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部件谋变图强与创新机会
2017-01-07
零部件企业如何看待整车厂的未来发展方向?面对不断变化着的竞争与合作新态势,零部件企业将如何应对?他们又是如何适应汽车产业发展的智能化、电动化、电商化和共享化这新四化?
5月7日,第八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六位零部件行业大佬就“零部件谋变图强与创新机会”主题展开一系列深入探讨和对话,分享了对各自企业以及产业发展的分析及思考。
他们是德尔福中国总裁杨晓明、德韧汽车系统集团副总裁兼亚太地区总经理程杰、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祥伍、深圳得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建民、Dunville international董事总经理魏威。
这场分论坛的主持人是汽车商业评论顾问、特雷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茅晓鸣。
他们是谁
茅晓鸣(汽车商业评论顾问、特雷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大家好,最后一场的主题是零部件谋变图强与创新机会,我本人的职业生涯中有18年的整车历史,3年的零部件历史,汽车四大工艺我管过三大工艺,所以说血液里更多的是整车。
我觉得整车有血有肉,它的血和肉就是零部件,没有零部件构不成整车,汽车产业这个舞台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下面请每位嘉宾介绍—下自己。
魏威:我是Dunville international的魏威,我们是做人才询访的。
杨晓明:我是德尔福中国总裁,德尔福是一家零部件系统运营商,主要产品包括安全、绿色、互联三大方面的零部件,感谢中国汽车市场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德尔福来到中国已将近25年了,去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到30亿美元,感谢中国改革开放和汽车市场给我们带来的机遇。
刘祥伍:我是盛瑞传动董事长。我是汽车产业中的新兵,主要生产8AT变速箱,我们用了8年时间研发成功,也刚刚投放市场,目前在市场上已经达到6万多辆的规模。
邱建民:我是得润电子的邱建民,我们是2006年上市的中小板上市企业,原来是做消费类电子,现在主要做汽车电子、车联网和新能源汽车的驱动板块。
程杰:我是程杰,任德韧汽车系统集团任副总裁兼亚太地区总经理。我们主要做汽车换挡系统,另外还有轻量的结构件系统和车身系统。
整车将来的方向
茅晓鸣:我们这个团队很有特色,首先是多元化,我们有知名跨国公司的老总,也有知名的本土化企业的老总,还有所有业务部门离不开的人力资源,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思想碰撞。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下一步,前面我们听了很多整车厂在讲下一步是怎么样的,我们非常想知道零部件企业,这些制造汽车的血和肉、神经、血管的人是怎么看待整车将来的方向。整车未来创新的方向到底在哪里?
杨晓明:我的观点是不论是整车企业还是零部件企业,未来一定是市场引领未来。比如德尔福也经历过很痛苦的时期,我们经历过美国的整合,2011年我们整合完了之后重新上市。
当时我们也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到底德尔福将来是什么?之后我们就把方向列为三个方面,就是绿色、安全、互联,当年互联网可不像今天那么热。
今天我们看到有一些颠覆性的企业进入到造车行业,但实际上也是在沿着绿色、安全和互联这三个方向走。不管是政府的要求,还是消费者的要求,污染问题都带来了很多的商机,所以要绿色;客户开车需要安全;最后是汽车互联网,怎么让整车成为互联网系统的一部分。
茅晓鸣:非常感谢杨总的观点。刘总,你代表本土化的知名企业,谈谈你的观点,整车会往何处去?
