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G20时代杭州城市国际化的关键指标——基于全球化城市指数(GCI)
2017-01-09吴伟强WUAnqi
吴伟强,WU Anqi,李 俊
(1.浙江工业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2.伊利诺伊大学 商学院,美国 伊利诺伊州 61801)
后G20时代杭州城市国际化的关键指标
——基于全球化城市指数(GCI)
吴伟强1,WU Anqi2,李 俊1
(1.浙江工业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2.伊利诺伊大学 商学院,美国 伊利诺伊州 61801)
以“全球化城市指数(GCI)”的五个维度测度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结合比较研究,发现推进杭州城市国际化的关键指标。增加跨国企业总部设立数、扩大国际学校和高校数量、引进国际新闻机构、优化文化体验感和吸引国际组织和国际性公共机构入驻,是提高杭州在商业活动、人力资本、信息交流、文化体验和政治参与方面国际竞争力的可行路径。
杭州;城市国际化;全球化城市指数
2008年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杭州城市发展六大战略》,正式提出发展城市国际化战略。面对举办2016年G20杭州峰会和2022年亚运会等重大机遇,杭州城市国际化发展进入了重要“窗口期”,2016年中共杭州市委出台《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把城市国际化作为引领杭州建设发展的重要抓手,规划到2050年将杭州建设成为“具有独特东方魅力和全球重大影响力的世界名城”。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应该用国际公认的通用指标评价,并得到国际认可,否则就会失去城市的“世界性”。对照国际指标,客观评价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才能发现城市国际化建设中的关键指标。
一、城市国际化与国际化城市评价
(一)城市国际化研究范式的演变
国际化城市是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层面直接影响国际性事务的城市。西方城市和区域规划先驱哥底斯(Patrick Geddes)在1915年出版《演化中的城市》中提出了“世界城市”,城市国际化进入学术视野,被定义为经济和商业两方面在世界商务中获得优势。国际化城市的相关概念众多,如世界城市(World City)[1],全球城市(Global City)[2]、国际化城市(International City)[3]、全球城市区域(Global City-region)[4]等。城市国际化就是在跨国界的相互往来与交流中,城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与国际城市逐步接轨的动态过程。
研究范式的转换反映了不同时期城市国际化内容的变化。(1)早期的研究集中于城市的“物质结构”。即具体城市空间的历史、地理和形态分析。(2)将城市发展与世界经济联结。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被纳入到经济全球化之中加以考察。“国际经济分工”研究分析了跨国公司(科恩Cohen 1981)和“国际劳动分工”(沃勒斯汀Wanerstein 1984)在世界城市体系形成中的作用,进而扩展到“世界城市体系假说”(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 1986),弗里德曼以7项指标衡量世界城市[5]。“金融资本国际化”主要研究世界金融中心城市的资本流动与劳动力转移(迈耶Meyer 1986;里德Reed 1981;萨森和库伯Sassen & Koob 1985)。“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化”研究则关注高级商务服务的作用(纳威和斯坦布Noyclle & stanbach 1985),并注意到制造业日益向全球扩散,而全球生产系统的总部和控制功能却集中在几个主要的全球城市(萨森和丹尼斯Sassen & Denials 1991;萨森Sassen 1991,1994,1995)。显然这是受结构主义方法论影响,以经济分析为核心的城市政治经济学方法(urban political economic approaches)。其他方面诸如文化国际化(罗伯特森Robertsoll,1989)虽有提及,但并未引起重视。(3)从“地方空间”到“流动空间”。1985年纳威和斯坦布(Noyclle & stanbach)就指出城市国际化使城市的地方特征逐渐淡化,是一个“使世界成为单一地方”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范式从传统的“地方空间”转向“流动空间”,著名理论有“国际贸易流”(斯德和基克Snyder and Kick 1979)、“网络联结”和“全球商品链”(波特Porter 1990;迪肯Dicken 1992、1998;杰里夫里和科斯尼威茨Gereffiand & Korzenienwiez 1990)。目前,主流的“世界城市网络理论”将世界城市定义为“信息城市(informational city)”(卡斯特Castels 1996)[6],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系统、世界城市体系和国家控制的等级体系这一多层网络的节点(史密斯和提姆伯拉克Smithalld & Timberlake,1995),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取决于在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态和网状结构变化中的相对位置,获得信息空间的进入权并取得对信息空间结点控制权的城市才能成为世界城市。
(二)国际化城市的评价指标
霍尔(Peter Hall 1966)在《世界城市》中对国际城市应具备的七大特征的概括,开启了国际化城市评价先河。国际化城市的评价有“单一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分为“少指标法”和“多指标”)。单一指标法,如航空客运量(德鲁特等Ben Derudder & Frank Witlox 2008);服务业的国际化、集中度和强度(萨森Sassen 1991);跨国企业总部的数量(戈德弗雷Godfrey 1999);国际城市信息流量(卡斯特Castels 1994)。综合指标用得较多,1986年弗里德曼在《世界城市假说》一文中给出了衡量国际城市著名的7个指标: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公司的总部、国际性机构、第三产业高速增长、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主要交通运输节点、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毕沃斯托克等(Beaverstock J V,Smith R G & Taylor P J 1999)用现代服务业中的财务、广告、金融和法律等4大产业划分世界城市[7];格罗斯菲尔德(Grosveld 2002)的“成就城市的要素”(City Makers)指标群从贸易与交通、生产服务、国际组织、跨国公司、金融等11个指标评价94个城市国际化水平[8];里德(Reed 1981,1989)是用9个金融变量和相关文化、经济、地理和政治41个变量,从1900年到1980年,研究了40多个国家的76个城市[9]。
