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网络心理危机的内涵、影响因素与干预模式研究

2017-01-07张鹏程沈永江杨荣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内涵影响因素青少年

张鹏程+沈永江+杨荣华

摘 要 因网络本身携带的突发性事件或现实中具有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的人将自身已有的心理危机现象通过网络来传播而引起的心理危机,称为网络心理危机。网络心理危机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依、复杂性与时代性交融以及危险性与机遇性并存三种特征。导致青少年网络心理危机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四种:个体的认知失调、情绪障碍、父母教养方式以及舆论媒体负面信息宣传过度。针对网络心理危机,可以采取三种模式加以干预:即时-预约模式、O-To-O模式、认知-调节模式。网络心理危机研究为广大心理健康教育者在今后的网络心理危机处理与干预中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络心理危机 内涵 影响因素 干预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青少年群体因网络而发生的心理危机也与日俱增[1-5]。然而,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和心理危机的复杂性,致使一线心理工作者在网络心理教育中对网络心理危机的内涵了解不多,对网络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知之甚少,对网络心理危机的干预更是束手无策。这就需要学校及时探索网络心理教育理论的新主题——网络心理危机研究。为此,在现代网络心理教育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并结合自身的理解,现主要从内涵、影响因素、干预模式等方面对网络心理危机进行建构,以期为广大心理健康教育者在今后的青少年网络心理危机处理与干预中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一、网络心理危机的内涵研究

所谓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一般来说,这种本质属性人们往往以“定义”的形式加以呈现,而与此本质属性相关联的特性也被称之为“特征”。因此,本研究主要从“定义”和“特征”两个方面对网络心理危机概念的内涵加以研究。

1.网络心理危机的定义研究

尽管根据不同的来源,学术界对“危机”(crisis)一词作出了不同的诠释,但目前较为公认的看法是:危机不再意味着是迫在眉睫的大灾难……而是生命中一个必要的转折点,即生命发展中所面临二选一的决定性时刻,它汇集了成长、复原与更进一步分化时所需的资源[6]。可见,“危机”一词既有“危险(danger)”的意思,同时也暗含“机遇(chance)”。“心理危机”这一术语不仅拓展了危机研究的范畴,也进一步促进人们开始关注内在心里中的“危机”现象。就心理学而言,心理危机,一般是指个体或群体面临突然的或重大的生活挫折或公共安全事件时,既无能逃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应激的方式来应对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况[7]。鉴于此,心理危机本质上是伴随着危机事件的发生而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

与“危机”和“心理危机”相比,“网络心理危机”一词则是一个比较时髦的话语,它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众所周知,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交互性、平等性、不对称性在带给人们体验新生活的同时,也给个体带来了一些不安全因素。就心理层面而言,这种网络的不安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来自网络本身所携带的突发性事件,例如:马加爵事件;地震或火山瞬间爆发时人们惊慌失措的场景;飞机、火车、轮船、汽车等失事时人们的心理冲击;他杀或自杀时的血腥画面;等等。人们长时间接触此类事件,都会引起心理失衡,产生心理危机。二是现实中具有心理危机的人将自身已有的心理危机现象通过网络传播出去,从而引起网络接触者产生相应的心理危机。如有自杀倾向的人在网上谈论自杀的念头,甚至直播自杀过程等等,这些都可能引起网民也产生自杀的冲动。由此可见,网络心理危机由两个部分构成,我们不妨将其界定为:因网络本身携带的突发性事件或现实中具有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的人将自身已有的心理危机现象通过网络来传播而引起的心理危机,称为网络心理危机。简而言之,因网络事件而引发个体产生的心理危机,便为网络心理危机。

2.网络心理危机的特征

对网络心理危机进行特征分析,也是一种用以揭示网络心理危机特点的有效方法。根据“网络”和“心理危机”的各自特征,我们认为网络心理危机主要具有以下三种特征。

(1)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依

网络心理危机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与网络接触的个体都可能存在潜在的心理危机。这种原因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这是由人的弱点所造成的,即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由于人经验的局限性,并非每个问题都能顺利解决,从而会产生种种困惑或挫折,于是便产生了相应的心理危机。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接触电脑的机会越来越多,致使人们看似心理放松、宣泄的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多,事实上其方式往往脱离实际,无法真正调整自己原有的心理行为方式,从而使得网络心理危机逐渐增加成为可能。

尽管网络心理危机属于心理危机,也具有一般心理危机的特征,但其又有特殊之处,使得网络心理危机不管是在形成原因还是在干预模式上都与一般的心理危机迥异。例如,在形成原因方面,网络心理危机的产生无疑离不开网络,它是网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前能够诱发心理危机的刺激物在网上的呈现越来越多,特别是具有心理危机的人,像恐惧、抑郁,以及拥有自杀念头之类的人,在网络上不断“吐露心声”,这些都造成心理防御能力低的网民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危机;在干预的模式方面,除了传统的认知模式以外,还可以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

