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点读书的自由
2017-01-07唐金龙
唐金龙
在重点中学上高二的外侄到我家来,说要借20本书。问为什么,他说学校要创示范升级校,班主任要求每位学生从家里带20本书到学校去,而且不要教学参考书,只要一般文学、自然方面的图书,以凑齐图书馆藏书的数目。
我问小外侄,学校图书馆让不让他们看书。他说一般不能看书的,因为老师认为那样耽误学习,不鼓励他们借阅课外书籍看。而在家里,家长也不允许他随意看课外读物。作为语文教师,我觉得不是滋味,自己的外侄尚且如此,我只要想一下,就知道其他孩子是什么境况了。
曾看到《中国教育报》的一篇专稿,心里特沉重。近一个版的内容讲述:智颖黎,13岁的一个小女孩,在她小学二年级时,有一天突然生了病,于是请假回家。在家里,她一边治病,一边躺在床上读书,并读完了名著《一千零一夜》。随后,智颖黎发现,生病虽然是一件坏事,但生病后能静下心来读书,却是一件难得的好事。智颖黎病好后依旧上学读书。可是,没过多久,她向母亲提出要求想请病假在家读书。母亲好奇地追问女儿原因。智颖黎说,课堂上老师教的,该做的都做了,该会的都会了,就是想多找些时间读些自己喜欢的书。经过慎重考虑,智颖黎的母亲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同意女儿的建议。就这样,她给女儿写下了第一张假病假条。
从那天开始,智颖黎给自己制订了读书计划,每周请假一天,用来读书。到了小学三年级时,每周请一天假满足不了智颖黎的阅读欲望。智颖黎和母亲便增加了请病假次数,有时一周两次,有时两周请五次。据不完全统计,在小学6年时间里,智颖黎的母亲共为女儿写过100多张病假条,而这期间,智颖黎读完了包括世界名著、中外名人传记等类型的书籍近400本。其间,还读完了《史记》《资治通鉴》《上下五千年》《世界文明史》《世界历史之谜》等历史书籍。
小颖黎这样的举动,丝毫没有影响到她的学习成绩。据老师说,她的语文成绩在班上始终名列前茅,数学考试每次都在95分以上。
《中国教育报》配发评论说,除了对这位小朋友父母的开通表示赞赏外,我们尤其感到困惑:孩子们上学本来不就是为读书而来吗?怎么读书成了地下活动?我们并不赞成孩子们都请病假说谎来赢取课外阅读的时间。但这的确是个问题——是谁剥夺了孩子们读书的时间?
没有阅读的世界对孩子来说是灰色的。
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最近对欧美、亚洲等地区的总共34个国家的3万余名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有关阅读能力的调查显示:美国孩子名列榜首,接着是瑞典和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孩子,再后是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孩子,而平均得分偏低的是伊朗和科威特等西亚国家的孩子。
美国学生拥有超强阅读能力的有力例证之一是:同样是在四年级学生中,能阅读中等难度的成人报纸者在美国孩子中比率高达78%,能阅读难度较高的文学名著者比率达46%,比国际平均水平分别高出了27和21个百分点。此外,美国孩子的阅读面也比其他国家同龄孩子要宽,涵盖了《圣经》、外国古典名著和较浅显的科学理论文章等,而此类较深奥的作品,其他国家的孩子往往要再过两年才有能力开始进行系统的阅读。美国孩子的阅读能力之所以这么强,主要是因为高达65%的孩子每星期能得到至少6个小时的阅读指导,而国际平均水平仅为28%。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而国际平均水平仅为78%。
当然不能说美国就怎样的好,但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他们在对待孩子阅读上的态度与我们相比是有很大区别的。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正是这样的区别才导致我们的孩子在今后的发展上显得后劲不足。
所以我要说,给学生一点读书的自由如何?让他们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在快乐中读书,并在享受读书的乐趣中提高自己。
近日参加一个高考研讨会,听说了这样一件事。某地的一所中职学校由于没了生源,学校便决定改制成普通高中。一位原本教政治课的教师被安排教语文课,虽然自己没教过,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勉强答应了。因为这所中职学校的图书馆藏书比较丰富,他便每个星期安排第三节课让学生在图书馆看书,只在课堂上给学生上两节课本内容。可到了高考时,他所教学生的语文成绩却意外高于其他一般学校。
当有学校到他那儿取经时,他一开始还不敢说自己是怎么做的,生怕受到处罚。
现在,老师、家长都怕学生看课外书,主要就是怕影响了学生的考试成绩。那么,我们的考试方式可否改变一下?在当今现实状况下,取消考试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能做到通过考试这一“指挥棒”来调节读书的取向,让那些善于读书,阅读面较宽的学生能在考试中领先,而让那些只死啃书本的人考不出理想的分数来,人们自然就会改变对阅读的态度。
这一天何时能来到?◆(博客链接:http://tangijnlong.blog.edu.cn/home.php?mod=space&uid=15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