而著名的世界城市评价机构大多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表1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城市国际化是基于内、外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构建城市社会发展和演变的动力与机制。纵观城市国际化演变的历史,特别是世界城市研究范式转换,对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评价,应基于以下三重考虑。
表1 国外城市国际化主要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国际化城市应该构建城市与世界经济的良好联结,更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参与国际分工和劳动力流动,拥有与主流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城市经济体系,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毫无疑问,跨国公司、高级服务业、精英人才等等,是重要的衡量指标。
第二,世界城市形成于等级与网络整合的系统当中,通过控制与被控制,世界城市日益形成网络化体系。城市国际化应该将“地方空间”逐渐转换成“世界性流动空间”的重要节点,以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数据技术构建一个承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网络化空间。
第三,城市的基础性功能并不能忽视,但应该从对城市物质结构的重视转向对于构成城市活动的人与空间以及人与人相互关系的重视,凸显城市的可沟通性。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除了内部的可沟通性,更应该凸显与世界的可沟通性。因此,城市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在国际交通和国际通讯方面)、文化设施、传播力、政治参与和影响力等等,是评价的重点。
比较目前国际上最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全球化城市指数(GCI)涵盖商业活动、人力资源、信息交流、文化体验及政治参与等5个领域共计26个评价指标,与最新的世界城市研究范式较为接近,具有较好的层次性与整体协调性,以数据呈现的指标具有可度量性,可减少主观因素影响的不确定性,数据获得具有较好的可行性,评价结果也具有可比性(见表2)。
(二)杭州与国内外城市国际化水平比较
1.杭州与国外城市比较。因数据可得性所限,我们选择全球城市指数(GCI)中的主要指标评价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并选取《Global Cities 2016》中排名靠前的三个城市(伦敦、纽约、东京)以及排名居中的两个城市(西雅图、大阪),与杭州进行比较(见表3和表4)。
表2 全球化城市指数(GCI)指标①
表3 杭州与纽约、伦敦、东京关键指标数据对比②
①全球化城市指数(Global Cities Index,GCI),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A.T. Kearney)和芝加哥全球事务协会颁布,对全球125个城市进行综合分析排名。
②除标明年份外,皆为2015年数据。
表4 杭州与西雅图、大阪关键指标数据对比
可以发现,杭州与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城市相比,在友好城市数量上超过纽约、伦敦、东京,国际会议次数超过伦敦,其他指标全面落后,但LTE网络覆盖率相对较为接近。与西雅图、大阪相比,很多数据较为接近,召开国际会议次数、博物馆数量和友好城市数量超过上述两个城市,但服务业所占比重劣势明显,领事馆数量为零,说明在国际影响力方面差距较大。
2.杭州与国内城市比较。选取了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与杭州相近的南京、重庆、西安进行比较。数据显示,杭州与北京、上海相比全面落后,与广州、深圳相比仅在国际会议召开次数和博物馆数量上占优,与南京、重庆、西安相比有一定优势,但在高校数量上明显落后(见表5和表6)。
总而言之,基层民主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遵循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又要有政治上层建筑的支持;既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又要坚持党的领导;既要有相匹配的文化氛围,又要有科学的制度保障;既要超前谋划,又要立足当前、脚踏实地。
三、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指标
在“地方空间”逐渐转换成“世界性流动空间”的背景下,正在形成由节点和网络组成的全球地理,城市作为世界网络空间的节点,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未来的竞争是城市之间的竞争。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国际性,就无法形成对话和信息交流。杭州城市国际化的核心在于融合地方与全球,把地方特色融合到全球中去,成为连接跨国公司网络、城市网络和世界经济体系网络的重要节点。而不是一味强调地方特色。因此,我们主张杭州的城市国际化要注重对标国际公认的标准,寻找差距,补足短板。
表5 杭州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关键指标数据对比
表6 杭州南京、重庆、西安关键指标数据对比
(一)以增加跨国企业总部设立数为立足点,激发商业活动竞争力
国际化城市的首要标志是有大量的跨国公司,增加著名跨国公司总部数量,即可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和资本市场价值。虽然近几年举办国际会议次数大幅增加,并举办了G20国际峰会,但亚洲排在24名,在全球进列第100名。如有大量的跨国公司进驻,国际会议召开次数和港口机场商品流通量以及航空客运量必然随之递增。
(二)扩大国际学校和高校数量,强化精英人才储备
杭州外国人口数量仅0.78万,占常驻人口比例不到0.1%,而国际化大都市的平均水平为10%*香港、新加坡、上海的常住外国人各有52.55万、75.6 万、14.32万人。。在杭大学数量甚至远低于南京、西安和重庆,仅高于新兴城市深圳,与杭州的地位极不匹配。仅有一所985高校,211高校数为零,浙江大学在全球排名为138名。因此,杭州应大力发展国际学校,增加高校数量,这样才能增加外来人口和国际学生数量,提高吸引多元化人才的能力,并储备高端精英人才,同时体现城市吸引力和包容性。
(三)大力引进国际新闻机构,提高可沟通性和传播力
虽然杭州在LTE网络覆盖率指标上与世界发达城市差距很小,且杭州为全球互联网中心和数据中心,但这些更多集中于商业领域,并不属于信息交流的评价范畴。增加国际新闻机构的数量是提高内外部新闻和信息的传播水平,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在网络城市和“信息城市”时代,更是获得信息空间的进入权并取得对信息空间结点控制权的基础性条件。
