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引领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强省

2017-01-10李维花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40期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发展

■李维花/文

创新引领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强省

■李维花/文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支柱,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是新时期浙江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浙江是制造业大省,近年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制造业发展取得不俗进展和成就,发展动力、结构和模式正发生积极转换,在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浙江制造”向“浙江智造”进发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

相对世界先进水平和建设制造强省新要求,浙江制造业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新的发展动能依然不足,传统动力仍待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亟待提高。当前,传统制造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近60%,传统制造业增长缓慢成为当前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转型升级永远在路上,传统制造业不等于落后产业,只要坚定不移创新提升,就能赢得广阔发展空间。“十三五”时期,建设国内先进、在国际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地位显著提高的制造强省,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进一步找准定位、主动发力、精准施策,抓住时间窗口加速实现向制造强省的跨越。

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政策背景及重要意义

从国内看,制造业发展步入新阶段。制造业发展动力、比较优势和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随着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重大战略部署深入推进实施,创新动力、内需潜力进一步释放,“一带一路”加速了传统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力、开辟了新空间;另一方面,产业发展要素供给形势和不断凸显的环境问题要求必须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转移。在稳增长中提高质量和效益,先进制造业承担着重要使命。

新时期,高度重视谋划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快推进制造强省建设意义重大。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效率的重大举措。从供给侧发力一方面做“减法”,积极化解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过剩产能,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做“加法”,补齐关键核心技术缺失、重大自主装备偏少、产品品质不高的短板,推进智能制造创新发展,促进产业链、价值链整体提升,增强制造业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二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使命责任。作为制造业大省,浙江具备率先迈入全球先进制造地区的基础条件和突出优势,新起点上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有利于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突破技术瓶颈、增创竞争优势、促进由大变强,在践行“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三是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的有效途径。浙江市场化水平和开放程度高,制造业技术基础雄厚,服务发展政策环境好,与“一带一路”地区贸易往来和产业合作成效较好。引导企业整合全球资源、推动优势产能、资本、人才、科技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有利于激发产业创新活力,提升浙江制造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四是支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建设两富两美浙江的重要基础。2015年,全省规上制造业增加值11991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7.9%,规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和新产品产值率比2010年分别提高0.4个和13.6个百分点,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居全国前三,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85%左右。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对经济发展半壁江山的制造业来说,肩负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必须当先锋、打头阵,主动支撑建设“两富”“两美”发展目标。

二、定位全球制造业坐标系,优化布局先进制造业

在国际先进制造坐标体系上定位,把握扬长与补短、重点与一般、当前与长远关系,突出智能绿色低碳先进理念和科学规划牵引,横向加快与国际先进制造体系接轨,纵向攀登智能制造新高地,构建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全新布局。

(一)参照系

融入国际先进制造体系,以国际先进制造为标杆,以智能制造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主攻方向,在全球制造体系中布点落子、盘活全局。坚持先进性与导向性统一。重点打造一批战略性核心关键技术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自主品牌,培育一批世界级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跨国企业集团,使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主要工业品质量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统一。以“一带一路”产业合作为重点,推动优势企业走出去、富余产能转出去、技术标准带出去,构筑浙江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坚持技术性与融合性统一。按照超前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要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所占比值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二)路线图

扎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实施,经过10年努力,建设国内领先、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省,重点推动15个重点领域突破发展、落实8项任务、实施8大工程。“十三五”期间,重点聚焦万亿产业大力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强化技术改造修复传统动力,积极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加快形成新型产业体系,推进创新驱动、两化融合、产品升级、企业培育、产能调整、集群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等9项主要任务,到2020年初步建成国内先进、在国际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显著提高的制造强省。

(三)发力点

表现之二是重碑轻帖。清代碑学的大放异彩掩盖了帖学的星辉,在对碑学兴盛原因进行长篇累牍的剖析,对其造成的影响进行大肆渲染的时候,本应注意到的帖学脉络、以及帖学对于碑学的反制则从研究者的视线中模糊了。此外,对于碑学研究的热衷也导致了研究成果难出新意,多是对于前人学者研究的重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术研究成果颇丰的虚假繁荣。

一是正确发挥政府作用。方向上加强政策引导,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分类施策,向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聚焦;推进宁波国家级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方法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深化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推进信息技术、大数据等手段应用,减少行政、税收等供给约束。发挥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扶持作用。管理上创新方式方法,提高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实施更为精准的产业政策,推动产业政策加快向普惠性、功能性、结构性转变。完善市场决定生产要素和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积极运用法治办法。

二是突出重点加大创新。产业技术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创新资源,深化“三位一体”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管理模式创新。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推进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升级。融资模式创新。落实企业的投资自主权,扩大制造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和比例,加快发展设备融资租赁业务,积极鼓励有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成立设备融资租赁公司,鼓励融资租赁机构加大融资服务。制定出台省级产业基金使用细则,拓展基金支持面,探索设立重大制造装备研制风险基金,引导金融资本脱“虚”向“实”。项目实施创新。突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着力把创新成果孵化成产业、企业,推动园区成为先进制造的孵化器、爆发点。围绕“三生”融合要求,加快培育创建先进制造特色小镇,打造成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新平台。

