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特点探析

2017-01-10李巧林刘峰

中国疗养医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气功吸气中风

李巧林 刘峰

·预防与康复·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特点探析

李巧林 刘峰

提炼总结《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中与中风康复相关的导引条目三调操作特征,认为《诸病源候论》导引法在中风康复中操作规律如下:调身动作强调伸腰、极势和姿势训练,还注重以远端肢体带动近端肢体操作;在调息方面注重吸气及吸气后的屏息操作,认为趋向极势的操作是伴随吸气的过程;调心方面重在保持调息和调身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其特色操作是行气法;此外重视操作的左右对称性和反复性。

《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中风康复;特点

《诸病源候论》成书于隋大业年间,一般认为是由太医令、太医博士巢元方领头编纂的[1-2]。该书在50卷,67大类,1 739候中,有38卷,47大类,157候下记载了287条导引法[3],并特意说明“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可见导引法之于该书的特殊地位。

导引——也即为医学气功,是以治病为最终目的的气功分支,早在《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中即有明确记载“……中央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可见导引是一种与砭石、针刺、灸、汤药、按相并列的一种医疗方法[4],并且它和按的特长在于“痿厥寒热”。

中风[5]是人们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和俗称,本病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死、脑血栓形成)两大类。出血性脑中风早期死亡率很高,约有半数患者于发病数日内死亡,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后遗症。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

寻找一种合理的方式,尽可能改善甚至恢复中风患者的病后生活质量,显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医学价值。中风后恢复一般分为三期[6]:急性期、恢复期以及后遗症期。导引在古代是很重要的一种康复方法。原因有三:首先,根据中医文献记载,导引按是“痿厥”病最合适的治疗方法,中风后肌力丧失属于“痿”证范畴;其次,气功疗法本身是一种身心锻炼的技能操作,而中风患者除了生理异常外,也会伴有心理的异常,这符合现在社会-心理-生理的医学模式;第三,气功疗法,要求患者能够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力,是由内而外对患者产生影响,而现在的康复手段,虽然有运动疗法内容,但是其作用途径,本质上仍然是由外而内,依据神经一般发展规律,逐渐固定或者形成新的动作平衡,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基于上述三点分析,中医气功(导引)深度介入中风后的康复训练,很有发展潜力。

1 导引的一般特征

导引法为医学气功,也即具有气功的一般特点。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的身心锻炼技能[7]。因而导引法也具备上述操作特点:操作要领由“三调”组成;本质特点是“三调合一”。调身包括对自身姿势和动作的调整,前者为静态,后者为动态;调息是呼吸的调整;调心是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调控。三调合一则是对习练导引过程中自然出现的某种整体身心状态,即主观上发现三调操作是自发进行。

2 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中有导引记载的条目所从属的证候表现,源于中风及中风后的,可见于风偏枯候(4条)、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候(6条)、风身体手足不随候(3条)、风痹手足不遂候(1条)、偏风候(2条)和风不仁候六候(2条),共计导引法18条,其中2条操作实为1条,故共计17法。偏枯,相当于偏身失养,肢体痿废不用;四肢拘挛,相当于中风后肌张力增高阶段;身体手足不随和风痹手足不遂,相当于中风后半身运动障碍;偏风和风不仁相当于中风后半身感觉障碍。《诸病源候论》认为,偏枯源于气血本虚,而风湿外客,阻碍气血运行;拘挛也是本于体虚,五脏气不足,风邪外客;风身体手足不随,源于体虚,风邪外客脾胃之经;风痹手足不遂候,源于风邪外客,随阳经气血不足,而停滞,阻碍气血;偏风候则是体虚引起风邪客于半身;风不仁候则是荣虚卫气实,风邪客于荣,血不流畅所致。

由上可知,《诸病源候论》认为中风及中风后的种种症状,首先根于体虚,进而引起邪气外客,阻碍气血运行。六候的不同之处在于虚的部位、邪气性质及所客部位的差异。相应可以推知,导引法的两个基本功效:培补正气,通畅气血。

