烔炀老街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2017-01-10陈恩虎齐先文
杨 帆,陈恩虎,齐先文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烔炀老街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杨 帆,陈恩虎,齐先文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烔炀老街作为古镇历史遗存的承载者,秉承丰厚的历史文化,由此衍生出旅游开发的资源禀赋。历史文化资源向旅游文化资源的转化,是实现烔炀老街价值多元化的有效途径。烔炀老街旅游开发需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确立保护与有限开发原则,明确旅游开发的战略定位与路径,提出活化保护与有限开发对策,进一步提升“江淮古镇”美誉度。
烔炀老街;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旅游开发;
烔炀老街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城镇深厚历史人文底蕴、特色聚落风貌、地域传统和现代文化碰撞、融合与再现的综合载体。国外学者克里斯·哈利伍德[1]、雅文·普瑞[2]、罗伯特·哈利[3]等研究了文化遗产旅游视角下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提出街区遗产旅游概念、运营等理论,为中国历史街区旅游开发提供了借鉴意义。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推进,土地资源日益紧张,旧城、旧镇、旧街、旧村落改造和更新以空前规模和速度推进,这也促进了地域文化传承和历史绵延的街区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蔡润[4]、胡俊[5]蒋荣荣[6]深入探讨了三河老街、横店万盛街、亳州北关老街文化的旅游开发,认为老街文化即因城镇历史积淀而产生,处于城镇代表性空间地段中,由显性文化部分与隐性文化部分共同构成,具备传承传统风貌、承载生产生活、汇聚价值认同等特征的复合性空间文化。[4]位于巢湖之滨的烔炀老街是符合这些条件的。近年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城镇化的诉求下,加上自然侵蚀与保护不当等原因,老街面临着地方精神传承的断裂与遗失。对于居住地居民而言,这些物质实体承载的集体记忆也逐渐被遗弃,老街保护问题迫在眉睫。随着环巢湖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打造,“一湖、两城、十二镇、十八景”旅游格局建设如火如荼,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对接会成功召开,环巢湖进入了泛旅游发展的黄金时代。立足政策支持,将老街作为城镇社会文化遗产之一,从旅游开发角度出发,在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特征及开发价值基础上,以全新视野开拓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烔炀老街的文化资源
(一)建筑文化
从目前尚存的建筑来分析,烔炀老街的街铺构造和建筑风格独有特色。就老街街铺构造来说,其店铺沿街道、巷子对立而建,空间结构清晰明确而不失美感,铺子大多数都是上下两层,由砖木建成,前面为店,后面为坊,店门是木制排门,便于拆卸以扩大空间,使店铺得以全部展开营业,街巷与街巷之间,起承转合,纵横交错,曲折又不失韵律感。建筑风格方面,具备典型的徽派建筑设计要素:屋顶上由层层黑瓦铺就,墙身为青砖白墙,店铺与店铺中间由防火马头墙隔开,道路由青石板铺成,二楼靠近街道设置了木栏与裙板,门窗子上刻有精致的木雕,房檐向外延伸长而且陡,便于雨水顺檐而下。烔炀老街处于江淮之间,其建筑格调既有徽式建筑的细腻婉约,又散发着皖北建筑的实用大气。被称为“江淮第一当铺”的李鸿章当铺是典型的庐州风格,建于清光绪年间,曾被视为当地最高大气派的房子,砖木结构,五开间两进两厢,前为门厅,后为经营交易厅,上下两层,砖雕、石雕、木雕十分精致,最特别的是其天井排水系统,雨住水干。老街的建筑格局融合了皖北和皖南地区建筑理念,具有浓厚的江淮韵味。
(二)商业文化
烔炀镇始建于明代,繁荣于清代,并形成一定的规模,镇上有四街六巷。至晚清时期,镇上有京、广、杂、山等各色商店,织、砻、磨、糖、糟等多种作坊,竹木商行、茶馆酒楼、旅栈戏院、当铺匠铺等百家,镇上有“祖一元”、“亿泰和”、“长春园”、“清河园”等一批知名老字号店,商贾云集,街景繁荣,成为当年巢县西乡重镇,商贸流通集散地,即使在动乱的抗战时期,也是巢县第二大镇。[7]东街是镇上的政治、金融中心,中街是最繁荣的商贸中心。据不完全统计,旧时镇上经营门类众多,各行各业几乎均有涉及。烔炀大米、土布、土纱、糕点是镇上最大的经营特色与主打产品。烔炀镇靠近巢湖,水源充足,所以当地人在湖圩区种植稻米,山岗丘陵地带则生产棉花。《烔炀区志》载:“清咸丰年间,烔炀土纱、土布行有五六家,民国时期,土纱行达到十三四家,露天纱桌二十多家,土布行有十四五家,皮棉、土纱上市日交易量达三四千斤,土布销量更是达到两万多尺。而烔炀老街上的米行则有二十多家,大小糕饼坊,糖坊也有二十多家。”[8]烔炀老街集中体现了古镇商业文化,这与反映人文景观的宗祠、寺庙、戏院、教堂等文化资源相辅相成,优势互补。
