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时代的高中政治课案例教学研究

2017-01-07王心彤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政治教学信息时代挑战

摘 要 时代变迁,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改革的重点对象,伴随着现代社会对知识与技能的看重,教学方法也随时代发展呈现新的变化。信息时代的强势崛起对案例教学是一种滋养,更是一种挑战。案例教学独具内涵与深刻价值。从广泛运用到深入教育领域,案例教学不断获得认可,至今仍占据重要位置。案例教学具有丰厚底蕴,从哲学、教育学以及时代与社会三个角度回溯案例教学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对案例教学解构的同时更意味着对现实的启发与重塑。

关键词 案例 政治教学 信息时代 挑战

一、案例教学概论

案例教学从最初广泛应用于职业培训直至现今被引入教育教学实践,已经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意义与成果也在不断深化、完善。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案例教学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这种教学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与高期望,更是不同于传统课堂的讲授方式。

1.案例教学的内涵

案例教学是通过选取恰当的对象作为教学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形成良好认知的一种教学模式。早先的教育手绘海报曾生动地展现了案例教学的雏形,学校的人文课本也多以生动案例引入教学内容。回溯源头,针对案例教学的确切释义学界观点不一,但都对案例教学给予实效性指向,承认案例之于教学的独特价值。在实际的教学运用中,教师往往注重案例的形式而忽视本质,使案例没有真正实现其价值。

2.案例教学的相关理论基础

伴随着现代社会对知识与技能的看重,越来越多的知识变得专门化、专业化,而这也渐渐成为了现代教育的追求。功利主义可以将教学里精致的预设达到极致,却不想没有给“教学过程”留什么机会,无疑给生成设置了某种限制[1]。而去技能化的自由主义极大地调和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案例教学在逐渐为适应新的可量化的教育服务的过程中发现,一种新的现代自由主义在建构,并且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自由主义鼓励一种理性的观点,即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过程的不完善,以一种近似温和、平衡的立场实现过程定向。在教学中,学生一旦受到某种压抑,就会报之以“厌恶”,长久以来又不能将内心的反感尽情释放,渐渐地便郁结心中,沉入无意识之中,伴其终生。传统的教育,为了加强意志,使得情感挨饿,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无疑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教育不怕学生产生“枝桠交错”式的思维,固定统一则注定走向人才培养的死胡同。长久以来的案例教学都在完美的预设与生成之中华丽拉开帷幕又婉转谢幕,学生对付教师的“固化思维”早已形成套路,答题可以有模板,但这并非技巧。案例教学恰似在囹圄中囚禁,任凭时代更迭。新的自由主义适逢教育改革的春风,大有一举打破牢笼之势,将案例释放给生活,回归本真。

时代变迁,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改革的重点对象。“任何时候,我们想要讨论教育上的一个新运动,就必须特别具有比较广阔的或社会的观点。”[2]从社会的广度看待时代变化,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并不足以证明时代的前进,其意义本身更在于产生一种人文变革的力量,推动教育改革,甚至是颠覆传统的教育模式,敢于突破,重塑教育价值。

信息时代充满多元色彩,教育也随着社会的极速前进而受到不可控的推动力驱动,前进疾驰。伴随着人们意识的觉醒,对于个体化利益的维护更显得小心翼翼,学校教育被要求先进、民主、效率与和谐,教学方法和模式也得到不断的开发和完善,新兴的案例教学也能够演变为多种不同的使用方法。各种教学竞赛扑面而来,迫使教师不得不运用更多样、更新潮的教学方法博得高分,带有功利色彩和作秀成分的赛课简直荒唐至极。对于案例教学,同样存在着另一个极端,案例陈旧、曲解与误用在课堂中屡见不鲜。简单理解,案例就是为了解释生活。但对多元丰富的社会文化进行选择却着实让教育者为难。因此,当案例教学生存在信息时代,唯有改变才得以谋得生存。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对高中政治课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

信息时代使大众传媒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对教育资源无疑是一种极大满足与深层滋养。案例作为教学可靠的支柱,更须要捕捉这个最恰当的时机,最大限度地获取与使用资源,满足教学、教师、学生与时代发展的需要。

1.案例背景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学生发展

针对2014年教材修订内容的回应,2015年高考政治说明在《经济生活》模块比前一年减少了1个考点,类似这样的变动每年都会发生,可近几年来针对教材中案例的变化却鲜有耳闻。科学与创新技术日新月异,案例背景在时刻翻新着,与时代前沿接轨才更能满足学生全方面发展所需。

生活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杜威曾强调过:“学校教育并非仅仅是为生活做准备,学校本身就是生活。”[3]维特洛克以建构主义的视角来理解案例:它为新知与旧识搭建起一座桥梁,帮助受教育者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将抽象繁琐的事物简单化。案例作为教育的内容,同时也承载着我们的思想与精神,丰富我们的内心感受,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案例总会变更。时代的发展,让我们领略更多书本外的知识,增长见识,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获得一种批判性思维,在这样的时代,懂得拒绝和排除,尤为重要。