杭州博物馆数量、友好城市数量和多种餐饮企业数量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艺术表演场馆仅12座,与北京、上海等城市有天壤之别,更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站的数量从2000年的268个缩减到2014年的189个,高层次、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特别是文艺表演少之又少,文化体验与城市发展不匹配,这是制约杭州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因素,需要高度重视。
(五)吸引国际组织和国际性公共机构入驻,展现政治影响力
由于距上海较近,杭州的领事馆数量为零,但增加使领馆的派驻机构并非不可行。杭州应凭借优美的环境和独特的文化,吸引国际组织和国际性公共机构入驻,籍此就可大大增加主办国际性政治会议的数量,提高国际政治参与度以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力。
《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已经明确杭州城市国际化的目标,是把杭州建设成为“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个性特色也十分鲜明,那就是:全球“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但需要指出的是,学者和国际评价机构对国际化城市评价指标有不同的侧重,但关键指标殊途同归,有较为一致的评价标准。这些指标承载着当今世界城市国际化建设的普遍性原则,也是城市的国际化建设的方向性提示。杭州城市国际化的个性特色要充分融入并反映城市国际化的共识与共性,尤其是在跨国公司总部集聚、高端人才储备、网络和信息化水平、文化多元化和国际政治控制力等方面展现国际化城市的识别性特点。这样的国际化城市才具有世界性,才能具备全球重大影响力。
[1] PETER HALL.The world cities[M].Second Edition.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1977:1- 6.
[2] SASSEN S. The global city:New York,London,Tokyo[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55-68.
[3] ABBOTT C. The international city Hypothesis,an approach to the recent history of U.S cities[J].Journal of urban history,1997,24(1):28-52.
[4] SCOTT A J. Global city-regions: trends, theory, policy[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11-30.
[5] FRIEDMANN J. 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J]. Development and Change,1986(1): 69-83.
[6] CASTELLS M.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M]. Oxford: Blackwell, 1996:1-556.
[7] BEAVERSTOCK J V, SMITH R G, TAYLOR P J.A roster of world cities[J].Cities,1999(16):445-458.
[8] HARRY G .The leading cities of the world and their competitive advantages[M]. West Lafayette: Purdue University Press,2002: 7-9
[9] REED H C. Financial center hegemony, interest rates and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C]// PARK S Y , ESSYARD M. International banking and financial center. London: Kluwer Academic Press,1989:247-268.
(责任编辑:薛 蓉)
Key index of urban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Post-G20 Hangzhou——On the basis of Global Cities Index(GCI)
WU Weiqiang1,WU Anqi2,LI Jun1
(1.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2.College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Illinois 61801, USA)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urban internationalization degree of Hangzhou based on five dimensions of Global Cities Index (GCI), and combined with comparison analysis, explores the key index that develops the urban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Hangzhou. We find that a feasible way that improves Hangzhou’s competitive advantages in business activity, human capital, information exchange, cultural experience, and political engagement lies in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headquarters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expanding the quantity of international schools and colleges, introducing international news agency, improving culture experience, and attracting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public institutes settled in Hangzhou.
Hangzhou; urban internationalization; GCI
2016-11-27
吴伟强(1963—),男,浙江东阳人,教授,硕士,从事城市管理研究;WU Anqi(1990—),女,浙江杭州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大数据研究;李 俊(1995—),男,宁波北仑人,从事公共管理研究。
C912.81
A
1006-4303(2016)04-036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