刘祥伍:我们零部件企业是为整车服务的,零部件必须跟着整车走。9年前,也就是2007年我们开始研发8AT自动变速器,当时中国本土一款自动变速器也没有,全部是外资、合资产品。
当时中国每年要从国外进口自动变速器的贸易额将近60亿美元,到2015年这个数字达到90亿美元,所以我们就看准了这个市场。
我们用了8年的时间研发出这款产品,现在已经投放市场了,这款产品的特点是高效、节能、舒适。但是8年之后,中国市场也在发生变化,现在国家的法规、油耗标准又向我们零部件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零部件企业永远跟着汽车,汽车跟着国家的法律和市场的发展,所以,汽车行业创新是永远的主题。
茅晓鸣:零部件跟着整车,整车跟着市场和国家法规。刚才刘总说零部件企业是服务于整车企业的,整车厂跟着法规变化,我非常理解刘总辛辛苦苦8年打下的8AT的江山(笑)。谢谢你的高见。有请邱总。
邱建民:得润是从电子行业转过来的,原来在手机、电脑零部件方面的市场份额做到很大。2000年根据我们的战略发展转型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在做的过程中发现这个行业的技术门槛比较高,国际上那些很大的公司,我们很难跟他们竞争的。所以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跟国际先进企业进行合作。
我们跟德国有一百多年历史的Kromberg合作,通过跟它的合资,进入到国内高端市场,我们在中国合资品牌的主机厂配套里,在大众、奥迪等厂家那里取得了不错的市场份额。我们也有这个实力和德尔福争天下了。
随着现在汽车产业的发展,智能化、新能源的机会来了,所以我们把握住了这个机会,2014年通过并购,得润收购了意大利的Meta公司,它有全球最领先的新能源充电模块技术,在国外是给奔驰、宝马供货的,同时它又是全球最好的车联网公司,给各大保险公司提供技术服务。
通过这个并购以后,我们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引入到国内来,效果非常好。
现在大家也知道智能驾驶非常热,我们在跟全球知名的Mobileye公司谈判,前不久顺利签约,已经开始涉足智能驾驶。我们就是通过收购、合作、合资这种形式进入高端市场并进行转型升级。
茅晓鸣:我很期待邱总告诉我他的梦想,他是充满激情地去航海,去驾飞机,你的梦想是不是以后要让汽车发展到九天揽月,下海捉鳖呢?
邱建民:我也是这种性格。我对这种新兴的东西很好奇。
茅晓鸣:希望把你的激情带给整车企业。
邱建民:我们天不怕地不怕的这种精神,这种勇敢的精神也得到了欧洲的合作伙伴的认同。我觉得并购也好,合作也好,实际上最重要的是文化,大家认同这是最重要的。所以,虽然有些中国的土豪很有钱,他可以买下很多,但是不一定能很好地融合,不一定能拧成一股绳。
程杰:关于整车怎么发展,我觉得有三个方面:
第一,整车会走向平台基础上的个性化。个性化不一定是人的个性化,也可能是市场的个性化。
大家都知道在欧洲一般车身比较小—点,但是发动机比较强劲,这是欧洲的消费习惯。在中国市场你会发现整车空间很大,但是发动机很小。所以很多国外车型引进到中国以后,本来最小匹配2.0升的发动机来中国就变成1.5升了。平台基础上的灵活性和个性化,以及单个市场的个性化是正常发展的一个趋势。
另外,今后汽车更多向电子化方面走,目前汽车电子部分在整车的成本上才到30%左右,再过五年到十年可能会占到60%甚至70%左右。汽车电子是—个跟个性化有关的东西。
另一个电子化的原因就是目前各大车厂都在走人机对话的路线,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能够更新。更新是什么?今天大家都是拿iPhone6+,如果今天有人设计一个汽车的话,等那个车设计完走向市场的时候已经是苹果8的时代了。所以汽车的电子化就造成它的很多东西—定要升级,这是各个主机厂和做电子零部件的企业都应该重视的。
第三是材料的变化,我们现在已经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复合材料、航空材料用于汽车,因为材料成本降下来了,比如我们做车身结构方面更多开始采用钛合金、铝合金,强度大重量也轻。
茅晓鸣:你谈的个性化是个趋势,还有整车的电子化、轻量化。汽车商业评论就很善于总结几个化。
程杰:无论你的车用的是什么系统,上车后你把手机和车一连接,你手机上的很多东西都可以下载上去。当然随着这个趋势的发展,汽车隐私的问题也会暴露出来,很多人不希望知道他的车在哪里。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茅晓鸣:对,手机和车连接起来,以后如何让消费者相信你为他们保障隐私安全,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魏总,你从人的角度讲讲。
魏威:因为我们是做通用件的,在座的每一个产品都离不开人。
茅晓鸣:长安汽车徐留平徐总上午从人性的角度谈整车,你谈谈你的高见。
魏威:以上的观点我不是很同意。我为什么不同意呢?当我们把汽车当作一个工业产品、流水线产品来看的时候,汽车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不管是零部件也好,整车也好,都既可以很性感,又可以很动感。
今天我们已经激辩了一上午“下一步”,未来互联网化也好,轻量化也好,汽车四化也好,但是如果我们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我们只需要认识到一个道理就好,就是没有产品的汽车公司都是耍流氓,都在强奸消费者。
为什么?因为不管这个汽车品牌是什么品牌,谁如果能造出来25万块的特斯拉,谁就是这个市场上的绝对赢家。
我们不要沾沾自喜我们怎么样,我们的情怀,我们Made inchina的质量怎么好,虽然是自主品牌,但是在这个自主品牌的包装下流的都是外国的血液。我们的变速器,我们的发动机,很多零部件都是外国的。
说得比较直接一点的话,我们本土还没有制造出宝马品质的水平,为什么没这个水平?因为我们没有设计和制造出这种产品的人才,就好比是这个土地生产不出这个土壤的道理一样。
大家为什么不相信中国的牛奶?最后追溯中国牛不行,为什么牛不行?养牛的人不会养。所以,今天如果我们没有比肩特斯拉、宝马、奔驰的人才,没有比肩外资企业的人才,我们拿什么跟人家拼?
