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亦有声 爱亦无声
2017-01-07刘伟林胡波波
刘伟林++胡波波
她从不言弃,用慈爱打开残障孩子飞翔的翅膀;她轻叩孩子的心扉,爱抚孩子,引导孩子,激励孩子,守护着心中那一泓清泉。大爱至亲,不是亲生骨肉,胜似亲生骨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爱亦有声,爱亦无声。
19年,在时间的长河里,也许不算漫长,但在教育生涯中,却是一名女教师从桃李年华到不惑之年精彩演绎的耕耘历程。九江特殊教育学校的吕余锋就是这样一位老师。
“看着他无助的样子,我心里很不好受”
1997年,怀揣着教育梦想,吕余锋从九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任教于都昌县南峰中学,2004年底又转入铁路中学。在普通学校从教的9年里,吕余锋渐渐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同时也更加热爱这份教育事业。她本以为自己会在普通教育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然而,一次偶遇,她的人生有了转折。
2006年,吕余锋到南昌办事。刚出火车站,就看见一个大概15岁左右的聋哑男孩站在出站口,面色焦急,冲着来来往往的路人不停地打手势,看样子他正在问路。从他身边经过的人有的放慢脚步,试图了解男孩手势表达的意思,却没有一个人能懂。看到一个个转身离去的路人,男孩眼中写满了无助。
“望着这一幕,我当时就想,如果我能读懂他的手势,或者可以简单地和他交流,也许就可以帮到他了。看到他那样无助,当时我很心痛。”
就在这一年,吕余锋所在的学校被收编,在分流进入普通学校还是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这两个选择中,她选择了后者。“也许我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是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尽己所能帮助这群可怜的孩子们。”
从普通教育到特殊教育,吕余锋说这是她职业规划里的意外,却是人生遇见的精彩。
“浇树要浇根,教人先教心”
到特殊教育学校上的第一堂课,吕余锋整个人是“懵的”。
孩子们的特殊性决定了上课形式的特殊化。第一堂课,吕余锋备好了课,作好了相应的手语准备,自以为准备得很充分,但是真正到上课时她发现自己只能硬邦邦地用手语讲已经备课的内容,无法和学生进行课堂上的沟通和交流。看着孩子们满脸的疑惑,吕余锋内心充满了挫败感。她想过放弃,想过离开,但孩子们真诚的眼神和纯净的笑脸一次次把她留下。
虽然在正式教学之前,吕余锋打好了一些手语基础,但手语知识依然匮乏,上课还是很死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吕余锋下定决心学手语。她利用课间十分钟,和学生用手语交流;中午时间,她也会去学生宿舍,这样一来既可以了解学生最新的状况,还能练习手语;课余时间,她更是手语书不离手,同事们都觉得她“简直是疯了一般学习手语”。
坚持一个多月后,吕余锋终于基本解决了手语问题,她可以在课堂上熟练自如地使用手语与学生交流。“这是孩子们接受我的开始。”吕余锋说。
无声的世界里,孩子们更显得自卑、敏感,因此心理十分脆弱、缺乏安全感。特殊教育的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走进他们心里,取得他们的信任。
班上女生谈媛媛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随母生活,有时病了无人管,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失落、自卑感,自暴自弃。有时逃学,有时甚至偷母亲的钱外出吃喝玩乐,母亲对她满肚子怨恨,时间一长也就放任自流。吕余锋了解这一情况后,关心呵护她,时刻关注她。多次找她母亲谈心,要求其改变教育方法,给予女儿温暖,同时还和她父亲取得联系,请他尽到父亲的责任。通过沟通和努力,谈媛媛重新获得了健全的父母亲情,她的人生也走入正常的轨道。有一次谈媛媛半夜阑尾发病,吕余锋接到生活老师打来的电话后,立即赶到学校把她送往医院,待其做完手术返回病房,又一直陪伴到天亮。随后的几天里,每天端水送药,直到谈媛媛病愈。出院那天,看着赶来的爸爸妈妈,谈媛媛搂住吕老师激动地说:“吕老师,你就是我的妈妈。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实际行动报答您。”日记中她写道:“在吕妈妈身上,我感受到了温柔的母爱,学校是个温暖的大家庭,这里充满阳光,充满爱,我爱这个学校。”
吕余锋意识到,由于身体上的情况,聋哑孩子不容易去相信一个人,但是如果信任了一个人,这份信任将更为坚固和久远,“我们属于封闭教学,平时孩子接触最多的不是父母,而是我们这些老师,我们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2014年,早已毕业的熊修勇的家长找到吕余锋,希望她帮忙前往星子县老家劝劝孩子。原来这位学生毕业之后,与未婚妻有了孩子,但是就在结婚前夕,他突然拒绝结婚,家人弄不懂孩子的心思,也没有办法劝说孩子改变主意。在一筹莫展的情况下,家长想到了孩子的老师吕余锋。
熊修勇对吕余锋是信任的。他在校期间曾摔断腿,父母无法脱身来照顾,是在吕余锋悉心照料下,才慢慢康复的。虽然学生已经毕业,但是在家长的请求下,吕余锋还是来到了星子,了解实际情况并进行劝说,前后去了好几次,熊修勇终于改变了主意,如期结婚。
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九江特殊教育学校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从学前康复到高中班的所有学生都住校。他们中年龄小的只有6岁,远离父母,时时需要教师的陪伴。教师不仅要负责聋生的学习,还要负责聋生的生活,特别是刚进校的顽劣好强、缺乏温暖、孤独自卑的聋生,其言行举止、点点滴滴都需要教师来疏导。