现时代的学生具有强烈的个性,他们开放自由,具有批判精神,我们应该感恩时代,它让学生向着更自由民主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我们的出发点应该永远是学生的需要,而非制度化的要求,案例背景应合拍于学生所处的时代,合拍于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对一些被时代过滤掉的知识应作出相应的调整。杜威曾给出这样的教育信条:“如果不深入洞察个人心理的结构与活动,教育过程就是偶然和随意的。”[4]因此,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发展,提供一种有价值的教育方法。

案例背景,无非是社会生活的现实表现,对此韦伯曾意识到时代价值多元化的现实,在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坚持着自己的价值无涉论。“当理智的预言成了社会性表演,社会的烙印便被视为自身合理自主性的表达,真实的成就就此转变。”[5]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意识充分觉醒,个人主义和对自我的关注逐渐蔓延开来,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与案例的运用应该是普遍化的、基于时代要求的,但这还远不足以成为最好的教学范本,这种“普遍”与“个性”的完美结合,还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个人魅力与无穷的学术功底,而唯有永远跟随学生发展变化的案例才是永恒不变的教学支柱。

2.案例价值要回归信息时代的教学内容

案例有价值,无疑是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讲求一种有效性的达成。当前的学生为了中考、高考,学校墙壁上到处可见“坚持”等激励标语,这种强硬的制度在步步紧逼,学生的自觉性多半是靠外力维持,从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看,也许依靠“坚持”和“毅力”去学的知识,是我们一生中最不需要的。但现实却又陷入窘境,长久以来的学习习惯和管理方式难以改变,准确地说,是我们不敢挑战新的教学方式,哪怕我们深知这种方式的积极性。学校教育正处在转型期,人们朝着更有效的方向在不断探索。

洛克无疑是“有效教学”的开创者,他的绅士教育指向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其内在逻辑紧扣“自然状态”的极致发挥,案例的空洞或不合时宜会造成对教学内容的消极影响,高中政治课程传递给学生的更多是价值观层面的信息,教师不能任意作出个人价值判断,更不能在课堂过多地宣扬自己的价值观点,这从根本上也违背了政治教育的初衷。

教育不应在“非此即彼”之中,传统教育停留在教化层面,而现代教育更强调知性化的解读。教师如果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体察学生的感受,就会获悉他们真正的所需所想,就会懂得如何小心地表达与疏导教育情感,就会善于平等地传递教学内容。当然,教师如果除了知识还能够以个人的素养对学生加以引领,对于学生而言更是不一样的收获与体验。

3.案例趣味要反映信息时代的教师个性

学校教育不够有趣,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无法调动学生来参与,这一趋势在当前我国高中课堂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前学生们还是倾向于‘为分数奋斗,追求‘好学生的地位,以及学业或职业方面的上进,而不是从个人角度参与教育。”[6]那么有没有一种更具体的方法,让学校教育变得更有效?这种方法重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参与,并通过组织题目进行求实的学习,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系。

多元化背景下的政治教师,无疑被时代抹上一笔时尚的色彩,同时伴随着公共的审视,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应具备的个人品格与性格上。信息时代,我们一边感受网络媒介带来的便利,一边也备受各种信息风暴的冲刷,教师也走向了一种专业化的成长轨道,教师如果不乐享教育事业,对学生便是不负责任,而对自身无疑更是一种摧残,琐碎的教学工作终会将激情消耗殆尽。教师如果不在教学中有所养、业务素质不见增长、教学水平停滞不前,那么将会在教学之路中惨遭淘汰。案例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体色彩,它凝聚着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个人品味,每位教师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充分运用自身资源打造教学特色,是信息时代最鲜明的标志。

4.案例特质要凸显信息时代的时代品味

“在科学与创新技术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我们一边享受着便利的生活,一边却也苦恼着周边被量度化了的现实。在学校,有关学生的一切包括姓名、学号、年级、成绩等等都可以被‘标签化,教育关照正逐渐演变为一种被监视下的学习。”[6]如果学生每天处在“消费至上”的环境中,经历着“唯分是从”的学校德育,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更讲求算计索取,更易功利化。

案例具有生命。案例的生命性和多变性带给教师多种选择的机会,而这不免会添加个人的见解与偏好,形成独具特色的案例特质。教师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价值,这表现在平常的课堂讲授中及教师的日常行为中,即使最无个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隐瞒他们对待世界的基本看法,更何况在他们所教授的知识里也渗透着价值观。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感受都会不同,每个人对幸福的看法都不相同,用已知的案例去揭开未知世界的谜底,美好的生活里我们会有不同的收获与感悟,要有选择地将这些美好的、赋予时代印记的案例捕捉呈现在学生面前,和他们分享这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彩。应尊重学生的思想,学会欣赏他们独特的人格,哪怕有些还尚未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但至少有人懂得珍惜和保存。

参考文献

[1]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 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M]. 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 约翰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杜威论教育[M]. 彭正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 麦金太尔.追寻美德[M]. 宋继杰,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 克里夫·贝克.优化学校教育[M].戚万学,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 乔治·里译.社会的麦当劳化[M].容冰,译.上海:中信出版社,2006.

[作者:王心彤(1989-),女,北京人,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教学部助教,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政治教学信息时代挑战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新课程视野下高中政治有效教学探析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