(2)复杂性与时代性交融

网络心理危机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既可以是发展性危机(即个体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自身持有的信念与网上内容不符,从而导致异常反应),也可以是情景性危机,即个体在互联网上浏览到罕见或超常事件,且个体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如地震、火灾、洪水、海啸、龙卷风、疾病流行、空难、战争、恐怖事件等)。除此之外,这种复杂性还表现在心理危机的发生必须与网络密切相关。这样,与一般心理危机相比,多了网络的介入,这样不仅使诱发心理危机的因素变多,也给心理危机的解决带来麻烦。例如,网络上交流工具很多,如QQ、微信、微博等,为了满足多样化网民的需求,心理工作者首先需要学会使用各种网络交流工具,然后才能针对性地交流。

网络心理危机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是当今社会转型期的产物。如今,社会各个领域都飞速发展,而个体对这种变化的心理准备却不足,对多元化的心理认同还不够,这不免使得人们对未来充满担忧,从而容易产生焦虑、恐惧、迷茫心理,出现信任、信念和诚信等各种心理危机。第二,它是当前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完善、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移动数字多媒体传输技术的突破,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网络课堂等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各式各样的事物。然而,由于交际的符号化和信息的异化,导致交际的盲目性、迷惑性、欺骗性和假相化,使得个体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可能更加迷茫、空虚和痛苦。

(3)危险性与机遇性并存

由危机的内涵可知,危机包括危险和机遇的意思。同样,网络心理危机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向其危险性;另一方面指向其机遇性。其中危险性不言而喻,若个体因网络产生心理危机的程度过重,超过了个体的承受能力,威胁到正常的生活,这就有可能导致应激障碍。若个体此时采取了不适当的方法去应对,就会导致心理社会功能的下降,甚至出现精神崩溃或自杀倾向。

尽管网络心理危机的触发源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危机,但是就心理危机的本质而言,它与一般的心理危机一样,更多地取决于个体对危机事件的认识、个体的既往经历,以及应对能力等等。因此,遇到网络心理危机时,如果个体进行适时的干预,处理得当,不但能够增强自身的能力,还能够健全自己的人格。正所谓每一次危机的解决,都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发展而做出的准备。

二、网络心理危机的影响因素研究

研究表明:影响青少年网络心理危机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四种:即个体的认知失调、情绪障碍、父母教养方式和舆论媒体负面信息宣传过度。为了更好地预防、缓解甚至消除青少年网络心理危机的发生,本文针对影响因素提出建设性的解决策略。

(1)个体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是指在同一时间有着两种相矛盾的想法,以至于产生不舒适的身心状态。认知失调对个体的网络心理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例如,就认知方面而言,认知失调的个体在网络上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方面:一是认知失调者对观念是非本身的判断存在错误,即对客观事物本身认识不足;二是认知失调者对网络知识的判断失误而信以为真,即有些网络知识本身就是虚假的,有意迎合大众而大肆宣传。为了减少和消除这种由失调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甚至心理危机,一般可以采取以下三种途径:一是减少不协调认知成分;二是增加协调的认知成分;三是改变一种不协调的认知成分,使之不再与另一个认知成分矛盾。因此,在网络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让青少年及时地了解认知失调理论的相关内容,从而避免青少年因认知失调而与网络接触时产生心理危机。

(2)个体情绪障碍

情绪障碍,也称心境障碍,它往往伴随着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改变。情绪障碍的学生不仅对其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8-9],对其网络心理危机影响也显而易见。例如,处于抑郁状态的个体,可能因为长时间的情绪低落,对现实生活的兴趣降低,从而导致心理产生空虚感,久而久之,就会变为一种孤独感,此时个体为促使自己内心的再平衡,就很容易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重新找到失去的自我和属于自己感兴趣的世界。而网络的虚拟性,不仅无法使个体真正解决自身的问题,还有可能产生新的心理问题。因此,在网络心理教育中,教育者及时关注并调节个体的情绪障碍就显得至关重要。另外,青少年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情绪觉察能力、情绪理解能力以及情绪表达能力等手段来减少情绪障碍的发生。

(3)父母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子女教养过程中所持有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态度。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网络心理危机的发生具有重大影响。例如,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使得青少年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一般较差。这样,当孩子接触网络时,就会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与放松,从而会深陷网络,为心理危机的产生提供必要前提。又如,溺爱型方式使得青少年往往自我控制力差,对父母依赖性强。由于缺乏辨别能力,就很容易受网络信息的影响,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再如,在放任型家庭中长大的青少年由于缺少温暖和爱,他们常常处于紧张、恐惧之中,而网络的虚拟性和包容性似乎能让他们感到更多的关怀,最终导致迷恋网络而受害无穷。相对而言,在民主和睦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一般情绪稳定,性格开朗,能与人和睦相处。即使他们与网络接触,产生网络心理危机的概率也较小。因此,为了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网络心理,家长们应适时地关注自己的教养方式,避免因方式不当而使子女形成不健康的网络心理状态。