(三)地方管理文化
在老街东街靠南边一家商铺北边的砖砌山墙里,嵌着一块石碑,这是在清同治七年(1868年),“钦赐花翎知府衔”巢县知县陈炳倡下令所立。碑文中对于“私宰耕牛”、“表演淫词丑态的倒七戏”、“开设烟馆与鸦片烟馆”、“因人命案而聚众打家毁物伤人”等当时地方政府维持社会秩序所面临的最棘手问题规定严格,并明确了对犯过者惩罚的措施及力度,体现了既往不咎、令行禁止原则。清同治年间,烔炀古镇商业繁荣,特别是餐饮、娱乐等行业,饱暖思淫欲,此时的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太平天国运动与捻军起义使清政府自顾不暇,对于江淮地区的管束相对减轻,烔炀老街社会秩序开始混乱。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巢县知县便立石碑警示大家,重新引导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而确实这块石碑在当时也起到了相当于今天地方性法规作用。石碑虽为封建时代的产物,但其中仍可以看出晚清时期人们的法制观念和地方政府的基层管理模式。例如,遇有命案,强调“报官相验,听候审办”,若为属实,不允许滥用私行,这与今天的“依法治国”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体现了当时一种行之有效的地方管理规条的历史文物,“正堂陈示”碑赋予了老街这样一个主要以商业功能为主的历史街区的警示教化功能,反映了当时的地方管理文化模式。[9]
在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资源具有历史发展而延伸的传承性,又可转化为某一产业或影响其他产业效益的资源而具有经济价值,老街的历史文化资源逐步向旅游文化资源转换中亦具有旅游开发的经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地方教育价值等功能体现,从而为其旅游开发与产业化提供了可行性。
二、烔炀老街的保护现状与旅游开发机遇
(一)烔炀老街的保护现状
1.历史感和商业感的双重缺失
在老街保护中,情况不尽如人意。青石板路被粗糙而冰冷的水泥做的板块代替。街巷两边的商铺大部分已经关门,部分民居已经倒塌,白墙剥落,青砖外露。“正堂陈示”碑因没有采取恰当防护措施,字迹已经模糊。李鸿章当铺因为年久失修,里面遍地荒草,门前挂上了“危房,严禁入内”的牌子,最近正在抢救性保护中。街中的古井大都被覆盖。老街的建筑风格被割裂,呈现零散化、碎片化,新旧建筑交替出现,或者在原有楼层上搭建新房,或者完全推倒老房子重建。目前南街有许多参差不齐的新房子,削弱了老街历史感,整体设计建构模糊。旅游者越来越稀少,店铺冷清,缺少人气,一些有历史价值的老店即将倒塌,与老街之外的新街形成鲜明对比。
2.基础设施与环境问题
相比较之前,街道环境有所改善,基础设施相对健全,但问题仍然存在。以公共厕所为例,其位于原烔炀镇中心小学旧址附近,环境极差,厕所内部秽物遍地,打扫不净,距离老街较远,而老街内部除了当地民居配有厕所,无公用洗手间。老街多为木质结构,易发生火灾,缺少必要的防火措施。街道电线纵横,较为杂乱,不够美观。附近河流水质较差,影响整体的自然景观。缺少停车场,而私家车越来越多,两者产生冲突,不符合发展要求。老街尽头的一条名叫“河滩子”河流附近,已成垃圾山。诸如此类,都值得政府与当地居民重视。
3.居民人文素养堪忧
经济发展讲求“以人为本”,烔炀老街的保护自然也需要人的参与。但从调查情况看,当地人对老街历史知之甚少,一些社会生活习俗已经被遗忘。当地人对于老街的保护与开发参与度有限,积极性不高,再加上受知识水平的影响,保护意识比较薄弱,老街居民人文素养有待提高。由于烔炀老街的文化旅游开发起步晚,旅游相关专业人才的储备量较少,而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对于景点的旅游开发十分重要,同时镇里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造成本地青壮年劳动力缺少,这又是面临的实际问题。
实现文化资源的理性保护,烔炀老街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无疑是最优方案,这需要深入分析老街的旅游开发机遇。
(二)烔炀老街的旅游开发机遇
1.资源优势独特
2016年8月完成招标的《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总体规划》再次确认了根据环巢湖区域资源特色打造环巢湖12小镇,打造烔炀古镇“一镇一特色,一村一特色”的环巢湖精品旅游发展思路。[10]烔炀老街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特有的人文内涵,独有的历史资源特征和价值,例如典型庐州风格的李鸿章当铺,充满徽派气息的古民居,具有警示作用的“正堂陈示”碑等,都为老街开发利用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和历史感,也为环巢湖休闲旅游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可进入条件。
