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有效利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

2017-01-07华林雅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18期
关键词:学习材料长颈鹿猴子

华林雅

“主题图”是指借助一定的主题场景为背景来呈现数学教学内容的画面. 新课程实施以来,主题图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和使用. 吸引学生眼球的是一幅幅色彩鲜艳的主题图,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形象逼真的生活情境,这不仅给枯燥、单调的数学赋予了生机,让数学变得可爱亲切,拉近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来看,由于主题图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但其丰富的内涵有时会使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特别对“教学材料的丰富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的关系处理上,给教师的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如何创造性地利用主题图,使得主题图更加亮丽,是很多人思考的问题,从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的教学来看,笔者对此谈谈自己的策略.

一、适当调整教材主题图

案例1 “猜数游戏”(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的那幅主题图,教材编写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加法算式,引导学生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从而比较出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对教材的重新认识后,觉得教材的主题图虽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开放度,但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该主题图对计算有过多的暗示.

在之后自己的教学中,我对主题图进行了改编,设计了一个小猴爬树摘桃的主题图. 教学过程如下:

多媒体呈现主题图:一棵桃树下,一群猴子在玩耍,数一数总共有几只?

生:6只.

师: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

师:小猴子可调皮了,你看——(出示课件)

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1:树上有几只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因为2+4=6,所以6-2=4. (播放:树上的猴子在树上与大家打招呼)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根据一幅图列出两加两减算式,并明确其内涵)

问题呈现后进行小结: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就是另一个加数.

主题图改编后有两方面的优势:(1)问题呈现有了现实意义. 6只猴子在地面上做游戏,其中一部分猴子爬上了树,现在地面上还剩下2只,请思考“树上有几只猴子?”表述很自然,于是让学生对数学的题意理解更深入,接着灵活地来计算,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 (2)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式,减法是依照加法来的,而并不是根据特定的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其实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认识要建立在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上,并不仅仅让学生想加法算减法,对算式的理解很重要. 如果运用上述主题图,学生在求一部分的时候,能够算出那一部分为多少,但在列式的时候总会列成加法算式,主要因为学生把算式和计算完全混为一团,原主题图过多地强调看加算减,强调了计算.

二、合理把握呈现方式

案例2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前后”的那幅主题图,教材编写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观察“森林运动会”,让学生充分地来表达“前后”之间的关系.

如果教师在教学当中马上出示整张主题图,那么学生就错失了主动参与的机会,儿童的想象和创新的思维就无法激发出来. 显然课堂上的生成也就没有了,学生的表述也过于固定. 其实主题图的呈现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通过修改主题图,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师:今天,森林里在开运动会呢,参赛选手知道是谁吗?

(出示小白兔、松鼠、乌龟、长颈鹿、蜗牛)在比赛前你最想对它们说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在同学们的鼓励下,小动物们肯定会在比赛中表现得更加出色,他们已经站在最前面,你能来预测一下他们的结果吗?

(二)呈现材料,引导探究

学生交流,反馈:

(教师把结果排在黑板上)

师:你为什么觉得是这个结果?

生1:长颈鹿最高所以在最前面,……

师:这时候长颈鹿在——

生1:最前面.

师:小松鼠在——

生1:长颈鹿的后面.

师:他的后面又是——

……

师:还有不同的结果吗?

(教学过程同上)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完成主题情境的导入后,便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呈现学习材料. 这些结果既是原有教材主题材图内涵的体现,又是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展现,更是学生原有思维的现实呈现. 真正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课堂教学上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应该是丰富的,便于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的”的意图. 教学中,学生成了学习材料的呈现者、数学问题的发现者、数学活动的体验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学习材料长颈鹿猴子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习材料
党史学习教育四种指定学习材料少数民族文字版出版发行
不要小看长颈鹿
长颈鹿的烦恼
男猴子和女猴子
淘气的猴子
猴子出海
长颈鹿
长颈鹿
永远的新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