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2017-01-09葛剑平

北京观察 2016年3期
关键词:京津冀资源生态

文 葛剑平

京津冀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文 葛剑平

当前,日益突出的环境压力也成为京津冀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资源、生态、经济三者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产业生态紊乱、城市功能杂乱、产权关系混乱和“生态性贫困”难题亟待破解。

“摊大饼”的方式致使绿地面积越来越少

从“京津双城记”到“京津冀一体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在三地产业对接协作过程中,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内涵集约发展,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京津冀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关键。

当前,日益突出的环境压力也成为京津冀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资源、生态、经济三者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产业生态紊乱。长期以来,由于京津两个超级城市的“虹吸效应”,导致京津与河北地区间经济梯度落差较大,三地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受条块体制分割影响,京津冀自我发展、自成体系,各地区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分工合作关系,产业同构现象突出。

城市功能杂乱。随着“招”和“聚”的功能越来越多,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北京患上“大城市病”,引发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在城镇化进程中,京津冀城乡格局也逐步由自然景观为主的“农村包围城市”转为以钢筋混凝土为主的“城镇包围农村”,以“摊大饼”的方式无限外延扩张,造成了耕地资源的过度占用,也造成绿地面积减少、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等生态环境的恶化。

产权关系混乱。不同于产权分割较为清晰的私人产品,空气作为公共产品,其产权界定关系模糊、混乱,由此助长了“搭便车”行为。这主要表现在对环境资源的无偿使用或低价使用以及无补偿的损坏或低补偿的损坏,经济活动的成本被转嫁给社会他人。

“生态性贫困”难题亟待破解。位于冀北的张(张家口)承(承德)地区是京津冀的天然生态屏障。为了保障京津的饮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强对该地区资源开发和工农业发展的限制,采取大规模关停或削减经济拉动作用明显但耗能高、排放高的企业和项目,山区全面禁牧等措施,张承地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利益牺牲。如何在维护和保障生态安全的同时,快速有效地发展自身经济,以缓解甚至消除贫困,是京津冀协调发展中亟待破解的一大难题。

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京津冀三地要牢固树立“一盘棋”、“一家人”的大局观、全局观和战略观,既要协同抓经济建设,整合目前京津冀各自的发展目标;又要协同抓生态建设,通过科学统一规划,实现资源环境的一体化利用和生产力布局的区域优化,使区域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共建共享、共生共赢。

我建议:首先是推进产业生态化。资源型企业作为京津冀工业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转型、产业转移、产业对接并非企业的个体行为,而是一个事关产业未来发展、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职工就业、社会稳定、生态环境建设为一体的复杂工程,需要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产业生态化。

针对资源型企业转型普遍面临的资金及技术的掣肘问题,中央及京津冀政府部门应为生态化转型过程中所需的新技术、高端管理人才、资金、政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政府部门要尽量减少“以罚代管”的陈旧模式,重点加强“以奖代补”的激励性财政引导,将治理污染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结合,在企业转型过程中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或减免、项目支持,使其顺利地向生态产业转型过渡,或引导资源型企业退出原有产业而转向生态环保产业,进而成为新的企业主体。同时依托首都科技资源优势,开展京津冀三地创新联盟,积极参与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绿色改造,采用先进制造技术,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制造业,如机械装备、汽车制造、化工和轻纺等行业广泛进行改造,延伸传统制造业的产业链,增强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二是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京津冀的产业布局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消除“经济边界”阻隔,强化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形成分工合理、布局优化的空间格局。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创新合作模式与利益分享机制,通过分工协作构成城市群产业的错位发展与融合发展,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进程中完善产业链条。以高度开放和全球化推动地区产业调整,加强跨区域和跨国合作交流,集结全球资源和要素,逐步形成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和国际化,使京津冀城市群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首都大城市群。实现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关键是要消除地区之间的行政壁垒、整合资源要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第三,推进城乡发展同城化。在推动京津冀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大力发展生态服务型经济,进一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释放农村发展的活力与潜力。近年来,北京山区进行了“沟域经济”、“美丽乡村”模式的成功探索和实践,为北京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和有力支撑。在“环京津贫困带”精准扶贫的项目对接上,可以借鉴“沟域经济”、“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尊重自然,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精心设计,科学规划,挖掘特色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通过折子工程和政府办实事,规划设计好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变落后的面貌,推进环境整治、生态建设、基础设施、新村民居和特色产业等惠民工程建设。

第四,推进自然资源有偿化。为遏制“公地悲剧”的持续发生,亟须建立京津冀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按照成本、收益相统一的原则,充分考虑社会可承受能力,建立自然资源开发使用成本评估机制,将资源所有者权益和生态环境损害等纳入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快环境资源税费改革,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为切实补偿张承地区所付出的发展成本和代价,三地政府应尽快研究并实施京津冀统一标准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开展区域协作共赢,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扩大生态系统空间、改善水环境质量为重点,京津冀三地共同设立“京津冀生态环保扶持基金”,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单位、新能源开发利用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企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提供资金支持。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 张涛

猜你喜欢

京津冀资源生态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我给资源分分类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