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抢“黄金座位”当心适得其反
2017-01-07张玉胜
张玉胜
新学期开始时,记者对成都市部分小学进行了走访,发现大多数小学一年级班主任都遇到同一个问题:班里孩子的家长,悄悄找到教师,或直接或委婉地要求安排个中间座位。调查显示,30位班主任中,有25位表示:每班都有对座位有特殊要求的家长,且孩子年龄越小,家长要求越多。(9月1日《成都商报》)
“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以孩子身体、习惯、自控力等五花八门的理由,希冀得到班主任的特别关照与特殊安排,反映出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疼爱。这种“护犊”之爱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怎奈这“黄金座位”有限,班主任教师又如何忍心看人下碟、厚此薄彼?“座位一周一换”或不失为相对公允的排位之策。不过,在笔者看来, 与其争抢“黄金座位”,不如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黄金动力”。
其实,不偏不倚、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当为教师从业履职的操守,“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应是每一位教师的教育理念。况且,以笔者曾任多年班主任的体会,越是座位靠边或靠后的学生,越容易进入教师关注与监督的视野。试想,如果教师听任家长的“择座”诉求,拿“黄金座位”做交易谋取私利,不仅有辱师范,也必有损教育公平。
教师们或可以用技术性手段摆平由“黄金座位”稀缺引发的分配不公,可破解萦绕于家长心中的“择座”情结,还需切实矫正其认知误区。“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孩子爱不爱学习,学业成绩好坏,关键要看孩子是否有求学求知的欲望与热情。家长潜移默化的引领和言传身教的示范至关重要。除孩子确需予以照顾的客观条件外,家长不应向教师提出过多失当的要求。家长过度在意座位优劣的情感诉求,传递给孩子的只能是信息上的误导。这对孩子的品格培育和健康成长有害无益。当有一天孩子真的把学习不好的缘由归咎于“座位不好”时,家长岂不自食其果?
走出“座位”之争,走进孩子心中,方为家长的明智之举。◆(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委老干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