2.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烔炀古镇与月亮湾湿地、巢湖湖体、中庙、河口张等旅游景点,处于一个环巢湖休闲旅游开发带中,这无疑扩大了老街的资源优势。老街作为环巢湖全域旅游带中的浓墨重彩,能够发挥购物、休闲、体验等功能优势,可更好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老街的交通便捷,可进入性强,早年烔炀镇对外交通水路陆路均有,烔炀河入巢湖四公里,木帆船可常年通航,1932年,合肥至巢县就有公路,汽车、马车均可通行,烔炀老街现位于安徽105省道、环湖绿色景观道路——滨湖大道的主干交通线上,新型的自驾游线路标识清晰。
3.旅游开发的外在机遇好
经济全球化对旅游业影响日益明显,旅游消费市场由国内扩展至国外,产业升级速度日益加快。最近的调查显示:“中国接待入境游客约13382.04万人次,同比增长4.14%,接待入境过夜游客5688.57万人次,同比增长2.30%。入境旅游市场规模和旅游外汇收入均居世界第四位,充分证明了中国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地位;国内区域旅游方面,中、西部各省的平均接待水平增长率分别是27.5%和27.4%,东部地区稍低。”[11]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与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享受旅游消费成为主流,其形式多种多样,呈现自由化、理智化倾向,自驾游的流行,消费者多会选择距离适宜,出行方便而又能满足其休闲、观光、度假需求之所,而老街能够满足潜在的多元化旅游需求。
4.政府重视宏观调控
为了全面部署老街古建筑的保护及环境整治工作,2014年2月,由烔炀镇党委主要负责人牵头在老街现场开展调研,对于实现老街抢救性修复和整体环境的整治提出建议,同时对分管负责人,规划建设分局、农环办等部门负责人严格要求,落实责任追究,发动群众参与,从而又快又好地完成老街修复工作。5月9日,又召开烔炀老街保护与利用专题论证会,明确“区别文物与民居、抢救与配套、局部与整体”原则,制定老街维修方案以及实施计划,分步进行。2015年,环巢湖文化旅游规划出炉,在环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中打造十二镇旅游格局之皖中江淮建筑风格古镇。目前,李鸿章当铺正在修复,老街的厕所、垃圾处理等生活设施逐步规范,古镇又获“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称号,这又为老街开发提供了发展契机。
三、烔炀老街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
(一)确立保护与开发指导思想
遵循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合理评估老街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对当地旅游发展模式、规模、管理理念和人才培养的系统规划,满足多个相关利益主体的需求,这个利益主体不仅是空间维度上的,也是时间维度上的,既包括现代人,也包括后世人,从而实现老街历史文化资源的复兴。[12]在考虑老街环境承载力前提下,将老街的保护与利用同古镇发展结合起来,在尽量不破坏烔炀老街原有历史肌理、维持地方日常生活与风俗前提下,将老街置于整个环巢湖地区产业链中,实现整体与局部的网络化关联,定位其旅游分区功能,建设成一个集生活、商业、历史文化氛围为一身,居住、休闲、娱乐、教育功能四位一体的多功能旅游景点,增加休闲体验旅游的比例,由原来比较平面化的定位转向立体的三维设计定位。
(二)明确保护与开发原则
1.坚持原真性原则
历史街区失去了微观角度下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也就失去了“生活真实性”,以具有表演性质的仿古活动来代替依附在这些历史场所里的社会生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另一种造假行为,街区会因此失去原有历史感。[13]修复与开发应遵循文物保护法中“修旧如旧”原则,力求恢复老街原貌,突出历史感,呈现商业性,保留古色古香,尽可能避免历史信息的丢失;同时不能让老街与人的生活分开而失去生命力,变成死街。
2.坚持整体性原则
旅游业越来越注重人文素质的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更加注重节能环保,更加依靠旅游要素的协调、人员素质提高和业态创新来推动旅游业发展。[14]这也是老街旅游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的体现,符合低碳经济的环保要求,有利于形成老街文化资源的长效保护与利用机制。
3.坚持特色性原则
