个市场完全竞争的状态。同时Q*是牧场W的理想放牧量,其对应的市场价格为P*。

那么,在公有的牧场W中,小规模分散畜牧的牧民们单位畜牧的固定成本为P0。由于每个牧民都是市场价格的客体,从而他们的边际收益与市场价格相等。遵循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法则,对应的产量分别为Q0和P0。由图可知,Q0显然大于Q*,此时,牧场W处于严重过度放牧状态。

当加入产权界定明晰的考虑后,相关经营者从“经济人”理性角度出发,首先就会考虑避免或减少过度放牧以降低损害,从而使外部成本演变为内部成本,私人经营者的长期边际成本曲线LMC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便转化为LMC1和LAC1。Q*作为临界值,当放牧量小于等于Q*时,外部负效应为0;超过Q*时,外部负效应开始随着放牧量的增大而增大。具体就表现为生态环境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而此时LMC1,LAC1的增长速度也都高于LMC和LAC。

从而我们可以发现,公地悲剧的外部负效应内化为个人成本,通常由过度放牧导致经营者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扩大,结果就是经营者考虑到长期经营和长期利益,往往会选择自觉地避免过度放牧。因此,通过明确界定产权,利用利益驱动机制和逐利心理,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

图1:生态产权模型分析

(二)治理市场化,推行第三方治理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治理主要依靠政府单一主体,以及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进行。然而由于当前环境问题日益复杂,这种方式已颇显乏力。因此,“污染企业付费,专业化治理”的第三方治理模式被寄予厚望,这就类似于西方的污染收费和排污押金返还制度。继而,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重点行业第三方治污企业推荐制度,通过更为专业化的第三方治理,更好地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其次,也可通过委托治理服务、托管运营服务等方式,由排污企业付费购买专业环境服务公司的治污减排服务,提高污染治理的产业化、专业化程度。同时,稳妥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环境监测服务,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三)完善相关法律,落实产权管理和监督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为支撑,而就我国目前生态环境法律体制的建设情况来看,与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当滞后。我国《环境保护法》于1989年颁布施行,很显然已无法应对当下生态环境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必须立足于现实国情,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修订《环境保护法》或制定相关法规规章予以规制。此外,通过完善环境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和救济机制,建立环境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制度,从而既能促使环保执法机关切实有效地执行环保法条,又能以法律的框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制约肆意的污染和破坏生态行为。

(四)公民积极参与,合理安排集体行为

就公民个人层面而言,生态文明建设归根结底是出于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要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基础上,努力减少对自然的破坏性开发利用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处,为自身营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然的一切成果。当下,“舌尖上的狂欢”已经引发“集体高血压”,这不仅是对自身的不负责,也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毋庸置疑,全体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角,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强化生态文明意识,自觉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唯有全体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蓝天白云才不是梦。

此外,公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政策议程触发的重要源流,扩大政策资源的汲取范围,增强社会利益的整合功能,从而尊重不同利益诉求,进行理性反思,确保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现实中,公民参与的实质缺位,一直是政策顺利推行的瓶颈,可能导致矛盾积聚后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诸如2007年厦门PX项目散步事件,2011年大连PX项目游行事件以及启东王子事件等等,都是市民以集体行为反对污染项目的设立,这就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崛起和市民时代的到来。因此,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公民作为重要的主体不可或缺。

结语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部分,也是“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十三五”时期,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避免公地悲剧发生,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生态治理现代化。

[1]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范俊玉.政治学视阈中的生态治理研究——以昆山县为个案[D].苏州大学,2014.

[6]曾祥炎.“公共地悲剧”与社会改革路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4).

[7]祝美华,潘云华.“公地悲剧”的治理之道[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8]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01).

D616

A

1009-6566(2016)06-0024-05

2016-08-01

刘亚男(1992—),女,江苏南通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