3 导引操作特点分析

为分析其操作特点,兹引18条导引法操作原文如下。

风偏枯候:1正住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疽、疝、大风、偏枯、诸风痹。以背正倚壁,展两足及趾,瞑心,从头上引气,想以达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气止。盖谓上引泥丸,下达涌泉是也。2仰两足指,五息止。引腰背痹,偏枯,令人耳闻声。常行,眼耳诸根,无有。3正住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趣令气至头始止。治痈、痹、大风、偏枯。4一足踏地,足不动,一足向侧相。转身欹势,并手尽急回,左右迭互二七。去脊风冷。偏枯不通润。

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候:5手前后递互拓,极势,三七。手掌向下,头低面心,气向下,至涌泉,仓门。却努,一时取势,散气,放纵,身气平。头动,前后欹侧,柔转二七。去井冷血,筋急,渐渐如消。6两手抱左膝,伸腰,鼻内气七息,展右足,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痛萎。7两手抱左膝,著膺,除下重,难屈伸。8踞,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伸腰,以鼻内气,自极,七息,展右足著外。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痛痹。9立,身上下正直,一手上拓,仰手如似推物势,一手向下,如捺物,极势。上下来去,换易四七。去内风,两井冷血,两腋筋脉挛急。10踞,伸左脚,两手抱右膝,伸腰,以鼻内气,自极,七息,展左足著外。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痛痹。

风身体手足不随候:11极力右掖两臀,不息九通,愈臀痛,劳倦,风气不随。振两臀者,更互,犹言厥。九通中间,偃伏皆为之,名虾蟆行气,久行不已,愈臀痛劳倦,风气不随,不觉痛痒,作种种形状。12偃卧,合两膝,布两足,伸腰,口内气,振腹自极,七息。除壮热疼痛,两胫不随。13治四肢疼闷及不随,腹内积气,床席必须平稳,正身仰卧,缓解衣带,枕高三寸。握固;握固者,以两手各自以四指把手拇指,舒臂,令去身各五寸,两脚竖趾,相去五寸,安心定意,调和气息,莫思余事,专意念气,徐徐漱醴泉;漱醴泉者,以舌舐略唇口牙齿,然后咽唾,徐徐以口吐气,鼻引气入喉。须微微缓作,不可卒急强作,待好调和。引气吐气,勿令自闻出入之声。每引气,心心念送之,从脚趾头使气出。引气五息六息,一出之,为一息,一息数至十息,渐渐增益,得至百息、二百息,病即除愈。不用食生菜及鱼肥肉;大饱食后,喜怒忧恚,悉不得辄行气。惟须向晓清静时,行气大佳,能愈万病。

风痹手足不遂候:14左右拱两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劳倦风痹不随。

偏风候:15一手长舒,仰掌合掌,一手捉颏,挽之向外,一时极势,二七。左右亦然。手不动,两向侧极势,急挽之,二七。去颈骨急强,头风脑旋,喉痹,内冷注、偏风。16一足踏地,一手向后长舒努之,一手捉涌泉急挽,足努手挽,一时极势。左右易,俱二七。治上下偏风,阴气不和。

风不仁候:17赤松子曰偃卧,展两胫两手,足外踵,指相向,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死肌,不仁,足寒。18展两足,上。除不仁、胫寒之疾也。

3.1 调身特点18条导引法中,卧式操作6法,坐式操作5法,立式操作7法。卧式操作6法中,4法为姿势操作,2法为动作操作;坐式5法均为姿势操作;立式7法中,3法为姿势操作,4法为动作操作。合计共有姿势操作12法,动作操作6法。在姿势操作12法中,强调调心操作的有3条。这提示中风后康复的导引操作重视姿势的训练,以姿势为基础,逐渐向动作过渡。

此外,调身操作还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调身操作大致是远端带动近端如“仰两足趾”“足踏地”“抱膝”“手互拓”“伸脚”“手推物”“手长舒”“拱臂”“展胫”“展手”等。第二,强调伸腰。明示伸腰的导引法6条(立坐卧各2条);“倚壁”,即后背贴紧墙壁,虽未明言“伸腰”,但实际效果即为“伸腰”(2条);偃卧[8]要领也为“伸腰”(3条)。伸腰的基本要领是腰腹挺拔,因为只有腰腹挺拔,位于下腹中元气出入才能顺畅。第三,强调姿势的“极势”;所谓极势[9],指姿势或动作幅度的最大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把握两个操作要领,每次操作到极势,速度宜缓;幅度因人而异,达到个人最大幅度即可。