挖掘地方旅游资源特色,包括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等。而要将老街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就必须抓住其独有的、垄断性资源,做到重振固有特色,发掘潜藏特色,烘托现有特色,创造新奇特色。[12]将烔炀老街文化的个性融入环巢湖旅游文化中,形成差异化景观,进行店铺特产设计,产生品牌效应。
(三)细化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路径
1.修复街道场景
烔炀老街目前最急迫问题是街道、建筑、遗存修复问题,坚持“修旧如旧”,对于保存完好的民居部分修缮,将一些新旧风格混乱、影响整体美感的建筑整合成完整风格的建筑,而李鸿章当铺等代表性景观在对其主体重点保护与修复同时,注意与周围建筑风格协调统一,而老街之外的现代建筑可以建成类似风格。恢复青石板路、街内古井和南、北、东三道闸门。疏通街南小河,修复通往庙中路的石台阶以及南街至南小街石拱桥和教堂处的平板雕花栏杆石路、桥东麒麟桥、桥湾、古船塘码头等。整治老街店铺,采取措施恢复旧时店铺经营格局,包括店堂风格、柜台陈设、家居摆设等,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部分新兴店铺,增加街道商业氛围。通过恢复传统的街道号码牌、巷道名牌和门牌号码牌,统一招牌及匾额,以木雕、石雕、砖雕形式呈现,以与其徽派风格相协调,提升老街的历史内涵,恢复老街作为一个历史街区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传统建筑群。
2.保护环境,改善基础设施
整治老街景观环境,隐蔽处理管线,整治排水排污系统,配套消防设施设备。保护整体的生态环境,取样调查当地水质,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善水质。加强对当地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度,共同维护老街环境。改善供电供水系统。在老街与新街交接点设置公共厕所,加大管理力度,保证洁净卫生。在小学旧址附近,设置停车场,增加路灯数量。针对外来游客,旅馆建设十分必要,建议建成乡镇民宿区,进行区域化管理。
3.树立品牌效应
烔炀老街传统老字号店铺、传统商品制作工艺、土特产等商业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街区的繁荣新盛,传承街区传统文化与历史底蕴,对于外地游客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也是游客感受老街文化的最直接途径。对传统商业遗产转化和提升,重新建立历史街区商业发展的支撑品牌,从而塑造具有强大市场感召力的商业品牌。
首先,保护和振兴“老字号”商铺。在保持原有传统产品和经营特色基础上,满足游客观赏、购物、体验参与的多重需求,如可通过对传统民俗工艺品店增加参与制作的体验性项目。其次,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振兴,宣传及保护老艺术家,形成特色手工作坊等。最后,对土特产品牌化经营,打造符合街区文化特色的商业产品,发掘老街特色产品,营造商业氛围,进行功能定位,从而建立一个品牌形象,再通过宣传将之转化为品牌价值。例如烔炀糕点是当地一绝。伴随着米业发展,糕点业也兴盛起来,而“糕”同音于“高”,被赋予祝福对方步步高升寓意。其种类繁多,有方片糕,蜜寸糕,浮云糕,万字糕,麻烘糕,最负盛名的是四镶玉带糕,曾被朱元璋封为“一品玉带糕”,1988年的全国食品博览会上被评为铜奖。老街饭店酒楼很多,比如民国时东街的乐陶轩,南河沿的清河园,中街的长春楼,北闸内的富春楼,北街的苏记、李记,南街的黄记、刘记、许记、肖记等。菜肴多为淮扬菜系,与芜湖、南京、扬州的风味较为接近。早点则有油条、蒸饺、炸饺、馄饨、面条、麻元、糍粑、狮子头、干烘、麻元、麻花、朝笏板等。其中,朝笏板是该地区最具代表性吃食。“笏,礼玉藻。笏天子以球王;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古代臣子在朝堂议事时拿在手中,用来记事的狭长板子,通常以玉、象牙、竹子制成,而朝笏板则是一种用火烤制而成的烧饼,因其色白形长,形似“笏”,名为“朝笏板”,吃法多样,老街人有时还会将油条夹入其中。[8]地方庐剧,烔炀民谣等也是有着独特价值的地方特产。在开发中,尽量避免与其他地方包装设计的雷同性,与其历史文化背景捆绑宣传。同时基于旅游行为的立体化,注重旅游产品的体验化开发,发展体验经济,使旅游者感同身受,比如参观传统糕点的制作,传承庐剧经典剧目,学唱当地民谣,参与烧饼和工艺品制作等。
4.串联设计景点,注重街区文化精神的活化传承