吕余锋常这样要求自己:真心热爱所有的聋生,把优生、差生都当作自己的子女,给他们父母般的爱。为了做到这一点,她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班上每一个聋生的家庭,了解他们的心理和其他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吕余锋说:“浇树要浇根,教人先交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不管学生心理有多少障碍,只要你走进他们的心里,对他们付出无私的爱,让他们在生动活泼的集体生活中,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他们就会把心交给你。”
“他们除了听不见,不比普通孩子差”
哑孩子是由于失聪而造成 “有口不能说,有话不能讲”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语言能力往往被忽视。吕余锋在实践中发现,聋生进学校前,没有接触过拼音,声带也没有锻炼过,因而发音极不标准。于是她在语文教学中,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拼音教学、语言康复训练当中,摸索出了“口型定位教学法”,实践完善。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张大口形一遍一遍大声范读,耐心纠正学生的发音。一些聋生也终于可以简单发几个音符、说几句含糊的话了。“铁树开花,哑巴说话”,证明了“口型定位教学法”的成效。
在之后的教学中,吕余锋更以百倍的努力投入口语教学中。她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发音部位发声,有了发音的意识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她让聋生反复观察老师的发音方法,必要时让聋生用手感受老师和自己发音部位的震动(聋生的一只手贴在自己的喉咙上,另一只手贴在老师的喉咙上,通过声带的震动来感受发音的不同);她引导学生反复练习口型定位,如“爸爸妈妈”的教学:让聋生一只手的食指贴在老师的嘴唇上,另一只手贴在自己的嘴唇上,发“妈妈”这个音时,嘴唇会震动,而发“爸爸”这个音时就不会震动,这样聋生就容易分辨了。当孩子的父母来看望孩子,听着自己的孩子喊“爸爸”“妈妈”,说“我们一起回家”时,他们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吕老师,您真行,太谢谢您了!”
九江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危柏云说:“办特殊教育,最需要的是社会公德心和爱心。上帝给了这群孩子不幸,他们理应享受更多的关怀和关爱。吕余锋师德高尚,她培养出的孩子都有着健康的心理。这对聋哑孩子来说是一生的财富。”
19年来,吕余锋一直在语文教学一线,这期间有10年的德育处工作经验,10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培养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养成了遇事不含糊、办事不拖拉的工作习惯,也成就了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她坚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聋生留下较深的印象,严格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来影响聋生。
每年4月份,学校都要选送一个节目参加九江市中小学城区汇演。吕余锋觉得压力非常大:特校孩子听不见音乐,教起来难度很大,一个动作健全的孩子教一两遍就会了,而听障孩子有时要教上几十遍。于是,她从一开学就着手准备,在正式排练时,她总是牺牲课余时间,每天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没有休息日、节假日,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刻苦训练。女儿上初中,正是学习的关键时期,训练期间,女儿无人照看,她只好把孩子带到学校来,让她独自在办公室做作业,有时候,等她晚上10点多钟从舞蹈房训练回来,女儿已经趴在办公桌上睡着了。每每看着女儿如此模样,她的心里就有说不出的心酸。“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辛苦的排练,每年的城区汇演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今年的舞蹈《唱支山歌给党听》又获得了2016年中小学城区汇演综合类第一名,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博得了社会的肯定、家长的好评。
面对残障孩子,她从不言弃,总是用自己执着无私的爱去影响学生、激励学生、教育学生。她常说:“当教师,特别是当特教教师,工作是琐碎细微的,没什么惊天动地,也不能成名成家,但她愿坚守特教讲台,坚守残疾学生,守护心中那一泓清泉。”她身正为范,用爱心打开无声之门;用自己的言行做成同行的典范,用最美好的青春诠释了“要使教师成为残障学生人生中最亲近的人”的真谛,为折翅雏鹰的腾飞插上理想的翅膀。
多年与聋哑孩子接触,吕余锋知道,这些孩子拥有同样美丽和纯洁的心灵;他们的世界虽然没有声音,却依然有对绚烂生活的向往,“他们除了听不见,不比普通孩子差”。
目前,吕余锋教的是高三年级。到明年,这些孩子就要毕业了,他们中很多将直接进入社会工作。吕余锋打从心底希望,这些孩子能在无声的世界里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生活。“希望社会各界不要歧视他们,而是平等看待他们,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希望相关部门多关注这个弱势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吕余锋呼吁道。
由于教学成绩突出,吕余锋先后获得江西省特级教师、江西省骨干教师、九江市“德艺双馨”育人楷模、九江市“第二届百姓心目中的好老师”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