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五位一体”人才生态优化工程为抓手,深化“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海外工程师计划”等重大工程,加强高端创新、经营管理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配套各项政策。鼓励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调动研发积极性,建立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长效支持机制。建立符合浙江实际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职业经理人队伍。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改变偏重文凭现象,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高技术人才终身培养培训体系。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等万亿级产业,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发布重点人才引进目录。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上组建一批人才协同创新联盟。

四是努力培育工匠精神。提升制造业软实力,不断改善和优化产品质量和功能,树立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加强高素质产业技术工匠队伍建设。积极吸收先进制造文化,进一步丰富浙江工业文化内涵,让以创新文化和工匠精神成为制造文化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

三、多措并举,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强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抢抓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时间窗口”,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强化制度供给和平台创新,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在重要产业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形成原创成果、实现跨越发展,跟上、引领产业发展新方向,让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

以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深入实施“机器人+”“标准化+”“互联网+”,推进企业抓住质量强省、标准强省、品牌强省建设机遇。一是深化“四换三名”,加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市场创新等多维度创新,支持制造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深化工业云、大数据等技术集成应用,促进技术产品创新和经营管理优化。二是深入推进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实现企业关键工序核心装备“数控一代”全覆盖和关键环节互联网应用全覆盖,开展示范智能车间创建,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形成一批示范引领效应较强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支持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培育一批总集成总承包、协同生产、远程服务、定制服务等融合创新应用典型。探索《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分年度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工业强基攻关,加快成果转化,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三是坚持技术改造和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一起抓、线上线下两个轮子一起转,全面推广新零售模式,积极推进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实现产品优质优价。到2020年,力争规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收入比重1.7%、新产品产值率达37%,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位于全国前列。

(二)促进融合互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渗透作用和贯通作用,构建以信息经济为主导的新型经济模式,加速两化融合、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军民融合,促进制造业结构明显优化。一是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提高企业全产业链的信息化水平,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发展网络制造等新型生产方式,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二是聚焦万亿产业,发展壮大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医药产业等6大重点新兴产业和时尚产业、绿色石油化工产业、汽车产业、机械设备产业、冶金建材产业、历史经典产业等6大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服务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的现代制造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更高水平的有机融合。三是把现代产业集群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产业生态,推进智慧产业集群建设,引导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建立高水平专业化协作配套关系,推动制造业特色小镇建设,努力形成集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技术研发机构、专业服务机构等于一体、互动共生的产业生态系统。四是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支持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军用和民用先进技术双向转移步伐。积极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推动建立一批军民结合、产学研一体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以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为重点推动军民融合落地见效,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到2020年,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99,装备数控化率、机器联网率分别达50%和40%,智能制造模式广泛推行,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制造业产城融合全面深化,两化融合水平全国领先。

(三)提升产品品质品牌,增创产业竞争新优势

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拳头产品,重塑传统特色品牌,培育自主创新品牌,提升浙江制造品牌价值和整体形象。一是深入实施“三品”战略,加强新品开发、文化创意设计、市场营销,积极推广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新模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个性化、时尚化、功能化、绿色化消费品供给。二是推行绩效管理模式,强化技术标准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构建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适合浙江制造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形成一批拥有国际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以先进标准倒逼“浙江制造”升级。三是完善质量和品牌发展标准体系,加强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健全质量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机制,探索建立企业质量征信体系。四是加强品牌质量管理,支持自主品牌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国际品牌收购,促进品牌国际化,打造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到2020年,力争“浙江制造”质量、标准水平和品牌效应显著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姿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以开放促改革,倒逼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竞争的新优势。一是实施制造业国际化工程,建立“一带一路”产业投资项目库,引导企业依靠自主技术、品牌质量和一流标准综合优势高水平参与国际竞争,推动纺织、电子、工程机械等重大装备及等优势企业走出去、富余产能转出去、技术标准带出去。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集团)加快国际化步伐,设立境外研发机构、生产制造基地和市场营销网络,通过海外并购重组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品牌的国际化水平,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境外工业园和境外经贸合作区。二是大力引进外资项目共建国际产业合作园,吸引跨国公司在浙江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营销、采购、物流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发挥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平台作用,积极借势、放大效应,放大信息技术优势。积极吸收国际技术创新辐射和先进管理经验,促进加工贸易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打造一批世界级制造品牌,提高“浙江制造”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三是放宽投资准入,推动重点领域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十三五”期间,力争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上有较强影响力的本土跨国公司,打造一批能够代表先进制造水平、经得起市场和时间考验的百年企业。

(五)发展绿色低碳制造,实现低碳循环可持续

加快形成资源环境约束倒逼转型升级的机制,加强制造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推动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不断提高绿色精品制造能力,树立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理念,推进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推动制造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更多运用经济、法律、标准等手段,加强行政监督管理,不断完善基于绿色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探索能源合同管理等新模式,加快形成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积极支持绿色低碳、节能环保设备和产品开发,开展绿色制造试点示范,支持企业贯彻国家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创建一批绿色示范工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围绕高效锅炉窑炉节能、五水共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重点领域,开展绿色制造科技研发攻关,突破一批核心技术,推进绿色制造技术在不同细分领域的首次应用。组织实施企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等技术改造,倒逼重点企事业单位碳减排,支持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在省级以上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力争实现工业能源消耗零增长。到“十三五”末,绿色制造模式广泛应用,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形成。

(作者单位:绍兴市发改委)

猜你喜欢

制造业企业发展
企业
企业
企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