经济活动是保持历史街区活为复兴的呈现方式,良好的经济活动开展可使老街的文化精神活化传承。游客在游览观光的同时,可进行购物休闲、体验参与、度假养生等多样化的经济活动,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其传统文化内涵,实现历史街区文化精神与经济活动共生。依据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的共生,从整体上整合老街和周边的文化旅游资源,将其与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纵向串联,设计老街和李克农故居(爱国教育基地、3A旅游景区)、月亮湾湿地(滨湖自然风光景点)、河口张(合肥市第一批环巢湖乡村旅游美食示范村)、邬梁和南湖方(安徽省美好乡村示范村)、中李(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南城小镇(养老休闲基地,正在建设)等联系形成一条完整而互补的旅游链,采取细致的集约化管理模式,使得老街的历史文化价值最大化。
5.扩大对外宣传,提升老街的知名度
统一规范老街的解说标识系统,以宣传图册、图书、口头、多媒体、文物历史展览、石碑记载等方式使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了解当地社会生活,历史变迁,将实物感受上升到人文体验。扩大对老街之外的媒体空间宣传,如互联网,广告,电视,节事活动等,特别是利用如今简便而民众参与度较高的媒介,比如微信、微电影、旅游App、节事活动等,烔炀镇人民政府网站里就有首部微电影开拍消息,这证明当地政府也在与时俱进。
6.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在“共生思想”建构中认为老街开发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各自的利益诉求,要实现利益团体共生,发挥人的主体作用。[6]黄莹莹认为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当地政府、社区居民、旅游企业、旅游者,其中社区居民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利益主体。[15]从旅游决策方面来说,在提升老街的文化形象、发展地方经济的诉求下,事先征求社区居民意见,合力制定旅游发展目标。在开发过程中,当地居民尤其是老街现有居民的日常生活难免会受到一定影响,例如老街前面的河口一直绵延到月亮湾湿地的河道是渔民赖以生存的河湾,渔民代代在此出河捕鱼,生活繁衍,在老街修复和河道整顿中,渔民上岸,针对后续的安抚与补偿工作到位。在开发收益方面,对老街进行保护与开发是为了实现更好发展,经济发展又能够为其保护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当地居民从中获益越多,也就会更加主动参与老街的保护与开发,形成良性循环,提升他们开发当地旅游的自豪感。
受自身知识水平、眼界所限,公众的参与度有限,旅游人才的加入十分必要。无论是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管理者还是执行者,都必须深入了解老街历史文化,进行岗前培训,而其他基层人员、店铺经营者的行为素质是老街形象的重要部分,需要加强行政管理和行业规范,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老街所拥有的经济、社会、艺术和历史文化在日益兴盛的文化旅游中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在环巢湖全域旅游中发挥积极作用。老街的旅游开发既有优势,也有困难,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对老街开发应在“江淮古镇、传奇烔炀”的战略定位基础上,确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摸清老街现有资源与潜力定位,遵循保护和开发原则,明确对策,进一步提升老街美誉度。
[1]Chris Halewood, Kevin Hannam. Viking Heritage Tourism Authenticity and Commodificatio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3):565-580.
[2]Yavin Poria, Richard Butler, David Airey. The Core of Heritage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 30(1):238-254.
[3]Robert Healy, Erin Sills. Staged Authenticity and Heritage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 30 (3):702-719.
[4]蔡 润.城镇老街文化研究——以三河古镇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2016.
[5]胡 俊.基于地域文脉传承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浙江横店万盛街改造为例[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 2016.
[6]蒋荣荣.基于共生思想的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策略研究——毫州北关老街为例[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16.