零部件有无可能与消费者直接互动
茅晓鸣:你的观点很有挑战性。我试图总结—下,魏总的观点是造车以人为本。
我们考虑未来汽车发展方向的时候,还是要多听—下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的意见,看看他们最期待的汽车,知道他们最想要什么。
刚刚说到整车,零部件自然把整车作为一个载体,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有没有零部件企业能够直接和终端消费者沟通?让最终的消费者参与你的产品开发,先了解他的需求,然后再开发产品。有没有可能性使我们零部件站在整车的前面,和最终消费者直接互动?
杨晓明:实际上,零部件得跟着市场走,不能说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刚才刘总提到目前的市场就是整车厂带着零部件走,不是零部件企业想不想,而是市场要求必须要这样。关于零部件厂有没有办法逐步跟终端客户直接接触,其实现也正在发生,因为市场要求这样改变。
我举一个例子,德尔福有一个部门是售后服务部门,对接的就是终端客户。以前我们的渠道只是专门对4S店和OEM整车厂。目前变化了,已经开始有终端客户直接找我们要产品,这个时候我们就自然而然开发了手机APP,开始在网上销售产品,这个变化是一个我们以前想都想不到的。
随着市场的发展,零部件企业直接跟终端客户打交道的机会变得更多了,也是市场发展的一个趋势。
程杰:我也试图发表一点可能天方夜谭的观点。零部件和终端客户的关系问题其实有很多先例。比如终端客户买波音公司的飞机或者买空客公司的飞机,就需要另选发动机的。
我们再把时间倒回去往前—点,以前买电脑都是到店里买现成的,后来戴尔最早提出可以自己选择电脑硬件,多大的硬盘,多大的CPU,什么样的屏幕,大概有40个选项都可以独立选。
所以我们并不奇怪将来某一天,会实现汽车的发动机可以选,变速箱可以选,现在在美国选购特斯拉的时候很多零部件是根据你个性化来独立选配的。目前在中国这个事情还没有,现在买车只有低配、中配、高配之分。
也许将来有一天会实现汽车零部件可以自选,到那个时候零部件企业再跟客户做工作,我希望你选我的变速箱,我希望你选我的空调系统,就像现在买飞机可以自由选择一样。
邱建民:要跟用户直接对话不能越过整车厂商,要跟他们商量。比如我们有个产品要装在整车上,这个产品是一个盒子,功能是为保险公司收集用户的行车信息,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车主的驾驶情况来收取保费。如果发生事故之后,我们可以第一时间通知救援,同时这个盒子可以记录这个事故到底是怎么出的,避免骗保情况的发生。
茅晓鸣:这样的信息怎么沟通?
邱建民:后台可以跟保险公司和车主连在—起。我们可以和整车厂分享这些大数据。
茅晓鸣:厂家多了和客户沟通的渠道,双方都很开心。这样一个信息系统,可以让沟通变得短平快。刘总在这方面有什么高见?
刘祥伍:汽车厂跟着国家的法规,消费者需求去发展,零部件厂商可以起到引导性的作用。比如混合动力和新能源汽车,到底先走哪条路线?现在整车厂也很茫然。
大家都知道混合动力是一个过渡,目前混合动力有5种了,P1、P2、P3、P4,还有双电机,到底选哪一种,厂商也不知道选哪一种比较好。这个时候零部件企业就可以为整车厂提供包括电机、电控、电池三电系统的完整的解决方案。
电动车领域,现在中国汽车厂商远远达不到特斯拉的水平,但是中国人还是很聪明的,我们可以从国外把先进技术引进而来,通过自己的队伍消化吸收并改善。我还是相信中国的自主企业,民营企业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和合资企业一决高下。
实验室里合作,展厅里竞争
茅晓鸣:今天有一个主题叫合作,我自己有一个很深的记忆,十多年前丰田北美公司的高层在美国讲话,他说丰田和通用在实验室里合作,在展厅里竞争。这就是合作和竞争的关系。
今天在座的大佬们怎么看待当前的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的变化,怎么看待未来是竞争或者合作发展方向?
