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性学科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与培养方向的新思考
——以“英语+”为例
2017-01-10陈阳
陈 阳
基础性学科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与培养方向的新思考
——以“英语+”为例
陈 阳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多元人才观”开始被各个用人单位所认可,原本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向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市场的需求。本文主要以英语专业为例进行分析,通过对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的行业、地域与目前市场对于英语专业的招聘需求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找到目前高校基础性学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解决对策。
高校就业 基础性学科 培养方向 英语+
一、基础性学科就业现状
2016年9月下旬,各大高校拉开了校园招聘会的帷幕,各个用人单位也开启了“抢人大战”。但是,就目前的签约统计与用人单位进行情况来看,基础性学科的如英语、物理等专业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浏览各大高校的就业网,我们不难发现相对于计算机、通信、金融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应用型学科,物理、化学、哲学、历史、中文、英语等纯基础专业招聘人数寥寥可数。
2016届我校英语专业学生在毕业时有24%的学生选择在教育行业从事工作,我校英语专业学生在就业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1. 以英语为专业;2. 以英语为工具。以英语为专业的,主要就是翻译(包括职业笔译员和口译员,包括各国家部委参公单位事业单位的外事工作人员,包括企业in-house翻译等等)、编辑和记者(出版社、报社、电视台、网站的英文编辑)、教师(尤其是高中和大学教师)。这类工作,对语言的要求很高,此外有的要求有一定的翻译能力,有的要求有学术研究能力;以英语为工具的,包括一系列有其他行业背景,只是以英语作为一种工作中交流用的语言的职业,比如外贸、金融、法律、旅游等。真正能够从事与英语相关工作的同学并不多,绝大部分(70%-80%)的同学找的都是销售、公共管理或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信息传输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管理培训生、房地产业等对专业不怎么限制的职位。(如图1)
英语专业是一门纯文科,工具型的学科,作为一门专业它已经完全跟不上社会的需求了,曾有专家提出“纯英语专业早就该给淘汰,未来需求为零。”的观点,这个观点虽说有些悲观但是确实也对英语专业的培养方向亮出了警示灯。
二、多元人才观背景下的新思考
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相伴而生。与应用学科学生比较,基础学科学生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就业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因此,在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方向上应迎合市场的需求,开设一些能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
在与2016届英语专业毕业生进行座谈会时,很多同学提出希望多开设一些对外贸易、英语语言文学、电子商务、世界历史等相关专业的课程,将英语与一门实用型的课程所结合。在对2016年9月-12月的各大用人单位与企业针对英语专业的招聘需求分析来看,有85%以上的用人单位(特别是沿海企业与一线城市)希望招聘到一些有英语基础并且能够熟悉电子商务、对外贸易、运营、金融、旅游、医学、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英语+一门实用型课程/行业”是符合社会需求(包括行业需求)与学生个人需求的,以此类推,传统的“基础性学科+一门实用型课程/行业”的培养方向已经是当代大学所必须重视的一个关键点。它能够使得本校的专业在同等专业的竞争中增添一些竞争力与亮点,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想要在同等专业同学之间脱颖而出就必须熟练掌握一门与社会需求迎合的专业技能。
早在2009年就有专家学者指出“高校的发展和专业规划要面向社会固然不容置疑,然而我们不能仅面向短期的社会需求,更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面向社会长远发展。同时,高校还需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高校学科发展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走在社会发展的前端,这样才能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动力,而这些都离不开国家的扶持和投入。”我们要想培养出一批符合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与应用型人才,就必须遵循社会市场、遵循学生的学习需求,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构、学生的需求作为出发点,调整基础性学科的培养方向与课程设置,这样才能在就业大潮、社会大潮中不做溺水者。
[1]袁国女.就业前景惨淡引发基础学科危机[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1-20(001).
[2]文秋芳.英语类专业实践多元人才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