3.2 调息特点18条导引法中明确具有调息操作内容的共7条,“鼻内气,自极”4条;“不息”3条。其余导引虽然未明言如何调整呼吸,但是其调身强调“极势”,而在达到并保持“极势”情形下,伴随的呼吸操作必然是吸气加“不息”。不息为屏气操作,不同于“憋气”,屏气强调呼或者吸自然的停止,在操作上强调不能呼尽或者吸满,一般完成呼尽或者吸满状态的三分之二时,屏气感受最佳。此外,上述导引操作[10],尤其是动作多强调吸气后的操作。

综上所述,针对中风的调息操作有三个特点:强调鼻吸气;强调吸气后的不息操作;吸气过程与趋向极势的操作相伴。

3.3 调心特点18条导引法调心操作最明确的是“行气”法。行气法也是《诸病源候论》中的一种特色性导引方法,其操作要领大致是引领某种感觉“全身从头顶到涌泉”,其描述的感觉是“候掌心似受气”,这里掌心指足心,似受气在操作角度上指感觉,例如热、麻、胀等,从头顶到达足心,到达足心时,与头顶比较,感觉可以有强弱不同,也可以有性质的不同。

其余未明确指出调心操作内容的导引法,在操作过程中,则强调保持调身、调息操作的稳定和同一。

3.4 导引法操作特点小结有关中风的导引操作还有两个特点,第一,操作的左右对称性;第二,操作的反复性,同一个导引一般至少要做7次。

此外,调身动作强调伸腰、极势和姿势训练,还注重以远端肢体带动近端肢体操作;在调息方面注重吸气及吸气后的屏息操作,认为趋向极势的操作是伴随吸气的过程;调心方面重在保持调息和调身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其特色操作是行气法。

4 讨论

导引法在中风康复后的运用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不同于现在临床通常使用的康复方法。目前康复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被动恢复,作用途径从内而外——例如内服各种药物等;被动恢复,作用途径从外而内——例如针灸推拿等;主动恢复,作用途径从外而内——例如康复训练。而导引法的操作不同于上述三类,它属于主动恢复,作用途径则是从内而外。导引法本质上需要依靠自身内在动力,通过主动调整身体、呼吸和心理状态而达到培补正气,疏通气血的效果。

在具体使用上述导引法的时候,上述特点尤为明确,如导引法强调左右操作,针对偏瘫侧在开始时无法完成形体操作时,主要依靠想象模拟健侧操作完成。应该说这是导引法很重要的特点。此外,其调身操作注重以远端肢体带动近端,其实质可以认为是一种问题引导式的“作业”操作,从康复之初即重视功能的整体恢复。

[1]乔文彪,孙理.《诸病源候论》版本流传考[J].时珍国药研究,2007,18(11):2843-2844.

[2]吉文辉,王大妹.中医古籍版本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77.

[3]刘峰,刘天君.《诸病源候论》导引法还原[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2.

[4]袁婷,王振国.文化区系视野下的”导引按“起源新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5):1563-1567.

[5]孙会成.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5):121.

[6]范学科,郭林.康复训练联合针刺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5):428-430.

[7]刘天君.中医气功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

[8]刘峰,刘天君.《诸病源候论》中导引起始姿势探析[J].中医文献杂志,2010,28(6):13-15.

[9]刘峰,刘天君.从“急”“极势”分析《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特点[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2):1312-1313.

[10]刘峰,刘天君.《诸病源候论》调息研究初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8(1):20-22.

2017-04-25)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资助项目(YXQG2015011);北京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基地开放课题资助(17zzwm025)

1005-619X(2017)08-0800-03

10.13517/j.cnki.ccm.2017.08.006

510970广东省干部疗养院(李巧林);100075北京联合大学(刘峰)

刘峰

猜你喜欢

气功吸气中风
抽吸气流量对催化惰化系统性能影响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耦合运动数值模拟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气功(一)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气功(二)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健身气功表演的当代社会价值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多参数灵敏度分析
没事多练壮腰功
高血压病人怎样选择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