魏威:未来汽车行业的互联网化,只能够让整个竞争的格局更加透彻和清晰,而不会淡化。这些年来我们—直在提弯道超车,但是没有听到过所谓的人才弯道超车战略。我认为决定汽车产业,决定零部件产业的竞争格局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人。
茅晓鸣:如果没有人的话,概念就只是概念,谢谢你的提醒。
杨晓明: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应该是相互学习,合作共赢的关系。为什么是相互学习呢?我们一谈到本土零部件企业,就有一种很弱势的感觉,其实有些优势外国企业也在学我们,只是我们没有注意。
比如本土企业对市场反应速度的灵活性,本土企业做一个投资决定的速度是跨国企业根本不敢想象的,所以跨国企业也在学。
魏总说的人才,这是一个深层的问题。弯道超车比较困难,难在创新的能力。创新有需要一定的积累,特别是需要高端人才。就像刚才邱总提到的,他的企业已经开始大量吸收跨国企业的人才了。
实际上,面对下一个阶段的竞争,我觉得取决于三个方面:对市场反应的速度、人才和创新能力,我相信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本土企业,谁能在这三个方面走在前列,谁就会更快成功。
邱建民: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前提是要有实力,没有实力根本谈不上合作,跨国公司很强势,因为他们掌握了技术和人才。所以我们现在要通过资本并购,通过搭建高端平台吸引更好的人才,如果没有这样的平台,就找不到高端的人才。
我觉得吉利李书福如果不收购沃尔沃的话,他的吉利也不会有今天的影响。现在资本市场给我这么好的估值,我们就要大胆地去用资本的工具,找到最好的企业和最好的技术,然后通过并购把他拿过来。
对于得润来说,我们这些年在国外一些大项目上的打拼,对国外那些一流的企业有所触动,优秀的人才也开始注意到我们。所以,我们通过走出去积极参与竞争来扩大我们的影响力,来吸引最好的人才。
茅晓鸣:邱总谈到了撬动资本的杠杆,用并购的方法吸引人才。我认为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竞争是常态。
刘祥伍:竞争是永远存在的,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存。合作的前提是首先自己成为强者,要不然谁和你合作?为什么说竞争才能生存?竞争是为了创新,创新也是为了生存。
为什么我同意强强联合呢?比如我刚才说的混合动力汽车方面,我们可以和生产三电系统的企业强强联合起来,为整车厂提供整套的三电系统和变速箱系统。
程杰:首先是要跨过这些标签化的东西。现在跨国公司也好,民营公司也罢,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些标签未必适用不断发展的时代潮流。任何一个零部件公司,要想成为一家成功的汽车零部件公司,都得让自己成为一家跨国公司。
关于竞争和分工的关系有两种,—种是中国式竞争,还有一种是美国式竞争。这儿开了一家加油站,你在旁边再开一家加油站就是中国式竞争的模式。在加油站旁边开一个便利店,开家食品店,再开家快餐店,这就是美国式竞争的模式,是合作共赢的。
我个人认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大趋势是分工。未来并不是一家公司什么产品都有,他只专注一类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就够了,公司与公司之间通过这样的分工来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最后,我觉得弯道超车的概念也有点标签化,不要—看到弯道就定性为超车,弯道也有可能落到后面。至于合作的前提有两条,第一要尊重知识产权,没有知识产权的尊重,合作就不要谈。第二就是契约精神。
茅晓鸣:有竞争,有合作,在市场规则的基础上,有契约的精神,注重知识产权。
魏威:我非常认同程总的提法,未来整车厂和整车厂竞争,会慢慢过渡到整车厂所构建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过渡到这家整车厂所构建的生态系统和另一家整车厂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
现在很多有前瞻性的公司已经不光是为自己的明天而战,同时也为自己明天的生态系统而战。未来一家企业的成功概念将越来越模糊,而你自己的生态系统的成功才叫真正的可持续的成功。
茅晓鸣:谢谢。今天我们谈的题目虽然不是很多,但大家都分享了非常有价值的观点。汽车零部件这个产业在整个汽车产业的竞争和合作的环境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符合市场规律,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尊重知识产权和契约精神的前提下,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开展良性的竞争与合作,有助于中国的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