(4)舆论媒体负面信息宣传过度

如今许多网络媒体为了迎合受众、争夺利益最大化,常常见诸于报端的是一些媚俗的、吸引眼球的内容,如各种恶性事件、丑闻,且有夸大事实的倾向。而很多网络负面信息的真实与否,对大多数青少年来说很难去查证,致使很多青少年也成了谣言的传播者。这些对青少年的心理危机有着重要的诱发作用。例如,媒体对自杀事件给予多次报道,就有可能提升自杀率。例如,卧轨自杀曾经在维也纳成了自杀者们常选用的方式之一。同时,媒体也对其进行了大肆渲染。此后,奥地利针对媒体的自杀报道制定了一系列要求。随着报道方式的变化,卧轨自杀率也降低了80%。可见,负面信息的大肆宣传确实成为助长心理危机产生的土壤。鉴于此,首先,政府应该切实履行好其监督职能,加大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进一步管理;其次,作为公民,应该自觉抵制负面信息;最后,媒体应该加强社会责任感,避免在网上恶意夸大传播负面信息。

三、网络心理危机的干预模式

在网络心理危机干预中对模式思想的应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干预的效率,也有利于节约大量的资源。因为干预模式是在一定干预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干预范式。根据网络心理危机的特点,这里提出如下三种干预模式。

1.即时-预约模式

从时间的维度看,针对网络心理危机者的干预可以采用即时-预约模式。所谓即时-预约模式,就是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和远程操作的便捷性,网络心理危机者通过网络来及时联系或预约相关的心理学专家来干预自身心理问题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新模式的出现有两个客观原因:一是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互联网越来越普及,这为即时-预约模式的实现提供可能;二是国内尚缺乏足够的心理咨询师。例如,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精神科医生还不到2万人,其中有本科以上学历合格的精神科医师大约4000人。全国平均每6万多人才分到一位精神科医师;而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精神科医生就更为少见。这样,很多严重的网络心理危机当事人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心理医生得不到有效的干预。该模式的优点:一是有利于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做到24小时不间断开放,从而及早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有利于将有限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从而缓解目前人手不足的压力。

2.O-To-O模式

从空间的维度看,针对网络心理危机者的干预可以采用O-To-O模式。所谓O-To-O模式,就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模式,既包括从线上到线下(Online-To-Offline)模式,也包括线下到线上(Offline-To-Online)模式。其中线上即网络世界,线下既现实世界,这种模式是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有机结合形成的又一全新干预模式。该模式的特点在于:心理干预者首先在网上与具有网络心理危机倾向的个体相识,并发现相关问题,然后通过网络在线预约转入线下进行干预,通过现实中的面对面干预,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患者,最终达到解决网络心理危机的目的。然而,由于当事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接受干预,例如工作比较繁忙、问题比较敏感、面对面聊天会产生畏惧心理等等,那么他们就可以通过QQ、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转入网络干预,在网络的自由环境下,解决存在的心理危机。事实上,无论是线上到线下模式,还是线下到线上模式,其本质都是采用现实与虚拟相结合,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最终起到有效干预患者心理危机的目的。

3.认知-调节模式

从内容的维度看,针对网络心理危机者的干预可以采用认知-调节模式。所谓认知-调节模式,就是通过调节不合理的认知观念,达到调节心理危机的目的,它适合于危机稳定下来并接近危机前平衡状态的求助者。该模式源于Ellis的理性-情绪疗法和Beck等人的认知疗法。在他们看来,心理危机的形成不是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个体对应激事件错误的主观判断引起的。因此,干预者要通过角色训练等技术改变危机个体的思维方式,尤其是通过认识其认知中的非理性成分,进而强化思维中的理性,从而达到重新获得对自己心理危机的控制。同样如此,人们对网络事件异化的、歪曲的思维是网络心理危机产生的根源。干预者就需要通过校正患者错误的思维方式,帮助当事人克服非理性思维,获得恢复平衡的信心。鉴于此,认知-调节模式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干预者帮助来访者练习和实践新的思维方式,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使得个体的思想变动更为积极,更为肯定,直到旧的、否定性的思想消失为止。

参考文献

[1] 燕道成.中小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成因与教育应对[J].中国教育学刊,2014(2).

[2] 郑海斌,苗军芙.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2(11).

[3] 胡珊,范会勇.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状、归因及教育对策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5).

[4] 沈晓梅.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1).

[5] 曾洁.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理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6] 顾瑜琦,孙宏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7] 邱鸿钟,梁瑞琼.应激与心理危机干预[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8] Leising,D.,Grande,T.,& Faber,R.The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TAS-20):A measure of general psychological distress.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9(4).

[9] McCullough,L.,& Osborn,K.A.Short term dynamic psychotherapy goes to Hollywood:The treatment of performance anxiety in cinema.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4(8).

[作者:张鹏程(1983-),男,江苏沭阳人,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沈永江(1975-),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杨荣华(1966-),男,湖南城步人,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内涵影响因素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