[7]陈恩虎.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农业发展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 2014.
[8]李定元.烔炀镇老街情况——调查资料汇编[G].烔炀: 烔炀农民实验文化馆, 2014.
[9]何文竞.烔炀镇“正堂陈示”碑——清代议叙制度以及同治年间巢湖地区的社会问题[J].巢湖学院学报,2013,15(5):5-7.
[10]方玲梅,李月红,杨 帆,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环巢湖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6): 62-67.
[11]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R].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6.
[12]吴丽蓉.徽州文化旅游深度开发与对策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6.
[13]阮仪三,孙 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25(10): 25-32.
[14]沈 宏.徽文化视野下的黄山市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0.
[15]黄莹莹.社区参与视角下乡村旅游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0(5):67-71.
A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ongyang Street
YANG Fan, CHEN Enhu, QI Xianwen
(Chaohu College, Chaohu 238000, Anhui, China)
As a bearer of the historical relics of the ancient town, Tongyang street have inherited the rich history and culture, thus derived the resource endowmen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to tourism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the diversi fi cation of the value of Tongyang street.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establish the principle of protection and limited development, clarify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and path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he protection and limite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enhance the reputation of “Jianghuai ancient town”.
Tongyang Stree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tourism development
F592.3;F205
A
1673-9272(2017)03-0092-06
10.14067/j.cnki.1673-9272.2017.03.016
2017-05-10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巢湖流域失水渔民生存问题及对策研究”(SK2015A416);安徽省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乡村旅游引导下的美好乡村建设研究”(AHLYZJ201511);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基地项目“全域旅游引导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研究”(SK2017A0270)。
杨 帆,讲师,硕士;E-mail:yangfanfan88@126.com。
杨 帆,陈恩虎,齐先文.烔炀老街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11(3): 92-97.
[本文编校:徐保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